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运城学院教授、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李安岗 . K6 Y: P2 M) t$ t' }6 t Z
3 z: Z7 {3 ~9 b5 S , w- @, b( c' Y) E
中国的“国家”概念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国家”叫做“country”,拉丁文的意思是“郊野”、“乡村”,后来城市化了,就被称做了“国家”。
) q* l# w" n% A- M* `3 ^+ z* @
2 k! ?2 y7 P5 h, V: ]( g$ U7 }$ C- ^- U
( a5 m r0 O( ?7 R* ^ z 而中国的“国家”是由两个字“国”和“家”合成的。“国”字从“囗”表示疆域,从“或”表示手执兵器,谓用兵器捍卫本民族的疆域就是“国”;“家”字从“宀”表示固定的房产,“豕”表示被驯化了的畜生,谓进入了农耕畜牧社会的相对固定的家庭。后来,大夫的封地称做“家”,诸侯的封地称做“国”,《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再后来,合“国”与“家”而指“皇帝”,《东观汉记• 祭遵传》曰:“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皇帝”代表着天下,所以“国家”也成了天下的称谓,《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k4 X' Y; {- e( N0 N% v
, G5 k: Q; a4 P0 l
- g% V3 F( S' g$ I3 H9 G
* x. o& n$ M1 D# W' B8 _% _ “国”之概念,无论是“邦国”,是“诸侯国”,是“国家”,是“家天下”,但都离不开一个“家”。“家”之概念,无论是“家室”、“家族”、“家乡”、“家国”,“家”都是核心细胞。于是,国家之本质不同,则国家之管理亦不同,国家之教育自有不同。中国之“国家”概念既然以“家”为本,那么国家之管理自然是以家族管理为模式的。这是农耕社会带来的文明。) o2 q+ B- j) [: J: c! |9 [0 i
9 I/ r9 l1 x6 G' w7 y+ R# s/ d* N2 Y
" u) }" e5 j# Z h1 E# _1 ?5 r 农耕社会是人类进入相对安居时代的产物,需要天文地理、种植畜牧、水利灌溉、风水建筑、季节气候等一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文明和智慧。而这种智慧之得来不易,需要百千万年的积累和传承。要传承就离不开老人和孩子,于是尊老爱幼的风气便被强调起来。这就是中华文化当中最最重要的“孝文化”。西方的主流社会进入农耕社会较晚,所以主流文明中并没有发展起“孝”的概念。所以,“孝”作为家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是人类史上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8 S9 N! f$ \
; m" p8 q1 D5 q% h, p @
: d* B1 B4 j0 E6 o v7 |, b; V9 J4 U+ r
“孝”字从“?”(老)从“子”,金文写作“ 、、 ”,谓一头发杂乱的老人将手心按着一小孩的头顶囟门。这就是古人说的“灌顶”、“摩顶”,谓经验丰富的饱学耆旧将自己一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文明智慧、祝福愿望、道德伦理、精神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灌输进刚生出来的孙子的头脑之中。这样才能保障家庭、宗族和种群的健康延续,并且使得种族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d% k# K- y* _( g
0 s1 d' `* M) z3 H+ d, u& w
+ H) w; |2 Z6 p4 G3 N! P! x
9 ?8 Y' Z% F. b# N* w3 N 甲骨文的“老”字写作“ 、 ”,强调的是年长者靠拐杖行走,同时也强调了一个部族长老们所持有的权杖;金文“考”作“ 、 ”,除了强调老人只剩下一张嘴要饭吃外,还强调了老人言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发号司令,强调了老老恒言。于是,才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格言古训。在农耕社会之初,尤其是结绳记事之际,老人言几乎成了神谕,成了圣训,成了保障民族部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载体,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这就是“尊老”。
' ~5 E/ T. C6 S2 b5 b5 K! f: I" O- I( }- {
" B _ |9 m3 ^( J5 S
% J& V$ n3 B% s$ g% g/ l6 ~& O A 在动物阶段,所有的生命都经过了发情、交配、怀胎、生育、哺乳、教育等传衍后代的复杂过程,因为迁徙流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尊老爱幼”的“孝行”。进入到人类阶段,尤其是农耕社会相对安居的生活,使得部族长老们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优势来。虽然那些少壮派拥有战斗力,可以推翻长者们的权力,但却缺少不了他们的智慧。为了种族的延续,少壮掌权者便把“老”与“幼”当做文明智慧传递的链条,则有了“隔代遗传”的法则。“尊老爱幼”的主体,其实便是那些掌权的少壮派。从这个角度讲,说“孝”文化是由统治者建立或者鼓励的,则是毫无问题的。统治者也不都是要毁灭天下的,甚至没有一个统治者不希望他的部族能够强大起来。“孝”文化在这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i' J1 N3 Y6 o& Y6 o/ _) O% K$ D' H4 Z: {; j* `
4 r* b: e* H1 m8 ?4 n N
% t# ]" O; \( G" L “子”的甲骨文作“ 、、 ”,强调的是小孩子稀疏的头发、一个大头以及还未合起来的囟门、爬行的姿势、腿还比较软;还写作“ 、、 ”,头很大,两手臂舞起,两腿还包在襁褓之中,只能看见一条腿。头大、囟门还未合、还被抱在怀里,尤其是被抱在长老的怀里,可见这是个接受教育和“灌顶”的最佳时候!“孝”的过程便在“老”与“子”之间展开了!! ^, K# O4 E, p
“孝”字的“?(老)”是“祖”,“子”是“孙”。祖孙之间进行文明的传递,主动者自然在老祖,因为襁褓中的婴儿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接受。于是,从甲骨文老祖宗造字时,就注明了其意义:“孝”的主体应该是老祖,而不是孙子。“尊老爱幼”的前提,是要把文明代代相传下去。老祖只要把文明传递给孙子,让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从而光宗耀祖,发扬光大,就算完成了“孝”的使命。, S3 U* a6 W; v5 f6 M" G( m" `
, J E7 V: u* t h5 m1 o% L
/ ^5 \( v1 X; i1 t5 r' V/ |8 P5 Q) @+ x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谓“不孝”有三类,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后代。舜娶老婆的目的是为了繁育后代,这就是大孝,就是舜所代表的精神。但是,光生下后代还不行,还必须让人教育,尤其是让他的爷爷进行教育。舜的亲妈握登早死,父亲瞽叟娶了个后母,自然不喜欢他,老想着整死他;异母弟天天跟他闹别扭,只有异母妹?首帮着他,他的两个妃子帮着他,才躲过了一次次的灾难。《尚书•尧典》:“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嫔于虞。”
4 e/ Z' ^1 E; w* Y3 F$ B7 s4 i. w
( U( t& n" F* ?6 K) h/ b M$ N0 E7 e/ j! j0 V) `
\, v2 [, n. J# `
最关键的地方是,无论怎么“父顽,母嚣,象傲”,舜都能够以孝道去感动家人,和谐兄弟,治家有道。这是因为舜清楚父亲在传宗接代过程的教化作用,只有孝顺了父亲,父亲才可能把所知道的有关家族、邦国和人类的文明传下来,所以才能以“德圣”“孝祖”的典型表现出来。可恰巧因为父亲瞽叟不了解祖孙之间文明的传承,不仅不以伦理教子,更不以伦理教孙,才导致其孙儿“商均”“不肖”,使舜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禹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者说禹之父鲧明白了这个道理,培养出了一个好孙子“启”来,最后“禹传子,家天下”的几千年封建模式便形成了。8 a0 p6 v2 B2 @+ J7 e6 p5 d
1 J! c% }( Y0 L+ f% a3 F4 v7 R! z% P/ ?" [( |8 D
$ [- m u/ c# K# c “孝道”如何传承呢?这就是“教”。“教”字从“孝”从“攵(攴)”,甲骨文作“ 、 ”,就象征一个老人将文明灌顶给孙子,并且右手拿着一根棍子(教鞭)打着屁股。这个指事文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中华家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过程,由此也可见“孝道”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国民素质、复兴中华民族过程中之伟大意义!
5 N6 j+ t# q% f; O* ^4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