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桐城当地的姚姓文学家族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07-6-24 09:24
标题: 桐城当地的姚姓文学家族
桐城文派何以在桐城开宗成派,进而流衍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居清一代文坛正宗, 延续达二百馀年?本文试从地理因素研讨其成因。
3 w# x- k5 ]: V# d, i+ K5 G, H  桐城,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只是一个区区弹丸之地;然而,其历史却相当悠久。桐城有史可 稽,始于先秦的桐国。桐国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时,桐国大体为楚附庸,又时或依附吴或越,后为 楚国所并。桐城县之得名,则自唐朝始。唐至德二载(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治所即今桐城市。 而原桐城县,约有今桐城、枞阳二县地。1949年,析桐城县东乡和南北乡相连地区置桐庐县,1951 年改桐庐为湖东,1955年又更名枞阳。分枞阳以后,桐城县有原县域的西、北、南三部分。) R0 K8 C6 o& B. S' h
桐城的自然条件颇是优越。它背倚巍峨大别山,足濯浩淼长江水。由于地处大别山麓和长江 北岸之间,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岗冲、平畈交错分布;河流纵横,湖?白星罗。又气候温和,雨水 充沛,四季分明,盛产桑麻鱼米,是江淮之间较为发达的经济大县。% r/ a  W$ j+ Z5 v+ n
  桐城人才辈出于明清两代的原因很多(如历史之必然性,文学之继承性,学术思想之牵引,政治 与社会方面的时代背景之影响),若就桐城本身的地理条件论,马其昶曾指出:  ! ~% ?- |) c! O, L/ e
吾尝暇日陟考姥、投子之巅,望西北重峦巨岭隐然出云表,而湖水迤逦荡浦于其前,  因念姚先生所称,黄、舒之间,山川奇杰之气蕴蓄且千年,宜其遏极而大昌。①
2 i) i& s6 N$ Q* X是则桐城之地,山水秀异,灵气所钟,足以毓贤,积累既久,卒萃贤达于一时,又桐城风俗,马其昶慨然书曰:
4 Y5 a7 a( Z) L. V! Y  K4 v; N  长老言吾乡俗乾嘉前至纯美矣:凡世族多列居县城中,荐绅告归皆徒行,无乘舆者;通  衢曲巷,夜半诵书声不绝;士人出行于市皆冠服,客至亦然;遭长者于途必侧立,待长者过  乃行;子弟群出必究其所往,不问其姓名谁何也;或非义,辄面呵之,即异姓子皆奉教惟 谨。②
3 W7 r9 T4 L9 D% }又清初进土、文华殿大学土、礼部尚书桐城张英(1637?1708)论桐城之地理、风俗与文学尤详:
) ~3 o5 S: \& H  P+ d8 q" U! G  桐城山秀异,而平湖潆洄曲折,生斯地者,类多光明磊落之士。……端重严格,不近纷 华,不迩势利,虽历显仕,登津要,常歃然若韦素者,此桐城诸先正家学也。新进之士于众中觇其气度.多可而知其为桐人。……间尝窃叹寓内士大夫家,或一再传而止;吾里多阀阅,失后相望.或十数世,或数百年,蝉联不替,此皆由先达敦硕庞裕之气,有以致之,而享之老或未知也.吾闻先正训子弟读书法,以六经为根源,以诸史为津梁,以先秦两汉之文为堂奥,以八家为门户;崇尚实学,周通博达,能不为制举业所缚束。涵濡既久,能振笔为古文词者,代有传人。朝堂之文,昌明剀直;性理之文,深醇奥衍;传记之文,条理详赡;酬答赋赠之文,温文尔雅,盖由先达之人往往安静恬裕,不汲汲于奔兢近取之途,不汶汶于声华糜丽之物,且幼而知所学习,故其为文皆有根据,不等于朝花而夕落也。③, \) o8 q3 r, D9 s& J
  由张英所论,可知明末清初桐城阀阅世家之敦行积学、文化氛围之浓重恬裕与夫传统教育之正宗尔雅。而这样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能振笔为古文词者,代有传人”。仅以桐城姚氏姚范一族为例,便可见一斑。④  
" W$ s8 u- c3 K( x0 D$ t2 J. [  姚范,曾祖文然,明崇祯进土。清顺治三年任国史院庶吉士,转任各科给事中。康熙十五年任刑部尚书:以疏言敢谏、宽平刑律著称。家教甚严,“后嗣弥盛,名贤相踵。”祖士基,文然第四子,名宦,以慈爱为治。范早孤,博涉多闻,尝与叶酉、刘大槐、方泽等约登楼共学,期十年不下,为举世不好之文。得方苞为文义法,其文沉邃幽古,绝去依傍,自成体势,务求精深,不事藻饰,力追古人而得其阃奥。又学问博洽,擅长考据,于经传子史无不综贯。* z9 m) R9 L0 E+ l0 j9 x
  范从子(侄)鼐,亲受文法于刘大槐、姚范,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治之益精,所得实臻古人胜境,加以才藻纵横,遂显名天下,为一代宗主。其文高简深古,才敛于法,气蕴于味,尤近司马迁、韩愈。所选《古文辞类篡》七十四卷,为海内所传诵,是以言古文者益推桐城为正宗。4 F. @' N& ^) S1 ?  n  J0 R8 Y
   范孙?睽,家贫,客游为书记。诗、古文词、经学颇得范绪论,好有用之学,史事尤熟。
( A: i* c7 ?1 P) n$ z  K  范曾孙莹,少孤贫,有大略。尽发范遗书数百卷,遍读之;师事从祖鼐,受古文法。其诗与古文词洞达世务,激昂奋发,磊落自喜,论事之作尤能自出机杼。姚鼐弟子在乡里,以方东树、刘开、姚莹最著,因有“小方、刘、姚”之目。9 Z5 ]+ p  |2 }1 b6 x8 N! _
  鼐子景衡,师事姚鼐、刘大?弟子桐城方绩,刻苦力学,于诗文尤用意。所撰多至数百篇,悉有法度,才笔超轶,雄气过于其父。- O- |0 U$ k: i1 Y7 w6 t( b
  鼐从子宽,师事鼐,受古文法。后复师事景衡。
/ q/ i" v! t$ c9 i; |$ p  鼐从子通意,师事鼐,从居钟山书院最久,得闻论诗文要旨,益深于诗,清隽不群。
1 Y9 ?5 _9 j1 Z1 F/ m& N  鼐族父兴泶,师事鼐最久,受古文法。于古文、经义、骈俪之文无所不解,为之皆有法度,而尤长于诗。9 Y# B% @& P3 w, C6 v' O
  鼐族孙柬之.师事鼐,受古文法,早闻绪论,以文学知名。
( G/ P3 ^. {( O! L2 U- L  鼐族孙允之.师事鼐。受诗、古文法,工诗、画及八分书。踵鼐之后,重修《姚氏族谱》。2 B/ o+ k) y' |, n# v
  莹子浚昌。少孤:幼承庭训,又习闻其乡老师宿学讲论,慨然以古作者自期。古文词雅气渊,谨守家法,并以义法教授诸子:0 E# g2 S# h. D  N3 p6 L1 R5 k
  浚昌子永楷。濡染家学,复师事桐城吴汝纶,受古文法,工诗,有冲澹之味。
/ i' N& T( r  W* X. m  浚昌子永朴,师事武昌张裕钊及桐城吴汝纶、郑福照,受古文法。专力治经,其诗、古文亦古淡。
% j, [0 T! \3 v  浚昌子永概,师事桐城方宗诚、吴汝纶及武昌张裕钊,受古文法,从汝纶最久。论学于汉、宋无所偏,主治经,独好《诗经》:其文纡回蓄缩,务使词尽意不尽,以至词意俱不尽,此桐城文派家法,永概文允称嗣音。
6 n1 Q$ [- B- ~5 g& d  [   以上姚氏由范而永楷、永朴、永概三兄弟,共十四人人《桐城文学渊源考》,凡历五世,代有人出。是为桐城当地的文学家族。这样的文学家族,父子兄弟伯(叔)侄转相传述,不断地成长与壮大。⑤
作者: 安徽姚家    时间: 2007-6-30 20:29
由文中可知桐城学派在姚鼐之后达到鼎盛,使得桐城姚家人文蔚起,一跃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
作者: 姚尚元    时间: 2009-12-27 10:06
最好能把姚鼐一支的班辈排序也考证出来,这样我就知道我是不是姚鼐这一支了。
作者: pastor    时间: 2010-2-24 21:56
3楼:可以到安徽图书馆查桐城麻溪姚氏族谱。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