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桐庐县莪山乡中门村姚氏及其族谱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6:52
标题: 桐庐县莪山乡中门村姚氏及其族谱
浙江桐庐县莪山乡中门村姚氏及其族谱
' r% X6 r* E) [8 n( |$ a 《中国家谱总目》收录有浙江桐庐桐江莪溪姚氏宗谱
, w9 L/ p) a$ S3 |9 J: Y260-0044[浙江桐庐]桐江莪溪姚氏宗谱 纂修者不详。清光绪六年(1880)木活字本,四册。存卷三至五、八至十。书名据版心题。卷端题莪溪姚氏宗谱。
始祖同上。始迁祖述恭,一作百五,行宇三,晓五世孙,北宋时由湖州移居桐庐县安乐乡莪溪。卷三至五世系图,卷八至十行第。
上图
现在,此谱可与桐庐县莪山乡中门村姚氏连上了。
7 o- O( R5 m7 t! H3 n: D
& R8 R q9 N" @8 w- D) N 中门畲族村,属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处香炉山西麓,莪溪自西北向东南从村口流过,行政村面积4.36平方千米,辖黄家山、潘家边、龙门坑、中门、香炉山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 `7 \) x l0 s1 ]! m 村已千年,清时有浙南畲族迁徙到村。2013年底村民1032人,其中畲族395人。1999年6月杭州市民族宗教局确认为畲族民族村。+ {! v( a$ ^* r n! B. r& ^1 w
村大姓姚,唐开元名相姚崇(650—721)之后。一世祖姚述恭,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自安吉县徙居桐庐县安乐乡莪溪之滨。五世孙姚良珠生三子分居上门、前门、中门,村遂有上门、中门、前门之分,并发族成村,今已传四十一世。; @; i, r* n! {; q3 x0 F
姚氏耕读传家,尚文习武,儒风相续,曾被誉为“六睦(严州府)首屈一指之望族”。 南宋末,元蒙军犯关,姚氏子弟仁寿招募义勇,力御强寇;宋亡回里,办“精一书院”,聘名师,捐私产,奖掖贫困学子读书。年七十八,卒于讲堂执教。姚思晟,南宋进士,国势危时,以身许国。历史上,莪溪姚氏曾中进士2人,举人7人,担任知县以上职务者9人,另有县丞、主薄、典史、教谕者多人,乡贤达士代不乏人。0 x- @7 q8 l* f0 {: e' ~( d. O) Y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02
莪溪的由来
& T" B6 R* l9 c8 b/ ?6 y; m【自然风光】•莪溪
4 {) Y% Z+ c6 `1 R
6 a' P0 q1 Y* o1 O" j7 w 莪溪发源于狮子山西坡,由西坡直泻而下,经潘家山出,纳蓝田山之山泉,再纳狮子山南坡之水,流经潘家边经莪溪村西面,出村口至潘山桥纳尧山溪,过山阴湾、塘联畈、杜于龙伏、入横村并入天目溪(分水江)。狮子山、蓝田山长年树木葱笼,水量丰沛,水质清澈。流出莪溪村口约两米处,遇一石壁,水流转湾,流速趋缓,形成一漩涡,在小水潭上汇成一对白色泡沫,从几十米外看活象一对白鹅徜徉在小水潭上,故有“白鹅戏水”之说。莪溪姚氏先祖把这一奇观列入莪溪十八景之一(莪溪姚氏宗谱记载),鹅溪之名亦由此而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造田、建路,溪流遭损,“白鹅戏水”也随之消逝了。莪溪原名鹅溪,由谐音雅化为莪溪,村名亦然。
+ { P5 F) u) i( n) V" F
——由此可知今莪溪姚氏尚存宗谱。是旧谱还是续修的新谱呢?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05
7 Y0 _% D$ `( m, F* ^
; r& d& t1 J$ T7 [: n
【文化古迹】•莪溪精松
$ @4 W! u- U+ L9 v
中门村有“精松”两棵,位于前门村马径岭左右两侧,为罕见古罗汉松,大株胸围1.65米,小株胸围1.50米,高均约8米,冠覆30余平方米,树龄700余年,树纹古拙左扭,多瘤节,相传为王统制于南宋末年从京华临安府带来手植。所谓“王统制”,姓王名祐,本为饶州兵马都监姚仁寿帐前统制,以其忠勇善战,姚仁寿招为女婿。南宋恭帝德祐(1275)失国,姚仁寿回莪溪故里,王祐追随岳父居莪溪塘园里,立志待机复国。为报效国家,徐图恢复,王祐在村兴办“精武馆”,召集青壮,尚武强身。又因平生十分仰慕岳飞“精忠报国”,便将从京华临安府带来这两颗松树命名为“精松”,寓意岁寒松柏,乱世永保操节之意。南宋消亡,王祐已逝。数百年后,莪溪村王统制墓址犹存,京松苍翠,并留趟马坞、马跨丘、箭靶场等地名记取当年故事。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09
& W. Y0 U2 }4 i/ _# b! F6 C" E
) D+ Y+ L' u4 X4 K' p y1 F【文化古迹】•蓝田奇石
3 K& W3 B: I. |2 M蓝田山位于中门村西南,海拔521米,山上林木蓊葱,风景佳宜。从蓝田山坞口经过一段通幽曲径至“种玉亭”,一路怪石遍布,其中数“一指动石”和“仙脚石”最为著名。一指动石,又名指动石,石长3米,高1.5米,呈卵形,搁在一块大磐石上,于力点用力以一指抵之,则能微微晃动。元代学者杨维祯(1296—1370)曾为此石留诗“一指力可动,万夫莫能移”。清代文学家张岱(1597—1679)在《夜航船》中亦有记,一指石“在桐庐缀岩谷间,以指抵之,则动”。从种玉亭下行百米步,有一上尖下宽的巨石耸立溪边,传说是神仙在远处用脚一踢掉落于此的。如今该石的一侧还留着一只约二米来长一米左右宽的仙脚印。附近还有棺材石、仙人石屋和悬崖绝壁等,但见辟峰向天、奇观天成。石本无声,因人而名。元初,姚仁寿创精一书院于蓝田山上。姚仁寿殁,由从弟姚椿寿接办,改名“乐育馆”。办学宗旨,读书育人,唯以人品,所成人才无一在元朝为官。远近学子,负笈来投。杨维祯访贤见石并诗,如此类,石之名起。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12
) a# z; s; H# \7 d% ?5 I& E
4 c, ^$ t4 n, k; `* [% b; Q* w& k
中门(村有少数民族)畲民
3 I$ k- a6 j t 清光绪元年(1775),畲民钟家兴从青田县五源经数天长途跋涉,来到莪溪,初居村水口庙,后定居横山。光绪四年(1778),又有钟阿祖来,初居岭峧岭路亭,后迁岭脚上畈;钟豪然居龙门坑。畲族本居深山老林,刀耕火种,族性坚韧、勤劳。到莪溪后,他们礼称汉人为“汉老”,并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为“蓬长”,协调与当地汉人间的关系。莪溪汉人亦能与畲胞和睦共处,准予垦荒种植,伐木采薪。于是畲胞追随相续,越来越多,渐在莪溪站稳了脚跟。畲族有钟、蓝、雷、李四姓,至今已繁衍五、六代。每年农历“三月三”为畲族族庆日,有祭祖及各种文娱体育表演。除畲语、丧葬外,畲俗多有式微。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14
5 K. _* U* i$ I; s( R
4 x" g7 Y L( W0 |( O【文化古迹】•莪溪古桥
9 M$ f; j6 V- V: ?! `5 W- o4 O$ G3 t 莪溪上,一座桥如一座碑,镌刻着造桥人的功德。潘龙桥、坞口桥、里柴桥、木桥头桥,记取的是一个普通裁缝的名字:王樟友(1899—1979)。凭着手工裁缝手艺,王樟友加班加点赶工。赚到的钱就存进毛竹筒,只进不出。平常,几个月理一次发,走路打赤脚,进村才穿鞋,除夕吃碗长寿面过年,身为裁缝数年不添新衣。如此十余年,他剖开几十个毛竹筒,取出所有的钱请来匠师造桥。民国29年(1940),他首成潘龙桥。潘龙桥净跨10米,宽1.5米,高3.5米,斜撑搁梁式,由三对石构撑梁连体而成。其后,再建坞口桥、里柴桥。1962年刚度过“困难时期”,他又易木为石,改建木桥头桥。清宣统元年(1909),有里人姚家初并胜因寺僧圣铎募资建白鹅桥,不久圮于山洪。民国4年(1915),有戴家山人姚圣石捐资300块大洋,重建白鹅桥。2013年,中门村委于古桥上再建桥廊三楹。造桥人只说:“桥造好,大家好走走。”记住他们的,是世代居于此的村民。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19
, Q; }0 G6 R* M/ ?6 [, F
7 G) |5 B4 E) a$ J6 t# Q5 ~# b【民间艺术】•社火传薪
8 s" X% ^: Z+ Y8 |$ B 莪溪社火,传承数百年,有龙灯、大灯及各式彩灯。龙为布龙,龙头威武庄美,龙身15节。大灯是高擎着进行表演的圆球滚灯,直径2米,由92个直径38厘米大小竹篾圆圈,连接成12朵梅花形的圆圈,再组合成大圆球。每个小圆面用彩纸剪、刻、绘制而成明暗八仙、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和吉祥联句。大灯中穿一横轴杆,两极装有轴承,转动灵活。大灯内还装有走马灯,点上8支蜡烛,走马灯随着大灯转动。表演阵容包括主队19人,其后为旗牌队18人、鼓乐队7人、火铳队6人,共60余人。行进中,大灯前面有两人高擎小狮子灯牵引拉线。狮子在空中会张牙舞爪,十分逗人。大灯两边有“六畜兴旺”“财神送宝”“金牛报春”“雄狮滚球”等各种彩灯。表演时声、光、色美,具浓厚地方特色。每年正月初二上灯,中门村在水口庙举行神龙出山仪式,在鼓乐、神铳轰鸣中先朝庙,再朝宗祠,然后为各家送祥纳福。元宵进入高潮,穿村走乡,受村镇群众欢迎,至十八落灯。
/ R) K1 [7 B, `; D T
—— 桐庐莪溪中门村姚氏今仍存有宗祠。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24
% x6 T& e. |. c( P1 w0 ?) z8 m
2 c' s, x7 g8 ?1 z【民间艺术】•姚氏自转灯
% V: H2 k! ]4 R+ u) Q) _' x0 N" ^
姚氏自转灯,前身叫“走马灯”。明朝中后期,中门村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灯,以讨吉利。村民把能旋转的装饰花灯统称为“走马灯”或“吉祥灯”。1949年解放前,中门村姚氏家族有一族规,正月初一要出灯,出灯时必须先到尧山村(该村解放前有一座庙,庙里有尊土地菩萨)拜土地菩萨,而后到左乡右社的村庄去舞龙、接龙,在舞龙的队伍里必须要有走马灯。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八之前,灯彩制作完成。族里有专门出龙灯的土地,土地租出的经费就作为出灯的专门经费。祖辈制作的“走马灯”用竹丝做灯架,用桃花纸做转体,点上蜡烛产生热量,热空气上升,利用热能原理,推动转体实现自转。现年77岁的退休教师姚樟培,在“自转灯”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樟木雕刻成灯外架,内套改用透明绸布,以电灯泡代替蜡烛作为发热源,利用热空气上升推动叶轮,进而推动转灯旋转。既吸收了现代工艺,又保留了传统转灯特点。2004年,自转灯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老姚说:“走马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门传统手艺,我们不能把它丢掉。”
4 S4 j- E% M) C! Z, B
——推荐姚廷明拍中村祠堂,联系人77岁的退休教师姚樟培
6 \ k) M5 z* L1 K: B6 e
3 g9 ^) s( u7 E% F; l4 a* s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27
) ]' _( ^, m5 q' j+ R& T: k
1 }6 M7 y1 y6 T3 W) k【特色产业】•茭田绿云
/ Q7 ]# B5 y3 G. J8 @7 \8 H Y' I3 I
中门村历史以种植传统粮油为主,因多山间梯田,引山泉灌溉,泉水寒凉,所以水稻生长期长,但所产白米非常香软,昔时莪溪白米,素孚盛名。1997年,村民引进茭白种植,但效益较低。2006年,中门茭白专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村民们将1000多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能收益6%的股金、40%的分红。如今已有100余户农户入社,合作社管理种植面积占全村茭白种植面积的80%。主要品种为一点红、小蜡台等,并注册“香山牌”商标。2013年,年产茭白1650吨,产值360万元,实现产、运、销一条龙,主销杭州、富阳、义乌等农贸市场。中门茭白色如白瓷,脆嫩清香,市场供不应求。近年试养茭田甲鱼获得成功,获得茭白、甲鱼双丰收,亩产值万元。中门茭白专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为杭州市“十佳”专业生产合作社、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29
& D$ `2 ~0 K% v9 ~5 N- ]
& L: F$ ~) l, V' J! z4 O. C【风景名胜】•莪溪畲寨
莪溪畲寨景区位于中门村一指峡谷,由杭州天沐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投资。景区设畲族原始部落图腾、祖先盘王、传说中三公主化身凤凰、畲族四姓代表、传统六大粮仓、斗拱门厅等,有凸显雷、蓝、钟、李四大家族文化和最具畲族元素和标志性的特色建筑。建有民族特色的千米长廊,五十六个民族的图腾、简介,风情广场等景点。景区内,游客可以和畲族姑娘一起同跳畲族竹竿舞,体验畲乡风情。每年三月三举行“盘王祭”。莪溪畲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高山流水,四季悠然。
- ~/ g# [$ O. S文字:胡泉森、一叶
摄影:雷杭慧、黄强、老兵新传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37
Z. b B9 i! }/ D) g
1 M1 Z# X( `- }. f) F1 z' ^3 \1 M1 z1 A
中门畲族村,属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处香炉山西麓,莪溪自西北向东南从村口流过,行政村面积4.36平方千米,辖黄家山、潘家边、龙门坑、中门、香炉山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P, m, E* {) t' a; K2 Y* ^. k; ^6 F+ C+ y3 E9 r6 y
今天高兴地读到了:
$ H# f/ @# T( m; [; ? U6 v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来自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2月05日 10:34:47 星期四7 c4 Y1 |5 J3 R H' I
文字:胡泉森、一叶
摄影:雷杭慧、黄强、老兵新传
' O! _9 _- d, f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3 17:57
读桐庐县莪山乡中门村姚氏及其族谱,应当与桐庐瑶琳镇姚村村(古桐江至德)姚氏及其姚氏族谱联系起来,要与下列5支姚氏联系起来:
3 f( q' c0 i0 i7 z5 Z@(永康黄棠)京平 :你好。这些姚氏是什么关系?; ~" i8 ~) q' N- p, |6 S5 k8 m
永康黄棠姚氏与仙居姚岸姚氏是什么关系?, L5 v9 }% M$ j: p5 i
永康黄棠姚氏与建德乾潭镇下梓村姚氏是什么关系?& k5 G' i2 {( x5 ?% {$ o
建德姚氏与桐江莪溪姚氏、桐江至德姚氏是什么关系?
+ l8 v7 X* F0 X3 [# d- j7 w6 C; O7 ] 你有或能否找到上列5地族谱?我认为这5姚氏有密切的世系关系。" _! i. o& l" R \
$ K0 }8 j0 x+ U( M/ D& G) k' m/ M' e! D+ k
# u& T+ J9 ]3 V7 G# [) M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