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关于一个伟人的断章 [打印本页]
作者: yyq666666 时间: 2015-11-29 14:30
标题: 关于一个伟人的断章
本帖最后由 yyq666666 于 2015-11-30 16:34 编辑
% M% F2 Q( K# N- U# C7 `# }
8 u+ N* s3 |, R" r% m关于一个伟人的断章6 A) P3 B4 `# E
" l. ]' G! G3 C- J姚永庆
$ _3 Z5 O: ^! d5 D4 ~+ w* H
A
" P" ^" p6 @0 Z3 [2 m m
说毛泽东有雄视天下的气质,此有他的诗词为证,他在他的旷世名作《沁园春.雪》中这样写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3 \+ C+ a' v9 s& ~( H/ s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6 m' ] F# o% u# a% W3 H' M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 |8 H* x' k8 o
只识弯弓射大雕
$ |: Z2 |1 l, N* P 俱往矣, t' |- V2 o& v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 B: x8 ^- B8 `: y. [! u. @$ f看到没?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这么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全看不上,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有谁?能有超过他毛泽东的人吗?
+ |4 g+ L9 I' T3 r8 s- m回答是当然没有。
B' l) ^. m! s; G) U: H5 T+ [
& R1 R1 O% H a: p7 J3 s5 K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这些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将才,他们战功显赫,威震八方,但他们为什么那么服毛泽东?这位毛泽东可一生连枪都没拿过,只会在窑洞里看地图。但这些老将们深知毛泽东军事上比他们厉害。刘少奇那样被整,临死还要见毛泽东,也许并不是想申一已之冤而是想再呈救国救民族的方略,因为他深知毛泽东治国智慧高于他,指望他文革有所改变。郭沫若这等大文豪,陈伯达这等的大理论家为什么都服毛泽东,因为他们知道论文才和理论修养毛泽东高于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政治、军事、文化、治国全才的独有他毛泽东一人。所以林彪他当年说“世界500年,中国五千年只出了毛泽东这一个人”。这话是他林彪阿谀毛泽东,但也说得是有道理的。
( Y' B: F; l, K8 F( T% a
C
$ Z9 ? w$ ~# B' a
胡适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家,五四运动时他与陈独秀鲁迅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白话文就是他们倡导的。后来有人问胡适之:当今白话文谁写得最好?胡适说:“论白话文还得数毛泽东写得最好。要知道新中国从五十年代对胡适的批判几乎没停止过。文化上对胡适的围缴比任何人都凶狠。即便这样,毛泽东的对手还如此公正的赞称毛泽东文章最好。
* N. W- ]% e+ ?; E' K* U% U4 SD
1 `# p+ `, R. C- r* a3 P* t6 t. P
中国人把写字当做一个人的门面,大凡文化人都能写几笔。但就是这几笔字活着的中国人没一人能跟他毛泽东一比高下。连郭沫若这样有造诣的大书法家也在毛泽东之下。毛泽东的书法不是我们这 些外行人随便奉承的而是中国书法家这些专家们臣服的。中国近代百年来大书法家成千上万,而十大书法家,毛泽东被评为第五人,大书法家郭沫若却没能进前十。毛泽东的书法豪放标飘逸完全体现了他无所拘泥的战略家气慨和诗人气质。而能让这些气韵流露在书法中的只有毛泽东。因为只有他才有这样的气质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情怀。
* C0 p$ N: M/ m) s# h
E$ g5 F6 `5 H0 R
毛泽东的智慧才能没人敢诋毁他,文革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曾有过对毛泽东的评价。在谈到我党若干历史问题时,邓小平也是那样肯定毛泽东的巨大贡献和他的才能。邓小平不因毛泽东整治过他就否定毛泽东而是客观公正的给与正确评价。面对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无论哪个政治派别哪个新政的掌舵人都无法怠慢不认。为什么?因为毛泽东的价值和才能以及贡献是绕不开的,是无视不了的。
4 F4 b1 e" v: X( g+ m# ~$ E# u. s& H4 i% p6 u) b* x1 D3 D" i
F
0 S1 Z( R3 M8 m; w7 s
美国人如此强大,他们想灭就灭了谁,全世界都不在美国人眼里,但他们只怕一个人,这就是毛泽东。连当今如此强势的硬派人物普京也这样看。新中国刚解放如此贫弱,他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把强大的美国人打得屁滚尿流。越南战争毛泽东又收拾了一回美国人。世界上除了毛泽东谁还能做得到?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的军事家战略家们对那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他们认为输得心服口服,承认在军事上政治上彻底失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跟毛泽东握手时那恭谦低顺的样子曾舒服了十几亿中国人,世界领袖只有他毛泽东才有这样伟大而高贵的气质。尼克松访华要跟毛泽东谈,毛泽东说我跟你只谈哲学,具体事你跟周恩来说谈去。
) O/ A: v$ o' j$ ]
* w s a( ` M, k& ^5 Z3 x1 {$ O
+ M* L3 a2 U% O( T k l5 F" n哈哈!这就是 毛泽东。
2 L: S( ]( }: V [& t
{( }# x( Q {1 X3 }6 k7 u' v- o* K6 u4 Q! K
( Y4 o9 z, f+ t1 o; u
) g6 G% V: L! m2 w) b6 L# D! t6 x" m5 U1 N$ O
作者: 彭城姚其瑞 时间: 2015-11-29 14:59
读了数篇永庆宗亲的文章,文笔流畅.逻辑推理清晰,主题鲜明.语颇隽永,读之夺人眼眸.耐人寻味,实有大家之风范,读后似有余音绕梁,佩服!学习了!
作者: yyq666666 时间: 2015-11-29 15:03
% c7 l. Z) W6 {4 g6 E4 V
谢谢抬爱,诚感宗亲下读。尚望今后多多指教为是。互相学习以求提高0 J* d5 N. l4 k; z
作者: 彭城姚其瑞 时间: 2015-11-29 15:29
6 f+ @/ y; O& P* J4 }; ?
不敢.不敢....在下蒙站长和宗亲抬爱,愧为<姚氏文苑>版主,实乃羞当重任,手无缚鸡.文思枯窘,全凭热情使然,宗亲相佐,踉跄维系。还望永庆宗亲多多指教,共携辉煌姚网!
$ ^4 V3 v& ?6 w' Z" c1 |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11-30 02:29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1-30 02:35 编辑 $ C( p( G0 K5 N! K4 T
( L3 k# y1 v" C拜读了永庆宗亲的这篇文章,拍手叫好之余,不由得想起了卞之琳的著名诗篇《断章》。下面转发该诗作及其赏析文章,请宗亲们欣赏。. \* n0 ]( S- z- m
5 f2 l! Z: h5 F) c
卞之琳《断章》:+ M7 j y$ M& C& j1 D5 \; S
# L' O3 \! _, ~# E. l1 F, j+ F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0 n9 c3 @) G7 \3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9 B/ |# |$ a. z* g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A2 }$ w: s- O m) Z6 ^- C/ I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 }" v% ]7 K$ }) }
, D* u0 l1 M2 @9 D5 r: O
! D# {7 d7 S6 Q( m) [) t [赏析]
; d* p O( L6 ^
6 C% s6 l3 |% U) k1 K+ ] 人们都说这首诗中人物关系混乱,请喜欢这首诗的人们参与讨论。第三句中的“你”有人觉得似乎不妥,大家以为呢?其实,之所以把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断章》,原因也正在于此。要是这么想的话,也就释然了。
+ X w! |' s: t3 t% V/ e" e: D
8 ]( t4 ]7 N( V4 H! r/ v
0 q" d% U1 |4 c8 J6 I2 A. w3 ~, b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9 X* z/ R8 U" J2 |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6 w) S* m0 \" N/ v5 F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 D% o) o S' c+ G2 ^7 @0 \ H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 f9 m; `2 Y4 X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0 g6 k! E4 N+ ]+ x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8 W) i) p2 c0 J! |/ Q
这首《断章》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表达的人生哲学也并非诗人的独创,读了之后却有一种新奇感,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这一点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以现代意识对人们熟悉的材料(象征寓体),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诗人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诗人所说的“新的、聪明的安排”也就是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调度。《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两节诗分别通过“看”、“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内容与时序上,两节诗之间又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一首《断章》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0 f z4 n2 P9 I' q% }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 C- }, D6 t+ {. h5 i 卞之琳很喜欢晚唐五代诗人、词家李商隐、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的能力。翻开俞平伯先生的《唐诗选释》,我们读到冯延巳的《蝶恋花》后半阙:“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不禁惊讶地发现,《断章》中的立桥眺望、月色透窗两幅图画的意境,与冯词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之间,有着多么神似的联系啊!但是,卞之琳毕竟是现代诗人,他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程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断章》即是冯延巳《蝶恋花》中两句诗的现代口语的“稀释”,正如不能简单地认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口语的“稀释”一样。冯词《蝶恋花》写别情愁绪,没有更幽深的含义,《断章》拓展成意境相联的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桥头、楼上、风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梦境,不仅比原来两句词显得丰富多姿,且都在这些景物的状写之外寄托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物主体的构图,造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每句诗或每个意象都是在整体的组织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甚至“断章”这个题目本身都蕴有似断似联的相对性内涵。这种幽深的思考与追求,是现代诗人所特有的。其次,冯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还是以写情为主,友人别后(“平林新月”之时),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含于诗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断章》则以传智为主,诗人已将感情“淘洗”与“升华”结晶为诗的经验,虽然是抒情诗,却表现了极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智性化倾向。诗并不去说明哲学观念,《断章》却于常见的图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学。它包蕴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整体性思考的哲学命题,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精致、优美,却陷入了个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与《断章》的意境与思想层次相比拟。第三,由于诗人“淘洗”了个人感情,即实践诗的“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如作者说明的,由于“非个人化”,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他”(她),就与读者更为亲切,因为用了“你”,又使读者有一定的欣赏距离,诗人于是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为读者美丽的想象留下了更开阔的创造空间。一旦读懂了《断章》,哪一个富于想象的读者不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呢?(转自百度知道,作者不详)! V4 q3 ], R6 l& R. x% i* {
& w1 I& g( K2 }1 {7 Q4 O
6 Y- |' r2 w- B6 F9 T
$ F3 A: F9 N1 H2 A7 p2 [' U4 q
' H) y( k4 Y! d/ L# d
4 \" {3 x0 j- l/ {5 n7 o
作者: yyq666666 时间: 2015-11-30 14:58
本帖最后由 yyq666666 于 2015-11-30 16:43 编辑 " Y0 `. W' Y, v! f6 J1 b$ e
- |& H- j7 K, Y6 h8 m7 t5 b4 w# k# B( Q, Z" B, b" \
答先登宗亲:
. S: u5 q* a: i/ T: e& k看了你转来的赏析文章,开始我以为是你所写,我读得十分认真,这也因谨慎于你是师大毕业的,你们的文科功底让我不敢有稍微的怠慢。待我费劲读完此文,才发现是别人的文章,我就后悔不该下此功夫来读。要知道那文章很绕人的,有太多的弯弯绕式的句式,这是我很不喜欢的,因为我曾也是这样写东西的。而且有很多其实是浅层理解,但他把文章却写得颇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那个意思)很唬人。还有好多是句式分析,是一般性逻辑分析,思想的颠三倒四。; K; f9 v! }% c
我的《断章》只是一种片语式的文章体裁,与卞之琳的《断章》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东西。(谢谢你抬爱)那首大家熟悉的名诗标以断章之名意在其另,是另有所指的。这个我一时解释不太清楚,粗粗一想,大抵是不同观景者不同角度不同体验不同心理感受而各取其意,我不敢说我说对了。何以叫做断章?我的理解是:诗人把外界的景物看成是一个大的篇章,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观景)只是这大千世界景物“一章”的一个片断,故而断章也!而由于观景中的观感各殊其意,角色互相换位-互为主客,体验就大为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效应。故而对于诗人来说就如同“断章取义”的意味。这就是诗人的妙想,可以说对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是很奇葩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也许你认为这很扯淡:这么一首好诗怎么是断章取义了呢?还会斥我很庸俗。呵呵,我没说这诗是断章取义,是诗人对诗的意蕴有一种断章取意的幽默取巧。
8 H+ @0 K: n1 c! U* N, }* A9 N我也曾写过诗评,对诗的意蕴和指向,一向觉得是诗人与读者各有其观,各有其取的。就如对《红楼梦》的看法那样,曹雪芹写它是什么立意,读者读出什么,各归各想。曹雪芹也许是想写那个大观园来表现人生奇诡,但我们却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所以才有鲁迅说红楼梦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这种阅读偏离是可以的,也是很有意思的,并且并不是任意的曲解,而是诗的多意性、意蕴的隐避性和解读的游离性。我曾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为什么诗会出现这种阅读的曲意景观?有的人会说作者自己都承认没有这些东西,你为何添油加腊的作任意解读?确实,一个作品出炉后,作品本身包含了哪些东西连作者本人也是很惊讶这意外收获。! N, Q# v9 d }0 ~1 j! C
对不起,我扯远了。3 E; D. A, {8 e* i
永庆谨上" u/ r( O$ B1 N) k
2015-11-30
4 j( J3 o L+ _% n4 h9 y6 V) E( e4 X* _& r! H8 Z' g+ `0 z; X- y
答先登宗亲:0 M- c1 ]; V$ `; \# W! w
看了你转来的赏析文章,开始我以为是你所写,我读得十分认真,这也因谨慎于你是师大毕业的,你们的文科功底让我不敢有稍微的怠慢。待我费劲读完此文,才发现是别人的文章,我就后悔不该下此功夫来读。要知道那文章很绕人的,有太多的弯弯绕式的句式,这是我很不喜欢的,因为我曾也是这样写东西的。而且有很多其实是浅层理解,但他把文章却写得颇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那个意思)很唬人。还有好多是句式分析,是一般性逻辑分析,思想的颠三倒四。
# l6 u! l1 V: h8 w" w6 G0 n我的《断章》只是一种片语式的文章体裁,与卞之琳的《断章》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东西。(谢谢你抬爱)那首大家熟悉的名诗标以断章之名意在其另,是另有所指的。这个我一时解释不太清楚,粗粗一想,大抵是不同观景者不同角度不同体验不同心理感受而各取其意,我不敢说我说对了。何以叫做断章?我的理解是:诗人把外界的景物看成是一个大的篇章,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观景)只是这大千世界景物“一章”的一个片断,故而断章也!而由于观景中的观感各殊其意,角色互相换位-互为主客,体验就大为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效应。故而对于诗人来说就如同“断章取义”的意味。这就是诗人的妙想,可以说对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是很奇葩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也许你认为这很扯淡:这么一首好诗怎么是断章取义了呢?还会斥我很庸俗。呵呵,我没说这诗是断章取义,是诗人对诗的意蕴有一种断章取意的幽默取巧。1 F* w$ ]% L: N8 ]( A, t8 W2 j+ A
我也曾写过诗评,对诗的意蕴和指向,一向觉得是诗人与读者各有其观,各有其取的。就如对《红楼梦》的看法那样,曹雪芹写它是什么立意,读者读出什么,各归各想。曹雪芹也许是想写那个大观园来表现人生奇诡,但我们却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所以才有鲁迅说红楼梦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这种阅读偏离是可以的,也是很有意思的,并且并不是任意的曲解,而是诗的多意性、意蕴的隐避性和解读的游离性。我曾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为什么诗会出现这种阅读的曲意景观?有的人会说作者自己都承认没有这些东西,你为何添油加腊的作任意解读?确实,一个作品出炉后,作品本身包含了哪些东西连作者本人也是很惊讶这意外收获。; V+ T; S6 m5 u) e, j y' ^9 y
对不起,我扯远了。+ @! ~& h. E; E; ~; ?4 d
永庆谨上: G+ a3 O+ S9 f7 D: K: F* S
2015-11-306 v$ g2 r5 q* |4 \
0 }( T& Y* s' H b
答先登宗亲:. c* Q3 Z, Q: D) c! z/ \: F/ v z
看了你转来的赏析文章,开始我以为是你所写,我读得十分认真,这也因谨慎于你是师大毕业的,你们的文科功底让我不敢有稍微的怠慢。待我费劲读完此文,才发现是别人的文章,我就后悔不该下此功夫来读。要知道那文章很绕人的,有太多的弯弯绕式的句式,这是我很不喜欢的,因为我曾也是这样写东西的。而且有很多其实是浅层理解,但他把文章却写得颇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那个意思)很唬人。还有好多是句式分析,是一般性逻辑分析,思想的颠三倒四。4 e a1 n7 p2 z1 Y- P2 [
我的《断章》只是一种片语式的文章体裁,与卞之琳的《断章》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东西。(谢谢你抬爱)那首大家熟悉的名诗标以断章之名意在其另,是另有所指的。这个我一时解释不太清楚,粗粗一想,大抵是不同观景者不同角度不同体验不同心理感受而各取其意,我不敢说我说对了。何以叫做断章?我的理解是:诗人把外界的景物看成是一个大的篇章,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观景)只是这大千世界景物“一章”的一个片断,故而断章也!而由于观景中的观感各殊其意,角色互相换位-互为主客,体验就大为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效应。故而对于诗人来说就如同“断章取义”的意味。这就是诗人的妙想,可以说对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是很奇葩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也许你认为这很扯淡:这么一首好诗怎么是断章取义了呢?还会斥我很庸俗。呵呵,我没说这诗是断章取义,是诗人对诗的意蕴有一种断章取意的幽默取巧。
% g# W6 O4 Y6 Y. I$ N$ x我也曾写过诗评,对诗的意蕴和指向,一向觉得是诗人与读者各有其观,各有其取的。就如对《红楼梦》的看法那样,曹雪芹写它是什么立意,读者读出什么,各归各想。曹雪芹也许是想写那个大观园来表现人生奇诡,但我们却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所以才有鲁迅说红楼梦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这种阅读偏离是可以的,也是很有意思的,并且并不是任意的曲解,而是诗的多意性、意蕴的隐避性和解读的游离性。我曾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为什么诗会出现这种阅读的曲意景观?有的人会说作者自己都承认没有这些东西,你为何添油加腊的作任意解读?确实,一个作品出炉后,作品本身包含了哪些东西连作者本人也是很惊讶这意外收获。
! j7 n; @7 h l/ V; [6 ?: l对不起,我扯远了。
. I/ H$ m# D A4 W永庆谨上2 Y" n7 l7 }, K3 p1 T
2015-11-306 x. P. b! L8 j0 ?$ x. F/ M
& {; Y0 n- d$ y7 _
答先登宗亲:
+ u+ K0 `! B/ \# M. E- k看了你转来的赏析文章,开始我以为是你所写,我读得十分认真,这也因谨慎于你是师大毕业的,你们的文科功底让我不敢有稍微的怠慢。待我费劲读完此文,才发现是别人的文章,我就后悔不该下此功夫来读。要知道那文章很绕人的,有太多的弯弯绕式的句式,这是我很不喜欢的,因为我曾也是这样写东西的。而且有很多其实是浅层理解,但他把文章却写得颇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那个意思)很唬人。还有好多是句式分析,是一般性逻辑分析,思想的颠三倒四。
! E& s0 n! i5 ~4 }( ]0 q4 D我的《断章》只是一种片语式的文章体裁,与卞之琳的《断章》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东西。(谢谢你抬爱)那首大家熟悉的名诗标以断章之名意在其另,是另有所指的。这个我一时解释不太清楚,粗粗一想,大抵是不同观景者不同角度不同体验不同心理感受而各取其意,我不敢说我说对了。何以叫做断章?我的理解是:诗人把外界的景物看成是一个大的篇章,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观景)只是这大千世界景物“一章”的一个片断,故而断章也!而由于观景中的观感各殊其意,角色互相换位-互为主客,体验就大为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效应。故而对于诗人来说就如同“断章取义”的意味。这就是诗人的妙想,可以说对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是很奇葩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也许你认为这很扯淡:这么一首好诗怎么是断章取义了呢?还会斥我很庸俗。呵呵,我没说这诗是断章取义,是诗人对诗的意蕴有一种断章取意的幽默取巧。
8 n8 a q; u2 J" r9 Y4 B我也曾写过诗评,对诗的意蕴和指向,一向觉得是诗人与读者各有其观,各有其取的。就如对《红楼梦》的看法那样,曹雪芹写它是什么立意,读者读出什么,各归各想。曹雪芹也许是想写那个大观园来表现人生奇诡,但我们却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所以才有鲁迅说红楼梦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这种阅读偏离是可以的,也是很有意思的,并且并不是任意的曲解,而是诗的多意性、意蕴的隐避性和解读的游离性。我曾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为什么诗会出现这种阅读的曲意景观?有的人会说作者自己都承认没有这些东西,你为何添油加腊的作任意解读?确实,一个作品出炉后,作品本身包含了哪些东西连作者本人也是很惊讶这意外收获。7 Z: H2 F- U# k" S# d7 B
对不起,我扯远了。
7 ?0 j; a2 t8 L. \2 R! H% y: b永庆谨上
1 T' Q* ^& p5 Y6 y0 M" {5 ?2015-11-30. Z2 Q& J; d0 L% D
2 h$ k2 @' s1 C; ]
答先登宗亲:$ K6 N; i' @/ |: b, Z- L
看了你转来的赏析文章,开始我以为是你所写,我读得十分认真,这也因谨慎于你是师大毕业的,你们的文科功底让我不敢有稍微的怠慢。待我费劲读完此文,才发现是别人的文章,我就后悔不该下此功夫来读。要知道那文章很绕人的,有太多的弯弯绕式的句式,这是我很不喜欢的,因为我曾也是这样写东西的。而且有很多其实是浅层理解,但他把文章却写得颇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学那个意思)很唬人。还有好多是句式分析,是一般性逻辑分析,思想的颠三倒四。
( L, n0 J( Q+ K3 t7 m. }5 A+ P; m我的《断章》只是一种片语式的文章体裁,与卞之琳的《断章》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东西。(谢谢你抬爱)那首大家熟悉的名诗标以断章之名意在其另,是另有所指的。这个我一时解释不太清楚,粗粗一想,大抵是不同观景者不同角度不同体验不同心理感受而各取其意,我不敢说我说对了。何以叫做断章?我的理解是:诗人把外界的景物看成是一个大的篇章,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观景)只是这大千世界景物“一章”的一个片断,故而断章也!而由于观景中的观感各殊其意,角色互相换位-互为主客,体验就大为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效应。故而对于诗人来说就如同“断章取义”的意味。这就是诗人的妙想,可以说对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是很奇葩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也许你认为这很扯淡:这么一首好诗怎么是断章取义了呢?还会斥我很庸俗。呵呵,我没说这诗是断章取义,是诗人对诗的意蕴有一种断章取意的幽默取巧。
& n" _. F) X" `$ a# O我也曾写过诗评,对诗的意蕴和指向,一向觉得是诗人与读者各有其观,各有其取的。就如对《红楼梦》的看法那样,曹雪芹写它是什么立意,读者读出什么,各归各想。曹雪芹也许是想写那个大观园来表现人生奇诡,但我们却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所以才有鲁迅说红楼梦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这种阅读偏离是可以的,也是很有意思的,并且并不是任意的曲解,而是诗的多意性、意蕴的隐避性和解读的游离性。我曾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为什么诗会出现这种阅读的曲意景观?有的人会说作者自己都承认没有这些东西,你为何添油加腊的作任意解读?确实,一个作品出炉后,作品本身包含了哪些东西连作者本人也是很惊讶这意外收获。
& A3 F+ i, s; t) @8 A' Y4 m对不起,我扯远了。
4 }; [$ d$ A. s( t) ]3 N1 Q: D永庆谨上* p2 U2 s2 {' Q7 T q( G& X2 @* ^
2015-11-30
2 H% s. _& m+ d9 p" u- k# W2 ~5 d4 O! w/ V9 V
2015-11-30: q2 l- W# y7 m& i8 _. I$ A* Y
- ^4 H- M( \5 q* f$ P! M" Y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