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2-18 15:46 编辑 ) A; [7 u7 M) L3 N* P' i 接着我们要讲的是姚姓,姚姓的源流有下面几种: 第一,源于舜帝。舜帝生在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所以以姚为姓。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帝为了考察舜,让他居住在妫河边,他的子孙有的留在妫河边居住,即改姓为妫。所以姚、妫实际上同宗,有血缘关系。现在我们能够确定,姚姓后裔分出来了60多个姓。最新统计,已有100多个姓是从姚姓分出来的,所以它是大姓、自始祖舜帝,姚氏得姓到今天,已经130多代,史称姚氏正宗,所以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姓。 第二,来源于子姓。西周建立以后,曾把商朝的某个后裔封到姚国(今山东省荷泽县一带),成为一个诸侯国。这个姚国消失得早,可能在春秋早期就没了。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这个是子姓,跟舜带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第三,源于羌族。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的首领叫姚弋仲,这是他汉化后取的汉名。姚弋仲后裔子孙皆随之改为姚姓,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后来就融入了汉族,我们现在已分不出来了。除非家谱上有记载。, `+ i+ n1 F& @+ \- E `, Q( f6 R4 G 第四,源于蒙古族、满旅、德昂族这些民族。特别是德昂族,姚姓很多,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朝的时候,德昂族有一个部落叫拉耐氏,这个部落在明朝时对改土归流有推动作用。本来这些兄弟民族的地方都是由土司来管的,但是,那个时候明朝政府要把土司废掉,改成流官:什么叫流官呢?就是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因为有一定任期,是流动的,所以称流官。在改土归流运动当中,拉耐氏部落就被归在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的军队里边,邓子龙的驻地在姚安,所以,德昂族的这个部落就全姓了姚。 此外,今天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中都有姚姓,所以姚姓的来源很复杂。% q) I i* j0 I( C: V; @$ @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秦汉两晋,北方各地、江南各省都已经出现了姚姓。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及进入中原,大大增加了姚姓人口。同时,甘肃地区的姚姓,大量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到了唐朝,两次移民到东南,姚姓进入了福建和广东。明朝初年,姚姓出现在台湾。5 T, s( Y9 I* |% c, I7 c9 n* o 如今,姚姓主要集中在安徽、广东和江苏,这三个省占了姚姓人口的25%。其中,安徽是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占了姚姓总人口的将近9%。而且,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全国已经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大姚姓聚居地。从明朝至今600年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 姚姓是个非常大的姓,名人也多如星河。我在这里只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姚姓名人,名叫姚儒,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我们今天应该好好读的书——《家教要略》。这个家教不是说请到家里教奥数、英语,而是家族教养、教育要略。在书中,姚儒教训子孙应当以读书为最大的快乐。这个太难得了!过去,古人读书谋功名、光宗耀祖,他却说:“富者教子须重道,贫者教子须重节。”意思是,如果后代子孙有钱了,应教育他们重道义。因为有钱了,就会责任大,担当大,要做的贡献也大;如果后代子孙没有发财,还是很清贫,那么应该教育他们重节操,而不要看到有钱人或者当官的人就很谄媚、阿谀奉承。他还说:“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以未闻道为贫,以不知耻为贱。”如果一个人不知廉耻,那就很贱了,不管你有没有钱。所以这个说法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他也提出:“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整篇结束,最后一章叫“保终”,要求子孙保全晚节。不要前半辈子当大官、发大财,到最后却被抓走,或被杀头,或被判刑。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有机会去看看这本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教育意义。* n, O! }) t! s; v% z' f 姚姓在今天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人口504万左右,占全国人口的0.3%。当然,这也只是个参考数字。但是,有的人会不明白,既然姚姓是个大姓,为什么才排在第62位?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了一次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根据这天的统计,从姚姓衍生出来的姓有60多个,比如,陈、王、胡、孙、田、袁、陆等。如果这么算,姚姓的后裔差不多有2.6亿,所以姚姓是个非常大的姓,只不过后来分出去了。其实,那些都是氏,而姚才是姓。5 Y! s+ d: o0 F" M& _ 0 B, B; y% K1 o& v 正本清源远鄙背 姚恩健 近披览有关姚姓之姚氏专著及文章,屡见谬误作解,扳援牵合,鄙背何堪!若任其豕虎传讹,递相沿袭,其误也真不堪设想。爰作拙文,以畀读者宗亲,正本清源。 曰,舜有二姓:姚、妫。" F4 t2 Q# e! R1 }+ z l 此说之误,盖缘于汉·许慎《说文解字》:其解释“姚”谓“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解释“妫”谓“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仅以一字之差,释其由来,致后人误解虞舜有二姓,谓虞舜“以出生地而得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又释“妫”云:“据《史记·陈杞世家》,舜曾居妫汭,其后因以为氏。春秋时,陈国为妫姓。”“妫”字释义中,较“姚”字释义多“其后”前缀词,说明舜本人非妫姓,乃其后裔子孙耳!今人李索注《左传·隐公八年》谓春秋时:“妫,陈国国姓;国君之女,故以国姓名之。”时在周朝春秋时期,足可解释“其后因以为氏”。释义中以“姓”补语“姚”,以“氏”补语“妫”氏,又以“妫”称陈国姓,言简意赅,严谨、精当、明晰。6 {5 q; w4 X3 N9 T0 J 先有姚姓,后始有妫姓;妫姓出现于胡公满,周武王时,乃帝舜胄裔三十四世后事。详请互参下叙。 曰“瞽瞍姓妫。. E+ D0 Q) S/ {6 ? 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童子,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此语包括标点在内,一字不改照抄于霍某、赵某秦《史记·五帝本纪》注释。2 _+ L% @1 B Z& N9 A5 m 该注释表明:瞽瞍姓妫,虞舜姓姚;先有妫姓,其后方有姚姓。如此论断,不知霍氏赵氏所据所本?其未予说明,因疑为臆想、别造。 瞽瞍,舜父。若说瞽瞍姓“妫”,意即舜生之前已有“妫”姓,则《史记》《说文》《辞源》等记载与释义皆错! 然笔者性不媕娿,向不迷信“名家”。笔者在诗词界未曾少读霍氏诗词,而其极力倡导“新声韵”,有深圳诗家毛某讥为“标新立异”,“拿诗韵开刀”,“高喊创新”,“总想弄出一点名堂,创造一点奇迹”,却都“无几个艺术细胞”。其治诗若是,其治史若何?自不待言。霍氏赵氏《史记》注释较韩兆琦本,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几乎仅依据《集解》《正义》《索隐》“三家注”;而韩本广泛、全面,涉猎深广,为近代最佳最全面注释本。史家治学态度,可见史家著作之可读可信度。6 G# B/ @: P* e0 y6 j# x 曰周武王配元姬于遏父生满。 移花接木,本末倒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遏、阏同音; 阏父,亦作遏父。司马贞《史记索隐》释云:“遏父为周陶正;遏父,遂之后。陶正,官名。生满。”斐骃《史记集解》引《左传》释云:“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于陈,以备三恪。”请·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详释云:“襄王廿五(年)《传》子产曰:‘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则非‘求’而得之矣。胡公是阏父之子。《唐书·世系表》谓‘武王以元女妻遏父,生胡公’,妄也。”# k6 ^. A3 B" m% O 原来“妄”在《唐书》,而引征者未细考深究,即轻易引入专著(或文章)中,如此轻率治史,能不妄上添妄乎! 曰遏父封陈为氏,陈氏之始祖也。- u" b, _9 L9 h6 n* H- o1 z 谁封之于陈?谁是陈氏之始祖?上段引用《左传·襄王廿五年》已回答之详备矣。司马迁据《左传》写《史记》,写得明白、透晰。《史记·陈杞世家》开篇首段写道:“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辞源》据此释“妫”氏。《史记》又云:“……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史记》这段话,明确:周武王封陈者满,非遏父。: G& y% N+ u% e 《史记·陈杞世家》借赵太史话评楚灵王灭陈,写道: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后,必百世祀。”: Y/ H- J' p _' P8 x 司马迁这段话,乃依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整理而成:“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孔颖达疏云:“《世本》:‘舜姓姚氏’……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耳。《陈世家》谓胡公之前已姓妫矣,是马迁之妄也。”孔氏指斥“胡公之前已姓妫”之说,“妄”!其意谓“妫”氏乃自胡公满始,非遏父,尤非瞽瞍;谓“遏父封陈”,、“遏父封陈为氏”,亦妄!自舜至遏父三十三世姓姚,自满至陈·湣王妫越二十世二十三王皆姓妫,史家皆持此说,毋庸置疑。 自胡公妫满封陈,以妫为国姓,其嫡庶子孙或以国号陈为氏,史所必然。至于包括《史记》在内称国冠以“陈”,非姓氏也,乃国名也。如称“陈厉公”全称应是“陈国厉公妫跃”,如“齐懿仲欲妻陈敬仲”,懿仲非姓“齐”,姓“姜”;如“桓公怒,执陈辕涛涂”“陈袁涛涂作齐”,《史记》中袁(辕)涛涂前皆冠“陈”以示国籍。陈敬仲,应书作“陈·敬仲”,史迁命题“田敬仲完世家十六”不写“田敬仲陈完世家”,其良深用意,耐人寻味。 当然,以其支庶子孙或以国为姓,认胡公满为陈氏始祖,无可厚非。 F" L" V0 ?; C/ P+ }$ ^/ c6 x 曰姚姓,或出于子姓。7 {! \) {8 }: s4 Y2 v6 i% R1 M9 x 先阐明子姓由来。其所以以子姓为国姓者,缘于殷契。《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等等,是时分封于姚邑为侯者,契之后裔,以子姓为国姓。 再查《世本》(汉·宋忠注,清·承德孙冯翼集。民国王云五编辑出版,上下版)“子姓”下记:“殷、时、来、宋、空同、黎、比、耄、目夷、萧、扐、叚、瓦、铁、鬦者,子姓也。耄氏、时氏、萧氏、黎氏、空同氏,子姓。”上下两种版本所辑几乎无异:未见 “子姓,姚国、姚子国”;亦未见“姚、姚子国,子姓”记载。司马迁撰写《殷本纪》其实相当明确,何以又冒出所谓“姚,出自子姓”之说? 谓“姚姓出于子姓”者,可能缘于误读罗泌《路史》。《路史》“国名纪”卷二十一“有虞氏后”有“商氏后”,“商氏后”国名纪有:“姚,春秋姚子国,子姓。”是语之“姚”,国名也,亦即春秋时之姚子国,入商,为殷商子姓国。 罗泌此语列于“国名纪·商氏后”,表明乃分封之国名;非“氏族志”。谬误作解者,不顾语法与逻辑,忘筌掉蹄,砍下头、掐得尾,贸贸然自诩曰:“姚,子姓”。殊谬! 《路史·国名纪》“有虞氏后”诸国名中有纪“卫国”云:“《郡国志》云:‘东郡卫公国,姚姓,本观国也。有河牧城,亦见《水经》,今镇之灵寿西北。’”夏时,卫国存;商时,封为殷契后裔食邑,易国姓为子姓;至周,为姬姓,武王封同母少弟康叔于卫,为姬姓侯爵。鲁哀公十四年贬为君,秦二世废其君(姬)角为庶人,姚国易为城(邑)。姚城(邑),几易朝代,几易其主,而其国姓从姚、而子、而姬亦几易其氏,江山易主,国姓几易,而故城应犹在,在今濮阳、范县、鄄城北一带,颛顼帝发祥故土,圣祖帝舜圣诞地姚墟境界,诚乃我圣祖胄裔世居地,其荣因此千秋不衰!- X7 c% D! b/ q 再从古汉语语法解释“姚子国”。古汉语中常见“缓语”现象。即单音节、双音节缓读作双音节、三音节。例如“诸”作“之于”“之乎”,“而已”作“耳”,“奈何”作“那”,人名“宫奇”作“宫之奇”,“王乔”作“王子乔”,等等,双音节中间加一个“子”或“之”,乃淮河流域方言,故“姚国”或作“姚子国”,本姚姓,夏为姚姓,商为子姓,周(春秋)时为姚姓。古代国姓,不同历史国姓不同,如是而已。# C: |( C( D1 O& b; T+ f 若《路史》如法炮制一句:“姚,春秋姚子国,姬姓”,恐怕又多一误解曰:“姚姓,出自姬姓”矣。5 F1 o6 w; t8 q% x; | 曰胡公妫满“是西夷胡人”。 陈某、郭某所著《中国姓氏起源探讨》谓“胡公妫满,……这位西夷胡人”云云,望文生义,鲁鱼亥豕,鄙背何堪!自称研究姓氏多年,却未必通晓古代“谥法”,能不讹欤?% d# h i c8 l3 @9 T' J 古代“谥法”释“胡”,蕴意:“弥年寿考”“保民耆艾”。我祖胡公妫满乃帝舜三十四世裔孙,周武王妻之以元女,封之于陈,赐之姓妫。妫满,字不淫,遏父子,为陈国始建者、始封者,亦为妫姓之始冠者。谥胡公。葬淮阳县柳湖旁,至今尚存“陈胡公墓”;因护城河水浸蚀墓茔,先人以铁锢之,故俗呼“铁墓”。淮阳,古宛丘,妫满所封之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周赐谥胡,褒我先祖妫满佐周、保民有功,德享长寿:何等荣光!/ R, j- q2 D+ ?* T! ~ 曰舜“入赘于尧”“入赘于黄帝族” B, y! G! A- K8 f" [" a! ] 或以父系社会迄今出现之“入赘”制度套用虞舜受尧帝禅让而登极,亦堪可笑。黄帝、颛顼帝时,人类社会已基本结束群婚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一夫多妻。到帝舜时代,已是私有制、奴隶制社会,还出现陪嫁制度。尧帝非但将二女嫁虞舜,而且陪上九个男仆供使喚。此事《史记·五帝本纪》载之详明。' D+ M: r7 j0 B: Q2 o8 S4 @7 t / u0 M! } a0 t4 ? |
|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09:47 编辑 志疑与建言 ——合力重修中华姚氏世乘正时宜9 b$ T, F' m0 U3 Y: U2 y, L$ o 福州 姚恩健 唐·弘文馆大学士姚思廉奉敕修纂《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之后,中华姚氏历代宗亲奉为玉牒。我八闽诸谱转录于首以示姚氏之所由来,姚氏之所继自,改称《姚氏世谱》。% ^+ O6 J* ` i: ?; t. B" y- }3 S 1999年,余纂《八闽姚氏源流》,固疑《姚氏世谱》疏漏、讹误多处,无奈袜线之才,学识肤浅,安敢擅改?十六年后而今,重修八闽姚氏世乘,依然望谱兴叹,更何堪人老神衰,目眇眊悖之重暮之龄?因紬绎若干,以为方家、宗长考订修谱、厘正史事乃尔。 志疑一:虞思与夏后少康,同一代人欤? D1 _9 {. G1 T# }* T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有)仍牧正,惎(ji,恨)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寒浞之子浇杀夏后帝相,篡夏四十年;及少康长,与旧臣靡,联袂族人杀寒浞及其子浇,恢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虞思妻之以二女,为婿,可见:少康是虞思晚辈,虞思与帝相乃同代人。大学士谱与《史记·夏本纪》世系比较,有误:似非同代人。4 p2 l/ S* Y: M; O 志疑二:有二个虞思?: \6 c1 g6 R& y% h% t# _) N. _' e 大学士谱记舜十二世发:“汤兴,復封于虞,谥思公。”若非偶合,则成二个“虞思”,似误:或姚发即姚遂? 志疑三:虞思、汶与孔甲同时代? 大学士记舜七世为“汶”云:“汶,学豢龙于刘累以事孔甲;累败而逃,汶因失国;相谏君,以为有虞氏国家受命之事,不可绝祀,乃求汶叔思复封于虞。”孔甲,乃夏禹十一世、少康七世裔孙,虞思汶分别列舜六、七世,约略相隔180年。似误大矣。因疑,汶非虞思之侄,虞思之后可能是“箕伯、直柄”等数世,汶似应在舜十一世或十二世?, k* K, w9 p! a# ^! V: I. n 志疑三:大学士谱何以未见载“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诸辈?! u2 b0 _7 K5 j( c/ O) R7 @0 s0 P 大学士不至于忘却《左传·昭公三年》所纪吧!《昭公三年》云:“欲无获民,将焉辟(避)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裴骃《史记集解》引宋忠曰:“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祀舜。”清·光绪朝姚敬熙《姚氏本源世系序略》云:“虞思衍商均之祚,启封于虞;传箕伯,直柄,中衰不振;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迨阏父为陶正,生满……复封于陈,以备三恪,即胡公也。”当有此四世,大学士何以脱漏?或所记为其别名、谥号,然亦未说明,徒令今人疑惑难解!(恩健按:姚敬熙句“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因句读不同,“伯戏”下加个逗点,“伯戏”似成主语“遂”,爵位遂伯,因戏而荒于王事,国亡;若去逗点,则成“伯戏而后去国”,伯戏成“虞遂”后人。依《昭公三年》,伯戏为一人名。)) v& o& i& J% }* G2 g8 B4 I+ ] 志疑四:虞遂,《左传》《史记》均有记载,且详明相仍,而大学士谱未记未列,何故也?' J) W3 {. R9 ~$ U9 b7 h 《左传·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司马迁依《左传》录入《史记》,表述改为:“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更简洁,更明晰,更通顺。 《史记集解》引杜预云:“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于遂,言舜德乃至于遂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陈杞世家》首段“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谓:“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左传·庄公十三年》纪云:“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左传·庄公七年》纪:“夏,遂因氏、会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卒),醉而杀之;齐人歼焉。”飨食戍卒之四氏人,皆遂国四大家族。宋·罗泌《路史》“国名纪·有虞氏后”纪:“遂,虞后,商人置之于遂。”, [ m4 H- _5 z/ Q' x 遂,小国,后为齐所灭。故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集解》引杜预曰:“胡公满,遂之后也。事周武王,赐姓曰妫,封之于陈。”可知:遂,虞思之后,姚姓,胡公满之远祖。( ^1 n* O5 x& m 对虞遂,大学士未记、未列亦未剔明,疑惑难解。 志疑五:田开、田乞,是父子也欤?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明确记载:“无宇卒,生武子开与釐子乞。”“田乞为相,专齐政”“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大学士何以不依司马迁意,将武子开、釐子乞作父子列为舜五十、五十一世而衍生一代?或另有所本? 志疑六:依何衍生一个“利公”? 在《史记·陈杞世家》中,司马迁误将厉公作妫佗、利公作妫跃,衍生一个“利公”衔头从而将田完成为妫佗子,却使妫跃与田完父子成兄弟。太史公之妄,大学士居然亦妄之,难道大学士未读《左传》?将田乞、田开兄弟做父子,世系“妄”多一世;将妫跃、田完父子作兄弟,世系“妄”少一世,岂不大乱人伦?# C2 w3 ]8 p6 r7 A7 W* d 大学士列“厉公”为舜四十三世,列“利公”为舜四十四世裔,妄矣。其妄缘于《史记》。太史公既以妫佗(或作“他”)为“厉公”,遂以妫跃为“利公”;寻“厉”“利”声谐,相近,遂误以佗为厉公,五父(一作五弗)为别人。 《左传》中隐公六年、隐公七年、桓公五年、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妫佗史事颇全。妫佗或作妫他,他、佗,古通;乃桓公妫鲍同父异母弟,亦称五父,或作五弗,乃桓公妫鲍同父异母弟。桓公卒,妫佗杀太子免而自立;太子免之弟妫跃、妫林、妫杵臼请蔡国人杀妫佗,立妫跃为陈君,是为厉公。厉公生子妫完,即田完,谥敬仲。故说妫佗为厉公,是张冠李载;说妫跃为利公,是子虚乌有:说敬仲为佗子,是移花接木。7 Q3 p; R3 ~% z* i) \6 n 大学士摘录《史记》,却未核对《田敬仲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皆无“利公”者,疏忽导致族谱世序紊乱:妫跃为妫鲍子,列舜四十四世孙,敬仲是妫跃子,列四十五世。 志疑七:大学士谱漏陈·悼太子师,误将哀公弱、惠公吴祖孙作父子,妄也欤?* N& m. R- Q6 I+ u: Y1 { 《史记·陈杞世家》记,陈灵公平国荒淫,终为夏征舒射杀,楚庄王迎太子午于晋而立为君,是为成公。成公卒,子哀公弱立。哀公长姬生太子师,少姬生偃;长妾生留,少妾生胜。哀公宠爱留,嘱其弟司徒招杀悼太子师,立留为太子。其弟招不仁,杀悼太子、围困哀公,哀公自杀,招立留为陈君。招杀悼太子,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楚灭陈五年,楚平王代立,求故陈悼太子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吴,乃哀公弱之孙。# B: i5 A) f w1 a 大学士列哀公弱为舜四十九世,惠公吴为五十世,祖孙成父子,岂不有悖人伦? 志疑八:又见脱漏,大学士未读《竹书纪年》?) v* W( K. y8 s5 f: {( w 大学士依《史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列庄子为舜五十四世、太和为舜五十五裔,误矣。《索隐》:“按《纪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清·梁玉绳《史纪志疑》:“《索隐》谓《纪年》庄子后有悼子,田和后有田侯剡。《庄子》《鬼谷子》云‘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有齐国’,据《世本》《世家》,自成子至王建之灭,只十代。若如《纪年》,则悼子及侯剡,即十二代,与《庄子》《鬼子》说同。”今战国史学家均已采用此说,并系田悼子为前410-前405年在位、田和为前404-384年在位(前386年始称侯)、田侯剡为前384-376年在位、田桓公午为前374-前357年在位。 大学士当然不知道清梁玉绳所书,然不至于未读成书于晋及南朝梁沈约所辑本《竹书纪年》,其漏此太公田和前后二相,何故耶?或谓“盖立年无几,所以作《系本》及《史记》者不得录”而亦不录乎?作为血脉世系,安可略而不录入谱而脱漏一代?0 q. Z) j, J2 R" U 志疑九:有宗亲认为,汉后亦见脱漏,且有“仿续”“伪续”,有诸? 至于两汉之后族史记叙,已见宗亲提出异义。如河南姚高才宗亲认为大学士谱“完全可信度只到‘恢自青州刺史过江居吴郡’为止。”其后,“恢先显,显生奕……,等语似为仿续。”“思廉公全文1600馀字,伪续部分只120馀字,仅占十三分之一,不到百分之十”。姚学谋宗亲认为《莆田姚氏家谱》称“八十四世姚汾生子三,长子姚纲有讹”。值得考辨、澄清。详见《河南姚姓与姚财崇文化》2012年第五期,文长,恕略。! h; E4 M [4 L: Y, B 对唐·大学士姚思廉《姚氏世谱》余志疑以上九点,今托姚张英玉上网,再次提请中华姚氏宗亲研讨,敬祈辨析解疑,正本清源;并建议:0 z6 s1 G8 k1 F( |/ y Y, U 一、以一省、市为主,或陕郡,或濮阳、或吴兴(会稽)姚氏宗亲牵头成立“中华姚氏源流研讨会”;“研讨会”机构宜简宜实,不设顾问、理事等空职虚衔,高效董役。 二、编撰人员,亦宜以一省、市为主,便于集中、商讨,各省宗亲会积极、无私配合,通过网络提供族史,志史资料,以资参考;同时聘请史学专家、院校教授,如河南杜文玉教授等参与指导,力求精审、无讹。3 }" b+ ?+ s, t. X2 j: C+ ^ 三、借助今秋或明春举办中华姚氏宗亲活动机会,由相关省、市牵头,请各省市姚氏宗亲会派代表咸集襄议,落实“中华姚氏源流研讨会”成立及编委、编写成员组成诸事。 仍以大学士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姚氏族谱》)为兰本,对两汉前予以修正,两汉后截至清朝,须重新续修,以详备之新谱为全国各省市姚氏修谱圭牒;事关姚氏世乘大事,未可横断族史而各叙其事,各行其是,为他人笑耳。谨奉。 |
还没有细看,不料八十五世“纲、纪、统、宏”与敝所推演相同,是为欣然。 |
杞湾书喜 杞湾姚氏福房支谱修成,择于吉日庆贺。维此吉日也,前年仅有:杞湾宗亲首次溯源东蜀祭祖;祖宗显灵,首次发现廷义公遗文,何等珍贵!因特为是次修谱庆贺,嘉赞再三!并为董其大事者,姚庆忠、姚良金、姚良水、姚金松等宗亲,表彰不忽。作律绝以纪盛事。琴亭姚恩健丁酉九月十六日。 一 太伯吴山申伯谢,杭前胄裔宅祥氛; 虔诚奉祀将军庙,姚六氤氲姚七薰。 注:太伯,周太王之长子,与弟仲雍“文身断髪”“奔荆蛮”避三弟季历,后立吴,为吴之初祖。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申伯,周宣王申伯于谢邑立申国,后楚灭申国,遗民以国为姓。 二 缭绕氤氲拜列宗,熊熊币化念殊功。 瀛公谱纪姚家孝,代代杞湾葆昌隆。 三 寻源穿越葡萄畦,宝地犹存基石齐; 村老畅谈东蜀史,昂头遥指奶娘西。 注:谢家耄耋两老人,畅谈东蜀姚家故事。有宗亲问:“祖墓在哪?”九十岁谢老手指西向云:“在奶娘庙边。” 四 抬回家史千斤重,何似琼瑶祖德輝; 铭记三秋既望日,贤孙抱得孝心归。 注:姚斌、姚先铃从东蜀姚家祖祠残存基石抬回一块,孝心可鉴可风,诗以表彰。 五 仰瞻画像荐芳馨,不朽鸿名天下铭; 《凤渚》凤鸣徽舜典,遗音贯耳问趋庭。 注:趋庭,《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孔子之子孔鲤,名伯鱼)趋而过庭。(孔子问)曰:学诗乎?” |
三叠前韵 同宗佳庆献奇珍,高谊至仁诚至亲。 肝胆悉如东蜀月,悃忱胜似杞湾筠; 鸿山太伯坟犹在,溪柄吴家谱尚新。 我祖魂灵命诗谢,清辞丽句捧恂恂。 注:福安溪柄镇水田村吴氏堂号“延陵”,即江苏丹阳。吴地,大体在今常州、无锡一带。今无锡鸿山(梅里山)尚存“太伯墓”。 |
再叠前韵 遗文璀璨胜奇珍,句句珠玑泣鬼神。 文理行云追日月,篇章锦绣缚麒麟; 应知两字三光灿,更见百言千古新。 捧诵正声思祖训,螽斯蛰蛰践敦行。 注:指闽东二世祖廷义公“跋”中所言“忽”、“冒”两字。 |
诗云: 书喜三叠 几下闽东未得珍,佳辰偶得喜津津。 焚香晃动瀛公影,化箔形仪副使身; 默默冥思会如梦,瞑瞑潜感契何真。 陈吴姚舜同根本,一跋传承见至亲。 注:秦灭田齐,虏王田建,建第三子田轸(或作良),足折,得免诛死,后迁颍阳,复陈姓。为田渊之後,舜裔。吴,虞,古同音,亦为舜後。 |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7-12-4 11:33 编辑 0 b( |7 B/ m% Z7 J 附记: 陈先生掏出笔记本电脑,说道:“我在水田村为吴氏修族谱时,看到姚廷义写的一篇跋,写得相当好,很顺,很简洁,没有多馀的话。” 我即临屏朗读,读毕,确如陈先生所云,诚乃至美佳作!全文含题目、落款都181字,文理密移,句句紧扣,思维不紊,逻辑严谨,叙述如行云悠悠,流畅如江河滔滔,排比对偶,首尾呼应,有板有眼,章法考究,层次分明,句式活脱,确系上乘至美佳作,非博学之士、扛鼎大笔手者,莫能为之! 我诵读姚氏族谱序不下百馀篇,大多洋洋洒洒,芜词弥漫,套话连篇,与我廷义公此跋相比较,有若天壤! 注目落款“唐同光三年”,即查万年历,陈先生检索电脑显示公元925年,我拍案叫好:“廷义公生于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撰写‘跋’时二十五岁,完全对,没错,就是我闽东血脉始祖!” 此之重大发现也,诚乃祖宗显灵,上天佑我闽东孝子贤孙,我能不雀忭欢愉欤! 庆宴席间,我向陈先生敬酒三杯,复请宗亲巡巡敬酒,频频致谢! 草草宴罢,即由姚良水驾车紧随张玉英车驾奔赴溪柄镇水田村,长乐姚诗殷、福安姚树坤与焉。猥承吴如珍、吴石庆宗老支持,我拜读“延陵吴氏族谱”,拍摄吴氏古谱中我祖廷义公遗文“跋”。此之跋也,为千年首次发现廷义公遗文第一篇,当非仅此一篇,料他人古谱中尚有,唯留神关注,期能再获家珍! 回程路途,我静静构思律绝若干,今整理如下,记录杞湾千年首次回东蜀祭祖,激发廷义公托付遗文显灵垂训之重大喜讯!并撰写三叠七律,捧谢陈氏、吴氏宗亲! |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4-28 10:26$ h% ~* ^* \& ?; [ 已发《拜读姚恩健撰的贺信》向你和恩健老等诸位宗亲请教。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