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名义人口排名第64位。 8 H. v' _) s8 t+ a ` H- C5 ^0 K# k 第一个渊源:源于姚姓和妫姓,出自舜帝和裔孙妫满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 x. P; P+ Z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记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帝的后裔,因初期住在在姚墟(今河南范县,一说山东荷泽),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Z' H8 J; z: O0 A
舜在即位为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 D) D1 l# h5 Z1 s2 H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找到了陶唐氏的后裔妫满,还将自己的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夫人,之后封他于陈(今河南周口),建有陈国,侯爵,史称陈满。他逝世后谥号为陈胡公。; Q3 S- `8 ~: y9 q" }: x* x% m
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陈国曾与宋、蔡两国联合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国的大举入侵,搞得要请求别国来救。春秋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7 Q; a8 t+ i; ^# c" Y
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十五年,楚庄王芈旅十五年,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司马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二年,楚庄王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然后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不久之后又恢复陈国。楚庄王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君,是为陈成公。; ]2 c4 m3 O$ O7 I3 N( R5 Q
周景王姬贵十一年(陈哀公妫弱三十五元年,楚灵王芈围七年,公元前534年),楚国再次灭了陈国,但不久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五年后,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 0 I# ~' Y2 q3 p$ ] 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湣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楚惠王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 y/ l. r+ ?( n. }$ f1 l1 n9 j& i* q, ]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r. k9 Q# r6 u& n9 F# }* e5 n
妫满的后裔子孙传至汉朝陈仲敬时(非东周庄王时期的史筮陈仲敬),因避王莽之乱而迁居于吴郡(今浙江钱塘江以西一带,治所在今江苏苏州),改回古姓为妫姓。再传五世后,复改为远祖之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 E( ]- r3 ~+ y 姚氏族人大多尊奉舜帝为得姓始祖。4 V/ S# R* ]. V# y9 w" Y0 S
3 J8 ^* c, U5 X, K: Y3 J0 e 第二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首领姚戈仲,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 ~6 I# X; z$ h2 Y" [1 g: k/ @ 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羌族首领戈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戈仲。% f- {# g) @) m+ H _# A) y
在姚戈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6 ~. @$ u" h6 H* C; e6 E& v
在西晋怀帝司马炽执政的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姚戈仲率领他的羌族部落从赤亭(今甘肃成县)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期曾被石虎强行徙至关中地区。 2 G4 O4 u( |8 K/ \; p7 ~ 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姚戈仲被晋明帝任命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后赵君主石虎执政时期,率部属迁发达地区清河(今山东临清),被石虎任命为冠军大将军。 z2 H" J! V/ _; S2 |3 l) j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五年(后赵石虎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姚戈仲率部镇压了梁犊领导的起义军。后赵政权灭亡后,姚戈仲降晋,被晋穆帝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晋封高陵郡公。) o! o; ^$ B7 D- j0 q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姚戈仲病逝,第五子姚襄代领其众,在率领部众返回关中时于三原(今陕西咸阳)与前秦政权的大军交战,战败被杀。姚襄的弟弟姚苌率众降于前秦政权,为苻坚将领,之后累建战功。 ) ] |/ ?* a5 v2 b “淝水之战”后苻坚回长安不久,鲜卑贵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苌参与讨伐慕容泓战败,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尹详等的支持,随后也起兵反秦。 5 _) c. H1 Q6 q- }" W0 C; [ r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九年(公元384年),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了后秦政权。之后,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十万余户归附,势力发展很快。 2 p4 E+ H. `# m! u 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姚苌擒杀苻坚,前秦政权基本灭亡。及至慕容永率鲜卑三十余万离关中东归,姚苌于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 ; Z) J f+ W2 ? 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姚苌病逝,太子姚兴继立,次年,打败了前秦的残余势力苻登,彻底灭了前秦政权,据有关、陇地区。然后,姚兴又乘西燕败亡之时一举取得河东地区,随后又相继攻占东晋的洛阳,臣服西秦,攻灭后凉。 e4 Z& P8 F1 Y5 o% g" \ 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逝,太子姚泓继位。东晋王朝的车骑将军刘裕率军北伐,进攻后秦,收复洛阳,而后秦宗室内部却只顾骨肉相残,自相削弱。 9 b7 g. D5 O, E 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进取潼关,攻占长安,到农历8月姚泓兵败出降,后秦国灭亡。$ K$ c8 Y/ N0 u
姚戈仲及其子孙创建的后秦政权,从公元386~417年共历三主,三十四年。 7 R; P7 ?$ o# K. c f0 Q9 Y8 V. d& z" k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 }& z3 j0 T r8 s' i: v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 S) T) h! z1 f5 d% P. t ⑴.蒙古族禹尔氏,世居阿鲁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姚氏。 9 C d$ Q' w4 d5 y$ w7 y% Z% Y ⑵.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时期即改为汉姓姚氏。. ^2 o3 H+ F7 E
⑶.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被赐予汉姓姚氏,改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6 r i. B( v' m6 M, @* h5 {4 m
5 u3 E) E6 y/ W: @7 c) R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T' x- B& l3 c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B' Y2 Z+ w8 \, I% a$ Z
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氏。0 ~- M: e9 e& u. ?$ V% L
3 S$ e3 A/ K- M. D' E/ j 第五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属于汉化为氏。 6 B" H; M2 N( F, Q0 G 德昂族,散居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聚居区。6 p9 \; Q! B; L- ^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百濮人,与古哀牢国人有密切的关系。 " I( \( f1 |4 I 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原住民族。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时期被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2 r4 r! {8 D! L' Q& t
德昂族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召、大理国,在元朝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人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傈僳族、傣族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G- L" u% p& S+ j
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氏族拉,称耐氏部落,有名无姓。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农历6月,以该支姚氏族人为主的明军地方武装所在驻地,曾爆发了著名的“姚营兵变”。: z# `6 ?) E$ P& N
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种茶,家家栽有茶树。过去,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 {( b& W" w( p! ^% J& e: T+ 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曾一度沿袭民国时的称谓,统称为崩龙族,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民族称谓为德昂族。 # j7 W8 C! ?, d % y7 ~- G2 B) \- w' p2 x3 b9 _6 [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F0 I5 e2 z4 j/ ?
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予以考证后,再进行刊载。 ( d0 L3 }% R. z7 O/ W ' | C: a7 C/ t6 u! I) n7 h7 W6 b 得姓始祖虞舜、陈仲敬、姚戈仲。& P6 _- n- x5 g: h# c, I: d 各支始祖 姚德相:德相,遷善始祖,字聲川,生歿未詳,葬善邑六都中甲地名紗帽衡瓦屋後右边由丙卯山酉向。元配:罗氏:之女,生没未详,葬善邑六都中甲地名纱帽冲瓦屋对岸茅庄屋下首山丙酉山卯向。生子:国湘。 ' b" c/ N+ n3 L, @7 u 姚釁祿:字在中,号六亭,原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圳上人元时筮仕燕京宛平县令迁山西晋宁即今平阳县辅陞湖南宝庆太守致仕后桥寓资阳爱山水秀丽卜居永乐乡之缺头嶺东公標觜,今十九里七区,生卒年月日时未详,葬上月形山辛山乙向有碑其坟地界刋勒碑阳前十五弓后三十弓左十七弓右壹百零八弓週围一百肆拾六弓祠建邑城东阙内,其基地契纸附刋坟图后。元配:颜氏,生卒年月无考膺元诰命,封恭人,性厭华,饰布衣,练蔉课子严谨待仆婢仁恕时称闺秀葬今十九里七区下月形山壬丙向有碑。子二:生承仕;承任。 1 r- v# h8 G2 {, y& {$ [姚彦国:鹏公长子彦国,字安邦,行都一郎,居汴州吴兴续贤乡巾.隋进士及第任豫章富州山长教授敕遂居灵源。生子二:明;胜。按旧谱自黄帝至彦国公一百零三世支分派别子孙蕃衍全载以长子孙次第傅之今我祖彦国公居於灵源有九十名溪之胜嘱子孙凡遇有名溪卽置立书舍田庄号所居日华溪后子孙迁居皆如其言,故彦国公为大宗。湖南平江姚氏始祖。 . E% y ^5 a a; ^& x1 C6 ~ 姚文信:字春浦,配张氏,子一,德瓘,公妣合葬枫树林甲山庚向后改卯酉向有碑,公自江右来,迁卜居熙湖东南隅大河之滨土,名勤立业,诗书训后,越数傅子孙繁衍聚族而居者,甲一乡遂易今名曰:姚家埠焉公宝为姚家埠各股始迁之祖。赞曰:望溯吴兴籍,原江右迁居太湖公为之首質朴性真勤,劳德厚延及孙支庆馀厥后十有三傅宝繁而久族谊相聊,人烟成数食公之福,报公之寿,当知奕叶云翔必能大且光兮以永垂于不朽。特授宝应县县凤罔万廷梧拜撰。5 O. b4 M/ t R( l3 c$ B
& y# K! g$ A. t; ?2 X/ c迁徙分布先秦时期,姚姓姓氏的衍变比较剧烈,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不过,人口播迁的区域则相对比较小,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西汉之后,姚姓的姓氏虽大致稳定,但人口的流动播迁则比较频繁,且涉及的区域广大,遍及大半个中国。; w; h" T9 v# g
西汉后的姚氏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南系泛称“吴兴姚”,以吴兴为主,今之浙江临安、余杭、德清、湖州,兼有江苏宜兴等地;西北系泛称“南安姚”,以甘肃陇右为主。南安,即东汉南安郡,治所在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 8 Y. C8 T; Q1 o# x. d 吴兴姚自汉末迁居江南到北魏时期,逐渐壮大开来,并反向中原内地回流。至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渐演化出“陕州姚”(河南三门峡)、“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唐以后显于后世的主要有三支:吴兴姚、陕州姚、桐城姚。! [+ f* N( j+ f4 U7 W, ?; |
北魏时期,吴兴八十五世姚纲仕魏,举家徙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自姚纲至唐代中叶,陕州姚累世出显宦,到九十世唐代姚崇时,显耀盛极一时。其间,姚崇父姚懿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肇始。 4 }2 n3 @ E7 ^5 G 桐城姚也源出吴兴,到明末清初由于出了姚鼐等数位大儒而名扬天下。% }* l. s: r' ]& h6 h
除了陕州姚、桐城姚,还有一支比较重要的姚姓“福建姚”也源出吴兴。姚姓进入福建大约在唐初。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海南等地。# y) w/ w! e5 a1 Q2 C, p
甘肃陇西一带的姚氏,起始祖为三国蜀汉的姚逄。姚逄,字得仁,蜀汉护羌校尉,因出使匈奴为匈奴拘困,遂落居甘肃陇西的赤亭一带,并逐渐融入当地的羌人之中。到晋末,姚氏开始成为羌族首领,成为当地最显赫的望族。特别是到了姚戈仲的时候,羌人达到了空前的强盛,386年,其子姚苌趁前秦内乱之机,攻入长安,建立了后秦政权,陇右姚氏也开始了向中原内地迁徙。除了向关中内地发展以外,还有一部分陇右姚氏沿着西南方向播迁,逐步发展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中以云南最为繁盛,主要集中于姚安、大姚等地,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因此而设姚州。" s1 D! M. @$ M& e G" @( a
姚姓的人丁于魏晋之前并不太兴旺,但随着“吴兴姚”和“南安姚”的内迁而迅速壮大开来。今天的姚氏大多数来自这两支。# i5 N6 Y' I4 }# P. t$ h: r9 N0 H6 C5 G
唐朝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进入福建。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时,随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人最多而专门设姚州。 两宋时期,姚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地。' o' b$ F" G m" z 韩国朝鲜姚姓在朝鲜半岛两千年的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开京姚氏家族。 : F& U+ H: q) t0 u/ d" A 开京姚姓是朝鲜半岛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曾被朝鲜王朝世宗大王盛誉为“三韩甲族”“海东第一高门”。 韩国姚氏是姚姓走向世界的第一支,在姚姓发展的有其重要地位。其始祖为为躲避黄巢起义军战乱而东渡新罗的原唐翰林学士姚泊(故姚泊为庆州姚氏始祖),姚泊东渡后,定居金城(今韩国庆州),受到新罗定康王以礼遇待之。因姚泊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故受封为吴兴君,后又仕新罗定康王、真圣女王、孝恭王 、神徳王、景明王五朝,官至司徒。姚泊死后,被新罗景哀王追封为:恭靖汉兴弘文武德忠佑功臣。其长子姚仁晖因是高丽开国功臣故受高丽太祖王建封为海东君,官至物藏卿,后携其家眷迁至高丽首都开京(今朝鲜开城)(故姚仁晖为开京姚氏始祖),留其弟姚仁晔、姚仁晟、姚仁晏三人守庆州父坟以及家庙。韩国姚氏共有几个本贯(韩国姓氏的本贯类似与中国姓氏的籍贯郡望),一个是水原姚氏(开京姚氏),另一个是徽州姚氏。水原姚氏始祖是晚唐时期的翰林学士、后梁宰相姚洎,他是吴兴姚氏的后裔,因为晚唐安史之乱,政局动荡、战争不断而迁居朝鲜半岛,他的子孙应是第一代的姚仁晖,曾在高丽王朝太祖元年被封为物藏卿,这在高丽史中是有记载的。而高丽王朝的首都是在今天朝鲜的开城,这说明水原姚氏是由开城迁到水原的。这一支就定居在今天韩国京畿道的水原市。后姚氏分为四十七支,分为汉阳、华城、骊兴、坡平、江华、江陵、襄阳、原州、平昌、太白、东海、达丘、安东、尚州、蔚珍、迎日、青松、忠州、牙山、熊川、瑞山、丹阳、保宁、堤川、清州、全州、南原、罗州、木浦、济州、平壤、熙川、平城、海州、沙里院、义州、金刚、会宁、南阳、惠山、江界、清津、罗津、兴南、咸兴、元山等本贯,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开京姚氏家族,故有“海东无二姚”之说。 \7 a! r5 a/ _8 ?8 N开京姚氏家族自其定居开京即为开京望族,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开京姚氏家族“自高丽太祖以来,历三代而盛,至穆熙而盛,朝鲜而盛极,独立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一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开京姚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10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开京姚氏世谱》统计,开京姚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领议政39人,大将军59人,中书舍人84人,判书75人,侍郎64人,常侍51人,御史87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125人,府尹211人,郡守377人;封爵者,君189人,府院君79人;与王室联姻者王后33人,世子妃44人,王妃62人,驸马51人,翁主5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朝鲜“宰相村”由此而得名。开京姚氏家族“自高丽太祖以来,历三代而盛,至穆熙而盛,朝鲜而盛极,独立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一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潘基文生于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韩国南部忠清北道的一个小镇,本名姚基温,其母亲姓潘,父亲去世后分家,故随母姓,是显赫的开京姚氏分支之一的熊津姚氏。他的夫人姚淳泽(也是显赫的开京姚氏分支之一的南原姚氏)。开京姚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 另一支徽州姚氏是明末从中国的徽州迁到朝鲜半岛的,他的始祖是明遗臣姚在龙,应是在1640年左右也是因为战乱而迁居朝鲜半岛的,来朝后被封为城津君。 9 ^% \; c1 h) M6 r4 v4 |据韩国2008年3月28日第九次人口普查显示,韩国姚氏共有人口500,525,户数155,328,为韩国排名第二十一位的大姓,共分为三十二个本贯,其中传统本贯为庆州,一般本贯为汉阳、华城、骊兴、坡平、江华、江陵、襄阳、原州、平昌、太白、东海、达丘、安东、尚州、蔚珍、迎日、青松、忠州、牙山、熊川、瑞山、丹阳、保宁、堤川、清州、丰川、全州、南原、罗州、木浦、济州等。 " _! S+ S, R- w& |% v0 i据朝鲜1985年5月25日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朝鲜姚氏共有人口210,328,户数77,525,为朝鲜排名第二十三位的大姓,共分为十七个本贯,其中传统本贯为开京,一般本贯为平壤、义州、熙川、平城、海州、沙里院、元山、金刚、会宁、南阳、惠山、江界、清津、罗津、兴南、咸兴等。 2 k3 ] z7 U9 r" K5 W# y 2 r: W$ ^0 q; ^5 \( n& x& y0 w 明朝初期,姚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姚氏族人从湖广填四川。此际姚氏族人已广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苏、浙江为最集中。% M# ^" k6 r! A2 L) o2 [
明朝初年,原籍广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进入海南,成为姚姓入琼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于这一时期迁入云南蒙化(现云南省巍山县),2001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发现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亲笔题序的《姚氏族谱》,落款为“熙宁四年辛亥年,现文殿学士特进上柱国太子少师、六一居士欧阳修书”。书字后盖“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图记。从族谱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为江西籍,他们的先祖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海内望族,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随明军进入云南后入籍蒙化(现巍山县),欧阳修真迹应为明朝初年带入云南的,成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传之宝。清朝,姚姓进入台湾并开始播迁海外。 ) c5 E6 ^0 n6 h- `" @: f 姚姓在向南发展的同时也向北发展到了内蒙古,辽宁等地。姚姓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名人辈出,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从有历代关姚姓人的对联中便可管窥一斑。如“父子成双史兄弟号二姚”,上联说的是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梁》两部史书,直到去世时还没有完成,他的儿子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属兵将都乐意为他效命。兄弟二人后来都立了大功,人称 “二姚”。 “爵封梁国文重桐城”,上联说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开元初年被封为梁国;下联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传,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参与了《四库全书》的修纂。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姚鼐工古文,与方苞等为 “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另外,谈到姚姓,腊梅和姚黄牡丹也不能不说。河南省鄢陵县的蜡梅在中国最为著名,县城西的姚家村,家家户户,房前宅后,遍植蜡梅,历来享有“姚家黄梅冠天下”的盛誉。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黄是一个古老品种,据说起源于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誉为"花王"。) b, z' n+ p$ s5 |5 T, `
清朝初期,有姚氏族人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 C7 ^5 L0 }) Y. L: X. P& f 如今,姚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多此姓,这四省姚氏约占全国姚氏人口的35%多左右。8 Q' L5 E( @; |1 O- ^, L: f: U4 \1 f
7 X6 I+ X% e8 _' }, J* I+ `0 {/ R- I5 w: F, a, k4 L
3 q) [& ]+ o! E3 j; G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 o4 J( A% m( |; {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 Z, a! n5 |% L* N& g堂号 圣仁堂:意思是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8 p$ j0 n: r% s2 i( X" L0 ~6 z4 [ 吴兴堂:南安堂:耕历堂:存仁堂:世德堂:藻镱堂:谐孝堂:耕山堂:承德堂:3 K* s6 C+ b! ^/ u
重华堂:上郡堂:绵江堂:雍睦堂:会宗堂:余庆堂:舜井堂: % `) V% }* {" Y6 W" a姚姓字辈排行 湖南益阳姚氏字辈:“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勳猷著鼎铭”。 5 \( \, y7 R" R, v+ P* T0 y" v 湖南平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執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韻”。- b/ q% ?, S9 [
四川恩溪姚氏字辈: + j* N: i+ S: u! U% }2 D 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2 g" k: B" H" `5 \
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6 K! J7 d- L- Q7 h# { F
四川南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執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韻”。 * ~+ S* @" m0 O. [3 w 广西市里姚氏字辈:“存仲祖广万伯兴再天文世代昌荣远佑啟振乾坤”。3 Z) Y( m1 A. {0 k; |% A
安徽合肥姚氏字辈:“励德从大本”。" z n7 o. g, K3 ` d
江苏盱眙姚氏字辈:“瑞玉兰生辉”。! _. Y0 f3 v/ b. x2 B: h4 n
姚氏雍睦堂字辈:“釁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啟运敦修萬年華攜才光遠裔凱澤暎朝霞宗乾元煥孝義爲先勳猷恒著教育純全”。 % U" c5 o# A2 Y 姚氏一支字辈:“(培)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2 V1 R# _, J A9 K8 a4 v1 A
姚氏一支字辈:“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傅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選振家声”。 6 h3 }. `7 J1 N 资料有待补充。) b5 s+ L* F' p4 \( c [url=]编辑本段[/url]楹联典故: H, x C- T; c x5 y 1.四言通用联: + g! a6 T6 G9 e2 G5 U. S7 |( q 书法魏晋;史撰梁陈: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姚绶,字公绶,号榖庵、云东逸史、江西逸史,又称丹丘先生,嘉善人。天顺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江西永宁知府。擅长画山水,取法于吴镇、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也写竹、石;工行草书,取法魏晋;又能诗,有《榖庵集》。下联典指唐初时期的史学家姚思廉,字简之,本为吴兴人,后迁关中为万年人。父亲姚察,在南朝陈任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从小跟从父亲学汉史,得家学,在隋为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 I5 S5 j4 |9 r/ e; j
爵封梁国;文重桐城: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为避开元年号,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睿宗时期,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国公,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习,推行焚埋法,减轻了灾情。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散文家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安徽省桐城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轩全集》。 A" W' ?, m2 W; [( V 爵封梁国;派衍桐城:同上联。6 g4 b/ q7 n( @# b; Z
学闳两汉;书撰梁陈: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翰林学士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少从许衡游,有西汉风。有《国统离合表》、《牧庵集》。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励精学业,授秘书丞,敕成陈、梁二史,未毕,临亡,戒子思廉续成之。( j4 |' R ^' P
文明世泽;元德家声:上联典指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虞舜时代,为华夏文明肇始期。下联典指舜禅让于禹,斯为元(大)德。* ?! i R9 @: a: m9 @
弘文学士;庐墓家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姚思廉,累官弘文馆学士。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姚栖云与其子、孙、曾孙,四世孝亲,庐墓终丧。 $ Q0 ]; |) X/ G 7 c, g V' t# r4 ^6 {2.五言通用联:, e3 `- |# H# S1 J
远山岚邑近;斜日树阴疏: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句联。姚伦,唐朝任扬州大都督符参军。" O5 O3 e6 }8 e6 Y1 I+ P$ w% g
大典光华厦;文章耀桐城: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画家姚广孝,长洲人。十四度为僧,工诗画,识阴阳数术之学,为燕王心腹谋士。燕王立,录功第一,拜太子师。尝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等。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散文家姚鼐(公元1731~1815年),字姬传,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中山等书院。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提倡唐宋古文传统,对清朝时期的经学、文学影响很大。所著《登山泰山记》等山水文章,为后人称道。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 p7 ^% w0 U) v2 I }$ r2 L
父子成双史;兄弟号二姚: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乐为之用。兄弟均立大功,声盖一时,吴中号“二姚”。+ ^ m; ^" ~8 p2 d1 [3 i3 N7 A/ Q
! s6 o. h' o Z; u) v- w 3.六言通用联:9 D6 Q" I6 B2 Z2 y2 M' a% G' o2 s+ i
建德长绵世泽;虾湖丕振家声:此联为安徽省贵池市姚氏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支姚氏由建德县迁来。下联典出该祠为虾湖(因产大白虾而得名)旧址。 " c" {& N( A o% v- I. l. w4 g # R# L% F+ Y2 Z. ^4.七言通用联:$ G# t u3 Z* b: [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进士姚文然自题联。姚文然,字弱侯,桐城人。入清授国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书。于国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等,知无不言。所著奏疏及诗文集,皆质实醇厚,有古风,卒谥端恪。 / `$ Z6 W. L/ H" t$ t( b8 C) q# l& O8 r 立定脚跟竖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进士、收法家姚文之自题联。姚元之,字伯昂,桐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工隶书、行草,画笔亦妙。有《竹叶亭杂诗稿》。 , w* `, C4 A( w: A2 L6 o 天开美景风云静;春到人间气象新:此联为明朝通判姚琛撰书春联。姚琛,字弦璧,潮阳人。由抚州通判迁顺天治中,之官三日,即疏乞归养,以孝闻。乡人多所感化。" x2 z' l- M3 v9 f0 G4 ?" i
寨主子终谐贵妇;刺史女得偶相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姚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姚崇事典。 8 S1 y7 D2 f- N* C" t6 T" V 3 X* [+ E6 a4 v4 R6 v 5.八言以上通用联: + F1 U- t. q5 q, I8 g 抗心希古,任其所向;含毫命素,动必依真:此联为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名画记》联语。既儆既戒,惠此中国;来旬来宣,玉于太原:此联为江碧山赠姚亮甫联。5 n% K1 ~' f3 V1 V' z- X5 J
& M: F4 |& f) N+ f! [1 |5 J
9 j' A3 d$ y" Z+ P( u. ^ 姚姓历史名人 姚重华:即舜,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3 \& w% v1 E: H1 P* m1 A! u9 t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6 I5 |! G: K* G7 G 姚昙度:(生卒年待考),乌程人。著名南朝齐国画家。专工绮罗屏帐,其所画神鬼一类,在当时尤称绝妙。( a3 ~* G7 P f2 P 姚僧垣、姚察、姚最:(生卒年待考),吴兴郡武康人。父姚僧垣为北周著名医学家,有《集验方》、《行记》行世。长子姚察历仕梁、陈、隋三朝,历任高级行政官员,以廉洁闻名。次子姚最,继谢赫完成《续书品》,凡所论断,出以俪诗,气体雅博。 ; h( Y. f# H' A' Y) }! P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 ) k: S7 f! I; A; _" S' ]$ q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2 A! T# I+ g. m! ?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唐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u! t L4 B3 H 姚合:(公元779~846年),姚崇曾孙;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著名唐朝诗人。3 R" u7 X, z" \5 M+ |* a
姚麟:(生卒年待考),五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宋朝都指挥使。节度建雄、定武两地军政,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声盖一时。7 C* w0 _, M( {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 i% E* j+ n5 t( g6 r姚燧:(公元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著名元朝学者。著有《文集》五十卷,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内有词曲两卷,门人刘时中为其作《年谱》。 7 d% p- T6 B. x$ ~6 m姚天福:(公元1229~1302年),字君祥;绛州稷山人(今山西绛州)。著名元朝大臣。 " w0 H: x. K1 B5 d# i3 \6 T+ n7 ^7 K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7 L+ z$ P# m3 y3 Z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 E/ e7 Z; G' F0 }5 ` K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 f$ S3 H) p" Q; V1 z' a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 a* u4 u* }8 U0 a4 D" x& }% c( Y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d0 r4 @% _0 I$ k6 o6 a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7 t# G$ W) s E3 X3 \姚棻:清朝政治人物。 ) W6 A0 K4 c, w' F( ?2 U& D姚莹:(公元1785~1853年),姚鼐之孙,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著名清朝文学家。作有《中复堂全集》。 " P- S e0 [( ?7 q 姚燮:(公元1805~1864年),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祖籍浙江诸暨,后迁北仑,姚燮生于北仑(今浙江镇海)。著名清朝文学家。著有《今乐考证》十二卷、《今乐府选》五百卷。他的诗文著作大部分收集在《疏影楼词》、《复庄诗问》和《复庄骈俪文榷》中。 ' h2 G/ K: y. Q* C6 [3 u
6 a$ C% W; _7 ]+ V4 V9 R! A 姚姓近现代名人; I" }$ Y& s' B% w, n% E
姚文元: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永远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定为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犯有领导反革命集团、阴谋颠覆政府、进行反革命宣传煽动和诬告陷害等罪行。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 Y0 T+ X" k: }- i" ?
姚依林:原国务院副总理,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e4 }) ~7 ~: J7 {$ s
姚薇元:(公元1905~1985年),安徽繁昌人。著名当代民族姓氏学专家。 & H# g! Y# \5 y# \7 @- q, F2 ?! A 姚喆:(公元1906~1979年),湖南邵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7 h7 l6 |& B4 B7 \- x- D
姚纯:(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三十四军军长。0 R1 B$ E% a: I2 s& G2 I
姚国俊:(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三十八军军长。 C/ |; _9 }% A
姚期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 - Y5 z$ U# |, P7 [姚明:中国篮球队运动员' r% G6 b0 d' }5 w; \; f 姚雪垠:中国大陆作家! `! L8 _% ]) ~, q0 a+ M1 S 姚晨:中国大陆演员, S% o: o# _' h
姚健文:香港职业训练局公关经理$ I+ F, k& K Z- U D' T6 G
姚宗勋:中国大陆武术家3 M7 v' U8 S, o& P% |" o
姚滨:中国大陆教练% e( G% S- x& V) I( ?6 J
姚中英:广东平远人,国民革命军第83军第156师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黄埔二期毕业。参加过北伐。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阵亡。 3 C! U) r1 W2 N9 @* |* n# i 姚非拉:中国漫画家 # j6 F v" N: ~! t4 B* W) ? 姚爽:中国大陆化学家% g8 m) M% D% I9 [
姚励群:中国大陆书法家) z- S I) h7 [! D: l9 z
姚文绪:海南省政协原主席1 X7 Z/ x0 L$ F7 h! A
姚书轶:中国大陆名模0 _; ~& f f4 k% \* ^ ^
姚嘉文:台湾政治人物 2 ~' D# }0 \ ], `* O+ J 姚立明:台湾政治人物,宪法学者 ) k3 F* h$ x" V5 i 姚谦:台湾艺人 6 _+ u% L, m0 F# C 姚中仁:即“MC hotdog”,台湾知名饶舌歌手* Y" g% f& G; M! u4 V* z: s
姚莹莹:香港女演员 6 [8 L6 e! C9 Z- Z) O4 C; s) y+ {# s$ i 姚嘉妮:香港女演员 4 u0 ^2 J% U/ O* S3 l( Q- Q 姚黛玮:台湾艺人,节目主持人 ^, ?0 N% v+ _5 C 姚政:2007快乐男声第11名8 B& U1 i) u: u
姚本辉:香港练马师 " g' t% [: Z9 r$ h$ l 姚家豪:艺名阿Bu,香港商业电台叱咤903主持人 & u& |& y# H: B- h 姚隽彦:香港无线新闻附属新闻台副首席主播 & [9 x" l0 l# V+ }) I& M 姚婷芝:香港电台DJ * {; t5 _6 H6 e0 }" n/ A姚姓帝王国君姚苌:(公元330~393年),羌族,字景茂;南安赤亭人(今甘肃陇西)。著名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后秦昭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86~393年为期七年,终年六十四岁。 D# B& v% Z7 t7 l& t ( G" N/ ?. e: A0 [ 姚兴:(公元366~416年),羌族,字子略,姚苌长子;赤亭人(今甘肃陇西)。十六国时期后秦第二代皇帝,后秦高祖,文桓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94~416年为期二十二年,终年五十岁。 1 ]# M5 {4 @' a - |! J3 g9 [1 _4 z6 I# f姚泓:(公元388~417年),羌族,字符子,姚兴长子;赤亭人(今甘肃陇西)。十六国时期后秦末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16~417年为期两年,终年三十岁。 $ w5 l: y+ 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