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今年端午扬箕村还要扒龙舟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6-11 16:51
标题: 今年端午扬箕村还要扒龙舟
前天扬箕村姚氏族老来电话,邀请五月初五到村参加聚会,因为扬箕村还要扒龙舟,还邀请周边9条村的姚姓兄弟来。
" }7 I# o3 O& f! ?& }7 f9 f7 a2 \     扬箕村是广州政府首批要改造(拆)的城中村,许多宗亲都已签约和交屋了,没想到今年龙舟照扒,周边姚姓兄弟照样聚会,好事,好事!! L8 H* n3 ~4 U
     不知扬箕村姚氏宗祠能否原址保留和修复?不知申请四世祖墓为文物单位是否成功?不知寺右村的姚元相墓修整后是否申请为文物单位?临到拆迁想到申请,晚了点,但毕竟是好事。其他地方的宗亲可要吸取此教训。
, k) k2 ]/ G" @  L      扬箕村端午扒龙舟,潭村扒不扒?
3 B- W& P  Y4 D. F6 C      潭村扒龙舟老相片是个人保留还是祠堂保留?《广州日报》有个老相片专栏,要不要到那里露露脸?一扬扬名,二求得更好的保护。( m8 O- c% F! u: u7 i" h! U8 i0 ^
      老相片有没有百年历史?一个多月前,扬箕村姚氏宗亲也发现了一张老相片,是扬箕学校的校董、老师和学生于民国38年儿童节(4月4日)在学校(扬箕村姚氏宗祠)前的合影,可能不只半米宽。影中的小学生,现在已是过了古稀年的族老。相片虽泛黄和残破,却是珍贵的。我建议好好修复和复制保护。扬箕村宗亲也请了《南方都市报》记者来观看。不知此事又怎样?
作者: 廉江姚镇兴    时间: 2010-6-11 18:12
广州有这么多姚姓兄弟,好啊!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6-11 19:11
事情的发展虽不能预料,但扬箕村姚氏宗亲们的努力是积极的!:victory: :victory: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6-11 21:01
1# pszyyao 3 |# U% r0 B6 Z1 r# r' l1 X6 Z! C
刚才寺右村姚姓村委来电话,邀请端午节到村看龙船景和聚会。好在扬箕村和寺右村两村相距不远,都在沙河涌旁,中午都在同一酒楼聚会,我高高兴兴答应了。我也询问了上列我关心的事,得悉:姚元相墓在申请中,姚氏宗祠原址保护和装修要与拆迁办交涉,都在进行中。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6-11 22:13
看龙船——令人羡慕,交涉中——令人欣慰。:victory:
作者: 姚炯桂    时间: 2010-6-14 16:16
预祝各位端午节快乐!我也想知道杨箕姚氏大宗祠等事的进展?
作者: 姚炯桂    时间: 2010-6-14 16:16
预祝各位端午节快乐!我也想知道杨箕姚氏大宗祠等事的进展?
作者: 广西姚剑    时间: 2010-6-23 11:24
宗族的活动,不容易啊!0 y/ Q0 ~4 C9 ~/ H1 o2 N
祝贺!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0-7-1 16:19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0-7-4 16:51 编辑 * V7 @- x# V0 p, N6 `' F5 t

4 d8 {! E$ R1 n3 Z/ a我看南方电视得知扬箕村被拆,姚氏宗祠能否保留?我还准备过段时间去看看呢!
作者: 姚军    时间: 2010-8-6 00:55
欢迎来参观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8-6 09:39
9# 姚小平
8 F% w. Y/ S9 t! ?: d4 Y     扬箕村已拆多时,现只有几户钉子户未走。祠堂能否原地原址保留和保护是不定数,要看赶早!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9-17 13:09
同人不同命,广州应向临安市 学习!   
& B3 ^6 L4 K. S+ C+ z& E5 C8 U      临安市文物普查队新登录一处清代姚氏宗祠,该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现前两进梁架烧毁,后进保留完整。临安市爱惜有价值的古建筑,登记了。
, r! Z4 A( w* H    然而,广州杨箕村姚氏宗祠凤仪堂却没有临安市姚氏宗祠好命,《簸箕 寺右 姚氏族谱》明白地记载:“大宗祠于簸箕乡西北,明季毁于兵。雍正十二年合建大宗祠。”(簸箕即今扬箕村)现存的凤仪堂是珠三角少见、整个广州地区姚氏唯一的“三进”大宗祠,是典型的广府建筑风格的大祠堂。并且该祠紧挨广州市文物单位杨箕村玉虚宫,实际两者是岭南古建筑的“庙祠相依、庙前祠后”的传统文化格局。可是,有的人却硬是要拆凤仪堂,杨箕村姚氏村民正为原址保留和重修凤仪堂而努力。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