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三):介绍虞舜姚姓三公派百世世系表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7-21 17:37
标题: 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三):介绍虞舜姚姓三公派百世世系表
虞舜姚姓公派百世世系表
潮阳姚廿七世  姚钟尧
2014-07-20
我在姚网“潮阳及广东姚氏”专栏, 2014-6-9 发表了《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一):郑重推出虞舜姚姓百世世系简表》,公布了莆田旧谱的“虞舜姚姓百世世系简表”,第一世当然是帝舜(重华姚公)。这个世系表也可视为吴兴姚百世源流、吴兴武康姚百世源流、万年姚百世源流、莆福韶溪派(天明公)姚氏百世源流、莆田沁园姚凤公派姚氏百世源流和广东潮阳姚氏和平远姚氏百世源流。
2014-6-23发表了《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二):郑重推出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公布了莆田旧谱的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第一世当然是帝舜(重华姚公)。这个世系表同样也可视为吴兴姚百世源流、吴兴武康姚百世源流、陕州姚百世源流和河南省唐相姚崇公派百世源流。
今天,2014-07-20,就要发表《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三):介绍虞舜姚姓良能良德良珊三公派百世世系表》。今后还要推出或介绍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四):虞舜姚姓彦国公派百世世系简表》、《汉武帝龙骧将军姚衮公派世系表》和《汉武帝龙骧将军姚衮公派世系图(吊线图)》。
为什么要推出和介绍这些姚氏世系表呢?有多种目的,其中之一是为了讨论“汉武帝龙骧将军姚衮公”是什么人。
* f* G. l8 Q# n+ u5 q' j: M
(1)
* a8 {( d) y" @' p4 ^* q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7-21 17:39
为什么要推出和介绍这些姚氏世系表呢?有多种目的,其中之一是为了讨论“汉武帝龙骧将军姚衮公”是什么人。
9 C" \% d6 B, W% J虞舜姚姓“三公”派百世世系表,“三公”是指明代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公,据说是舜系第114世,从江西移居今湘西。其后裔蕃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 G+ p. A2 X5 T4 l4 y5 d. i三公之良珊公后姚双全,名源贵,字双全,源字派,舜裔138世,良珊公25世。字派是:良宗千,世文,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通光昌胜秀,华复,绍祖本源茂,敦伦瑞应长,彤廷隆选建,英哲定联芳。现居住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 QQ470242959,手机13957959868。2 E3 b5 g7 p# f
姚双全在姚网发帖——《能德珊三公以上之谱(含舜系1-114世世系)》,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amp;page=7#lastpost——在此帖2-14#~5-45#的图片(谱页),含一世舜至一百一十四世良能、良德、良珊的百世世系表,每五世一谱页;在5-47#是舜系三公派的1-114世系简表。! p; M: C0 @) i2 q0 m* w/ o* x3 ?/ S
这是一个完整的姚姓百世世系表,也是一个难得一见的虞舜姚姓百世源流表,因此作为“之三”例介绍,先不管其完美或准确与否。
5 A* M5 |& J* T9 c: T% Q2 W, C在这个世系表中,出现了几个不同意义的“始祖”或“一世”:第一是舜帝,是中国姚姓的得姓始祖,见2-14#;第二是汉侍郎陕州姚云,舜系第73世,“河南世系一世”,见3-24#、3-25#;第三是姚尚忠,舜系第97世,“(江西)新昌世系一世,见3-24#、3-25#;第四是良能、良德、良珊三公,舜系第114世,三公派一世,见5-47#。- ?0 |- L2 _, @3 h
这个世系表的谱页,源自《湖南浦市姚氏族谱》“姚氏族谱世系源流图”。从图片可以看到,谱页版心题“姚氏族谱   首卷    八    ??堂”
, u* ?6 f, v7 l: G. z% }6 j姚双全说:上传我所知道的三公以上世系资料,欢迎各位宗亲理性点评、求证(来自《湖南浦市江东姚氏源流》的记载)。8 T! N5 F' D$ t1 m) F
我从这个帖的所有文字和图片,无法得知该族谱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编纂的,也无法得知含百世世系的“姚氏族谱世系源流图”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编纂的。
6 s. Y; L0 j9 P: [# r$ A. A灵源南垣姚克保和铜陵姚维侃读过姚双全这个帖。姚克保问:“三公谱系每次修谱的时间是什么?能不能晒一下以前每次修谱时的谱序?”
+ ^$ y  C4 J' j) C! e2 B# o姚维侃说:“14~45楼影印谱页中很多不是古人文字,一读便知”——的确如此。: H1 n2 k4 J. X0 c1 r; @& R, N+ D
按照这个三公派百世世系表,良能、良德、良珊三公是唐相姚崇公后。九十世姚崇(河南世系十九世),见4-31#图?由此推论,三公后是姚崇公派,也是隋唐时期陕州姚。请与我已公布的《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对照,这两个同是陕州姚的百世世系表有什么异和同?也请与我已公布的《虞舜姚姓百世世系简表》,同是吴兴武康姚世系段,两个世系表之间有什么异和同?我在此文无意评论三公派百世世系表,但是要提出几个问题:7 S3 C: ~% c/ V/ l- x6 @+ G+ k
●汉侍郎陕州姚云(见3-25#)究竟是什么人?* o' ^6 `; `, r+ K
●“九十一世”姚崇(见3-31#),其上下各5代人(包括舜系世序),为什么与《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或《新唐书》姚崇家族世系)差异那么大?
5 z" n! c6 T- C5 k●本来世居陕州后移居江西新昌灵源的姚尚忠(见4-38#)究竟是什么人?(见4-38#,谱页载:姚尚忠  馨芝公长子,号秦原。梁国公长子粉派也,先世居河南陕州。高旷闲雅不染时趋。赵宋真宗七年公游瑞阳之灵源,见其山明水秀,遂迁家新昌,为江西新昌一世。祖卒灵源西霞,妻赵氏生子二:和,穆,时为公元1004年,1006年起江西世系。)9 m3 ?, I7 \5 Q& {
●宋状元姚勉(见5-42#)究竟属哪支姚?  k0 r7 T2 j1 ~6 o& U) v9 k! W
无论如何,《湖南浦市江东姚氏源流》的这个“虞舜姚姓三公派百世世系表”,毕竟还具有西汉姚平公以上世系段(即汉代以上直至远古虞舜时的先祖)。+ n1 [* A/ n- ?3 S: m
本文只是告知姚双全的《能德珊三公以上之谱(含舜系1-114世世系)》帖含“虞舜姚姓三公派百世世系”谱页图片,可读可用;用姚双全的话是:“用鼠标左键点击图片后,向前滚动鼠标轮可放大图片,并可对放大后的图片上下左右移动进行查看” 也就是说,表不是我编纂的,故本文或本帖标题用了“介绍”二字。; B# s+ ]. V4 r: t6 v. x0 m  N' }/ k
最后要指出:此表不见“汉武帝龙骧将军姚衮公”;或者说,此表没有“汉龙骧将军姚衮公”的位置。% W4 q% Z5 m) V
5 V8 X% \5 L& u# N4 [# x
: k# u5 G7 f/ n
(2-完)
* M# T3 e3 K; `: s7 _! b1 v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4-7-21 18:17
钟尧教授辛苦了。先抢个沙发坐一坐,慢慢看。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7-21 18:23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7-22 07:17 编辑 " T& }+ H6 q# z0 h+ `" G
教授说,今后还要推出或介绍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四):虞舜姚姓彦国公派百世世系简表》。

: r6 }2 n& S% B0 m- {    钟尧教授,请看一下田氏齐国诸齐王的情况:* `+ J6 Y0 Y. \7 \! v5 s( p0 }
   田氏专权$ f. @7 J. I  @

  前532年,惠公后代的栾氏、高氏被鲍氏、田氏联合所灭,栾施和高强奔鲁,齐国公族势力大大减弱。田氏为陈厉公妫佗后代,始祖为田完,因在陈国内被排斥,流亡至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公正。田完传五世至田桓子田无宇,田氏施惠于民,民心向归田氏,田氏因而强大,晏婴曾暗地里对叔向说:“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田氏的支系子孙田穰苴因打败晋、燕两军被任命为大司马,因田氏势力扩大而警惕的高张、国夏对齐景公说穰苴的坏话,司马穰苴被免官。田釐子田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国氏。前500年,晏婴去世。由高、国两家把持朝政。前489年,景公病重,遗命国夏、高张扶立少子公子荼为太子,驱逐群公子,迁他们至东莱。不久,田乞发动宫廷政变,灭高、国两家,高张被杀、国夏奔莒、晏圉奔鲁。田乞弑杀安孺子,与鲍牧及诸大夫另立年龄较长的公子阳生为国君,是为悼公。前485年,田成子田恒唆使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简公。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和简公,拥立简公弟弟公子骜为国君,是为平公。自此之后,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尽诛鲍、晏诸族。田氏家族专权于齐国平公、宣公、康公三代。

“ 田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完,妫姓,陈氏。其先虞舜之苗裔封于陈,遂以国为氏。陈厉公有子完,避祸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史称田敬仲完。传五世至田桓子,“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孙子田釐子乞,事齐景公。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高氏立晏孺子为君,结果田釐子连同鲍氏杀高昭子、逐国惠子,立阳生为齐君(齐悼公),弑晏孺子,“田乞为相,专齐政”。田釐子的儿子田成子恒与与监止(监,一作“阚)为齐简公左右相。于是田氏与阚氏相争,结果田常获胜,弑齐简公,立平公,益专齐政。

       田恒的曾孙田和,相齐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于海上”,不久,通过魏文侯,田和顺利让周天子承认自己是诸侯,“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田氏代齐,成为大国,都临淄。/ D9 G$ k0 _8 K
       田和,史称齐侯太公和,是田齐的第一代齐侯4 l6 ~5 V) r( N9 [+ x
  田氏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 m* L9 A; X5 O+ z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发展历史

  田氏代齐

  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绝祀。

  战国称王

  太公三传至其孙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

  秦齐称帝

  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一度占领燕国。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楚国。前298年-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攻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前288年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湣王为东帝,欲约 与共伐赵。苏代劝说湣王后,湣王称帝二日后而复归王号。同年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为王。前286年,湣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湣王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

  乐毅破齐

  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

  田单复国

  燕军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齐国灭亡

  前265年,齐襄王死后由其子田建即位,由母亲君王后辅政。前249 年,君王后逝世后,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后胜为人贪婪,在秦国不断贿赂之下,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终于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自此秦国统一天下,并建立秦朝。

  秦末复国

  秦末天下反秦,战国诸侯的后人争着复国,在齐国故地,原齐国贵族田儋和田荣兄弟俩复国,田儋自立为齐王。田儋死后,齐人就立了另一支齐王后人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 + u, m  X1 g( `- x3 J9 _, i3 v
  另一方面,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拾残兵又打回齐国,赶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 5 Q; B9 _! w2 y6 [$ q
  但是田荣因不去救项梁得罪了项羽,秦国被灭之后,项羽报复他,重立了一个立过战功的田都为齐王。
  g7 |. q6 a0 e  田荣非常愤怒,带着自己的部队又赶走了田都,原来的齐王,他的侄子田市胆小怕事,不听他的话,田荣一怒之下杀掉他,自立为齐王。
  d1 k4 p$ V+ h) B* n  后项羽带兵讨伐,杀掉了田荣。
3 f* [( Y3 x# m- }( V4 G  后韩信于公元前202年平定齐地,汉高祖封其为齐王。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7-21 18:24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7-21 18:43 编辑
  q0 Z/ a2 P" @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7-21 18:23
0 g! Y" c8 B, L7 q, N6 W钟尧教授,请看一下田氏齐国诸齐王的情况:
# K8 D3 H5 o( D- M1 P   田氏专权7 X) M2 c; R6 c- g
  前532年,惠公后代的栾氏、高氏被鲍 ...
% Q. g' S6 [. @
田氏齐国世系(准确的说,不是上下世系图,而是诸齐王在位时间表)

  妫姓田氏1 `( x5 l5 r+ Z/ z" c) P
1、作为卿大夫的田氏, X2 c6 r6 l: t# f& m. l

次序谥号在位时间年数备注
1田敬仲
2 |9 F* ~5 ?( e  K# c9 T8 U
9 }' B( g3 x1 i& L6 X/ a6 p
陈厉公之子,奔齐,改陈氏为田氏
2田稚子
: k* ]. }7 y) |. H  _

9 n1 `% ~: E4 `, T5 S
又作田孟夷
3田闵子
! p+ q5 C$ e5 g' d7 Y
! v% m4 F' @) f, ^+ i/ y$ z
又作田孟庄、田孟芷、闽孟克
4田文子须无
# s6 w; I' d, ^8 E7 B

+ u$ n8 b8 d  S; I2 n- s6 _* j+ H
始为大夫
5田桓子无宇7 K; Q) n, g! c& g# v

- @# }- E3 N  S

; K6 r) o* a. e; I/ H
6田武子
1 ?& A& K1 ]4 ?! _: Z
$ D7 {& q( h. E  E# I
% q; `2 E& [1 M3 x$ q% H! C
7田釐子
- k! g/ E+ g, P/ c+ N
2 Y9 ?4 i' ~9 U) {6 w+ g$ @' }. I! I
又作田僖子
8田成子
/ P, Y4 u6 a# U* H
4 V' I8 G* R: C3 s7 {) e0 K

: N! q2 n5 Q* O6 ^
9田襄子, Y# U# f$ m' j9 b  ~3 A  A) t6 I

" O0 h- _; Q8 Z' }. D1 U1 v
5 M, j# Y& z3 w" _" }8 y
10田庄子?—前411年
+ J1 r. m% I2 E* o9 H1 j
, O# R/ V+ z  Y
11田悼子
3 a1 M( w8 ]( l) M5 h7 m+ \/ R
前410年—前405年6
7 \- t& g) [% E; o
12齐太公前404年—前384年21前391年,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

  2、作为诸侯的田齐
' M! c. k4 P- r0 i

次序谥号在位时间年数备注
1齐太公前404年—前384年21前386年,被周安王列为诸侯
2齐侯剡前383年—前375年9
) R5 G; G6 Y, @$ ~; L3 _
3齐桓公前374年—前357年18
5 T0 n( x5 L' ?1 H. b" g9 z
4齐威王因齐前356年—前320年37前334年,称王
5齐宣王辟疆前319年—前301年19/ U  p" D/ U/ Z6 @- F2 u) ?  |( @+ ^
6齐湣王前300年—前284年17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7齐襄王法章前283年—前265年19
$ [1 i4 r* f1 L( J
8齐王建前264年—前221年44前221年,秦灭齐
(秦治17年)
9田儋前208年—前207年六个月前208年田儋自立为王
10田假前208年—前206年3被田荣赶走
11田市(fú)前206年1, g$ j# y) e3 ^1 w0 U& S
12田荣前205年11 y+ `& Y- [$ C& `; v, ~, D& Q
13田广广前204年—前203年29 B; M3 M8 Q& R! S7 j( H
14田横前203年—前202年2前202年,田横自杀,齐国灭亡. U8 g4 u" c( v# C0 `' i
- \! G% f& r/ O/ c; t; V. a/ r
+ j; q/ e2 |6 `$ ~/ {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7-21 18:32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7-21 18:24# d: K* r9 x! w: J, f  X, N
田氏齐国世系  妫姓田氏
, S9 E( g& d0 T% ^1、作为卿大夫的田氏
; S- ^$ }2 {: E2 U, j  2、作为诸侯的田齐
& ]8 i# ~& |  r4 i% c5 f
    原文中记的是“妫姓田氏”,请大家明鉴。原文地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11/11/7785337_299138347.shtml1 ]5 d0 L% f8 N4 d
  另外田完祠在我们鲁南地区,在鲁南田氏的努力下,田氏家族已经统一了世系,由于没有与田氏接触,所以至今田氏总谱还没有看到,田氏谱中的世系表是怎样的,还不得而知。! g7 @! T/ J, z2 E1 z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7-21 18:36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7-21 18:32
9 R2 j+ ]$ J% I原文中记的是“妫姓田氏”,请大家明鉴。原文地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11/11/7785337 ...

4 X$ m8 a9 I% j* G* J9 m' G9 G    田横世系图:. P. k* w; ]5 T; @

20081120204519769.jpg (64.3 KB, 下载次数: 296)

20081120204519769.jpg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7-21 19:06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7-22 07:19 编辑 8 c2 A5 i/ o! r. R1 }7 C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7-21 18:36
3 b: ^4 T) s4 @5 ]8 J田横世系图:

3 t9 _, V! z, L5 f) I, y5 J5 u( s  因为钟尧教授提到了彦国公支系——湖南平江支系的老谱中,彦国公向上接到了齐王田横,所以我就发了以上的资料,供大家考证。并请教授发表一下对湖南平江族谱中的上古世系图发表看法。0 G8 G+ t! U( x4 A. C5 p8 U8 M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7-22 13:00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7-21 18:36
! p/ J* K& d& z0 o6 E$ i田横世系图:
$ T% ^  A( o5 L" y
    引用:
; k# S7 {5 C% G8 Z    4#,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5 R+ U2 C, U9 v) V7 f
   7#,秦末汉初,……,田横等先后称王。
& K* x- I& b; o9 Y" a5 a! o; p7 W2 A1 I' T6 _5 E+ q

- x$ ?2 l& n" W0 [0 {! X; f/ i+ |( A   两种说法时间上有没有矛盾?一般是虏建齐亡。- S  T8 I! I' I" }9 I3 P) S. Q
   田横有没有称王
. x5 c5 J5 f+ h7 k. D/ c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4-7-22 16:27
pszyyao 发表于 2014-7-21 17:39
% a+ ~! n6 M& S# o为什么要推出和介绍这些姚氏世系表呢?有多种目的,其中之一是为了讨论“汉武帝龙骧将军姚衮公”是什么人。 ...

6 n' G' M$ M- S# y3 Y4 K3 _+ D" |http://www.doc88.com/p-1806840841326.html《南宋状元姚勉年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唐元    张静)可参考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7-22 16:32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7-22 16:37 编辑
. R% z( @# H: q# i  S0 v. k% ^
pszyyao 发表于 2014-7-22 13:00& r" P, M/ d$ W# ]- k7 K
引用:% i0 I9 _% |9 B( G' H
    4#,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 ...
% @+ Q/ F: t+ w3 p
歷史上和文化上的田橫:
/ |0 }( x  d& w$ O
田横(前250~前202年),秦末狄城(今山東淄博高青县高城镇)人,在秦末起义中收复齐国故地,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为齐相国,治国有方,后为齐王,在与汉王刘邦军队大战中退居山东半岛沿海及海岛,在刘邦称帝后因不齿降附称臣而自刎在洛陽附近,所率五百门士皆舍身殉义,事见《史记.田儋列传》。是为历史上的田横。
& o! t; Z5 M. F6 a5 l   田横事件成为千古一叹,历代称举。世人慕田横及其门人义士气节,在其生平、足迹相关各地大量修墓竖碑、建庙立祠,其原所据山岛,遂称为“田横山”、“田横岛”、“呜呼岛”等;自太史公记传其事,且对其极高评价,赞之曰“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死,岂非圣贤!”“海岛传声”。 历代文人騷客,不仅吟咏、传说,更对其崇奉祭祀,“传声”所至,不仅在我国内地及其沿海,而且远被海外。由此,历史上的田横,遂成为文化上的田横。: T: D5 _! z9 q
   ! F4 b! J. v  `; w) |0 Z
   第一,悲悼田横的挽歌,成为后世挽歌的先声。- `" D  j  V7 i5 H% ]
   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哀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而作悲歌,言人命如上露,易唏灭,至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五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蔗人,使挽逝者歌之,呼为挽歌。今存田横门人挽歌甚为简约:《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踌躇。”却被汉代人作为通用的挽歌,“使挽逝者歌之”,不知历代感动了多少人,并成为历代大量挽歌创作的鼻祖。
5 K' f1 ~5 F8 ^% x+ s/ V  q0 L   第二,田横及其五百士,成为历代文人诗文吟咏、感怀的对象,成为人生高节、大义的化身。唐代为诗文盛世,吟咏田横及其五百士者令人目不暇接。李白有“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杜甫有“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李涉有“纵使将军能伏剑,何人岛上哭田横”[;李玖有“六合茫茫皆汉土,此神无处哭田横”;韩愈有《祭田横墓文》,高评曰:“余既博观乎天下,歇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跪陈词而荐酒,魂仿佛其来享”,表达了深切的尊重与悼念之情。宋代苏洵《六国论》,言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养士为宾客,“皆天下俊杰”,即以“田横亦有士五百人”为所举大端之一。苏洵《拟孙权答曹操书》:“昔田横,齐之遗虏……不肯以身辱于刘氏。”感喟“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后世如明郑成功《复台》诗云“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清龚自珍《咏史》诗云“回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赵翼《海上望台湾》诗云“当年曾比田横岛,今日重烦杨仆船”;他如明周璠《田横岛》:“山函巨谷水茫茫,欲向洪涛觅首阳。穷岛至今多义骨,汉庭谁许有降王。断碑卧地苔痕重,古庙无人祀典荒。识得灵旗生气在,暮潮风卷早潮扬。”清张铪《田横岛》:“刎颈见陛下,神归兹岛中。岛中五百人,心与二客同。孰死不归土,孤屿生白虹。六国争得士,市道相罗笼。食客号三千,见危几人从。乃知夫子贤,义高薄苍穹。薤露痛已晞,图画莫能工。我来寻遗迹,剑璏血晕红。吊古鬼雄多,怀抱纷横纵。泪洒秋涛上,大海起悲风。”清黄守湘《田横岛》:“螺堆一点望嶙峋,落落英风不可寻。四塞河山归日角,千秋义烈吊忠心。青峰碧血沦苍翠,大海生潮咽古今。太息田齐尚余此,咸阳宫阙几销沉。”清赵执信《田横岛咏古》:“骨换黄金赤骥雏,何烦绝海觅龙刍。但令和氏能知玉,谩道齐门总滥竽。食客三千两鸡狗,岛人五百一头颅。凭谁寄问重瞳子,死到虞兮更有无。”匡源《田横岛石砚歌》:“泗上亭长为天子,齐王东走沧海里。洛阳一召不复还,五百义士岛中死。碧血沈埋二千年,水底盘盘结石髓。割取云腴制砚田,温润不让端溪紫。广文韩君家岛边,一苇可航去咫尺。为言潮落鱼龙潜,始见岩根露平底。此时畚锸好施功,剥尽皮肤得肌理。隆冬亲往冒严寒,铲雪敲冰僵十指。磨之砻之粗具形,函封遥寄长安市。我与翰翁各得双,漆光照耀乌皮儿。故人高谊厚如何?绝胜琅玕与文绮。我闻岛上有残碑,旧迹荒凉迷故垒。惟余废井长莓苔,甃碧沈沈波不起。摩挲片石景遗徽,烈士风规深仰止。案头相对发古香。正合研朱读汉史。”
4 C0 V: E+ O  A( Y; i( _- V& b   近代台湾诗人的部分相关诗作,仅《台湾诗选》 一书所收,即可列举数例:
& @: f, `4 P5 f" t* u   施澐舫《和唐维卿五妃墓》诗:“城南遗冢傍芳祠,吊古凄凉范九池。鱼贯宫中留玉带,凤阳海外失金枝。千秋气压桃花庙,一代光争桂子碑。五百田横孤岛在,不教巾帼愧须眉。”
0 ~9 K+ f2 V5 D' A   何敬臣《秋日谒延平郡王祠八首》之一:“投戈旧部久寒盟,痛哭神州一旦倾。两岛甲兵逾十万,固应雄略胜田横。”" I1 k# s; u! E3 E! i8 q5 Y
   邱仙根《台湾竹枝词四十首》之一:“自设屏藩瘴海滨,荒陬从此沐皇仁。将军不死降王去,无复田横五百人。”
5 x* X- h6 ]5 F$ u7 g# Y; [    蔡国琳(玉屏)《秋日谒延平郡王祠孝廉》:“长松盘空瘦蛟舞,败叶飒飒如秋雨。红墙一角暮云平,郑王祠宇昭千古。圣代褒封祀典崇,鼎新庙貌极穹窿。易名‘忠节’辉青史,俎豆春秋拜下风。太息前朝丁季造,只身欲挽狂拦倒。雄心虽说效扶余,比似田横栖海岛。焚罢蓝衫换战衣,鲸鱼到处碧波飞。滇南犹有嗣君在,闽事无成涕几挥!厦金两屿全师抗,舳舻千里谋北向。三军齐唱望江南,未许香焚孝陵上。九皋航海往来频,正朔犹存天佑春。退步洪荒开世界,天心亦似爱孤臣。相从文武多俊杰,余生草裹苌宏血。返日挥戈恨未能,幕府西台泪凄咽。由来烈母有奇儿,庭下寒梅挺古姿。可惜将星旋告霣,渡河宗泽恨终垂。大厦已倾支不得,长耳草鸡谶群识。窜身耻作陈宜中,力战何殊李定国。古木荒凉噪暮鸦,寺称‘海会’几年华?杜鹃血染王孙草,精卫冤含帝子花。记室鳞鸿绝命词,舍人苜蓿大哀赋。零丁洋里叹零丁,吮毫欲续文山句。人生忠孝本难全,移孝作忠可与权。瞿张所处堪伯仲,文肃吁恳荩疏传。同甫气豪有健笔,楹联字字胸臆出。我今瞻拜荐馨香,采风簪笔纪其实。辟地擎天伟绩彰,葵倾私慕民难忘。怒涛犹作灵胥恨,多少诗人吊夕阳。”% c% p3 }9 i. |/ T: z, k/ }2 }
   蔡国琳(玉屏)《延平王祠题壁八首,次何敬臣大令韵》:“生标‘忠节’没为神,瀚海风涛百战身。祖训一篇和泪读,田横岛上泣孤臣。”
* `& [3 d/ Q# N0 @1 g6 b; [   陈昂《咏郑氏遗事四首》:“片石能容百万人,天遗图谶应袋闽。也知中国全归汉,妄托仙源可避秦。荒岛畬田登版籍,土酋番族杂流民。开荒绝胜田横岛,易世相传尚不臣。”6 g; i# C" l) @( Z. [# @
   第三,在中国大陆沿海尤其是泛山东半岛与泛朝鲜半岛之间的海陆交通和海上交流网络,朝鲜入贡陪臣[按历代制度,海外属国国王为中国皇帝之臣,国王属下官员,对中国朝廷而言,不得称“臣”,而是“陪臣”。]多有吟咏田横者,说明田横信仰深入人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样感染了海外文人(进而海外民间,详下)。6 p! y# v6 S7 l
   朝鲜贡使文人吟咏、祭悼田横的诗文,多题“呜呼岛”、“呜呼岛悼田横”等。按“呜呼岛”,唐代文献作写作“乌湖岛”,宋元后多写作“呜呼岛”,如元代朱善(1340年-1413年)有《望呜呼岛》.元明亦称乌湖戌,至清有南隍城、北隍城之分称。今见朝鲜贡使文人咏悼田横者,主要有明代郑道传(号三峰,1342—1398)《呜呼岛吊田》、李崇仁(号陶隐,1347—1392)《呜呼岛》、金寿恒《呜呼岛吊田横》等。7 j" v9 y6 Q' I! ~
   郑道传《呜呼岛吊田》:
8 K5 m' i( T9 ?1 C! J   晓日出海东,直照孤岛中。+ }5 f5 x% `5 I  C( ~5 y
   夫子一片心,正为此月同。4 I' Y3 u' h2 g# A% b
   相去旷于载,呜呼感吊衷。& X2 P) B4 C  Q0 n% {4 g/ r/ @. K, i
   毛发吊如竹,凛凛听英风。
  ]  c$ \/ F6 |" p. t/ l   李崇仁《呜呼岛》:
9 U. I- _: L) K, Z9 S5 z, v- @  M   呜呼岛在东溟中,沧波香然一点碧。
( N# i" t% J  [8 @$ _' C   夫何使我双涕零,祗为哀此田横客。+ m& A$ E# P5 `4 ~& `2 m
   田横气槪横素秋,义士归心实五百。
& H: I0 p, f: c' J   咸阳降准眞天人,手注天潢洗秦虐。% m- i- A- }! _6 n2 i5 I2 d
   横何为哉不归来,寃血自污蓮花锷。
- l! L4 x! _- C, x* `$ U* q. Z- d) m   客虽闻之将奈何,飞鸟依依无处托。
0 H1 j7 Q3 @  w% H* Y   宁从地下共秋收,究明如丝安足惜。
# X$ k$ z  y6 P% [6 J. o! ?% K   同将一刎寄孤屿,山哀浦思日色薄。& t$ J8 X) w# u. ~! [. @
   呜呼千秋与万古,此心□结谁能识。, J: }' F9 l4 |6 J* S: n
   不为轰霆有所泄,定作(长虹)射天赤。
' g; R: c0 h4 G9 d2 F   君不见,古今多少轻薄儿,吊慰同袍暮旧迹。
- `- V9 f$ C; w3 W. [2 m5 g8 J+ S5 i   当年□马敢言非,大义堂堂白日辉。
2 N( }7 j' x* f& A. }   草木亦沾周雨露,愧君猶食首陽薇。7 G& t% c; S0 q7 }4 _+ O; O( \5 w
   另外,朝鲜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权近(1352-1409,字可远、思权,号阳村),入朝航行在莱州海域时也同样写了哀悼田横的《过呜呼岛》:
  i- R  c5 |- L9 k$ }: E9 `; D% O   蒼蒼海中山,萬古浮翠色。
3 \( K! M( U% `! Y( Z0 m   觀者盡嗚呼,爲弔田橫客。
3 c1 w/ o4 c5 o  K6 G+ P, V   一士足可王,擾擾多五百。! Z" ?( D6 }! H# b( \1 l/ w8 w
   天命已有归,人固难容力。+ d) ~' c; L9 b3 X# A6 K$ ]
   苟得小者侯,犹可存宗祏。! @9 d( q. t+ _. v3 i* p* m) l9 d
   如何却自裁,以比经沟渎。
9 }. D' L9 t+ `) ^& t, Y- M   死輕尙能堪,義重寧屈辱。
) Z7 m0 \* D/ @% y, L   田宗旣已亡,烏止干誰屋。
% i# q6 Q1 T& a   欲報平生恩,殉身是其職。* C' ?' h& _" E- N, W4 y0 x2 P0 K
   烈烈志士心,永與雲水白。# K8 M/ g. V" I6 @0 D
   至今有遺哀,凜凜秋氣積。
* S5 b0 j6 K; g% R  _+ \0 S   山飛海亦枯,忠憤無終極。
. X7 }% }. Q# {1 L   就是李崇仁陶隐、郑道传三峯这两位东国大诗人,还由于《呜呼岛》诗作,结下了恩怨纠葛。明成化年间,朝鲜人徐刚中作《东人诗话》,记曰:; C) F! }- t" n& P- d
   李陶隐、郑三峯齐名一时。李淸新高古。而乏雄浑,郑豪逸奔放,而少锻炼,互有上下。然牧老(拙按:牧隐,李穑,明代朝鲜著名诗人)每当题评,先李而后郑。一日,牧隐见陶隐《呜呼岛》诗,极口称誉。间数日,三峰亦作《呜呼岛》诗,谒牧老曰:“偶得此诗于古人诗稿中。”牧隐曰:“此真佳作,然君辈亦裕为之,至如陶隐诗。不多得也。”后三峰当国,牧隐屡遭顚踬,仅免其死。陶隐终蹈其祸。论者以谓未必非《呜呼岛》诗为之崇也。5 B$ H) t5 Q# O3 L
   第四,人们相信,田横集团并没有全部殉节遇难,尚有传世者。# U  l% E9 b; S) D" Y4 `7 i$ B% i6 K
   尽管根据《史记》所记,田横及其门客义士都自杀殉身,但或者因《史记》记载并不完全坐实,或者由于田横信仰的传播而转为传奇,或者当年的田横部下大军确有海外逃生者,总之,至少人们较为普遍地相信,田横集团并没有全部殉节遇难,尚有远走天涯、逃生传世者。对此,不少史籍、史迹也有“佐证”。
$ S& O2 ]7 z2 r. c" S0 P; q   至少关于五百义士的下落,二千年来,无论是史家记载,还是市井传闻,说法较多。归纳起来,约有五说。
( m3 l8 j+ a4 W1 ^+ f# P; g   1、在海岛自杀取义。《辞海》云“留居海岛者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即此。徐悲鸿所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图》,采蹈海取义,乃自杀方式一种,可归于此类。
7 q/ L- T1 O2 C   2、出岛之后取义。据《史记》:田横自刎后,汉高帝“以王者礼葬田横”,“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闻其馀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於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据《正义》:“齐田横墓在偃师西十五里。”这就是说,田横墓、门客五百人之葬所,都不在原踞海岛上。
3 h2 @$ p9 c1 D   3、并未全部自杀,亦有逃生隐遁者。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马志泮《崂山逸笔·田横岛》记载:“有布商,囊金过田横岛,遇寇劫金去。方窘急间,忽一丈夫至,长髯修躯,仗剑决寇首,返金于商。商悚惶殊甚,丈夫云:‘勿虑,我田横义士蒿理先生也。’转瞬而去。”(清马志泮《崂山逸笔·田横岛》,见《崂山志大事记》第九章《艺文》。)今有人据《元和郡县图志》,认为田横的弟弟在田横死后,一直隐居在离田横岛不远的小鬲山里,这里三面绝壁皆百余仞,只有东南一道能够出人,是避世生活的理想环境,田横之弟能在此生活至老,也是一例。或谓小鬲峰北麓至今有一个鬲村(今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办事处,现改叫隔村),村中多田姓人家,有可能是田横家族遗留在“小鬲山”的后裔。% u8 ?' t' u# V8 g3 B$ E
    4、飘洋过海到美洲。“田横的五百壮士集体自杀是假的,其实他们已逃走了,而且据《三十八国游记》载,直到20世纪初,美洲大陆还有‘田人墓’的遗迹,‘田人墓’就是田横门人之墓。他们及其后代,曾有人回过山东。”5 [, P4 X! J) D
   飘洋过海到朝鲜半岛沿海诸岛。这在今韩国的外烟诸岛至今盛传。我们在朝鲜半岛外烟列岛的田横信仰中发现了线索。韩国民俗学者2006年6月2日在今属韩国忠清南道的外烟列岛的鹿岛做现场调查,82岁的李圭仁老人说:“那位老爷(田横),听爷爷辈的说,是从中国来的......”传说中,田横被描绘成岛民的救世主。田横是岛民们的守护神。
. S; d0 ]; |0 a& R, F   第五与田横有关的名胜古迹% H5 P! _6 r' h1 [/ ?
   1. 洛阳东田横墓。
  u6 p. _3 k2 g. m9 s5 d   唐代韩愈《祭田横墓文》,记其去东京洛阳,路经在洛阳东三十里偃师乡的田横墓,“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 g4 u% L/ R) Z2 Z3 d3 h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其辞曰: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歔欷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於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 X* @, a6 I1 Z1 K
   2.青岛田横岛。
3 \; s( P' C: Z  x   青岛田横岛,在即墨东部海域的横门湾中,距岸3.5公里,为一东西狭长岛屿,总面积1.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公里,今已辟为旅游度假区。5 A2 P; H' }) W+ X
   《北史》载:北魏时自称“百世忠臣,输诚魏室,家之国破”的杨喑,在其兄忤旨见诛和奸人投书恐吓后,伪作投水自溺,变易姓名为刘士安,初屏嵩山,“又潜之光州,因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海隅之士谓之刘先生。”按当时的光州之东的“田横岛”,即今青岛即墨的田横岛。北齐时今青岛即墨一带属长广郡,隶光州(治今莱州),北周与北齐同。隋初开皇五年光州改为莱州。可知在南北朝时期,6世纪,今青岛即墨田横岛即名“田横岛”。
7 Z* s$ L3 p; P* v) ?  明代曹臣,字荩之,歙(今安徽省歙县)人,于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游崂山后,作《崂山游记》,记载了明代中后期的田横岛及其田横庙、五百义士墓荒祀的状况:曹臣游毕崂山,友人谓:“足下远人也。田横岛远不百里,不乘兴吊之乎?”于是次日抵达田横岛凭吊田横。“于是,朗生先人具舟筏。明日骑而八十里,抵海滨曰山东,舟筏具待,风帆而前,筏橹而后,上下波头二十里,历岛门而至岛。岛门隘,其石门水怒,鬼神挟波要食,番舶具牲后渡,否则祸人。岛形椭纵长十里,横二里。”“访吊先生遗庙既五百义士冢,冢草艽艽,庙废无有。先足辽人,百家聚此成落,共祀先生,后以耿孔寇乱,防兵苦之,渐而鸟散,庙亦寻废,侍御公有意重建未果。”0 p7 O0 G* q9 h$ B( B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田横岛,在即墨“县东北百里海中,去岸二十五里。中可居千余家,相传即田横与其徒五百人亡入海岛处。”
6 U5 e. t) w" u   现在的即墨田横岛的相关介绍,一般称五百义士为在岛上殉节。如:“刘邦以王礼葬田横,并封二客为都尉。田横既葬,二客穿入墓穴内自刭,噩耗传来,留岛部属全部自杀。后人深感其义,收集遗骨,合葬于岛之西南部最高处,后称之为田横顶。义士合葬墓约3米,周约60米。现属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即墨志》载:岛上“旧有田横庙,今圮。”清同治年间,岛上尚有田横祠,不知圮于何时。现存石碑一座,系附圮于天后宫(已拆除)廊下的牌位,宋体字的碑文是:“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士之位”,碑体高44厘米,宽19.5厘米,厚7.5厘米。盖为清末所立,或系齐王祠圮后移置于此。”3 q  e' M+ z& F% C7 }
   3.蓬莱田横山+ Q0 p, p8 K9 X
   蓬莱田横山,传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因以名之。距蓬莱城2.5公里,位于丹崖山西侧,登蓬莱阁四望,西部即是。因其位处渤海海峡登州一侧,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极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灯塔,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田横山海拔72米,与丹崖山相联,山石亦呈赭红色。田横山东南坡现辟为田横纪念广场,立有“田横寨遗址”石碑、田横纪念柱、田横雕像、田横栈道等。广场列旗杆5根,上悬“田”、“齐”大旗。" Y, Y$ w; |7 x! r
   4.渤海庙岛群岛乌呼岛,即今长岛县南、北隍城岛。5 J# P4 d% y  w# ]+ i0 S& {- C: Q! f
   南、北隍城岛历史上长期合并称谓。唐称乌湖岛,宋后称呜呼岛,元明称乌湖戌,清始有南隍城、北隍城之分称。二岛陆地面积1.83平方公里,1个行政村,现有900多人。
# P5 H3 C; K. f. F( }+ R  y-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乌湖岛,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海中。与大谢戍俱为伐东夷之要路。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置乌湖镇,亦曰乌湖戍。二十二年,镇将古神感浮海击高丽,破之于曷山。曷山在高丽界,或作易山。《新唐志》:自登州东北海行,至大谢岛、龟歆岛、淤岛,而后至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江、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绿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勃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高丽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勃海王城。五代唐天成初,契丹东丹王突欲居扶余城,盖在唐高丽扶余川中。长兴初,突欲以不得嗣立,越海自登州来奔,盖道出乌湖、大谢间。”
* B( T- h% a. R) W& n: K3 B   5.连云港云台山,原是田横岛。# \7 |& s( X( m5 M9 L6 Y
   该山岛至明末仍为岛屿,居于海中,因黄河改道致使海岸线演变,至清初与大陆相连,亦称田横崮,或称田横岗,上有田横将军墓、田横庙、五百壮士冢遗址。此亦颇有来历。
/ p4 V* {* S- _6 c( y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海州东海县“田横国”条:“齐王田广死,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于嬴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入居海岛,即此也。”
& ?- l8 y* s4 h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东海县,东水路九十里,依旧二乡。本秦末田横所保郁洲,亦曰郁洲,亦谓之四横岛,为贑榆县地。宋泰始三年,失淮北,于郁洲上侨立青州,即此地。”“废艾不城,在县北二十四里,今古相传,田横避难,汉使艾不追横而筑。后晋移贑榆县于此。”“田横固,在县东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峰特秀。三面壁立,俯临深溪,惟有东隅纔近人行,累石为城。《汉书》云:“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代为王,与灌婴战于嬴下,横败。及汉定天下,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此固即田横所营处也。”
$ |3 y2 i9 _2 O+ q, w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田横岛”云:“孔氏曰:田横所保,在海州东海县之鬲山,去岸八十里。非此山(按指即墨田横岛)也,今江南海州东小鬲山是矣。7 L7 F( z5 P+ d/ g8 C6 m" r* @4 k
   田横岗(田横崮)至今古岗遗址尚存。当年的田横岛东西北三面俯临大海,绝壁深渊,无路可攀,不须设防,只在南面筑块石城墙,残存墙体长100余米,高低不等,城墙中间留一寨门,门前小道与南云台主峰相连。岗上分左、中、右、前四营寨,垒城防守,互为犄角,中营地处岗顶,俯视各寨,结构布局颇具军事匠心。左中二营寨之间的大青涧边,巨石砌垒成屋,前面平石为案,侧可见弧形灶穴,烟炱痕尚在。古岗正中有原“田横祠” 遗址,方志记载是田横将军庙,应是明代所建,遗址东侧有一被盗墓穴,相传系田横五百士为田横建造的衣冠冢。旁有一风化石碑,文字已模糊不清,残高1.4、宽0.71米。该碑正是张学瀚《云台山导游诗抄》中所记的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里人成俭立的《田将军讳横暨二客、五百义士碑记》,原在今朝阳镇新县西五里的小西山东侧,后被人迁移至此。在与田横岗隔山而望的南面山峰上,另有一岗,名艾不岗,留有人类据守的遗迹。艾不是刘邦大将,以追逐劝降田横而闻名。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乡还残存着艾不城遗址,据说是当年艾不追杀田横至艾塘湖畔,不敢过海上岛,为把田横及五百壮士困在悬居海中的郁州山(云台山古称)海岛上,在艾塘湖畔构筑起一座土城,后人称艾不城,并改艾塘湖叫艾不湖。来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13/15/49550_100746871.shtml

, ~, ]/ u6 u8 j/ s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