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说雷泽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3-8 01:00
标题: 说雷泽
说雷泽
许顺湛
雷泽又称雷夏泽。最早见《尚书·禹贡》:“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史记·夏本纪》也引了这两句话。《集解》引马融曰:“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又引《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正义》引《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史记·五帝本纪》有“舜耕历山,渔雷泽”的记载,《集解》引郑玄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正义》引《括地志》说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路史》卷二十六《辨帝尧冢》说:“尧之冢在济阴成阳,尧母灵台在南。汉章帝元和二年,使奉大牢祠尧于成阳灵台是其处也。今皆在濮之雷泽东南。”引郭缘之《述征记》:“成阳城东南九里有尧陵,陵东有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盖尧妃也。东南六里有庆都冢,上有祠庙。”《水经注》言:“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庆都陵。于城西南称之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其葬处明若此。”“郭氏所记乃小成阳,小成阳在成阳西北五十里,隶于河南,有山曰成阳,谷林在其下。小成阳以山得名,乃尧葬所在。”据汉廷尉《仲定碑》云:“迁廷尉卿病,乞归修尧灵台黄屋三十余。”而灵台碑言:“济阴太守、成阳令各遣大掾辅仲君,由知为仲定矣。”上述几段话对尧陵及庆都陵的地望说法不很一致,但共同的一点,都承认尧陵和庆都陵在成阳范围内。《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尧冢在济阴城阳。”引《吕氏春秋》曰:“尧葬谷林。”皇甫谧曰:“谷林即城阳。”引《括地志》曰:“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又云:“雷泽县本汉城(成)阳县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成阳”条下说:“尧游成阳而死葬焉。汉曰成阳县,晋改为城阳,隋更名为雷泽县。故城在今山东(今属河南濮阳)濮县东南。”“尧陵”条下说:尧陵在雷泽城西,与濮县接界。引《吕氏春秋》、《汉书·地理志》、《集古录》、《清一统志》、《括地志》、《述征记》、《皇览》、《文献通考》等古籍,其说法基本一致。”雷泽“条下说:雷泽在濮县东南,接菏泽县界。引《周礼》注、《五帝本纪》注、《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诸古籍,大体说法一致,其地望在成阳县与濮县之间。在汉魏时期雷泽面积已经缩小到东西20华里,南北15华里。“雷泽县”条与“成阳”条所说相同。“濮县”条介绍:“濮县,春秋时卫鄄邑,后魏置濮阳郡,隋置濮州。故治在濮县东20里。明徙今治。”繁琐地引用以上文献记载,其目的是要说明古雷泽地望,这个目的可以说达到了。如果用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成阳即雷泽县在山东省鄄城县境内,其代表地望即旧城乡。濮县旧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的范县境内,其代表地望为濮城镇(濮阳县境内还有一个小濮州村)。濮城镇在西北,旧城乡在东南。其实古时的范县、鄄城县都属于濮阳郡、东郡或濮州。古雷泽在濮城镇与旧城乡之间,早年被湮淤,今黄河改道后从中穿过。
黄河中下游泽薮甚多,雷泽是其中之一。但是雷泽在众多泽薮中是比较出名的,《禹贡》提到雷泽,舜“渔雷泽”,尧游雷泽(成阳)而死,又葬在雷泽城西,这不能不是提高雷泽知名度的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雷泽本身的神奇传说。如《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坠形篇》也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则说:雷神“鼓其腹则雷”。这传说太神奇了,雷泽中竟有雷神,这个雷神竟是龙身人头,而且肚子一鼓便会发出雷声。这应是古人看到雷泽中出现雷电自然现象的一种理解,而且把这种现象加以神化,成为雷泽周围地区居民信仰的大神,甚至成了图腾。这个图腾祖先就是描述的雷神。王充的《论衡·龙虚篇》中说得很清楚,“雷龙同类”。因此雷泽也可以称为龙泽,雷神实际就是龙神。后人称伏羲为人祖,女娲抟土造人可称为女祖。伏羲、女娲是兄妹,后结为夫妻。这一对人祖史书记载为:“蛇形人首”、“蛇身人首”、“龙身牛首”。蛇、龙同类。汉代画像石上有不少伏羲、女娲图像,皆蛇(龙)身人首。这两位人祖的形象竟是龙身人首,如果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但他们确实是代代相传的历史真实。伏羲太昊是龙身人首,而且“以龙纪官”。如“太昊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渠陛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流。又立五官:春官是为青龙氏,又曰苍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为龙师而龙名。”(见《竹书纪年》笺按引《通鉴外纪》)伏羲在当时实际是代表了一个庞大的龙族集团,建都宛丘(今淮阳)。从他后代封国来看,其地域主要在我国的东方。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多发生在中原和南方。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祖,说起来他的父母更为神奇。如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竹书纪年》)“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牺。”(《路史·后纪一》注引《宝椟》)“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诗含神雾》)。庖牺、宓牺即伏羲太昊。伏羲的母族是华胥氏,华胥氏族居住在华胥渊中的小岛上,伏羲之母在雷泽履巨人迹而孕(或说感地而孕)。从伏羲龙身人首的形象可知,大迹(巨人迹)当为熊类龙。伏羲的祖族在雷泽,即“大迹出雷泽”。“雷泽有雷神,龙身人首”,与伏羲形象完全相符。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前人以为在陕西的蓝田,他的通婚族却在濮阳的雷泽,不合乎情理,特别是说华胥氏族在甘肃的成纪生伏羲,更不合于情理。因为史学界多认为太昊伏羲是东夷族,都宛丘(河南淮阳),后代建国又都在东方,所以伏羲母族不会距祖族太远,对他的地望应该重新研究。女娲与伏羲是兄妹关系,其形象也是龙身人首,其祖族应与伏羲相同。《太昊纪下·女皇氏》说女娲出生于“承匡”。注:“(承匡)山名,在任城县东南七十里。寰宇纪云:女娲生处,今山下有女娲庙。”《地名辞典》说:任城郡,“晋鲁郡,北齐改为任城。隋省,故治在今山东曲阜县”。又说任城县“汉置,为任城郡治。即今山东济宁县治”。因此说女娲出生地在济宁或曲阜,均在山东境内,距祖族居地濮阳雷泽不远。淮阳为伏羲太昊建都地,相邻的西华县有女娲城。以上这些传说,进一步证明濮阳雷泽地区是伏羲女娲的祖庭圣地。如果与龙的传人结合来看,濮阳的雷泽称为龙泽或称为龙源圣地是顺理成章的。
对雷泽应该作为一个地区看待,因为在它的周围存在着古老而十分重要的传说故事和遗迹,与雷泽都有内在的联系。如黄帝是有名的龙图腾族,《史记·五帝本纪》说:他的正妃名曰“雷祖”(《史记》为嫘祖,也有作累祖),生子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索隐》引皇甫谧云:“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解释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这是认为青阳降居在与濮阳毗邻的安阳地区。《路史》卷十四《黄帝纪上》说“玄器姬姓,降居泜水。”《大戴礼·帝系》亦作“泜水”。其地在河北漳河以南、河南淇水以北地区。青阳为“雷祖”所生,或“方雷氏”所生,他的母族都与“雷(龙)”有关,而且地望距濮阳雷泽不远。黄帝二子名昌意,为“雷祖”所生,在濮阳的南乐县有“昌意城”,《读史方舆纪要》说昌意城“黄帝子昌意所筑”。玄嚣是为青阳,青阳是为少昊,都曲阜。昌意城在濮阳,青阳都在曲阜,雷泽在两者之间。
雷泽地区在古代还是一处宗教圣地。与黄帝同时期的仓颉,以造字传闻后世,《路史》卷六说他是“龙颜”、“四目”、“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山海经·中山经》说:“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传说人物,他的陵墓在濮阳。据《南乐史略》记仓颉陵古文化遗址位于县西35华里,吴村北古繁水之阳,面积已知有4万多平方米。耕土层下发现大量隋唐时代以前的砖瓦建筑构件,其中不少汉代遗物。再下为龙山文化层,再下为仰韶文化层。仓颉陵即使是后人附会的纪念性建筑,为什么也出现在雷泽地区。形似“龙颜”的仓颉,与“龙泽”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雷泽地区最突出的是颛顼,颛顼也是“龙颜”,属龙族系统。《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开。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第一、二句是说他有谋略,通晓道理。第三、四句是说在土地上生财,全是按照天象规律进行的。第五、六句是说按照鬼神的意志制定法规,依阴阳五行之气以教化人。第七句是说要虔诚地祭祀神灵。后边几句即《大戴礼·五帝德篇》所说的“乘龙而至四海”,象征天下太平。在颛顼时代前,“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颛顼时他“命重黎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这里的意思是以前人人敬神,家家都有巫师,颛顼时“绝地天通”,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史记·历书》)。一般人不能与天神交往,只有专职的重才能上天通神,黎管人间的巫。这样重大的改革和决策是颛顼所为。所以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颛顼是大巫,是宗教主。《庄子》里有“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语,《墨子》也说“高阳乃命(禹于)玄宫”。颛顼是宗教主,玄宫是宗教主活动地。这个玄宫由颛顼创建传了若干代,直到大禹时高阳氏还一直主持玄宫。这个有神秘色彩的玄宫在哪里?如《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引《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帝王世纪》也同样说。颛顼建都濮阳,死葬濮阳(颛顼陵尚存),说明玄宫必在帝丘,即今濮阳。因此我们应该把濮阳称为古代的一处宗教圣地。
雷泽周围还有许多传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今冢犹存,在今濮阳市的台前县城关镇油坊村,其地望在古雷泽的东北,相距很近。帝喾是继颛顼而立的领袖人物,他的后代人丁兴旺,散居的范围很大,发明创造也很多。后来主宰中原的宗主国如尧、契、稷等族都是他的后代。据《路史·疏仡纪》说。他与伏羲一样,其母都是履大迹怀孕而生,属于龙族的后代。帝喾活动的地域不很清楚,但是他死后也葬在雷泽地区。《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今冢尚存)。”综合来看,仓颉、蚩尤、颛顼、帝喾和尧,都葬在雷泽地区。这几位不平凡的人物都是部族的领袖,或者说是邦国的首领,也都是龙族的后代,他们葬在雷泽地区是否与“龙源”有关不得而知,但是雷泽地区作为这些部族的祖茔圣地也是可以说通的。
舜的出生地说法各异,但《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引《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又引《括地志》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路史》卷四十四《历山》条所说:“应劭谓(姚墟)与雷泽相近。”引《寰宇记》说:“今濮之雷泽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属池目之姚墟。”姚丘、姚墟其意相同。姚墟与濮之雷泽相近是合理的。因为舜是东夷人,如果说他生在浙江的余姚或山西的晋南倒不可解释。另外,《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前边提到濮州有历山、雷泽,《集解》引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正义》按“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关于寿丘,《集解》引皇甫谧曰:“在鲁东门之北。”关于“负夏”,《集解》引郑玄曰:“负夏,卫地。”《索隐》引《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负夏。”历山、雷泽、河滨、寿丘、负夏都在鲁西与濮阳地区。由此进一步证明舜生姚墟与雷泽相近是可信的。如果与《国语·鲁语上》说:“有虞氏(舜)禘黄帝而祖颛顼。”与颛顼都帝丘、葬顿丘结合起来分析,更有其特殊意义,说明雷泽地区也是有虞氏(舜)的祖庭和祖茔。
《墨子》说:“高阳乃命(禹于)玄宫。”颛顼在帝丘创建的玄宫,他的后代高阳氏一直继承到大禹时,禹在宗教信仰上还受制于玄宫。禹的重孙夏后相也曾都于帝丘(濮阳)。祝融的后代昆吾,早期都帝丘,以后迁到许地。韦居于濮阳相邻的滑县境,顾居于濮阳的范县境。三个侯国基本上都在濮阳雷泽地区之内。即使到了商代,濮阳一带也是商族活动的重要地区。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濮阳雷泽地区远古时代的辉煌历史,但基本上是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如果在这一地区没有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也就失去了起码的科学基础。事实上在古雷泽的周围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是仰韶遗址和龙山遗址,如台前县的徐堌堆遗址、玉皇岭遗址、南乐仓颉陵遗址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奇特的是这些遗址却冠以尧王墓、丹朱墓、仓颉陵、颛顼的女儿和太子等名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濮阳西水坡仰韶遗址,碳14测定距今6400年前。在遗址中发现的45号大墓,墓中埋一壮年男性,头南足北,仰身直肢,身长184米,其东侧有一用蚌壳摆塑的龙,其西侧是用蚌壳摆塑的虎。墓圹形状南端为圆形,北端为方形。冯时先生认为是东宫苍龙、西宫白虎,是确定生产季节的真实的天象布局。墓圹形状反映了“天圆地方”盖天说观念的形成。另外,在45号墓之北,有一蚌壳摆塑的合体龙虎,龙虎为一躯,虎背上还有一鹿。龙的头部摆塑一蜘蛛,正对龙的前方摆塑一圆球。还有一组蚌壳摆塑的龙,头朝东,背上骑一人;龙以北附近又有一蚌壳塑的虎,头朝西。张光直先生认为西水坡发现的龙虎鹿形象,可能是古代原始道教的龙虎鹿三跷。据《抱朴子》内十五中说:“若能乘跷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跷道有三法,一曰龙跷,二曰虎跷,三曰鹿跷……龙跷行最远,其余者不过千里也。”《道藏》中《太上登真三跷灵应经》里对“三跷”的性能有较详细的记载。所谓实际跷就是仙道的脚力。冯时和张光直两位先生的观点,对我们认识古代濮阳雷泽地区都有重要的意义。前边曾说过雷泽地区是一处龙源圣地,正巧在这里考古发现了6000年前蚌壳摆塑的龙,这个龙不同于燕山地区的猪龙,也不同于江汉地区、太湖地区发现的龙,它的形状与秦汉以后的龙形相近,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龙的祖型,难怪学者们把它誉为“中华第一龙”。据文献记载,黄帝时代对天象历法已非常重视,颛顼时在帝丘建立了“玄宫”,把原始宗教与天象历法研究观察糅为一体。西水坡仰韶遗址中发现的天象资料和原始道教资料,与黄帝、颛顼时代的天象历法、宗教正相吻合。这对濮阳雷泽地区是古代一处宗教圣地的提法,从考古学上进一步给以说明。
文献记载的传说与考古学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濮阳雷泽地区是龙源圣地,古代圣教圣地(主要是道教和天象历法),华夏族的祖庭圣地和祖茔圣地。中华第一龙在濮阳。
(《帝舜故里考证论文集》,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
$ l2 R" }/ }% Z5 H& G8 j7 Q ]: Q5 ~$ s$ t; c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