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帝舜姓氏考辨(节选)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3-1 19:12
标题: 帝舜姓氏考辨(节选)
帝舜姓氏考辨(节选)
吴国武
自古旧说把帝舜当成华夏族的帝王正统,但是现代史家多以为非。也有学者如谢维扬赞同旧说,他说:“按《鲁语上》,舜是黄帝的后裔,故这个部落联合体也是以华夏集团成员为主导和主体的。”我们认为,此说理由不充分。据现代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远古帝王的族属极不相同。现代有二族说、三族说,也有所谓五族说。其中,三族说影响最大,大体以蒙文通、徐旭生的河济(华夏)、海岱(东夷)、江汉(苗蛮)三集团为代表。我们认为,三族说大致反映了部族的分布及相互间的亲缘情况。
我们认为,尧以二女妻舜的故事肯定是两者的嫁接,于史无征。这样一来,尧舜之间的君臣的关系又如何解释呢?这种君臣关系,当然可以是同一部族内的,也可以是不同部族间的。我们认为,帝舜是西进的东夷族,在西进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以帝尧为代表的华夏族,故而有种种嫁接的传说。
关于帝舜的居地,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言“冀州之人”,一是《孟子·离娄下》所言“东夷之人”。从考古学文化来讲,冀州的晋南所见龙山晚期陶寺类型属帝尧遗存更为近实,而非帝舜之遗存,故而冀州说不可靠。吕思勉又提出:“尧舜禹踪迹在兖域,固较近于实也”,自禹以后才因“水利不敌小患”而西迁。其实,尧、禹踪迹鲜有在兖域者,考古亦不见。帝舜的居地在兖域却为后世研究所证明,这点田昌五论述详尽。前些年,王树明等又进一步阐释了帝舜与豫东鲁西大汶口及以后山东龙山文化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这基本上反映了帝舜为东夷之人的史实。
按我们的认识,帝舜应属太皞氏一族,但并非该族主支。因此,他没有袭太皞号的可能,而是西迁融入了华夏族。首先,风姓太皞与偃(嬴)姓少皞为世代耦婚的部族,如姬、姜二姓一样。既然帝舜之妃为少皞之女,那么帝舜必属太皞氏。其次,可能受族内排挤而率少皞之部西迁,故而臣下以少皞族居多,比如皋陶、伯益,后来西迁的嬴姓亦在这时始居西方。第三,清人段玉裁注释“暤”(暤即皞字)时说:“古者太暤、少暤盖以德之极得称”,这与古史传说中帝舜亦以德闻是一致的。
近人多主张“古民族之姓即民族之图腾”。风即凤,太皞氏的图腾当是凤鸟,这与少皞氏亦崇鸟是一致的。说“舜”者,或以为其图腾为狮,或以为母猴,与鸟相差甚远。我们认为,“舜”字先是人名,后来才成为族名。有人会问,既然帝舜为太皞氏一系,那古史为何没有风姓的记载呢?先来看看过去有关帝舜之姓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姚姓、妫姓之争。古人多沿习旧说而不加辨析,所以一般都是两姓兼信。比如,南宋郑樵说:“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二姓可通。”(《通志·氏族略三》)也有主张前姚后妫的,比如唐代孔颖达说:“《世本》帝舜姚姓,哀元年《传》称‘虞思妻少康以二姚’,是自舜以下犹姓姚也。昭八年《传》曰:‘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是胡公始姓妫耳。《史记》以为胡公之前已姓妫,非也。”刘节认为“虞本是姚姓”,同时他还说:“姚姓出现比较早,妫姓又稍晚。”不过,南宋邓名世对“胡公满赐姓妫”有不同的理解。其说云:“(妫)出自虞,舜生于沩汭,以水为姓……封其子满为陈侯,复赐姓妫,以奉虞帝之祀。”(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妫》)杨希枚也倾向于妫姓。后来,田昌五提出姚主妫次说,他说:“这个有虞氏中有姚姓和妫姓二支,而主支为姚姓。”而何光岳却主张由妫姓改姚姓,他说:“妫乃瞽叟之氏,传到瞽叟之子舜、象,则以妫为姓。舜别以姚为氏了。”这些说法多就“姓”论姓,或偏执一端,或折中诸说,没有从本质上解释舜姓的史实。
第二层便是有关姬姓的异说。《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后世自父系而推导出帝舜亦姬姓。检《国语·晋语》可知,黄帝子孙并不同姓,所以由母系所传才是史实。另外,也有可能是司马迁把姬姓的虞国与帝舜的有虞氏混淆而致。
第三层是子姓、风姓的说法。王国维、郭沫若等主张帝舜就是帝喾,于是帝舜又有子姓一说。我们却认为,帝舜与殷祖关系密切但并非一体。至于风姓,如果按王树明的帝舜即太皞氏之说则可确认,但是其姚姓、妫姓诸说又如何解释呢?
甲骨文里没有姚、妫二字,刘节早已指出它们都是晚起的姓,其说近是。但是,他又从金文的“姚”推导出“姚姓的虢与妫姓的虞”的结论,却与事实不符。“妫”的本字当是“為”,字形表明此字为以手牵象的意思,所以此姓应为象部落的姓。舜、象是兄弟部落,帝舜西迁可能也与兄弟相争有关。后来周尊帝舜,由于象部有功,所以赐妫姓以祀舜,于是有了舜妫姓的说法。不过,何光岳并不以为然。他强调说:“象的妫姓乃继承其父瞽叟之姓,亦是以少子身份继承其父亲的财产而承父姓。舜则是因入赘于尧而另立锅灶,自妫姓氏族中分离出去的新民族。”我们认为,何氏之语自相矛盾。一方面,以父系社会时代的根据来说象承父姓;另一方面,又以母系社会时代的根据来说招赘婚。至于旧说——帝舜因居妫汭而为妫姓,我们认为这与舜居东方的史实不合,应为后来所造之说。
众所周知,黄帝族世系里少了“虞幕”这个关键人物,而他实际上就是东夷之人。后来,其族依归太皞部而“能听协风”(见《国语·郑语》),世代为太皞部之属。元人许谦指出:“《国语》不曰‘幕能帅颛顼’,《左氏》不曰‘陈,颛顼之族’乎?曰‘幕之出于颛顼’,《左氏》、《国语》之说固足征。”很可能,虞幕与颛顼(恐即颛臾)一直保持婚姻关系。所以,太皞氏为虞幕之后帝舜的母族;也就是说,依母系帝舜本为风姓。
这样,帝舜可能因得不到太皞氏名号而西迁。按太皞、少皞的耦婚关系,帝舜娶了少皞二女,并在西迁中带上了部分偃(嬴)姓。我们怀疑,皋陶为二女之父,属少皞族。后人可能因皋陶亦帝舜之臣,与帝舜相承之圣王说不符,故以帝尧换皋陶,从而淹灭了皋陶与帝舜之间的真实关系。刘起指出尧与皋陶是同一人,其说有道理。我们认为,陶、姚一声之转,帝舜之后得姓为姚可能也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帝舜本为风姓,其后得姓为姚。
关于有虞氏的社会形态,近代说法不一。总括而言,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早期国家,一种是氏族社会。古人不明社会形态,以所传资料和儒家正统论一直就把虞与三代并举,无疑认定有虞氏为国家。到新史学兴起,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提出父系氏族社会(父权世系)说,影响极为深远。不过,这种说法囿于考古材料之未见、理论框架之拘泥,所以并不能充分反映当时的史实。后来,尹达综合考古所得及前人意见主张“五帝大约相当于氏族社会的母系氏族这个阶段”,把有虞氏的社会形态研究又推进了一层。他的主张,是对卫聚贤的虞夏为“中国的母系时代”说的借鉴和发展。氏族社会说,除这两家以外,尚钺还提出舜是“(殷族)由母权制氏族过渡到父家长制的始祖父”的折中说法。我们认为,氏族社会内母系到父系的过渡并不是一两个部落首领所能反映的,这个过程很长很长。前些年,随着对龙山文化晚期古城堡研究的深入,早期国家说开始流行。先是,田昌五主张有虞氏为“部落奴隶制王国”。后来,王震中把虞(颛顼、尧、舜)夏商三代称之为“中国神权政治性质的国家统治时期”,这种表述尽管新颖但其界定却不太清楚。此外,“虞”是否构成一个朝代一直也有争议。刘节认为“‘虞代’就是‘伯世’”、“‘虞代’是很长的一代”,其说以虞幕传至虞舜为一代。但是,多数人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认为,正因为有虞氏处于从母系到父系的社会过渡形态,很容易让人把它看作和夏商周三代一样的朝代。
我们认为,有虞氏属于城邦的起源阶段。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4 Z( g7 \7 L" d) z& S" k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