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P' w& E* L- @' w( u6 b7 l感觉上,该双手捧这个空碗在胸前。但大脑的逻辑推理,该单手提这个空碗。因为单手提,简单,走得快。双手捧就走得慢,会挡住眼睛看地面的视线。 7 L+ X+ k" p" X" Y- s' c! o/ g' |& {3 g* Q$ r( i7 `
我记得,对这个问题纠结好长时间。但没答案。当渐渐长大,我就渐渐觉得,这是个傻问题,庸人自扰,“处女座”的神经质。% b. p" \0 D* l9 H2 X
6 c" @! w2 [, Y" J8 u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30多岁,第一次读《弟子规》。这是古人制定的让小孩守的规矩,如同《三字经》。其中有一句:“执虚器,如执盈。”意思是,你在拿一个空着的器具时,要像它装满东西一样去拿它。' B7 B/ u8 L0 }! D' }0 T
5 w8 x) V: Z. g* A! O: K
看到这句话,又一次心头一颤,脸上发麻。忽然意识到,那个曾让我纠结不堪的问题,绝不是傻问题,绝不是庸人自扰。而是个真问题,本质问题。 2 D7 A+ S2 Z0 { : V9 D" G" ^) \小时候的感觉是对的。就是要双手捧这空碗。虽然当时找不到理由。在大脑和心灵的交锋里,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冲撞里,要坚定的站在心灵和潜意识这一边。 4 m1 a% {( u" v9 Y+ i& y0 n6 K a& p # T8 x6 w) F; C+ i/ z# {" W心知道答案。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性德”,或者“自然”。“性”这个字,就是“心生”。2 L O, u8 T! O0 f
* o# y" B9 w& f" e0 i' z. K$ c《弟子规》在讲这些细小规矩时,并没同时讲述背后的道理。告诉你怎么做,但没说为什么。% b+ K0 E8 S6 k1 H( o0 }* n6 M
9 ~. O7 U, I, o# ]5 }! H+ g
也没必要说为什么。外在的理由常常虚伪,无力。因为是你的心想这么做,你的本性想这么做。本性知道一切,跟随本性去生活。老外也说,Follow your heart。% f5 q9 U; N1 K
0 `: M. ^4 I1 u$ C2 E
为什么要“执虚器,如执盈”,只有这样做,你才能表现出对这个空碗的尊敬。心存谦逊敬畏,对万事万物,这是我们的本性。不是一个空碗需要我们敬畏。而是,敬畏是本性的一部分。' [( n& v9 j$ _. `
5 y) G6 \2 v! `9 Y% U: v0 F* ]. F! r7 k
后来从一个中医老师那里明白了更多。双手合于胸前,就是一个人自然的表露关爱敬畏的姿势。中国古代,相见就是抱拳行礼。在佛家,礼拜他人时也要双手合十。这不是规矩,而是自性的自然流露。 ' d. M5 J4 D+ T6 \ + g; n# _3 K5 A- L+ q1 L这次领悟,让我第一次对“神”的本质,有了认识。9 v4 V$ |" O3 C& l$ W9 z0 }
+ c, g: D! [, o: n2 E' k" v4 S
一根针8 m. p+ R" m2 K3 p- p
7 A- V; T, H0 b$ x" z! K: t& g
从98年大二,一直到09年认识一位卢老师。这10多年身体都时好时坏。体质从小就不好,学习和工作又拼命,怕输,强烈的不安全感,就一直处于跌跌撞撞的轮回中。身体好一点,就工作过猛,累倒,再吃中药,休息,直到好起来,再工作。只可惜没一个中医指出这一点,让我中断轮回。我也迷在其中,浑然不觉。 3 e3 q; L0 |3 ~- ^% N 9 I5 Z+ R, ]" }" @' W6 d直到09年。这一年写书,没日没夜,殚精竭虑,又累病了,走路都没力。朋友介绍一位据说医术精到的卢老师,就去找她。她不在医馆或医院,是个体户,都是病人间口口相传到家里来。! \# B% o; S- l# @
% g& c X# W" e. S1 R d% G第一次去卢老师家。她四十来岁,家里供着好多佛像,看得出是个虔诚修佛之人。待人很柔,一点不硬,不造作。说话少,三两个字说清楚意思就止住。脸上一直浅笑,静看着你。进门后也没直接问病情,对坐之后就看看我,然后伸手摸下脉,也就十来秒,轻轻说“气虚”,“我给你针灸吧”。 7 N0 W2 U4 F* l& Y ! X7 |/ o8 v Q7 _( B后来才知,一个病人进屋来,先看气色,再看表情、动作,再听说话,就大概诊断清楚了。其实就单看一个人的笑,就能看出门道。至于摸脉,可以稳稳病人的心,再佐证一下之前的判断。 0 L6 A% q& X' B) @+ r8 T h2 b5 W* C0 g* L( B3 g
当天针了半小时,出门后就感觉到几个月没有过的饥饿,原本紧绷的腰上也松些。当时真有流泪的感觉。那一段我辞了工作,有时间每天到卢老师家里针。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几个月下来,身体一点点恢复。每天都跟卢老师闲聊。聊病,聊生活,聊孩子,聊父母,聊性格,聊佛,聊净空法师。 7 q& C* H% H+ p: G3 H( ~5 ]. I; ^$ d( s% s
那是第一次,卢老师把我的病跟性格联系到一起。她间或柔和的提起造病的姻缘。后来送我一本小册子,王凤仪说五行与病的关系。对照了下,我属于“木”性人的病,不服气,求完美,所以遭难。那是第一次对困扰自己十多年的“病”有根上的认识。病是己造,半点不怨人,不怨天。病是心造,性格不改,就一直轮回下去。1 i8 o, y& y. w) S
9 z9 |8 f1 t9 |可知过不等于改过。几十年积累下的脾性、习气,断不容易变的。那是后话。 H) ~* F, K( @1 q+ `) `+ T
7 G+ S: `+ a& b& }4 i0 l: O$ P卢老师为人之善。她柔和提醒,但也点到为止,不过激,不指责,不给压力。对于时机未到的人,比如我,不能苛求马上有效果,都留待日后机缘。那时我每天到卢老师家,就那么坐着,也觉舒服。十多年在嘈杂的行业里打拼、沉浮,很少有个安静柔和的环境,就像沙漠里的绿洲。 ) i, g x/ B- e+ h0 I& y' T/ ^: R+ S* p) t: C! r, \7 e
期间有几个趣事。$ u/ k6 q7 X/ X4 {+ \6 k
2 b* L, e& e W3 j9 q7 r
卢老师是“天斋”。母亲从怀她开始就吃不下肉,勉强吃进去就会吐出来。卢老师生下来就不吃肉。后来当兵,期间就自自然然对中医感兴趣,对佛感兴趣。佛医双修。 + A+ M! A, x+ u $ r5 J& M' b0 }8 |有次卢老师扎针,扎之前就提醒,有点疼。一针下去,忽然就感觉一道电流唰一下从小腿直冲到指尖,就像道霹雳,也像金庸小说里对“点穴”的描写。我就兴奋。感觉针灸是个神奇事。也就一根细针,扎在身上某个地方,就真能治病。卢老师说,既能补,也能泄;中药能干的事,它都能干。 5 u4 P7 j0 I1 H0 m / ?: c* ^" \0 x% f+ B d/ Z! `卢老师推崇辟谷。也就是在老师护持下,停止吃食物,只从水、空气、阳光里获得能量,让身体休息。身体是最聪明的,本能是最强的,只要不给额外负担,他们自己会最有效的恢复身体。这对现代人的亚健康是最好的治疗。我也试了一次7天的辟谷,有所感触。 U4 D$ b9 [0 i' E0 l) L) w: s
6 E9 ^6 ~: ]& Z. z' q* d比如对“精、气、神”的认识。辟谷头几天,感觉乏力,走路、举手都难,但说话还行,头脑清醒,如常工作。这是“精”的层面,也就是最表层的能量开始衰减。再过两天,不仅无力,连话也不想说,勉强说两句,话音就在胸口打转,沉不下去。这是入到“气”的层面。再过两天,就开始昏沉,脑袋想问题不利索,就想躺床上。这就入到“神”的层面。反过来,恢复的过程也是由里向外逐渐走。 - p- b/ J. T) C9 A/ F4 k2 _9 o$ c/ N$ t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2-4 17:05
卢老师医术高。医治过不少商界巨富、社会名流。她对此保持低调。很多媒体采访或做电视节目都推掉。静静在自己会所里呆着,迎人,送人。( j; _0 S+ j! S; w) [) l
) M! k/ b: ~! K5 ?# j& c% F3 d' b. F: m
有次卢老师特意提起,说现在很多有钱人移居国外,这不好。我就问,看看周围的空气、食物、环境、人心,移民不是挺正常的。她就淡淡说,只有自己根强大了,走出去才会被人瞧得起,这片土壤才是国人的根,我们要建设好它,而不是抛弃它。2 b1 S' W: P& D
* f! r9 M/ Y7 { f
一句话! q2 P+ q; m; \
" ]9 n+ y1 S# R7 j; {* X3 }
2010年重新上班,2012年就又差不多累病了。因为上班,不能每天去卢老师家里针。实话说,也是因为我羞于去见老师。早已说过的病因,却还一犯再犯,怎么有脸再去。于是就找开中药的老师,周末看一次,一周都有药喝。$ f! \6 j: o$ P, Q% W6 X
/ q. j4 t2 {/ C. A# I6 D3 r4 k真让我对病的反省从知过上升到改过的层面,是遇到高老师。也是一个朋友介绍。这个朋友早年做SP,后来害了场病,反反复复,最后被中医治好了,于是就把公司股份卖给合伙人,自己开中医诊所,办中医学校。之前听这位朋友说高老师如何如何,我将信将疑,那是后话。" J- R4 ?( q6 p9 r
; l S) M) g P% K5 e
第一次见高老师,在一家小诊所。他也四十岁出头,但看起来至少年轻十岁,粉嫩嫩,有点稚气。进屋摸完脉。高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全身通电,永生不会忘。他盯着我说:“你为什么不能就傻傻的活着呢”。7 R" @& y$ r7 a
; ]2 s/ I: R+ I. r: i, _8 T4 D这也是第一次。一个医生说的话跟身体完全无关,只说心态。而且一句话,就直接插进灵魂里。身病源头,皆有心病。8 B' f% L/ o' |4 q5 b
1 O9 s- ?8 {: `0 P% b7 D前面说过,我怕输,想赢,聪明,看不惯笨人做事,凡是我做的就一定要尽全力,要出彩,总在思考如何把一个事做更好,把文章写更精彩,哪怕一个用词,一个标点。因此而出类拔萃,安身立命,在行业有一席之地。但也因此一次次累倒。这就是我,别说改变,就是察觉也很难。迷在其中。- b5 t5 t* ~8 L8 J
- Q/ D- K& q: o0 i+ a
也说不出为什么,但当时一下就意识到,我必须要变了。高老师就是那种,你一见到就觉得如沐春风,你叫出“高老师”这三个字就带着满心欣喜和感恩,愿意完全托付身心的那种人。他直接,不回避,尖锐。我对人通常也是这样态度,现在面对同样态度来对我的人,感觉好。: u0 u8 a. m! B1 x5 B7 z% T. r
- O' X! L: O3 A m4 r: X% V3 v我问柴老师,象我这样病恹恹的,学拳可有障碍。老师说,历代都有太极名家是“带病入门”。柴老师当年也是受鼻炎和胃炎所困,习练太极,而后痊愈。想来也对,没有“病”这位上师一直严格监督,恐怕难以坚持。, ~2 `+ v @: F! `/ G' z
n Y+ O" b) Z9 G# z
太极虽是拳,却丝毫离不开心性。修太极,其实就是修心养性的过程。柴老师刚学拳时曾问师爷,练到哪一步就算是入门。师爷说:性格变了就算入门了。思想意识跟身体是相互影响的。若不把性格“化”掉,拳也上不了层次。% Z2 M& d% T3 M+ P( P$ Q
# b Q/ N/ _- \5 u+ }7 @其实古人的东西,都是化性。弹琴、书法、围棋、拳,由艺可入道,由拳也可入道。什么道?道法自然。比如太极拳,就是要把阴阳悟透,达到圆融境界。柴老师说,太极拳不是斗力,若脑袋里没想明白,若心性上没上境界,太极拳就练不成就。 . I+ k1 w! w# ^# Y _/ ?0 O- {/ I & ^) g9 e( `" N1 l2 D4 k) G) p听柴老师讲拳,就觉得有味道。说的虽是拳,但话里都是自然。说的虽是打拳的心法,但都是跟天地、日月、江河、自然紧紧连一起。比如上盘跟下盘的关系,也就是腰胯以上跟以下的关系,老师一个比喻,“就是水跟舟的关系”,一下就明白,通透得很。比如肩要“松”,如何松,老师说,“把肩落到胯上”,一下就来神。比如拳经里说“上虚下实”,老师解释,上身如天,下身如地。站姿一下就入了味道。- I! T& K. E2 v Z' s
9 A& K. G1 W$ |5 p+ W8 z; `3 y
老师教太极拳时说,一切运动皆是圆运动。后来自己琢磨,其实一切进步皆是螺旋上升。进2步退1步,再进2步退1步。退步是夯实、蓄势,进步是试验、用势。进步是春生夏长,退步是秋收冬藏。有时候会忽然觉得不会打了,老师说“正常”,练太极拳正是“一时清来一时迷”。清时是用势,迷时是蓄势。没蓄势就没用势。没有迷也就没有清。转烦恼成菩提,没烦恼哪来菩提。迷跟悟,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 " _; ?' _* U0 v* d* m3 n# L1 B* \8 C/ L
每天练太极前,得先把先辈写的拳经默读一遍、过脑袋再过心,这能把自己的意摄受住,若没这个环节,打拳时容易走神,散乱。读经是头,练拳是身,练完拳收功是尾,相当于谷物归仓。头尾俱全才圆满。就好像上课前先全体起立向老师鞠躬、问好,敬意就借此生起来了,课上就容易集中、有所得。下课也要起立鞠躬问好,有始有终。* v- J. F; G: `7 |) s
9 k6 g! {1 _& x% W ^在这样的身体练习、头脑琢磨、心性修炼三者融为一体的过程里,体验到太极拳的魅力,博大精深。从2013年11月开始到现在,每天都练,美滋滋的,乐在其中。走路时就时常不自禁的舞起来,带着太极的身法和意味走路。拳本身是有生命的,你不断练习喂给它营养,它就不断成长,有一天忽然就活了,自己就动起来。它一动起来,你就不需要人为意念的干预,就跟着它舞。 ) P$ k8 u& b8 ?* {5 }9 z' b * O8 o/ T5 {* x: y# b3 k有次师兄弟们一起围着老师谈对太极拳的认识,我一时觉得说什么具体的都不是特别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说了五个字,“我就是喜欢”。老师笑而不语。8 }; |1 B' `' O2 G. b. X# ?
5 {9 B# w0 @6 G. H柴老师练拳,跟高老师学医,有类似经历。他年轻时喜欢舞枪弄棍,每到一个城市出差就去当地最大公园看人练拳,不错的就上去切磋过招,遇到高人就拜师。当年柴老师学了好些拳,入太极后从太极拳、太极棍、太极剑、太极球,学了个遍。却还是不上境界。最后腻烦了,索性把所有东西都扔了,就剩下一个太极拳,也不争强斗勇,就是每天自己练一练,当个消遣,图个乐趣。但一进入这种状态就有突破,一路精进。 ; ^1 _; T; L* ~7 U* F3 i3 ]9 Z: y. h( p# F" u6 g* L. c( `
柴老师告诫,不要刻苦练拳。练习中常有气感,也是要“不追求、不理会”,提醒我们每个层次都有不同感应,一切都在变化中,所以定不要执着。这些道理,这个状态,像高老师说的“傻活”。 c& q; B j) r) p/ k* x , ]2 X) \1 O9 |8 ` y不久前去澳洲,才发现太极拳在老外的世界也流行。不少会所里都有太极课。他们把太极称为“meditation in motion”,是“mind-body balance”,是“best exercise ever”。评价高,确实触到太极的本质。这时我才体会到老师说的,“太极是一个平台”,能容纳不同的人在这里交流。太极就是修行,修好了,干其它什么事都会精进。老师有个学生,画画的,之前一幅画几千块,太极几年之后,价钱十倍往上翻。$ ~/ l x' p5 s& v E; F
4 m& b* Z4 W. O' ~! x
太极拳和中医这些东西,感觉有相通之处,离不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这些东西。老师说,无论太极、中医、卜卦、八字这些种种,都是一棵树上开的不同的花,它们的根子都是一个,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祖宗几千年前留下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追溯到最原本,都是一家。! L' p3 J5 [9 w, P& ~' T
0 x3 |: \ Q; t以艺入道、以拳入道、以医入道,医、拳、艺都是花,道就是那个根。$ u$ c* j$ j" A, C
6 K# i" ~$ n: D- h7 x5 r( f- K互联网 . Z4 U' t& ?: P7 B) a3 {" u9 W" R3 `! A; U
互联网是我们这代人有幸碰上的,百年一遇的科技革命,并随之引发社会革命。我从工作以来就在互联网圈里。我发现互联网会促进祖宗文化的复兴。最前沿跟最传统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像阴和阳。, t, Z0 i3 F4 g: t# r
: k- x J% D1 e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流程密、节奏快。我有一个前上司,就每天在办公桌前看书法字帖,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就在家练半小时书法。他在帮自己静下来。我身边一张办公桌上一直摆着文房四宝,有几个同事保持着在工作间隙练说法的习惯。他们是网络编辑,忙起来会顾不上吃喝。 ; j) `; c! T# {* P3 A w4 q 2 ^4 O0 S) s$ ~ B) E那时我想,为什么写毛笔就能静下来。而另外两样输入工具,敲键盘和写钢笔,就不能帮人静下来,还可能催人浮躁。 5 k1 y. b' _& j/ A! Y8 H2 z z) N6 O; M/ x6 g7 P
操作这些工具所要求的状态不同。敲键盘和写钢笔都是硬碰硬,可以很快,人一旦快起来,容易止不住、越来越快,其中有追求极限的快感。毛笔是软的,不能快,快了墨汁跟不上;一个字写完还要再续墨。这是一个有节奏、需克制的匀速过程。用钢笔能躺着写、趴着写、边走边写,但用毛笔只能端端正正写,身正也要求心正。 3 O3 T5 R% e: S: f. W5 a 0 n! j7 `" E, A1 O祖宗的东西教人修身养性,现代的东西是求效率和便利。求效率和便利的钢笔在现实里替代了毛笔,但当人无法从“极致”的效率和便利里喘息时,就反过来从毛笔那里求得平衡。 1 O0 C! g$ s) R+ Y9 | H g ; ~! u/ }+ X9 A& j) i互联网正是人类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方向上一次大突破。多年前听雷军说:互联网使管理变得非常简单,再配上手机,能把人管得“疯狂”。工业时代,为监督苦力干活,得有监工,拿着鞭子巡视。但通过互联网,老板在地球另一边也能随时看到你的工作情况,你要随时响应。互联网公司里,大部分是要求24小时待机。有些公司则要求“铃声响起3下之内必须接电话”。 / M$ E% M# ?4 m1 [: H, q/ M; G8 m* N( \
不光管理,现在移动社交网络把生活本身变得“疯狂”。2014年春节流行的微信抢红包,把意志力弱的人死死拴在手机屏幕上。近年人们已习惯边吃饭边刷手机,不顾及身边朋友的感受。“零碎交流”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冲得七零八落。不少公司封杀淘宝旺旺。因为很多人是兼职卖家,一边上班一边导购。再往前,很多公司封杀QQ,防止员工上班聊天、偷菜。 2 c5 ~7 L2 e8 v1 T. N: A! L+ D# W: s! _$ o `
互联网作为效率和便利的最高形态,也成为破坏效率和便利的最佳工具。过于便利,反倒成为负担。这就是“物极必反”。, Z8 L' ]& {) Z/ p n. d8 t
$ T" ~; T: h2 ?7 I那么,是人变态还是互联网这个工具变态?. A8 d7 K9 K& y.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