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中国古人的姓名、字与号
[打印本页]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3-12-27 20:10
标题:
中国古人的姓名、字与号
5 @' I* e7 T2 h9 m# J3 J) m1 v* j
4 ]) m! }) u/ r
中国古人的姓名、字与号
; s# w( T5 _- p! X$ C/ I3 s# a% q% g
# A& z5 l7 r2 x; J7 R( k9 k& K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6 D! z. v. V1 e/ }9 [
" e' s) [* S$ k$ z6 ~& i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
有熊氏
、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
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
自然现象
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
傅说
,“傅”是地名)、职业名(如
巫咸
,“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
奚仲
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
王孙
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
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
柳下惠
”,
公输班
因是
鲁人
又叫“
鲁班
”,
公孙鞅
又因是卫国人称“
卫鞅
”、因封为商君称“
商鞅
”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
呼延
、慕容、
尉迟
等。
2 z; p/ w; \0 z, b4 O
( p1 E; e0 l, s G/ z& e2 \, G& T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
贺兰
”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
改姓
“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
避讳
(“刘”与
吴越王
“钱鏐”的名同音)
改姓
“金”;明代“
靖难
”②之后,
黄子澄
的后人因避祸
改姓
“田”,而“
靖难
”有功的
太监
马三保
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
三保太监
下西洋
”著称的
郑和
);
北魏孝文帝
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
如东
汉名臣“
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
宗法制
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1 D7 l3 C( p* B* W* n5 p
2 w8 E/ k" a- A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夏商
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
孔甲
、
盘庚
、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
郑庄公
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
纪实
。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
表字
”。
屈原
在《
离骚
》里
自述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
地动仪
的
张衡
字平子、“
击鼓骂曹
”的
文学家
祢衡
字
正平
,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
秦观
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
唐代书法
家
褚遂良
字登善、
宋代文学
家
曾巩
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
举案齐眉
”的
文学家
梁鸿
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
文学家
陆机
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
白居易
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
晁补之
字
无咎
(“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
无咎
”。“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
《通志》
的编者
郑樵
字渔仲;“
渔翁
”又常戴“笠”,
清代文学
家
李渔
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
宋代理学
家朱熹字元晦、元代
书画家
赵孟頫
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
建安七子
”之一
徐干
字伟长,《
孔丛子
》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
孟德
,
《荀子》
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三国赵云
字子龙,取自
《周易》
“
云从龙,风从虎
”;唐代文学家
陆羽
(著有
《茶经》
,后
世尊
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
《周易》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
戏曲家
高明(著有《
琵琶记
》)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
军事家
于谦
字廷益和清初文人
钱谦益
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6 p$ U( ?- z4 c4 i% _. u1 P/ C7 ~
) V! ?! Q4 G7 S) e3 A0 N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
表兄弟
长幼,如
伯夷
、叔齐,伯是兄,叔是弟;
孔丘
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孟姜女
就是
姜姓
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
偏旁
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
安禄山
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
颜春卿
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
堂兄弟
颜真卿
(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
宋代文学
家苏轼、
苏辙
兄弟共用
偏旁
“车”表同辈。
明神宗
的儿子
朱常洛
(
明光宗
)、
朱常瀛
、
朱常洵
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
明崇祯
帝
朱由检
和他的哥哥
朱由校
(
明熹宗
)、
堂兄弟
朱由榔
(南明
永历帝
)、
朱由崧
(南明
弘光帝
)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 {+ |* ~. Q, u2 z
( J4 S- u- f0 E1 h# |, w7 k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
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
青莲居士
、杜甫的
少陵野老
、宋代苏轼的
东坡居士
、明代
唐寅
的
六如居士
、清代郑燮的板桥、
朱用纯
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
苏东坡
、
郑板桥
、
朱柏庐
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
欧阳修
晚
年号
“
六一居士
”,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
金石文
、一
张琴
、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
宋爱国
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
朱耷
在明亡后取号“
八大山人
”(“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
哭笑不得
”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
缙绅
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
附庸风雅
、
沽名钓誉
的
幌子
。
/ H n" O7 k9 U3 ?1 A/ g1 i# ^) M
. b# A: U0 @2 S) p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
百里奚
沦落楚国,被
秦穆公
用五张羖(音古,指黑
公羊
)皮赎回相秦,人称“
五羖大夫
”,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
李义府
外柔
内奸
,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
笑里藏刀
”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
王珪
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
三旨相公
”,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
人物性格
、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9 x: \" w# {2 F
6 ~9 Q* g) ^. y& B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 i& P X! D! ]4 ^+ r
: ?. @; q) {8 K6 O5 ^2 x- U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
如东
汉
孔融
称为
孔北海
、唐代韩愈称为
韩昌黎
、
柳宗元
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
苏辙
称为苏
栾城
等。以地名称人在
封建时代
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
北洋大臣
(宰相)的
李鸿章
(合肥人)、下联指任
户部尚书
(司农)的
翁同龢
(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
双关语
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8 T' s( ~$ N+ S- N
6 }5 g- z5 \0 x6 G0 G: Y- W& ?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
如东
汉发出“穷当益坚、
老当益壮
”豪言的
马援
称马伏波(曾任
伏波将军
),
投笔从戎
的
班超
称
班定远
(曾封
定远侯
),
蔡邕
称蔡中郎(曾任
中郎将
),三国
嵇康
称嵇中散(曾任
中散大夫
),唐代杜甫称
杜工部
、杜拾遗(曾任工部
员外郎
、
左拾遗
)等。
- c6 M# ?# F2 [' ^9 ^ \& C5 O* N
& L: R$ s7 t9 m" c8 Y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宋
周敦颐
称濂川先生,北宋
吕本中
和南宋
吕祖谦
先后称
东莱先生
,明
归有光
称震川先生,
王夫之
称
船山
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
尊号
(“私溢”),如隋代
王通
的文中、晋代
陶潜
的靖节等。
" E h K; F* ?* N7 j- U
8 K9 p& ^; j0 m* y! d; d
四、
谥号
,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
包拯
称包孝肃、
岳飞
称
岳武穆
、明
徐光启
称
徐文
定、清
纪昀
称纪
文达
等。
- G2 `" W" T z% _# M+ W6 i
6 z# K/ a) P( @/ v4 Y: D s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
戴德
、
戴圣
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
阮籍
、
阮咸
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
同义词
),南朝
谢灵运
和
堂弟
谢惠连
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
小谢
。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
苏洵
、苏轼、
苏辙
父子。
. g- j; K' B. _+ ~, Q# y) @* B
! @$ N. ?1 M0 P0 u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
伊尹
、周
吕尚
;“马班”(或“班马”)指
司马迁
(
《史记》
作者)、
班固
(
《汉书》
作者);
唐诗
人中“
李杜
”是李白、杜甫,“
元白
”是
元稹
、
白居易
;“韩柳”是韩愈、
柳宗元
。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
小谢
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
二程
”专指宋代学者
程颢
、
程颐
兄弟;
苏洵
、苏轼、苏辙又合称“
三苏
”。
& ?8 ~. q$ F& H6 Q
* k- ~4 H+ S* D( n9 \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
送元二使西安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
唐诗
中屡见《答王十二》、《
问刘十九
》、《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
李十二
、韩愈是韩十八、
柳宗元
是柳八、
元稹
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
杜二
拾遗、
白居易
称白二十二
舍人
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
秦观
称秦七、
欧阳修
称欧九、
黄庭坚
称黄九等。
, m7 \3 {- c9 y
" {, m2 L0 ?0 E: H; \
以上所说的
封建社会
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
宗法制度
和
伦理道德
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
《正气歌》
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
文信
国”(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
信国公
集》、《
文信
公题杜诗》等。又如
《四库全书》
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
王子安集
》(
唐王
勃的字)、《王天游集》(
明王
达的号)、《
王阳明
集》(明
王守仁
的
尊号
)、《
王文成公全书
》(明
王守仁
的
谥号
)、《
王荆公
诗注》(宋
王安石
的封号)、《
王右丞集
》(
唐王
维的官职)等。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
临川
集》(宋
王安石
原籍
临川
)、《凤洲笔记》、《弇州山人
题跋
》(明
王世贞
,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渔阳
文录》(清
王世祯
,号
渔洋山
人)、《
船山
全集》(清
王夫之
,尊称
船山
先生)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
古籍
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
4 N3 Y8 [: Y1 O' n G5 \
5 X. x6 P4 u' x# _2 |
①
世界古代史
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 i4 b9 v6 n4 Q! l5 c' J$ h
$ e% E v3 R2 m) Q4 h, K
②明代
燕王
朱棣
以讨伐
黄子澄
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
建文帝
,自己当了皇帝(即
明成祖
),当时号“
靖难
”。
; \3 S! v8 [ C+ g- q
8 L1 j, p* C9 U6 B
===
! v3 w$ L+ z( w: c
& H4 y" ^7 v/ T/ w. K7 n
古人字号摭谈
. x3 h1 M' S6 t$ _" d5 R
% ?3 r) S& {# ~# A( m* u
文/阙维杭
# i6 b1 w! e1 _8 l
& S9 m% R; e& h' X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
春秋战国时代
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
二十岁
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
表字
,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
盘发
插笄(
簪子
)了,也要取字;故后来亦称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起来,这取字的规矩最初是囿于
上层社会
的圈子,但后来渐渐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习。
$ \& _- k" z. L0 \7 m6 I
7 A8 }; z- f2 i; F! Q: U
那么,字与名是什么关系呢?《
颜氏家训
·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例如
诸葛亮
字孔明,关羽字云长,
鲍照
字明远,
陶潜
字渊明,白居易字乐
天等
等,都是词义互见,相辅相成的。苏轼,字子瞻,假如我们知道“轼”字的古义是指车子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则系夫子自称,那么凭栏而望称之为“瞻”也就是顺理成词了。他的另一个
表字
“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苏轼排行第二,加“和”字则含有吉祥意,了解这些字的本义再看表字,含义就明确了。金代文学家
元好问
,字裕之,人“好问”而学识“裕之”,这字取得实在妙;清代
戏曲家
李渔
的字为“笠翁”,则又可谓以俗字见雅趣了。也有的干脆拆名为字,简便好记,如
清代诗
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又有些人喜欢取许多字,
一而再,再而三
,
不厌其烦
,文人中多字的冠军,大概要算清初杭州肖山的
毛奇龄
(一名甡),他一字两生,又字大可、齐於、于、初晴、
晚晴
、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弥、僧开等等,真是随心所欲,莫名其妙了。
5 U; C8 E7 _ u$ S
! T& `1 _7 d6 |. i4 Z3 N/ _
至于文人学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别号,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这号又往往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无迹可寻,但大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少人喜欢以曾经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如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
县)之
青莲
乡,后因自号“
青莲居士
”;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
黄冈县
)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取“东坡”为号还有仰慕白居易的意思,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
忠县
)曾于东坡屋地栽花自娱,诗尝数言及“东坡”,苏慕而效之,遂以为号。苏轼的这个号在文坛与民间最为普及,他其他的别号多达三十余个,有以排行、籍贯称的,如:大苏(以别于其弟苏辙)、峨眉先生、
眉山
公;有以职官学名行世的,如:苏使君、苏贤良、西湖长;也有因人格、诗风自称或被人称,以及旨在揄扬胸臆的,如:坡仙、
谪仙
人、狂副使,
不一而足
。从他的这许多名号也可见出古人取号的广泛与无限制,多号也就
习以为常
了。不少的文人还因传闻
轶事
或佳句而得号,如晚唐
温庭筠
年轻时参加科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
温八叉
”,这很近于是一种绰号或谑称了。宋代词人
张先
因有三句写“影”的佳句,被誉称为“张三影”;元末
袁凯
因咏
白燕
诗出名,人呼“袁
白燕
”;清初
王士禛
作《
漱玉词
》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一时称善,遂号为“王桐花”。这些都是以诗名人的例子。以署邸、
书斋名
为号也是文人的一种惯例,
清代诗
人袁枚在江宁(今南京市)
小仓
山筑
随园
定居,因号“
随园
老人”;清代
藏书家
钱曾的
藏书楼
名叫“也是园”,他的号就称为“也是翁”。
4 r6 g# X3 V- ~) @: J
0 p" O, [7 W0 d7 ?+ i: q
近代文人多号达数十个的有
苏曼殊
、姚民哀两位,有人作
打油诗
戏称他俩:“一人数十百名字,从此
阎王
捉不来。”提倡
白话文
以后,也有人开玩笑在报上把名号译成语体,如称丹翁为“通红
老头子
”,君博为“皇帝赌钱”,令人
忍俊不禁
。
/ F y2 h" x6 V( h
7 z8 Y( E. a; Q& l/ E4 r
# W# S: H, f" C! D$ U4 @+ O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3-12-27 20:17
数字博物馆
7 A' H2 e+ _. w( ~, c0 F% d) U4 j- C
百科任务完善词条导师计划优秀词条百科商城
# @! u3 H& l! `, [2 |/ i
编修院蝌蚪团 收藏
0 _: o, e0 }& O0 u& a
查看我的收藏480有用+154表字编辑[biǎo zì]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 R$ {8 [8 G& \" q0 b3 |
目录1基本信息
. t9 r0 I, z" x8 k1 p( X
7 \5 J+ p) Z& Z2 B
2表字起源
* K- q$ W7 {! Q; c. F/ b
1 T( p Y4 r1 c6 P, P
3解释
" K- `0 E$ B4 \, v
2 T+ z: m% Z; U6 r) d
古述
" C: l. R0 I( Z9 m6 x
今释 4相关示例
, u h8 e7 I$ T: i+ h6 D/ s
! Y |, c; p v# _, W5 _
5名、字关系
- p! r- u# t% L/ @* ?
6 z) ^% p( g f' E
表字字数
8 m+ V) k) v& L; a7 b- r2 H
并列式
, Q1 {. m' L: @5 c; y3 A
辅助式
& w7 k0 m/ V/ T; j9 G6 L
矛盾式 扩充式
# J* `7 \9 e& w
延伸式
& D6 [- k/ E; H2 `
6古之称法
7 U7 y: a7 |% ~% {0 S, Q# i9 \
' |! f9 ]4 z. h2 A
7其他信息
( s3 y; T2 h8 R) F7 p
1基本信息词目:【表字】
' f3 R; _. |4 J3 n; q8 B: \
拼音:biǎo zì
+ Q* v! V/ ^/ E9 d
关联:小字
. J \& }) k) N) A
英文:literary name
0 U: V: a( p- Z8 C; n1 |
2表字起源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
" D& q1 O7 x6 q( F/ ]7 b
3解释古述
( A; s6 ^9 h! z1 J
1)《旧五代史·周书·王峻传》:“太祖 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
4 C0 o& _2 X6 B% k8 q6 ]& B
2)《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9 L# g/ N, @! @ h4 A# X+ E
今释
: r' X, N. {6 y0 x
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在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 P g0 }# u# w+ O: |4 z% @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 j7 p4 R: {! W( z, S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 M- f3 m9 k/ Q: b& f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 \* R1 F+ h5 A( o
4相关示例《宣和遗事》前集:“是时温州有方士林灵素,初名灵噩 ,表字岁昌 。”
1 q" f0 e" F9 P/ q7 S
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小生姓侯,名方域 ,表字朝宗,中州归德人也。”
m3 h, P: F4 w3 w0 f" E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这个人姓 尤 表字云岫,本是我父亲在家时最知己的朋友。”
- e2 Q( Z3 l. B' S+ Y* y+ V
5名、字关系表字字数
" Y1 t7 W' m) u7 ]: [
字一般有一言字、两言字。最多的是两言字。
& S2 F W; U- `) F
表字字数 ◆一言表字
7 c! z2 k5 }) p
屈平,字原 曾点,字皙 陈胜,字涉 吴广,字叔 项籍,字羽 孙<雷大>,字
7 X! M' K) W, s) \
< 西-一∣升>[1]
1 \% X x% Y5 |1 ?9 D) C/ [
孙壾,字昷 尧杰,字寿 封言道,字让 高均,字群
5 |% N9 f* m# o$ t4 w
' w/ R( H$ w! E2 G2 [, A v' A
3 A& D1 \" N% I- F. v
◆两言表字
$ [) i9 w) M1 m3 i0 T6 U e
胡适,字适之 孙文,字载之 蒋中正,字介石 毛泽东,字润之 谢公义·字灵运 舒庆春,字舍予
1 R7 f+ N% x5 N
丁玲,字冰之 钱钟书,字默存 周恩来,字翔宇 林祚大,字阳春 沈从文,字崇文 周树人,字豫才
+ O6 t) |; L5 w2 v! _0 `
吴佩孚,字子玉 秋闺瑾,字璇卿 陈其美,字英士 梁启超,字卓如 范仲淹,字希文 袁崇焕,字元素
# j/ s p5 D% [4 P/ M
邓世昌,字正卿 韩延之,字显宗 刘翘,字显宗
8 G2 Q' U/ y! G+ {: u6 T
: q8 B1 D' X, j1 d j
: G: ?- E$ P9 L6 U3 @% e U4 w
* P5 q: }9 `3 p+ t9 E. ]
$ Y, i4 ^: \9 Z$ ?. G
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 Q/ c; Y+ i" P) {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孙坚的其中四子了: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 o$ F! c( a* i/ h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6 j, H0 z2 b3 b8 _4 u' E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孟)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2 W4 w/ W: g }( Z+ }6 L3 r
并列式
+ a$ w" Y' B7 e) `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3 Y0 [ v3 q. ^: i1 H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 T* ?! g! m5 v$ q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 J- @& v4 Y; o; i: Z: K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 w9 I8 ?1 t/ O K" P' q4 Y, I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3 F2 M1 l- g8 n9 n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6 X$ K# D1 s- Q6 _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 }, U$ c3 J& P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5 Z0 J+ g% X! k( W( T* M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7 U/ F$ r2 \- R* r; a) m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1 G9 Y* E8 J, f9 U9 o
辅助式
2 ]6 a+ A) p) N% c k' b
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7 C; k; a! g: t. e
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 K7 ~" c: O& K8 H X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 m- H8 X" V8 Z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9 g& i' f& k. f1 q- o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 X0 X6 N1 P: |$ z8 x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 r; X! C% E' V" [
矛盾式
) U! v1 [% ~6 S2 K* T( k
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4 Y& d5 v: {, |# B# d- `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 f! m6 h5 U" h. ?4 [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7 O4 K: D! u" L% I4 o. `3 |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1 d8 M$ C. P8 Q: x O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 u8 U$ _ \9 A: X
扩充式
6 T, L$ L+ i' {8 ^/ c a
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 I1 x6 \$ v4 K/ y( T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 {0 K' Q, D a# J8 H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7 l& j: L* N4 a: ~8 k) s( V8 i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 E6 y3 x/ |% [ v+ x8 t; p
陆羽,字鸿渐。《周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 Q l0 n% r9 M: R' [- Y
高明,字则诚。《礼记》曰:“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 ~ n* u" @9 l3 U0 A7 ~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 U- r2 ] U9 b4 Z2 }) x
延伸式
! M G* {+ P6 a4 ~. l8 P, [
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 B) c6 _, Z. k8 e+ z, Y! g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 `6 |; V* z( Y( N, l2 v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 M6 Z% n- b: Y; Q- m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 v @3 D* T4 L4 J9 u/ f; q6 l8 u9 T- ^
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8 g( V, E/ R' M! j
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3 R' R1 H, h# u" m
6古之称法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2 m1 m/ @ _( [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 u) r. f4 }. k$ I- u2 n+ C7 D8 Z- ?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4 _7 d5 R( M' o7 y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0 n/ u1 S# o$ h7 o: a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 U2 Q+ Z' Q2 g4 A5 S1 V' W2 y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 L5 M0 o9 u$ {7 @5 j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 A K( _0 S# |4 Z* u. t" E! I# m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 v/ P: A5 N9 d8 \0 e+ W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 | I$ a8 ]1 H' s0 U0 y( D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 w& B' y K6 Q% b' |% z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 ]: j5 y _9 O( P: C: p( w' `
7其他信息有人认为,表字的式微和大陆的破四旧运动,及打压知识分子有关,认为“表字”是封建知识分子的象征,所以很多人弃字不用。
8 v% Z2 U7 B2 U
字的构成的一些形式:
' W1 R4 ]9 _" d- J0 Y
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称“子”字:如公孙侨字子产,杜甫字子美
# e+ l$ D% U& f" d* H) j/ C
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只以排行作为字的。
& I" r" }) r9 w- T7 F
在周朝,女子也有字。但是其构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样。一般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为字。
5 Q: m6 {8 l7 P+ p* f8 A5 F9 H
另外在古文中,名与字连称时,习惯上先称字后称名。
作者:
吉林姚庆财
时间:
2013-12-28 05:11
学习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