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t% ?* r" d$ o3 t 字孟長。吴縣人。明代官員。 + w1 }3 ^- o1 J$ p ) J- R; }/ Y! ^5 O+ h" N 姚希孟剛出生十個月,父親就去世。由母親文氏撫養,從小教其立志發奮讀書,及漸漸長大, 姚希孟與其舅舅文震孟爲同學,二人出類拔萃,於當時頗負盛名。 7 M, f% L! d' Z7 X8 F* u" h
8 B( v W. w' Z2 z, r6 l0 R 姚希孟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科舉進士及第,改庶吉士。座主韓,館師劉一燝都很器重姚希孟 ,其時兩人共同執政辦事,遇到大事都找姚希孟一起商議决策。天啓年初(1621),文震孟登進士第,進入翰林,這樣外甥與舅舅並一齊主持請議事務,名望甚重。其後姚希孟請假還鄉。於天啓四年(1624)冬歸朝,趙南星,高攀龍等臣悉去職。一時黨禍大作,姚希孟鬱鬱不得志。次年母親去世,姚希孟歸家守孝道,才出京城,就被給事中楊所修劾其爲繆昌期的同黨,被削去籍位。 3 c; w$ n; O7 P8 Z
6 |- ?( P( m; z3 ]" x2 P( s/ e/ B. w8 J 及權臣魏忠賢貪敗後,其黨人倪文焕怕被誅殺,便以重金賄賂有關部門求得解脱,姚希孟主審辦案,其不懼邪惡,嚴勵公正,名震朝野。 0 P3 P: @* V6 \& T
, p* H0 x2 s& J) q: x
姚希孟於崇禎元年(1628)任左贊善,歷右庶子、日講官。崇禎三年(1630)秋,姚希孟與諭德姚明恭主持順天鄉試,有兩個武生冒籍作弊,給事中王猷論議此事,却被遣還。 + b( L( G, D" ]. d+ P/ s$ Z0 d1 q) _3 i% S! c) A& m
姚希孟雅爲東林黨所推崇,韓等被定爲叛逆一案,受到牽連的原因是他們辦案常參照姚希孟的建議。朝中奸臣小人多妒忌其,每逢决議皆事先商量。本來屬華允誠彈劾温體仁,閎洪學二人這件事,但温,閎二人都懷疑疏奏是出自姚希孟之手。於是,温體仁就借當初鄉試之事造謡結怨,無中生有:擬旨覆試,黜兩考生屬所司,論考官之罪,擬停俸半年。姚希孟當時任詹事,結果被貶爲少詹事。 9 T5 e& Y# F! D* x
5 L6 l/ Q; @! o$ c% r
姚希孟掌南京翰林院。其爲官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且文才出衆,治學嚴謹。爲當時人雅稱其爲“太史”。 @4 y% M! r3 _- @3 r5 Y* u# w* e
晚年,姚希孟以病老請辭歸還故里,在家閒居,吟詩撰文,兩年後去世。 ) @, O% G' L6 T8 [ V3 g
( m% s9 p- ^: e% c' h4 z
姚岩(明朝時期) . D2 m @( [ J; d
: t9 T/ ?! i. j1 P 字會昌。生卒年、籍貫不詳。明代畫家。 2 ~- R( `! _) k X2 e' m4 s / g) t+ M' y4 D. g3 b) \2 l' ? 姚岩善畫,今存有其作品《五月江深草閣寒册頁》,爲天啓六年(1626)十月仲冬所作。 # X7 R4 p, K7 _! |6 {/ {7 D9 s0 u% U 0 L' [0 r9 P; k7 F 姚明恭(明朝時期) , R" t' g; \3 V/ E. m; }0 T" Q - k6 v9 {* p/ {3 U 蘄水(今湖北浠水)人。明代宰相。 , p I8 n: U8 j* ^+ D) h " J. T c( k) a. n R2 |6 }# } 姚明恭於天啓年間科舉進士及第,後授詹事一職。崇禎十一年(1638),姚明恭昇任禮部左侍郎、教習庶吉士。不久又兼任東閣大學士,入閣參予機務。後加太子太保,進户部尚書,文淵閣。 6 e7 L* o# r2 g! Z3 Z/ u
( G& X- F- y4 J5 o7 R. i. u/ g$ J 當時朝廷既要鎮壓亂民暴動,又要扺禦清軍進攻,屢屢遭敗,經常處罰辦事不力的官員,因此造成人員調動頻繁。有時甚至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到後來就乾脆濫芋充數,姚明恭被任爲宰相。盡管其具有一定的才識,但爲相能力不足,既不懂爲官之道,也有性格方面的問題。最後,姚明恭因辦事不力被革職還鄉。 # d/ _) e i( W! V
9 y C7 H% O5 H, {+ L$ K0 r
姚孫棐(1598—1663) , t; ^* X7 b' r" M2 V2 o, b& V% l, f* T5 L- |4 L7 Z, R1 G
字純甫,號戊生。自號樗道人。安徽桐城人。明代詩人。 " l" @8 G: S8 w) T. R; b
; L0 z: P3 w# O 於崇禎十三年(1640)科舉進士及第。歷任浙江蘭豀、東陽知縣。叙兵部職方主事。姚孫棐因忤逆奸臣阮大鋮,結果被捕入獄,正遇清軍大部南下,因此得與解脱。 3 J6 \# M( \0 G' R6 d6 u4 M( _! V4 A
7 h6 E" S" o2 D! [) A+ @
姚孫棐後歸隱於小龍山,自傳稱“樗七歲知文,十歲曰詩,三十餘後成士,五年而廢。性好名山水,所涉歷輒徘徊不能去。性急,少容忍,有逆於心,必冲於口。過輒忘之,胸無宿怨,以是容於人焉。”其風骨可見,詩隽永。 , H! e; z1 D+ H( Z! _0 ?( Q" N: [: B) q e7 w
姚孫棐有八子三女,均有才名,一門文采,亦足多也。姚孫棐著有《亦園詩集》六卷,《戊生詩集》數卷。 + J, Y; \# m. j/ g- ^' W* {' C
# ^' Q( J8 Y1 Q+ N. I0 x0 F. J% m
姚鳳翙(明末清初時期) ' }8 w7 K5 d u1 M & h" V* J+ N$ ]5 e* Q2 d 字季羽。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女詞人。 ) H4 P- J4 u/ P, X, X* A 7 t5 U d2 Y: B5 g 姚鳳翙爲姚孫棐的次女兒,生性聰慧伶俐,自幼好學,多才多藝。後嫁方雲旅爲妻。著有《癢噫集》。 3 E" R' W$ o; V `1 x, K ! X0 Q' b: Z! a; W& K' y 附詞一首: # o1 n5 A! F* P e' ^* y
( s3 R1 q' ~ F: d, {/ m X 桃源憶故人春閨 * O) ]1 U) R! a% k: h" T( A
( o) ]+ l* l" [* X 乍晴乍雨清明候, 1 c( n3 W$ @* i2 ^" l( ?, C; M; G
# e+ w9 E: {1 p5 @$ ] L 初試羅衣寒透。 # c1 \% {# l) U 8 B2 g6 t- X8 J9 T 滿目繁華鋪綉, " L- l: b3 g0 C1 G% Y" G 0 d* }+ \3 o2 s 恨煞東風驟。 3 V; h0 }; j M9 Y3 O: o& c6 C ` o) c- U. p5 U
春光歲歲猶依舊, - z) o2 A/ R- c
/ Z- V- ^8 q: f" ~
不管愁人消瘦。 ) g3 ?6 r Q: d! k
" Y& e3 P7 M# `6 q; R( o' a 百舌唤殘芳畫, 4 B$ v ~8 K) }9 y' Z$ @3 X" S5 C) ~- ]% p- X! W
羞擲相思豆。 3 G+ F1 t" }* z8 H, r5 P8 X0 g) V: D
% A9 t0 f8 h3 W- j 姚允恭(明朝時期) ( i9 o3 f7 Y2 ^! Y1 r 3 y6 ]; {( t. ^# ^ 明代官員。義士。 0 J& F% n& Y4 c/ Y3 M6 A9 y : u, U: [$ I6 e: s" t% ] 崇禎四年(1631),姚允恭曾任霍山縣訓導。姚允恭與霍山縣教諭龔元祥友好,私交頗深。崇禎八年(1635),有叛亂的賊兵攻佔了鳳陽,準備攻打霍山。龔元祥,姚允恭與縣令一起做好抗戰守城的準備。但當叛軍攻打霍山城的時候,縣令等官吏却貪生怕死棄城而逃。龔元祥、姚允恭等人只有堅持固守。有人勸他們棄城撤退,龔元祥説:“吃國家的糧食,領皇上的奉禄,如果因禍難而避去,是不忠;臨危而棄城逃生,實爲不義的行爲。我平時所强調的是什麽?如有不測就是死吧!” & m8 j4 l& o9 {
]% R& @: C6 M2 M j
叛賊終於攻破霍山城,擒獲龔元祥,叛軍要其屈服歸順,未果,將龔元祥殺死。過幾天,姚允恭將龔元祥的屍體收斂埯埋,然後上吊自盡。恰逢縣令及衆官吏歸來,將姚允恭解救。次日,叛軍又一次入城作亂,姚允恭被叛賊抓住,最後不屈身亡。之後,朝廷下詔表彰姚允恭爲忠義之士。 ) y: g$ p, o' f) l2 ~1 s%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