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即,宋哲宗下令将孟氏废黜,“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一代皇后因为宋哲宗的政治私心和刘氏的苦苦相逼,成为一名带发修行的尼姑。瑶华宫的名字带着几分华丽,不过是坐落在汴京街坊内只有几间破屋子的小院落。地位和待遇一落千丈,且日常生活受到严密监视,孟氏的处境可想而知。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病逝,宋徽宗即位,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被接回皇宫,恢复皇后名号。因刘氏已被封为元符皇后,为了加以区别,孟氏被称作元 皇后。不料,次年向太后病逝,继而又发生了元 党人事件,宋徽宗任用新党,贬谪旧党,失去了向太后这座靠山的孟氏再受牵连。崇宁元年(1102)十月,孟氏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名号改为“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p4 U8 I' Q# P
之后的二十五年,孟氏一直在瑶华宫过着清苦的日子,虽然惨淡,倒也平静。然而,靖康元年(1126)的一场大火,却将瑶华宫化为灰烬,孟氏只好迁居延宁宫。不久,延宁宫又发生火灾,孟氏不得不搬到位于大相国寺附近的弟弟家中居住。靖康二年(1127),宋钦宗闻悉孟氏的遭遇,便和近臣商量,想再次把孟氏接回皇宫,重新尊为元 皇后。然而,诏令还没有发出去,金兵就攻陷了汴京。金兵在金太宗的授意下,决定对大宋采取最恶毒的手段,即将整个大宋皇室全部掳往金国,企图彻底灭亡大宋。为此,金兵在汉奸的指认下,将京城内外所有皇室成员统统抓捕。孟氏被废为庶人,甚至被人们遗忘多年,因此幸运地逃过此劫,不仅避免了被金人俘虏北去、客死他乡的灾难,而且在以后的岁月里享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孟氏在“靖康之难”中得以幸免,就是很好的诠释。
金人撤回北方后,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由于人心思宋,且孟氏在内,赵构拥兵在外,宋王朝的大旗并未完全倒下。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张邦昌一面将孟氏接入皇宫,尊为宋太后,“政事当取后旨”,一面派人将传国玉玺送到赵构手中。不久,张邦昌又尊孟氏为元 皇后,让她垂帘听政。五月一日,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孟氏于当天撤帘还政,赵构尊她为元 太后,后又改为隆 太后。建炎三年(1129)三月,在杭州刚站稳脚跟的赵构遭遇了一次兵变,被迫退位。乱军头目要求赵构“禅位元子(按:赵构之子赵” ,太后垂帘听政”。孟氏不谙政治,不知所措,但迫于形势,只能硬着头皮对叛军曲意抚慰。不久,在韩世忠等人的支援下,叛军溃败,孟氏久悬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2 k6 Q, o6 n$ K8 n
2 j5 P5 W, u$ R) j4 M% p
赵构重登皇位后,孟氏再次撤帘,赵构尊孟氏为皇太后。不久,金兵大举南侵,赵构逃往东南滨海,孟氏逃往西南洪州(今南昌)。孟氏好不容易熬过惊心动魄的兵变,又踏上了颠簸流离的路程。金人退兵后,赵构想念孟氏,派人四处探访,最后将她接到越州(今绍兴)。从此,孟氏算是安定下来。从靖康之难到赵构即位,孟皇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从北宋到南宋过渡时期的政治动荡。没有孟氏,赵构不可能当上皇帝;没有孟氏,赵构也不容易再度掌权。鉴于孟氏在国家两度危难之时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赵构对孟氏非常孝顺,“虽帷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然后敢尝”。长期沦为庶人的遭遇,使孟氏养成了生活节俭的习惯,以她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随意支取钱帛,但她每月只肯领一千生活费,能够度日即可。孟氏喜欢喝越酒,赵构认为越酒酸苦不好喝,可以让外地进贡好酒,而孟氏却自己派人拿钱去买,孟氏的品行大抵如此。
' Y' K- K/ h/ n7 e
绍兴元年(1131)春,孟氏患风疾,赵构悉心伺候不离左右,接连数日衣不解带,“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四月,孟氏病死,享年五十九岁,她的灵牌不仅放在宋哲宗祀室,还位列刘皇后之上,“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后来,赵构将孟氏改谥昭慈圣献皇后。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孟氏经历之离奇,之曲折,之大起大落,之悲喜交织,在中国后妃史上实属罕见。往事越千年,每当读到这段沉重历史,笔者都要对这位曾历经离奇曲折沉浮、遭遇人生大起大落,并在南宋建国之初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传奇女子感慨一番。祸,福之所倚;失,得之所在。道学哲学中的这个辩证法真谛,如果用来形容孟氏命运多舛而又因祸得福的传奇一生,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