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2-15 13:42 编辑 9 {' L# X( _6 x
9 n8 V' W4 ^, v+ b {恩施自治州苗族族源
- G1 Z2 |0 R: h }- {5 t时间:2013-01-17 15:12来源:恩施州民族志 作者:恩施州民宗委 点击: 79次
; [" D6 `. h- [9 F
& U6 ^# U: A2 Q/ g' X
$ \# o+ p$ o# ]: ~) n3 y$ B 苗族是恩施州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之一,其人口仅次于汉族和土家族。恩施州苗族的族源问题,随着民族研究的逐步深入,已经逐步明朗。过去,有学者认为,恩施州苗族主要是从湘西北、黔东北迁徙而来,主张“移民说”。随着对湖北苗族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湖北苗族与二十一世纪苗学研讨会暨恩施州苗学会首届年会”上,大部分州外苗学研究者反对“移民说”,认为苗族是恩施州的世居民族,至少包括自古以来就居住鄂西南的苗族和明代以后从湘西、黔东北等地迁徙而来的苗族两大部分。为此,有学者开始对湖北苗族的历史缺环进行研究,目前已取得进展。
' S! u8 U! X, r- g. | 事实上,鄂西南在先秦时期就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先民,只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早已融合到当地土家族之中,只有少部分延续至今。后来,又有大量苗族相继从湖南、贵州等地迁入。因此,恩施州苗族的族源应包括远源和近源两个部分,而不能单纯地认为是移民。 6 A; v) h7 Q9 ~
3 g T! F7 f; M
3 `. C0 j. O: d4 n 一、远源 ; a, T( o- y0 t5 j: k6 H+ a1 {
恩施州苗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禹时的三苗。据《湖北省志·民族志》记载,古代的湖北一直是苗族先民活动的主要地域之一。传说时代,蚩尤领导的九黎是一个主要盘踞在江淮之间的部落,其中包括苗族先民,蚩尤是其大酋长。炎黄战胜蚩尤后,九黎部落部分退回南方,形成三苗部落,主要活动在江淮、荆州一带。夏禹时,三苗战败,其遗众一部分迁入鄂西南的酉水流域,同这里的巴人相互杂居。伍新福在《中国苗族通史》(上)中论述巴国与苗族的关系时指出:“这些地区(施州、黔州)的蛮、濮当然也包括有苗族先民,这部分苗族在战国前一度处于巴国统治之下。”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一书中指出,巴国疆域里的“蜒”就是“蛮”,“也就是盘瓠种的民族”,即苗瑶民族,并认为来自湘西。尽管这部分苗族多数融入土家族之中,仍然有一部分延续至今。这部分苗族主要居住在五溪之一的酉水发源地——宣恩的椿木营和沙道,以苏、李、黄、张四姓为主。这部分苗族是鄂西南最古老的苗族之一,自称“老苗子”,以示和后来迁入的苗族相区别。他们普遍流行“洪水神话”、“盘瓠神话”,其基本内容反映了苗族先民源于楚越水域的历史轨迹。根据古代汉文典籍和鄂西南的方志记载,这部分苗族先民崇鬼尚巫之风尤盛,故其后裔奉鬼信巫。他们特别崇拜祖先蚩尤,视其为苗族唯一的尊神。此外,他们还唱高腔山歌,保留墓向朝东的习俗,以纪念远祖东来。这些文化特征,和三苗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应该说是一脉相承的。 * r8 C) @0 [- v& B
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献记载,加之对他们的调查研究不够,目前还不清楚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 [( {; N9 F4 Z% w) i5 k; Q8 i+ u+ Y0 @+ W# M+ T/ p8 d, `! p
二、近源
$ r. W6 h" `. z% l 关于秦汉至元朝这段历史时期鄂西南苗族的具体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但据伍新福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鄂西南一直是苗族聚居区之一。他在《中国苗族通史》(上)中明确指出: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鄂西一直是苗族的聚居区之一;隋唐时期,包括鄂西武陵、五溪地区仍为苗族的主要聚居区。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鄂西南苗族应为“武陵蛮”的一部分。
, @0 Y, T3 p! U: F8 d/ p; G 从明代至清代,湘西、黔东北苗族大量迁入恩施州境内。苗族向鄂西南的迁徙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代,第二个阶段是明末清初至清代末年。 ; N$ ?( C1 ]8 l+ `" y9 o: X
9 R0 B9 }6 }% h7 ` (一)明代迁入的苗族 ) W( g" n8 |, {. }" n; }
根据鄂西南的苗族家谱记载,有一部分苗族于明代从湘西迁入鄂西南,其中主要是建始龙姓苗族。
: j# @# T. I4 b6 `4 A5 k+ } 据建始龙氏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孟春和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孟春撰写的家谱记载,龙姓原籍武陵蛮,经汉、唐、宋、元的历史发展,世居于苗族聚居之地。其谱云:“吾祖自黄帝时羽音得姓,世居西江武陵蛮,由二帝三王迄宋元明,别无赐姓风习莫识其名,但闻兄弟七人,一迁湖广汉阳葛店,一迁彝陵,一迁天观台,一迁巴东铜锣坪,一迁忠州石宝寨,吾始祖迁建始下马台,生五子,为长寿里,……吾祖璨公编为本里七甲里长,复迁黄土溪……未立一定派别。”元末明初,武陵地方混乱,苗民受到严重危害,龙氏不得不“离乱逃奔,吾祖自西江迁湖北施南建始大洪寨。住居九世焉。适明末清初,又遇八大王(指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洗川,幸随堂祖国钦公从永历(南明帝)后主迁云南省数十年”。龙氏国钦公同胞之弟兄“奉命领族亲千余户,携眷竞奔滇省。从事永乐(南明后主)室上,于庚子岁即滇,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昌先投天朝(清朝),仍受曲镇总兵。于壬子岁(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致仕,驰驿归里(指建始长寿里),惟吾一支得以深具先全。”龙氏国钦公返里后,丙寅岁(清康熙二十五年),八十一岁而卒,葬于“宅后二台上”。妣向氏“葬于宅后大屋基坡上台”。从建始《龙氏族谱》记载可知,这支龙氏于明代(具体时间待考证)从“西江武陵蛮”(实为湘西武陵郡)迁入建始,于明末清初迁徙到云南,再于清康熙年间迁徙到建始。目前,这支苗族主要聚居在建始长梁的杜家坝、黄土坎等地。 4 S# u% }& h. @1 ^
口碑资料亦表明,这一时期恩施州有部分苗族先后迁往四川、云南等地。据伍新福1987年10月调查,四川叙永罗文才(“白苗”)说,其祖先先住湖广恩施,有八兄弟,后被汉人打败,首领召集大家商议,要大家各奔前途,他自己自杀了。为纪念这位首领,就把他住的地方叫“恩师”(后写成“恩施”)。八兄弟(八大支)有的进入四川,有的进入贵州。进入四川的后又由叙永迁到筠连,再由筠连进入云南彝良、威信。彝良县杨世文(“白苗”)说,他的家是从四川筠连迁到彝良的,迁来后受彝族土司的剥削和统治。这部分苗族经四川迁入云南的时间,应在元明建立土司制度以后和清初改土归流之前。 * S5 B) ~+ N& Y$ F7 P# g
结合族谱和口碑资料,明代时恩施州就居住了部分苗族,其中的一部分还迁徙到四川、云南等地是可信的。 6 E. Y4 u( P0 Y6 e9 r
$ t8 d# F. o6 [' T/ M- t1 F(二)明末清初至清代末年迁入的苗族 2 E; \& ^5 _4 j" a4 Y7 v4 @- d
明末清初至清代末年,湘西、黔东北苗族因起义失败遭到官兵镇压,大量迁入鄂西南。早在改土归流前的清康雍年间,湘西、黔东北的部分苗族就迁居鹤峰县的麻寮所。但湘西、黔东北的苗族大批迁鄂是在清乾嘉年间。此时,清政府对湘西和黔东北的苗族进行不断的镇压,仅据《铜仁府志》记载,对铜仁苗族的镇压就有1658年、1736年、1752年、1759年和1782年诸次,其中以对苗族石柳邓起义的血腥镇压最为残酷。同时,清统治者又对苗族横征暴敛,征收军米钱粮,“额外浮收,指十派百,折收肥己”,加之部分苗区发生自然灾害,致使苗民不断逃亡。当时,铜仁地区“原额丁差银为九百三十两九分五厘,除逃亡人丁无征丁差银八百二十三两三分五厘外,实征丁差只有一百零八两六分”,实征丁差银只占原定差银的十分之一,可见逃亡之多。逃亡之苗民中大批迁至鄂西南。根据“湖北苗族”课题组的实地考察,大致搞清了湘西、黔东北苗族迁入恩施州的情况。 / q- A k( b4 J% H
1、湘西苗族的迁徙情况。从湘西迁入恩施州境内苗族大姓有石、龙、冯、米、罗、杨、潘等诸姓。其迁徙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
/ |5 t+ i: U: }: J4 Q- T. y' B% t 一种是直接从湘西迁入恩施州境内。恩施州境内相当一部分苗族是直接从湘西迁徙而来的,集中分布在宣恩、恩施、鹤峰等地。
* _8 f# y* ~9 z9 A7 _- E, R宣恩境内的大部分苗族是直接从湘西迁入的。如宣恩小茅坡营的龙、石、冯三姓苗族都是直接从湘西迁徙而来的。龙姓苗族是乾嘉年间从湘西花垣董马库“洞得嚷”(苗语)迁徙而来的。他们最初迁徙到观音塘(其祖坟至今仍在此,上面有一坨泥巴,以便后人识别),经过短暂的停留之后,沿着老屋场—土墙—沙道—木龙寨的路线,最后迁徙到小茅坡营。冯姓苗族也来自湘西花垣“逮五”(苗语,与“洞得嚷”不远)。他们最初迁徙到长潭东乡,后与龙姓苗族相识,迁到小茅坡营,聚族而居,至今已有八代人。石姓苗族也是从湘西(具体地方不详)迁徙而来的。相传,他们是由于儿子挖土时打死祖太婆而逃的。两兄弟一个逃到洪家河,一个逃到观音塘,现发展到三四百人。两兄弟共有四个儿子,后代仅剩下三房。大房现有33家;二房在九间店,仅剩有1家;三房为小茅坡营石姓。宣恩苗寨的杨、吴、张、袁等姓氏的苗族,皆来自湘西花垣,但迁徙过程不同。如杨姓先迁到李家河,再迁到苗寨;吴姓从花垣长罗尖端坪直接迁到鸡公坪。
! r; g4 Q- Y8 c/ U, z% c* y 恩施芭蕉富尔山龙、石二姓苗族,原籍为湖南宝庆(现邵阳地区),皆是参加乾嘉苗民起义后逃来的。他们保存着本民族的部分传统习俗和较强的民族意识。《恩施市民族志》载:他们“对自己民族成分和民族特色都持保密态度,有的直到临终前才告诉自己的后代,‘我们是苗族’。”和他们一起迁来的还有康、廖、李、崔、曹等姓氏。
8 }( @: p Z6 Z% V" w, h 鹤峰龙、姚等姓苗族,皆来自湘西。如龙姓来自湖南桃源,共六七代人,不足两百年时间。相传,他们的进山祖为“龙志”,子龙尚德,孙龙正彩。毛氏碑载:“自武陵迁鹤”。龙正彩“生于甲辰年”,其妻毛氏“生壬寅年”,生于“安福县(现湖南澧县)桃子桠”。字辈为“泽正光吉,丕占西志”。据龙丕新老人说,龙家是改土归流后从州府分来的。姚姓苗族来自湘西。姚华森碑记:“姚公华森生于1880年6月24日,原籍湖南省永顺县塔卧区白沙乡,因不堪忍受封建势力压榨,随父姚荣善历尽千辛万苦,于1906年逃往鹤峰。”另据姚华森之子姚福[復]甫老人说,他们应为苗族,曾讲苗语,原籍永顺白沙堡。
9 e9 Y$ o& U. R3 G* G 此外,恩施州境内还有一些直接来自湘西的苗族。如咸丰龙坪陆姓苗族,原籍湖南麻阳。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陆姓苗族从湖南麻阳逃往咸丰。
6 r7 b6 U7 b) `' W& S, B" n2 \ 另一种是间接从湘西迁徙而来的。如现居建始业州镇红土坪、当阳坝,长梁区后河,高坪大水田、小水田和三里等地的龙姓苗族,自称是从宜昌武陵堂(应为湘西武陵郡)迁徙而来,故在历代家先上书“武陵堂”。1998年8月,笔者对这部分苗族进行了实地调查。当时91岁的龙德福老人(已故)说:“我们的祖先迁来时有八支人,系龙梅大都督的后裔。”杜家坝等地《龙氏族谱》载,他们刚迁来有七弟兄,其中一支迁入梁山。从居住地域、民间传说和族谱记载综合分析,上述这些地方的龙姓苗族和杜家坝等地的龙姓苗族都是从武陵郡迁徙而来,只不过前者是从四川梁山(今梁平)辗转迁徙而来,即他们先从湘西武陵郡迁徙到四川梁山龙家冲,再由川鄂边境迁往建始猫坪、长梁等地,属于同源异支,皆是武陵蛮后裔。至今,在建始县和巫山县交界的高山地区仍居住着部分龙姓苗族,他们与两地龙姓苗族都有亲缘关系。现居建始杜家坝的潘姓苗族,是从湖南绕道四川后辗转而来的。这部分苗族家谱失传,字辈不全,自称为苗族。据传,他们的祖先为潘应龙,原籍湖南(具体地址不详)。现存碑文:“故显妣潘母杨孺之墓”;“阳命,先皇乾隆丙寅年(公元1746年)十二月初八诞生于四川顺天府,南路回龙桥梭家沟土地人氏,享年六十二岁。皇嘉庆丁卯年(公元1807年)间正月十六日卯时分,湖北省施南府建始县长寿里四甲杜家坝内寝寿终”。这支潘姓苗族与巴东沿渡河潘姓苗族不仅字辈接近,先祖姓名仅一字之差,而且保留着相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和当地的龙姓苗族和睦相处,并有强烈的民族认同。这支潘姓苗族可能最初是从湖南湘乡县(今湘乡市)迁到四川南充一带,然后再迁到建始,和巴东潘姓苗族同源异支。现居建始茅田的冯姓苗族,是乾嘉年间从湖南途经宜都,尔后迁到建始的。这支苗族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 w J4 G- b8 G 1998年10月,湖北民族学院田万振等人在调查他们时,冯长权说:“我读书填表时(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爷爷告诉我,我们是苗族。”他们还崇拜天地和太阳神,保存还猪愿的习俗。现存《冯世传墓》记:“大清朝湖北省荆州府宜都县星山里冯家湾土地下,吾于一世祖生长处,后迁建始县坊廓里封竹坝本庄”。“咸丰十一年辛酉十月吉冯永玺立”。又《冯母袁老孺人之墓》记:“吾十二世祖母系宜都县生长人也”。从墓碑材料分析,冯世传迁入建始时约为清乾嘉年间,正值乾嘉苗民起义。显然,冯氏苗族是为了躲避清兵镇压,从湖南逃往宜都,再迁徙到建始落籍。 ; l, h+ g5 y! [. P! J8 o5 J
2、黔东北苗族的迁徙情况。从黔东北迁来的苗族大姓有姚、杨、周、王、刘、郭、高、董、白等诸姓。 1 b$ { D- N8 H& v- S$ S8 E
恩施市罗针田王姓苗族是从贵州铜仁迁入的。据《王氏家谱》记载:“老家贵州同人(铜仁)府同人(铜仁)县。先祖居住白杨坝。始祖王永臣,迁移施南府恩施县,小地名楠木园安家落业。”到目前为止,共十代人。他们迁入恩施的时间大约在清乾嘉年间,迁徙的原因可能是逃避官兵镇压。 c: g$ Y; {4 O) i0 L
来凤陈、龙、杨、张等诸姓苗族皆来自黔东北。如陈姓来自贵州铜仁“岭朵”,现主要居住在猴栗堡苗寨沟等地。 陈胜远墓碑记:陈胜远“生于康熙丁卯年十月,系贵州铜仁县,地名岭朵,生长至甲午年迁到湖北施南来凤苗寨沟居”。据陈元清老人说,“胜”字派四弟兄与姓李的一起迁来,先搬到猴栗堡坝子居住,后迁到苗寨沟。因他们曾和姓石的苗族聚族而居,故称当地为苗寨沟。古架等地的龙姓、杨姓苗族来自贵州铜仁。据龙左清老人说,他们来自贵州铜仁府铜仁县岩脚坡,与杨家有渊源关系。因朝廷包围武陵山,当地苗族被迫四处迁徙,其中迁到来凤的有胡家沟、旧司龙家桥和古架的三支龙姓苗族。据有的学者考证,他们应是清乾嘉苗民起义后和杨姓苗族一起迁来的。土堡张姓苗族来自湖南吉首。据张昌吉老人说,他们来自湖南吉首香炉山麻柳田,当时的字辈为“朝”字,至今已有十四五代人。这支苗族还分布在沙沱、高洞、东流司和县城等地。他们的民族意识普遍较强,并保存着本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张姓苗族的迁徙原因是明末清初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因不堪压迫而被迫迁徙。 3 V( A6 Q0 g' L2 C9 [
, o. a. J3 z8 h. I0 T E 咸丰白、杨两姓苗族皆来自黔东北地区。如小村白姓苗族来自贵州安化(今德江县)。因清王朝对贵州苗族进行残酷剥削、压榨,白姓苗族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被迫逃离安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咸丰猫儿溪,改“白”姓为“柏”姓,于民国时期才恢复“白”姓。嘉庆年间,白氏兄弟曾回到贵州安化,带来一尊佛像,在当地修建一座苗塔(至今保存完好)。据当地老人说,他们还曾改为“高”姓,故在神龛上有“高柏堂上”之字。现居小村、李子溪、清坪、石人坪等地的白姓苗族,均属于该支系。与白姓苗族一起迁徙到咸丰落籍的还有张、朱、廖、柳等姓苗族。梅坪杨姓苗族,亦来自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今德江县)杨家湾。清朝官府将杨氏先祖杨再立杀害后,祖婆将丈夫杨再立的尸体安葬在堂屋里,便携带几个儿子于深夜逃离县境,来到咸丰黄竹园落籍。因途中有两个儿子散居他乡,来到咸丰的只有杨正三、杨正六和母亲三人。据当地苗族老人说,他们属于苗族支系中的“红苗”。这支苗族曾修建杨家祠堂,供奉历代祖先牌位,还在每年清明节举行“清明会”,集体祭祀祖先。咸丰清坪艾蒿坪、寸金坝、井仡佬等地杨姓苗族,也是从贵州安化迁徙而来,但时间较晚(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1 @+ G: V; I! z$ ~ 从黔东北迁入利川的苗族较多,其中主要姓氏有石、周、徐、米、罗、杨、董、姚等。如文斗石姓苗族,原籍贵州安化县(今德江县)猪市巷(谐音),至今八九代人。他们迁徙的时间约在清乾嘉年间,迁来时始祖有两兄弟。他们迁到利川的原因可能与乾嘉苗民起义有关。文斗周姓苗族,原籍贵州安化(今德江)大丘。对当地周姓苗族的调查表明,他们是乾隆年间从贵州安化迁来文斗的,迁徙的原因也是逃避清政府的镇压。文斗米、罗、杨、董四姓苗族,原籍均在贵州安化大水井。他们都是逃避朝廷屠杀而被迫迁徙利川的,这从《伏波宫的传说》中可以得到佐证。文斗徐姓苗族,来自贵州思南府火巷街,现居十字路等地,共十多代人。他们迁徙的时间约在清乾隆年间,迁徙原因也与兵灾有关。团堡周姓苗族,原籍贵州铜仁。他们约在清咸丰光绪年间迁来,至今约100年左右,迁徙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忠路姚姓苗族,原籍贵州(具体地方不详)。他们的迁徙时间和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利川其他姓氏的苗族大部分来自贵州,只有少部分来自湖南。
2 c' T7 q5 X) ^/ _% v 上述材料表明,恩施州境内的苗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早期迁入酉水流域的三苗后裔,自称“老苗子”,另一部分是明代至清代陆续从湘西、黔东北等地迁入的。当然,近代以来,尤其是解放后也有一些从外地迁入的苗族,但人数不多。, Z& ?- w/ a6 C2 |$ R2 J+ d
http://www.iwuling.com/column/wulingyanjiu/zhuanzhuwenji/2013/0117/4599.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