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我 的 父 亲 母 亲 [打印本页]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29 16:46
标题: 我 的 父 亲 母 亲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1-29 16:50 编辑
9 o# F7 i- P1 W4 w9 g9 S2 M2 A' G, p+ U/ X, L8 v F
我的父亲母亲
一
屈指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二十年来,兄弟五个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父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教师。1950年从内乡张集简师毕业后,立即投入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去,足迹踏遍瓦亭、乍曲、师岗的山山水水——山南、药山、春景、东坡、陈营、红庙、双堰、南庄、魏营、孙岗、庵沟、山峰, 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无不印证着父亲的教学轨迹。父亲的墓碑上,我用“奉书敬业、贫而乐道、勤谨尽责,德铸师魂”来总结,一点儿也不为过。父亲从事工作的第一站是瓦亭。素有内乡“小西藏”之称的瓦亭乡山南村,与淅川接壤,人口不足四百,却有七个自然村落;人均不到一亩地,大多在山间石缝中,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地下水位很低,打不出水井,村民吃水都是靠村边池塘中积存的雨水;交通不便,到乡镇赶集要翻山越岭,徒步二十几里;靠山住,却没有柴烧锅,石头多,却没有利用价值,多年之前一直没有架电,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学校座落在村子对面的山坡上,生活条件比村里更差,没有电不说,吃水也要到村边池塘中去提,由于村民素质不高,放羊娃赶着羊也来饮水,所以羊粪和草芥是常见之物。就在这样的教学生活环境下,父亲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多年,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记得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大概是1970年前后的一个春节,父亲到山南去,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无不欢欣雀跃,作为远离尘世的小山村唯一一个“公家人”、大先生,一个比自己年轻却又是老师的人,都以能够请到父亲吃饭为荣,农民们拿出陈酿老酒招待父亲。那都是积攒了一年,平时舍不得喝的黄酒。好像是排好了队似的,一家接着一家,从早上喝到晚上,一天、两天、三天......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酒,没有想到,喝了半碗就醉了,头晕目眩,在一个村民家里睡了一天一夜,第一尝到了醉酒的滋味,也感受到父亲得到了超规格礼遇。1972年秋天,父亲已经调离山南了,山南村的队长为了接济父亲,特意在山坡上划了一块荒草地,父亲领着大哥、二哥和我,一块儿去割荒当柴烧。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份很大的帮助。当时我只有六岁,说是去干活,只能算添乱,可也再次领略了父亲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份量。2007年夏天,父亲去世后的第十五个年头,我再次徙步翻越山梁,踏上山南这块凝聚了父辈心血的热土,看到似曾相识相识的学校、池塘、房舍,看到村民们已经陌生的笑脸,仍然能够感受到父亲当年的艰辛:每周从家里徙步往返六十里、一个人在这远离村庄学校的孤独、忍饥挨饿食不裹腹的日子。村民们用美酒招待我这位老师的儿子,大家第一杯酒集体献给长眠地下的父亲——父亲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父亲一生勤恳敬业、踏实做事。以力推人才为己任。在1976年以前实行推荐上大学的年代,当时父亲在乍曲陈营教学,连续二年,父亲推荐了本校青年教师陈金闯、许玉兰上了大学,改变了他们个人一生的命运,二人感激涕零、没齿难忘。父亲一生一线教学四十二载,育人无数,桃李盈枝,乍曲境内许多人都是父亲的学生。父亲性情耿直,踏实干事,不善于投机钻营。与他一块儿工作过的刘书章、时海法等老师,升任乡教育办公室主任后,手握工作调动的大权,父亲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关系去走后门,把自己调动距离老家近点的学校,而是依然如故,根据组织的安排,让上哪儿就去哪儿。有时反而主动替领导着想,到其他老师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最明显的标志是离家越来越远了——南庄、魏营、红庙等校,离家都在十几里以上。父亲以教书育人为神圣使命,办公室经常挂着自己书写的座右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由于母亲常年疾病缠身,我及老四身体素质也较差,家里农活较重,父亲虽受拖累,却没有丝毫耽误教学工作。记得在陈营教学时期,有一段时间,母亲病情严重,父亲往往是请了医生、抓了汤药,安排好家里,赶紧去学校。有一天,母亲实在忍受不了,让不到六岁的我去远在三里外的大队部打电话,当我打完电话(当然是大队干部代劳)回到家里时,父亲不仅从学校赶了回来,而且请来了医生。小时候,我的体质较弱,经常发烧,甚至昏厥,有一次肚子疼得厉害,父亲从学校赶回来后立即背上我就向卫生院跑,到乍曲(老街)卫生院时累瘫在地上,使出浑身力气喊“救命”,引起医生重视,使我得到迅速救治。
父亲精心培育五个孩子成才,经常鼓励孩子们树立理想,要有所追求。他经常念叨,希望每个人各有所长,老大当军官、老二艺术家、老三当医生、老四当司机、老五营业员(当时吃香的几个工作:白大挂、方向盘、绿军装、营业员),唯独没有想过让哪一个让孩子当老师,可见他对教师这一行业辛苦程度的认知。对每个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当时尖子生都集中在魏营学校,父亲利用到县里开会的机会,给我买了一本《中学语文词汇》,对我的语文学习帮助很大。生活上关心,记得有一天,在南庄教学的父亲,赶上村里杀猪,割了半斤大肉,给我送来。当时猪肉是一个稀罕物,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当时我在魏营住校,自己做饭,从来没有炒过肉,好像是丢在饭锅里煮熟了来吃的。在我1996年考上农业大学的时候,父亲十分自豪,逢人就说。当时村里有人不理解“学农业怎么还要上大学,祖祖辈辈没有上大学,庄稼不也种得好好的?”父亲不与他们计较,一笑了之。当时民间有一种说法:考上大学穿皮鞋,回家种地穿草鞋。父亲为了鼓励我,特意到师岗街花了半月工资(二十元),给我订制了一双皮鞋,那双鞋一直穿到我上班以后。
父亲热心为乡邻办事。由于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全村的对联几乎都由他包了,一年春节期间,总要忙上两三天的。凡是大家有要求的,一律来者不拒,有的家庭没有识字的不会贴对联,他写好后还要帮助人家贴上。村里有家孩子调皮,不肯正经上学,父亲就带他到自己任教的学校去,精心辅导。
父亲一年到头两头忙,一头忙事业,一头忙家庭。全家孩子都要上学,家中劳动力少,只有母亲一人出工,干了一天活,只能记7分(男劳动力10分),造成年年缺粮,父亲一年的工资收入有一半要交给队里买粮食了,父亲总不气馁,始终以乐观的态度对待。1970年与爷奶分开单独生活之后,父亲自筹木料,自己脱坯,找人打墙,盖起了三间屋架房,使一家人第一次有了宽敞的安身之地。考虑到孩子多的实际,之后的十余年间,父亲脱坯盖了两间偏房,并先后到庵沟、北沟炸山拉石,积累建房材料。1985年,孩子们大了,三间主房住着已经显得拥挤,父亲铆足了劲,把垒好的院墙扒了,硬是把村子西边的污水坑填了,建了三间砖屋。父亲一生注重栽树,改善生态,营造生活小环境。根据杨树易成活、生长快、木材好的特点,在门前广植杨树,目前门前的杨树已经不小了。既能纳凉,又能成材,一举两得。同时在院子里种了枣树和黑子树,把小院子整理得生机盎然。寒暑假时间,是全家最忙碌的时候,一年两茬庄稼,种子、化肥、种植、收获.......样样都要操心,特别是没有机械,没有哪一样农活是轻松的。尤其是割麦季节,最是紧张,一镰一镰割下来,打成捆,装车运到场里,打晒贮藏,一季下来,人们都要瘦好几斤;收秋季节,刨红薯,切薯片,凉晒收藏,最怕阴雨天气,半夜睡觉都得睁只眼睛,一旦发现有雨,全家立刻起身,抓紧把半干的薯片集中起来,第二天晴了,再分开摆放,直到凉干。一张小小的薯片,不止让人摆弄了多少次。父亲对此从未厌烦过、抱怨过。大学期间,有一次写信,父亲提到:“岁数大了,力不从心了,庄稼活能干多少是多少吧。”其中包涵了诸多辛劳、诸多无奈。
父亲一生没有走出河南。只有一次郑州之行,还留下了诸多遗憾。1986年我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父母相约一块儿去郑州看看,终于在1997年的春天成行,这是父母出过的唯一一次远门。在郑州市区跑了两天,住了一宿,无非是逛逛街、看看商场,没有舍得买什么东西。好在我借了一部120相机,虽说落后,毕竟留下了几张黑白照片。第二天说是去看刚刚建成的黄河大桥,从紫荆山百货大楼到花园路坐九路车,谁知等了半天,竟没有一辆车来,母亲怕我作难,就说算了。父亲幽幽地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啊,呵呵!”
父亲一生心态平和,从未过高要求。我1990年大学毕业之际,当时有两个好的选择:一是留在郑州编《河南农业》杂志;二是去洛阳市二商局下属单位工作。征求父亲意见,父亲说:“回来吧,我看在县城工作就不错。”当我揣着派遣证回到内乡,父亲与我蹲在县畜牧局对面好久好久,父亲说:“能在这儿上班,值了。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工作啊!”没有想到,两年之后,父亲的最后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
父亲一生俭朴,唯一的奢侈品,也是工作的必需品,就是年轻时花了一百多元买的一块瑞士手表,父亲戴了几十年,到老也不曾换掉。可惜的是,已经老的不成样子的这块手表,竟被人偷了。父亲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到走时工资也才210元,最后的丧葬费也为孩子上大学交了学费,可是父亲却培养了五个孩子全部成才,老大职级至县团级,老二、老三也都是正科级(通常县里称的局级),老四、老五是高级教师,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如今子孙满堂,虽说分散在各地,可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房产,甚至买了小轿车,看到这些,父亲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29 16:48
二
* M2 W) a: w1 r/ ^4 `& Y6 A8 X
+ }+ F& E) C: { Y . M9 s+ g0 d; C0 P7 \; ^8 i1 S% L
$ c, b5 l7 Z9 B' s# i! x1 f如果母亲知道我要写她,而且能够变成铅字,她一定会说:“你这孩子......”带着几度嗔怪,几度赞许;一点儿谦逊,一点儿欣慰。一如二十年前当她看到大学文学社刊《黄河浪花》上著有我名字的文章时,那般惊喜,那般期许。, p" d: U" W4 C* }
2 Q9 B- m6 U( w" ]$ k9 d. |6 s
母亲生于永青山北麓、刁河岸边的黄楝树洼,娘家是当地大族胡姓,世代农民,虽说三个哥哥中的两个进了社队企业——内乡锁厂,可最后还是因为厂里经营不善而回归农村。4 z t. x6 G6 n5 @ ~- f# a2 @
# c" u, j/ T: X! V' G5 ]( ?5 v# R# ^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苦难中度过。当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外婆就去世了,兄妹四人当中,她最小,虽然得到了三个哥哥的百般呵护,可是毕竟是没妈的孩子,那份痛楚、那份孤单、那份无奈,是正常家庭孩子所不能体会得到的。多少年后,当她实在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她就咬着牙挺下去,她总是说:“没妈的孩子太可怜了,不能让我的孩子从小没有妈呀!”所以,当她病魔缠身的时候,她能坚持下来;当她疼痛难忍、满地打滚的时候,她能坚持下来;当她中风之后,生命垂危,只有五分之一生还希望的时候,她仍能坚持下来;2002年从医院回家时仍然神志不清,用担架抬着,然而,几年之后竟能站立起来,而且始终不要拐杖,回娘家、到老家,住了一段时间,我知道,那是在感恩:“我何德何能,让大家都来看我!”中风之后坚持了九年,在她的信念中,要坚持见到老五的孩子,要看护老五的孩子,她真的做到了。, a) F3 [( k. t+ D, |2 S8 B1 d1 S
* `. k, T7 J7 q r4 U1 s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楷模。五个孩子,而且都是男孩子,从小到大,吃喝拉撒、洗洗涮涮,哪样不要母亲操心?衣服、被褥、鞋子,哪样不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特别是一头沉的家庭(夫妻一人务农,一人在外工作),母亲不仅要承担家务,而且不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在生产队大集体时,要出工争工分;联产承包之后,要在责任田里耕作,养活一大家子;经济搞活了,又多种了烟叶等经济作物。母亲刚强惯了,种的庄稼绝对不让人说个“孬”字。记得小时候的一天,大概是两三岁的光景,老四文波只有几个月大,还不会走路。母亲一人上地里干活,留我在家照看弟弟。我看到门前枣树上爬过来一只螳螂,就把老四放在地上,拿棍子去够,结果一转身,发现老四昏了过去,吓得我哇哇大哭。西院三老婆(建法妻,姥姥级别)过来抢救,看看掐人中不行,就按土办法,也不嫌脏,用嘴咬住老四的脚后跟;其他人赶紧去北沟地里叫喊做活的母亲,还有人跑步去给父亲捎信。等到父母回来的时候,老四已经缓过劲来。现在想想,当时可能是营养不良造成地身体虚脱,年岁大点就好了,可是当时的确是吓破胆了。2001年母亲中风的那天,也是在给孙子做棉衣,也许是低头时间太长了,栽了跟头,差点儿要了性命。母亲在六十岁的时候,已经提前给自己把老衣准备停当了,为的是将来老去的时候,怕孩子们手脚荒乱会遭罪。的确,有了母亲的安排,当事情发生时,我们真的从容了许多。
8 Z) M# d4 j+ s1 b: G7 C$ @
2 l8 W# s; O- W# V! h7 ~" I母亲的言传身教,在五个孩子的成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有一个信念,就是让孩子们念书,读书是她对孩子们的唯一要求,只要哪个孩子说是看书、做作业,不管地里活再忙、自己再苦再累,也决不让孩子丢下书本去帮忙;只要是孩子们的事情,她一定会全力以赴去解决。记得那是1977年的秋天,当母亲听说停止了十年的国家大考开始报名的时候,就连夜赶到师岗街去通知大哥。由于胆小,走夜路害怕,就让我跟她做伴。当时我也只有十岁,也仅仅是壮壮胆而已。赶到师岗镇南头锁厂见到三舅四舅时,我已经累得不行,吃了饭就睡在厂里。母亲和舅舅们一块儿去通知位于街西岗高中里的大哥。1980年前后,二哥在乍曲高中读书,我在魏营初中上学,都在能吃饭的年纪。每个星期天都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最高兴的时候。这天下午,她要蒸两锅红薯面馍,二哥带一篮,我带一篮,够我们吃一个星期的。1985年秋天,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由于底子薄,我决定在家复习,迎头赶上。母亲怕我泄气打退堂鼓,鼓励我重振士气,家里没有时间,她就到熊家三叔家借来全村唯一的闹钟,叮嘱我科学安排好时间,做好高考准备。正是在母亲的细心关怀下,当我几月之后回到学校时,成绩竟然突飞猛进,1986年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这个结果真的不敢想象。老四老五读高中时,父亲已经去世,母亲遵循父亲“不让一个孩子在家种地”的遗愿,竭尽全力让他们读书,创造条件使他们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4 U3 K! c6 F! f1 r) I
8 |$ w E. U" k8 M7 K; H# \母亲待人平和,上奉下养,内贤外明。过去日子穷,借粮、借面、借油、借盐是常事,母亲总以感恩的心对待亲朋友邻。母亲经历过借粮不能的尴尬,所以如果借了粮米,还时一定会超过借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感谢人家的帮助。与邻里相处,总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住在村头,安全问题是首要的,家里曾经养过一只狗,记得有一天,唐家老太从门前经过,这只狗不知道突然从哪儿冒出来,咬伤了人家,母亲懊恼极了,立即让人把那只狗处理了,并上门向唐家老太道谦赔偿医药费。此后再也不养狗,改养白鹅了,当陌生人来时,鹅的警觉性很强,既能起到警醒作用,又能产蛋,贴补家用。对待邻居如此,对待朋友更是实诚。大哥的一位初中同学——孙岗的忠贤哥,在校时交往甚密,大哥参军入伍后,父母视如己出,小弟几个也当作大哥一样对待,大小事情总能相互帮衬,成为居家的重要帮手,让邻居羡慕不已。与公婆相处,没有见过吵架的场景。带头赡养老人,母亲与父亲商量,爷爷的后事由父母具体独立操办,而且还要为祖父立碑,虽然父亲没能完成,最后还是母亲在病中亲自操办,竭力促成了此事,而且连祖母的一块儿立了,标准很高,说起这事,家乡周围没有不敬佩的。母亲脾气很好,父亲说话从不反驳,处处维护父亲的尊严,从没有与父亲闹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处处体现出亲情和关爱。国家供应给父亲的细粮,父亲贴补了家里,经常吃红薯引起了胃病,家中改善生活或者有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让孩子们先拿给父亲,甚至在大锅饭不好的时候,单独给父亲开个小灶,给予特别关照。记得在魏营初中上学时,学校周六上午蒸了白面馍,我多买了一个回家,晚饭时,这个馍就成为父亲的专享食物,当时感到不能理解,母亲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关爱父亲、心疼父亲。在母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弟几个都能相互谦让,遇到事情一般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特别是形成了哥让弟、弟弟关爱大哥的好风尚。家里气氛融洽,在外也不会惹是生非,甚至在各自成家以后,也能相互照顾,赢得邻居同事们的赞扬。母亲从来不会因为个人的事情影响别人,也不想影响到孩子们的工作生活。在晚年独居的一段日子里(不到俩月),儿子们为她配备了手机,一般她也不会主动打电话。只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一晌之中连续给我打了三个电话。接完之后,又拨了过来,接着说;说完挂断了,又拨了过来。我理解儿子不在身边的寂寞,放下手中工作跑了过去。每每想起此事,总是忍不住地心酸。希望天下儿女们千万莫让老人独居啊,老人需要的亲情要胜过优裕的物质生活千倍、万倍。6 p% d7 d' V# S, W
1 G0 e8 ]( i: R0 z- L; [& d母亲总是乐观开朗,在儿孙面前从来没有表现出悲观和失望。2009年春上,由于长期服药的副作用,母亲记忆力严重衰退,已经是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了。我把母亲接来时,稍稍装修了房间,安装了两个红灯。当我把墙灯打开后问她像什么时,母亲幽默地说了一句“旭日东升”,字里行间仍然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这是我听到的,母亲病了九年去世之前,唯一清醒的一句话吧。母亲对父亲的后事安排得相当周密,修整了坟墓,多次一个人到父亲坟头烧纸填土,而对自己的后事却从未说过半句,她不是没有话说,她是怕给儿子们增加心理负担啊!+ H3 R; C% a' W' A! Q3 V
2 ], V3 F, F9 x母亲走了,三年来,她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眼前,母亲的品德修养对儿孙们的影响是永远不会消褪的。- Z3 J- u/ r4 q1 o# a2 o3 S2 o3 J
& T" ^8 G9 I0 p' w) d' Q- R5 L5 O(2012年12月发表于《内乡人物》)
+ j& m1 [$ | j4 W) L4 Q2 y) ?) f1 n; V( j1 M
Power by YOZOSOFT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9 16:53
我的父亲母亲一屈指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二十年来,兄弟五个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子欲 ...
6 Q8 H+ e2 t; @6 H& z" b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1-29 16:46 
- g2 k/ i5 `9 F: e* l1 ]7 P3 M7 M7 ^
+ @4 f+ A1 N$ t' Z4 W9 @7 R
; W: J( w! d' j$ f: O! F 好贴,请总斑主加精.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3-1-29 18:53
文书宗亲好文采啊!写出了对去世父母常有的怀恋和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29 19:31
回复 4# " O2 k6 P. W! F: O
谢谢双全宗亲的夸奖,有感而发罢了。相信大家对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情怀!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1-29 19:43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3-1-29 20:09 编辑
, p) J5 J' o6 H7 n/ a5 f, X
- r( j; l' C. J. U回复 2# 南阳姚文书 7 `/ l5 d- b6 T1 x1 i6 w0 \
1 e+ b5 u. |. Q) n5 Q( T% C0 k0 r) x' g3 \: ^
6 R7 Y. E( q8 h1 I* \0 ~
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在文书宗亲娓娓道来,直抒胸臆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文书父母淳朴,善良,厚道的优秀品德,看到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了五个优秀的姚家后代,他们一生的艰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是孩子们的好老师,值得我们所称道。
作者: 姚道海 时间: 2013-1-29 21:28
平凡中见伟大,琐事中显真情。如果我有一天回到内乡,一定去拜祭两位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宗亲。
作者: 姚华冰7963 时间: 2013-1-29 22:06
亲情永在、故土难离、故人难忘、血浓于水;同感!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30 12:25
谢谢蓬安姚波、绍弦 、道海 、姚冰宗亲的关注,如果有机会,请一定来内乡,我陪各位看县衙哦!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3-1-30 19:53
值得珍重的天地 —
; s* @8 P) y* a! j* u+ c+ i' E- L( f0 n
—忆我的父亲
* W+ ~/ x* B# | 父亲去世好多年了,昨夜我却真真地见到了他。依稀是个场院。父亲手握木锨,锨起处,黄澄澄的豆雨从天而落,砸在我亮亮的秃脑袋上,酥酥的。父亲还是过去那身装束,雕刻似的皱纹里藏有汗迹和灰尘,一锨连着一锨,出手还是那么有力……3 S8 y& Z; c/ g4 D5 l0 g
醒来,我好痛苦,好难过。父亲一生劳作,活着出力,过世了,我还见他出力。, u$ ^+ X* G" L4 {# x6 z
父亲姚启,生于黑龙江绥化市太平川镇北呼兰河岸边姚家窝棚(姚家移民来东北住此),父亲八岁开始放猪,大一点放牛放马,后来给地主家当打头的,再后来又给生产队当打头的。当年他的一手硬活强活令呼兰河咱两岸绥化望奎的乡亲们折服,至今仍难以忘怀。
. e: L, M" `& h 岁月的磨刀石能磨平一切痕迹,但永远也磨不平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他,高高的个子,肩宽体壮,大脸盘,一身健子肉,典型的东北农民。一双粗糙的大手掌里总是茧花常开。晚年的他瘦得筋骨分明,总是咳嗽,那是多年辛苦伤力落下的。但父亲一直没有撂下手里的活,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时至今日,我看到黑土地上劳动的老人们,便会想到父亲,想到他出过的力气,眼泪就止不住了。
# M2 Y+ E; S) F+ v# i 夜深人静的时候,父亲总好向我讲起山东那块祖地:登州府海阳县九甲简社姚家庄.那块令我想象的神奇土地.如果没有他的常常说起,我不会记得这样清楚.
$ w. w: F q) _- \( t 记忆深处唤来的印象最深的要数每天夜半最清晰了:父亲哼哼着醒来,然后是一阵咳嗽。母亲替他捶背,数落他不会悠着劲干活。十几岁的我已有些懂事,睁开圆圆的眼珠儿,又闭上了,一阵阵难受袭来,恨自己长得迟。$ F2 V( r ?9 _7 Z5 G
想来,生产队是照顾父亲吧常让他一个人去干零活。如“大帮哄”无法排的“抹斜”、“夹瓣垄”。时间是父亲一个人的,活也是父亲一个人的,父亲什么时候想抽一支烟就抽一支。按说父亲该轻快多了,但每天夜半,他仍哼哼着醒来。一次,从队长跟别人唠嗑里才知道,他说派别人干零活,说不定磨蹭个三天两天的,而派老姚头,一点也不误。原来,父亲一个人干活也总不闲手。我们劝他,他说,人家信着咱了,咱能混
7 H, j* z- S0 @' o 我开始在大队里有点权力了,我悄悄地运用我的影响。我跟队长说,安排老爷子去积积肥吧。现在想起来,跟着一头瘦得不能再瘦的老牛拉着一台破胶皮轱辘车,其实就是将就这些本该撂下活却撂不下的老人们,给他们退到“二线”的机会,或说白了,是“大锅”就将就他们一碗饭吃。
2 o$ Q/ w% j0 `2 N' | 可是,父亲去积肥后,半夜时还是累得哼哼着醒来……; B1 O- W7 ?8 t% m
我暗暗地注意父亲干活。见他一锨接一锨地往车上装粪,还像以前一样。晚上,我告诉他,“爹,到岁数的人,活不能那么干。”他笑一笑说:“我也没怎么干,就是不行了。”我说:“你没见王二叔,扔几锨拄一会儿,多缓劲,你就不会藏藏尖儿”如此多次,父亲说:“开始也想缓缓劲,但干着干着就忘了,唉,干死手了。”
5 @& `8 d% F% S7 C 父亲实实在在地干了一生,习惯了,经我这劝说,也曾有过藏尖儿的念头,但终藏不成。而我们闲散惯了,虚虚假假惯了,也就看不惯实实在在的干了,以至把父辈的实干看成了可悲。& | S7 Q& {- E3 V; m
父亲一生只照过一次像,还是黑白的。那是身体不行的时候,队里安排他看菜地,他坐在田头上,镜头的延伸处,便是肥沃的黑土地和碧绿的白菜……父亲的形象永远雕在黑土地上了。
1 c& h- |/ W$ Q7 [& Q: o5 G我在照片后面写了这么几句:# _0 i/ a3 x7 [) x: K# a4 O; t% n5 q
“父亲总是搓他那宽阔的胸脯,泥却总也搓不尽……我想,父亲的胸脯,就是那片黑土地吧”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1-30 23:08
回复 10# 姚凤阁
6 Q3 d, J. V m8 Z% l& p0 t8 h7 C/ t4 {) `- N+ g6 h6 c
) ~0 Q# s9 g+ [9 e% _ 父亲是实在的,就象他脚下的黑土地。
9 d4 f! h4 H6 v 凤阁宗亲好文笔!朴实,无华,细腻,看得出是有文学功底的,又一个才子露面了。期待你经常来姚网,期待你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姚网,我提请建中及各版主关注凤阁宗亲。松花江北部,依兰河边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我们可以从此看到东北的大豆,高粱;东北的森林,煤矿;东北的风土人情;东北的美丽故事。。。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3-1-31 12:39
三篇写父母亲的文章都写得很好.学习了!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1-31 12:58
我也凑一篇我父亲的文章,共宗亲分享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1-31 12:58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3-1-31 13:02 编辑 . J4 f) V# p% l) E, U% i9 x9 q
; {' y$ g* }& e$ T" ^8 N
回复 13# 姚闻闻 ) }* i$ C2 } S
父 亲5 U5 Q, N" R0 ]8 h- L2 \
父亲的文字是永远记叙不完的史诗。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朱自清的一篇《背影》,记录下永远的父亲形象,那个善良的背影一代一代从课本里跳出活鲜鲜的站在每个人的面前,从此,这就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父亲。
五十年后一幅油画轰动了华人世界,它就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父亲》。父亲的白帕头裹卷着银丝的光亮,满脸的皱纹记录下岁月的苍凉,这是中国从文革中走来那个忍辱负重的老农父亲的形象,他代表着祖国的坚强,这个《父亲》的形象里当然有父亲的《背影》。
我的父亲是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中慢慢展现的,小时对父亲的感知,只知道他高大、魁梧,英俊,特别的讲究卫生,对于讲究卫生这一点,又是我小时最不讲卫生而形成鲜明的对比,奶奶常提起我与父亲这一点的不同,那时我脑海里始终只有父亲这稀少的印象,正面的父亲形象只能在心里去感受父爱的美好。
偶然,我进到祖父的寝居里,从像夹里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军人,人字呢黄军装和耷耳军帽穿戴在身上,显出飒爽英气,胸前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牌让人新添好多羡慕,我只知道这是一个军人,一个当时每一个男孩都向往成为的实实在在的人民军人,可我一点也不相信他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父亲,爷爷告诉我这是我的父亲时,我还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再看了看照片,又看了看爷爷,从爷爷的笑容里我知道他没骗我,我心里的喜悦只能从我连蹦带跳跑出房屋时的快乐中感受,因为我的父亲他是当时人人敬仰的英雄,一个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父亲在我心中一下更加无比高大起来。
见过父亲的照片后,我做了好多与父亲相见的美梦,可每次从梦中醒来依然不见父亲的影子,我一次一次做梦,一次一次的失望,我期盼着早一点父子相聚,那一段时日里,整个脑海里只有父亲的面容。
一天,一个帅气的陌生人站在我面前,奶奶指着他让我叫他父亲,我胆怯的望着他,不敢正眼瞧他,不住的摆弄着自己的小手,平时想好的要对父亲说的话也不知跑到了那里,我语咄,语哽,一丝丝眼泪不住的挂在脸颊上流淌,我知道这是我思想父亲的眼泪,可大人们是不能从孩子心灵里去感受这眼泪里的含义的,他们只知道“流泪的男人是没出息的”我匆匆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使劲的放声大哭,把我想对父亲说的话和思恋对着墙壁倾述,也对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渴望见到父亲时的心情倍感失望。
盛夏里,父亲与我再次见面,小孩对水的热爱是童年每个男人的童趣,长江大河洪水拍岸,湍急的流水使我又惊又怕,父亲用一只水带捆着我,叫我放大胆子,不畏激流,童孩对水的感觉是既喜又惧,我不敢面对激流的挑战,始终在水边徘徊不前,就在我不经意的瞬间,父亲将我举起抛向了水中,我惊叫,哭爹喊妈,可父亲一点也没有帮助的意思,只是在岸上不住的叫我“不要怕”,我察觉他的这一举动,打心眼里恨透了我的父亲,我死劲的,奋力的朝着岸边划动,终于接近了水岸,上岸后我更加怀疑他是不是我的亲爹,他对亲儿子的这一举动一时是不能让人明白的,只是后来我才真正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可当时我只清楚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是一切的一切只能依靠自己,或许这也是父亲要告诉儿子真正做人的道理吧。
记得稍长大后,父亲接我到了他身边,父爱的体现仍然是很难从他平时的赞许中表露的,特别是当我在他面前时,每天除教我日常的生活起居外,就是清晨与他一起出操打拳,看书读报,晚上吃过晚饭,开始他还为我洗澡,三次后,每天除把洗澡水端到洗澡堂外,也就开始叫我自己学着洗澡了,而且每天睡觉前还要让我背诵那“十次政治斗争”,当然对于一个孩童是不会明白“斗争”的真实含义的,这也是中国那时政治上的大气候在军人父亲生活的体照了,对子女的教育父亲是给予多大的厚望啊!我知道这是每一个中国父亲最大的心愿和慈爱。
打枪、走夜路、扎被子对于军人家庭的孩子们我想是应该受过训练的。
一天,父亲背着他的大连枪回到了家里,他端坐在饭桌旁,用一块老油布擦试着大连枪的部件,一张大饭桌一会就摆放了满满一桌,擦试和安装完毕,父亲用未上堂的连枪握紧我的小手不住的比划,给我讲解打枪的要领,为了给我这个从未见过枪弹的男人破胆,父亲握住我的小手实弹放响了我人生的第一枪,枪弹的坐力虽然震破了我的虎口,打枪的亲身感受是许多孩子向往的难得的。从那之后我打过三八步枪、五四手枪、冲锋枪、苏制机关枪、半制动步枪,第一枪的打响,使我更加明白做男人的不同,也明白男人应该背负的责任,责任的实现这就要男人的胆识和勇敢,父亲每一次对我的“严”和“狠”就潜藏着这种意识,这是我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走夜路也是父亲锻炼我胆识和勇敢的具体方式,天空漆黑一遍,父亲总是叫我独自前行,一行就是三十华里以上。记得一次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必经过一座坟山,黑夜和坟茔的惧怕对于小孩来说如同走进鬼门关,我独自胆怯的行进在乡村小道,走过了一座村子,惊扰了家狗的一阵狂吠,就上到了许多坟茔,坟山里奇静,道路是一丝也看不清了,我在坟堆里左绕右转,可始终绕不出坟山,总是又回到了原地的坟堆,时间一分一秒的在过去,可我惧怕的心是成倍剧增,站在原地里我不住的呼喊着父亲,可父亲早已在很远的地方应答和等待,听到父亲的声音,壮着一身胆气,我终于走出了坟茔,这一次的破胆使我从今后习惯了夜行的生活,哪怕在任何陌生的地方,我再也不惧怕黑夜和困难。
父爱是很难从夸赞的言语中发现的,只有要求、严格、锻炼和鼓励里才逐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遇到挫折时,你才能真实明白这份真情,而今我确实得到了和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爱和良苦用心,只有你取得成绩时,父亲那沧桑的脸颊才会有那一份会心的笑容,我过去不明白也很难明白这些道理,现在不仅明白而且清楚这种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慈爱。你真正明白吗?每一个作子女的!(野姚,2003年4月5日)
+ p3 u' X! Q! j6 a+ s7 l
3 d- N1 k" d1 j4 k: i( A- }/ Z
1 Y( r6 U) ]* M3 t2 ?7 \' M$ z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3-1-31 13:36
回复 14# 姚闻闻 % Q2 @4 J5 X4 a. F
4 S* M! X: X8 f6 b
, |1 j3 Y6 w* C ]" s " {8 K7 x- M% [ c! g. ~
9 o8 M! G, ~' n6 E
英俊!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1-31 21:34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3-1-31 22:01 编辑
' ?2 u& @5 N6 j: I: S; J; F& }2 F. q) }' [! n
回复 14# 姚闻闻 ( Y0 q6 j0 B( J- f
6 t# B2 e h4 `& G
! N# f. a9 l# o* A2 ~8 o- d
父母的称呼是相同的,儿女们对父母的爱也是相同的,只是表述的语言各有各的不同!闻闻宗亲的父亲是个军人,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我期待更多的宗亲把对父母的爱写出来,让我们重新受到一次爱的教育。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3-2-1 11:40
谢谢宗亲绍弦给予的高度评价!很喜欢你对姚姓的研究 ,最近读了许多你的文章,有很大帮助.感谢你为姚姓做出的贡献,我相信姚姓人会记住这些为姚姓家族做过贡献的人.姚姓要有这些好的后人来研究姚氏,这样才能姚姓千秋,光照后世.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3-2-1 11:44
向南阳姚文书,向姚闻闻宗亲问好!
作者: 上海姚能宏 时间: 2013-2-1 17:54
本帖最后由 yaonenghong 于 2013-2-1 18:01 编辑
/ T9 e- n, d, W+ z. c3 v. c4 e4 ~) f& P" m' Q
我含着泪看了文书宗亲的【我的父亲母亲】;凤阁宗亲的【值得珍重的天地…一忆我的父亲】;闻闻宗亲的【父亲】。我们姚家出大文才:姚崇的诗不在李杜之下;姚鼐的文才成就了桐城派;姚雪垠的《李自成》轰动了那个时代………还有姚蓬子(姚文元之父)等等,今天我们又看到姚家的才子…文书、凤阁、闻闻等。实在欣慰。是啊!父母是我们的天,是我们的地,是他们生养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身上流淌着他们的血,注满了他们的情,遗传着他们的才华。吃不尽的源头水,报不尽的父母恩。今天文书、凤阁、闻闻用他们的笔,不!用他们的心把他们的父母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父辈含辛茹苦、勤劳朴实为国家、为人民、为子女奉献一生的精神。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宗亲把对父母的爱展现出来,让我们姚家,让这个世界再多添一份爱。
作者: 姚木平 时间: 2013-2-1 21:00
三篇写父母亲的文章都写得很好.见识了!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2-2 11:38
眼含热泪读完了三篇写父母亲的文章,文书宗亲的《我的父亲母亲》勾起了我对远逝父母的无尽思念;凤阁宗亲《值得珍重的天地——忆我的父亲》和闻闻宗亲写的《父亲》都从平凡中书写了父亲的伟大。确实,父亲是一座山,父爱是伟大的。父母亲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教科书,我们从教科书里吸取了无限的营养和丰富的知识、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父母亲是一座灯塔,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步伐。父母亲尚在的宗亲啊,你们是幸福的,有父母亲的叮咛和唠叨是多么的温馨哦。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 14:05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3-2-3 09:08
回复 21# 姚元周
- m! E9 }- p/ j+ K- P6 F
( b" {$ P- w8 k2 v @, }1 H; }" ~$ q# s7 _+ B m
元周宗亲好!知你对姚姓有研究,有贡献,很钦佩,想结识,并向你讨教我的祖根一事.请帮忙!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3-2-3 09:10
问好!姚波在网上回答问题很热情,不愧一笔"姚字",让我在姚网感到温馨.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2-3 18:33
凤阁宗亲好!我只是爱好,研究说不上。对于姚家的事,我们可以互相学习、探讨。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0-20 11:30
/ M( `/ r% ~4 |" @+ w9 o3 B0 q$ ?! _先登宗亲又有一篇美文出炉了。
7 _1 l* `6 p5 p4 ~+ W深切怀念我的母亲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120&page=4#lastpost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0-20 11:34
姚凤阁 发表于 2013-1-30 10:53
3 o. s# h/ J, O2 S3 l. @+ x6 _ I0 B值得珍重的天地 —9 o/ f+ R& @* J$ W' X2 ]* J
& q6 C- c1 m8 S7 Q3 }
—忆我的父亲
5 D3 O; r0 s6 m0 t7 h

4 w0 R4 ]- ]$ g K% S# y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3-10-14 15:06 编辑 ( ]6 _9 l- A* X& v
* G F7 _4 u% I. f6 {1 y# m深切怀念我的母亲!+ X6 d$ G' G, g, U* ~- S; O! y
姚先登 文
3 s/ e1 ^( v! l/ F& E9 M/ Y2 c, S/ V
5 N6 @ h2 ?# U# y母亲于2011年农历正月初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令人痛彻心扉!
. n$ g* c5 `0 H% x我的母亲,名叫朱荣廷,出生于1930年农历十一月初三,她小我父亲两岁,属于那种大家闺秀型的,虽识字不多,但能读书、看报;母亲精于女红,剪花画鸟,描龙绣凤,打毛衣织线袜,裁衣裳做布鞋,样样为人称道。因此邻里婶子大娘、小媳妇大姐姐,经常到我家找我母亲帮做各种针线活,母亲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时候为邻里做活,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母亲具备我们东方女性的美德,勤劳、善良、贤惠,孝顺父母、尊敬公婆,姑嫂、妯娌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平日里,相夫教子,料理家务,还要下地帮父亲干农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那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物质条件十分贫乏,有时真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活儿,从不说苦,任劳任怨。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四人、姐妹二人,六个孩子让她操劳了一辈子。2 L! v; s7 e& P
记得小时候,每当秋去冬来,母亲为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缝补浆洗,把我们的棉衣棉裤做好,让我们先穿在身上保暖御寒,而她自己的棉衣总是最后很冷了才做出来,每每看见母亲寒冷的样子,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4 Y& w( |& I/ v# y
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一个地长大了,母亲就变老了,而且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头发开始白了,背也开始有些驼了。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每次回去再返校跟家人告别时,母亲总会流着眼泪站在大门口,一直望着我走到胡同头再拐弯离去。这时候我总是一步一回头,心里酸酸的,禁不住两眼泪水长流。回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给娘打电话、报平安,耳朵听着母亲的声音,心里暖暖的。有一次回家返校后,因为有事暂时忘了给母亲打电话,后来听说母亲竟为了等我的电话连晚饭都没心思吃。结婚生女以后,母亲来大学里帮我们照看孩子,两年多的时间与母亲朝夕相处,那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幸福的日子!, K. h( u( m/ ~
母亲最后一次来临沂,是我把她接来去市人民医院查病,本来想让母亲在这里多住些日子,或是住院疗养一段时间,都八十多岁的人了,来一趟不容易,可是母亲坚持回去,说家里的鸡鸭还要她回去喂养。拿了些药以后就把母亲送回了沂南老家。8 H" O) U; V& o/ [$ @' d+ C
公元2011年农历辛卯年腊月十五,中午时分,像往常一样,我在沂蒙路中段兰山区图书馆附近用一部公用电话给父母家中打了一个电话,拨通后,接电话的是母亲,我很高兴,因为前几次电话都是父亲接的。在电话里,母亲也显得很开心,还是像往常一样跟母亲拉着家常,母亲笑着说,听到我的声音就像在眼前一样。这次打电话像平常一样,在我和母亲温暖而平和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次的通话竟然是我和母亲的最后一次对话!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能听到她那好听的话语!* [- C1 b" P/ ^9 Z0 W6 x6 A& m& v
就是这一天,2011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晚上半夜以后,母亲突发大面积脑堵塞,失语而几近昏迷,被紧急送往县中医院,经医生抢救暂时稳定病情。我在学校接到四弟的电话通知以后,火速赶往母亲所住的医院,看到娘十分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我的心像刀绞一样,眼泪唰地流了下来,母亲的神智一度还是清醒的,她看到我来到身边以后,用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那慈祥的眼光里,是说不尽但说不出的慈爱!遗憾的是,母亲住院治疗后一直不能说话,而且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到了春节后的正月初六,眼看着母亲的病情没有恢复的可能,在医生的叮嘱下,我们怀着沉痛而绝望的心情,将母亲接回了家。正月初八夜里十二点前,母亲,我最敬爱的母亲,驾鹤西去!让我终生遗憾的是,在母亲去天堂之前,我没有能够再次在母亲面前亲耳听听她老人家那最温暖最甜美的话语!
+ i5 t' W7 x6 E2 b0 [2 F5 z呜呼!我已经写不下去,我不能再说什么!# i' ^. C: F! W2 o1 |3 p
|
+ C, G8 } ~) v- {& o( Q* v$ t g
作者: 姚尚全 时间: 2013-10-20 13:53
: O* ~6 ^: e0 U) B5 j/ b文书宗亲叙述的自己父母的人生经历,我们都有共同的经历,当我们父母离世以后,回想起我们从小到大,在父母呵护下的成长的点点滴滴,心情无法形容。虽然我们相隔千里,总感觉我们姚姓家庭性格品质基本都一样,可能我们炎黄子孙,特别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都差不多。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3-10-20 15:36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3-10-20 15:40 编辑
2 z+ W& D: D; \, ^( U3 n
# W B: X- I5 w7 D3 U9 o
% X1 p" K5 u! P5 \+ n读罢文书宗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我竟一时无语,真是感慨万千!字字句句都充满着对父母的一片深情,一直感动到我的灵魂深处!文书啊,你写得太好了,您的文笔让我感到望尘莫及,您的这篇文章,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感慨系之,也想到了我的父亲母亲,继而我想到了千千万万人的父亲母亲,做儿女的在父母相继去了天堂以后,除了到坟前摆摆供品,烧烧纸钱,焚香祭拜,说几句他们听不到的心里话以外,还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在这方面,文书宗亲做得最好,蘸着浓浓真情,为父母写下了洋洋洒洒长篇文章,而且还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让老人家的感人事迹去感动无数的世人,同时以此昭示后世,为万世之表率!文书宗亲,我们向您学习!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0-20 17:29
9 s' P* G" k9 T+ |; L" B: y8 t
良登宗亲客气了,我想每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感情应该都是一样的,你有一个好女儿,也有一个好职业,恭喜你哦!
* T; V2 j; I. D: i' S A) b3 o
% x3 ?5 ?# O: Q4 n$ T
3 A% Y ]* b* F4 w; j8 P# |& g) v) l* X" v5 l ~. o) I
& B: U% G8 u# Z: d! @# b# L# E: }; f
^9 b* g# G: ?- q) M) P9 K6 j0 N
8 f$ \. o4 E7 F+ ~. Q4 Y. {" K- y' B8 n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10-20 17:37
% z5 A, F" e7 @; t. u. F
愿每一位宗亲都能拿起手中的笔,哪怕只言片语,对先辈也是一个纪念,稍微安慰一下思念父母的心。
; S( \( |5 F1 U6 i4 `
+ K y: }" s, h5 ]; z( n
& P# T) k: f$ D7 y/ j$ {% j. W8 ]8 b! E" i7 J
3 c9 w1 H( E. Q/ Y: Z# j
* ^% S( ~" l) Y5 j- J; j( m0 p5 A! c, A, m
; }* C L# G* D, }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3-10-20 18:22
文书宗亲好!你的""愿每一位宗亲都能拿起手中的笔,哪怕只言片语,对先辈也是一个纪念,稍微安慰一下思念父母的心,"的话说得好,请拿笔来讴歌我们的父母吧!"& d ?0 ]; D/ ^. V1 f0 A. u+ u
8 q2 H9 [1 C, O6 q- i' Z3 N1 [) C8 f) s% _4 ]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1-23 16:46
读罢文章泪湿襟,- f0 m: ? G6 s2 E4 r: m5 ?9 K
永远不忘父母恩。) P9 D2 p k' _
父母恩情似海深,
; H$ a. N9 p& a# m- c, V+ P) I. Q懿德千秋传子孙。
作者: 临泉姚殿立 时间: 2014-3-1 09:39
我们的父母都很平凡,但在我们心中是最伟大的
作者: 临泉姚殿立 时间: 2014-3-1 09:40
文书宗亲学什么专业的?
4 P; J2 d' g' I0 {$ i* l0 _( T% e我是安徽农业大学98届蚕学专业
作者: 临泉姚殿立 时间: 2014-3-1 09:53
姚凤阁 发表于 2013-1-30 19:53; g0 K# C% B& F8 u @: q
值得珍重的天地 —. o2 w! a- N6 y' E5 D% h) P
2 ?) \2 s0 y' D7 t$ K0 A5 L
—忆我的父亲
$ v6 c0 e4 A3 t2 O5 v
怀念我们不知藏力的农民父亲
作者: 临泉姚殿立 时间: 2014-3-1 10:06
! K4 L" t+ y, z
很男人的父亲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4-3-3 09:17
, O% h! Q' C+ V" q0 q1 L
谢谢,这是对我的支持,亲人的支持!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4-3-3 09:27
姚元周 发表于 2013-11-23 16:46
9 K; F* G4 a- B c& v( ]$ E读罢文章泪湿襟,
+ x8 a% T1 f9 q( G永远不忘父母恩。. L. H2 u4 f* ^2 J ?- S ?
父母恩情似海深,
$ ^' F. i e& e {7 z
元周的诗写出了天下姚氏儿女的心声,字字如金。句句含情,是元周对父母的真情写照!问好元周宗亲!
$ V% r( R5 W: N& E: y: j5 ?
作者: 姚凤阁 时间: 2014-3-3 09:34
再读文书的《我的父亲母亲》,又有收获:文书是一个懂孝悌的人,他对生他养育他的父母感情深厚,才有这样记念的文字如泉般涌出,古人说:“感 人心者莫乎于情,”文书的文字字句句皆含其情其爱,怎能不感人至深呢!问好文书!
作者: 江苏姚绍伟 时间: 2014-12-8 21:39
, i5 z& p3 M2 l5 A
父子、母子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我去过南阳邓州,距离内乡不远吧?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5-1-1 10:04
: L- F# H* M- Z$ F# d) \/ l3 s5 E6 F [是呀,只有五十公里,下次一定来内乡玩儿。
作者: 南阳_姚丽 时间: 2015-8-8 20:31
本帖最后由 南阳_姚丽 于 2015-8-8 20:33 编辑
H$ |! m, Y5 F U9 P l% ^, K7 J* l7 R7 f f N1 N1 i) s
假如,老母亲健在,我一定会跟随哥哥们回去看看她,假如老母亲在,我会站在床前片刻,我让老人知道她还有一个女儿,假如老母亲在,我会给老人奉上一杯茶水,也算我尽一份孝心,可真没有假如,我要做的是跟着哥哥们足迹做好自己,给姚家争光,不给您们脸上抹黑。像您致敬!我心里的父母!
作者: 桂林姚承毅 时间: 2015-8-10 11:32
有时盘算盘算,父母的爱、手足的情、子女的笑,才是自己心里最有份量的财富
文书宗亲好才华好内涵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