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新闻网http://www.tlnews.com.cn/xwpd/tlxw/content/2010-02/05/content_2262244.htm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承载了谁的基因?我们刻在心里的血缘记忆,只能上溯到三代,要真正“追根溯源”,惟一的途径就是家谱……而今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以抢救和保护桐庐民间家谱为己任,无怨无悔…… 1月底的一天,县档案局调研员姚朝其,听说桐君街道圆通社区有位转业军人,手中有一套共14册新修的家谱。他马上赶过去要求“拜读一下”。两人一见面就围绕家谱的话题聊开了。姚朝其翻开了那套家谱,他的手势是那么轻,仿佛是怕打扰了一个家族“穿越时空的聚会”。 对姚朝其来说,这样的场景虽然平常但很神圣。 近年来,他凡是听到哪里有家谱,哪怕山高路远,他也要亲自上门去探访,否则会食宿不安。虽说摆在他面前的,有时是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修家谱,更多的时候则是一堆散发着霉味的“烂纸片”,但在他眼中全是“珍宝”。每当翻开一本家谱的时候,他感觉自己是在掀动一页历史。 几年间,他在全县范围内已调查了200多套家谱共70多个姓氏,并与档案局的同仁一起,启动了一系列抢救和保护行动,千方百计挖掘和传承这笔特殊的文化遗产。 姚朝其与家谱“有缘”。 军人出身的姚朝其,在县档案局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了。他在担任档案局局长期间,带领全局人员,艰苦拼搏,创新发展,把县档案馆从一个省三级馆,创建为省一级馆。2003年县档案局被评为浙江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也于“十五”期间,被评为浙江省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2004年,姚朝其退居二线,成为档案局的调研员。忙碌了几十年,可以让自己从容一些了吧?可他却一天也没有清闲下来,而是全力以赴地投入一项新的“重大工程”——桐庐民间家谱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家谱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方水土,其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已不言而喻。我县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家谱、宗谱、族谱就是一份特殊的地方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信息,弥足珍贵。 事实上,姚朝其在1998年担任档案局局长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家谱的征集和保护工作。通过研究家谱,他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山清水秀的桐庐,千百年来,不仅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诗篇墨宝,而且还挽留住了不少历史名人后裔漂泊迁徙的脚步。一代又一代,他们勤奋耕读,生生不息,在桐庐这方土地上,繁衍成了新的族群。如钟山乡朱边畈村,聚居着严子陵的后人;富春江镇芦茨村,生活着方干的后裔;瑶琳镇的百岁村,有范仲淹的后代;凤川镇的西庄村,有“神医华佗”的后世子孙…… 细说起来,这些历史名人的后裔是幸运的:因为虽经朝代更替、家族飘零,可他们却一代一代地珍藏下了家谱,传承了祖上的光荣和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 可这样的“幸运”,还是太少了。 由于年代久远,战争破坏,加上“文革”浩劫,我县80%的家谱、族谱、宗谱都遭受了毁坏或遗失。少数幸存下来的家谱,有的藏在棺材里,有的埋在菜园地里,还有的放在坟墓里……由于保管不善,这些家谱因霉变、虫蛀而残缺不全,完整保存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且绝大多数是孤本。 此外人们的无知,更加速了家谱的消亡速度。如分水一位郭姓老人,文革时他把家谱藏在一口棺材里保存了下来。后来他怕家谱被虫蛀,就用敌敌畏喷洒,结果他拼着老命保护下来的家谱,还是在他手里“遭殃”了;芦茨村一农户倒是保存了一套较完整的家谱,可关于“十八进士”的相关重要记录,却被祖上一位奶奶剪了鞋样…… 面对此,姚朝其心情分外沉重,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民间家谱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是刻不容缓……(记者 方赛群)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
家谱中有无数丰富、神奇、曲折的家族故事;他的心中有着强烈的抢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把一部部家谱“迎”进县档案馆,是他最大的快慰……抢救和保护桐庐民间家谱工作,已是刻不容缓。姚朝其心里十分清楚:对家谱的调查、抢救、开发、利用,是新时期弘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家谱的征集工作,毫无疑问是当中关键性的一环。多年来,县档案局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局的共同努力下,“西庄华氏”等一些名人后裔家谱,先后被征集进馆。至2004年,局里已拥有十四五个姓氏的家谱。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是桐君街道金东村的“毕氏家谱”,属明朝宣德年间的产物,距今已有1509年的历史。一本家谱被征集进馆后,只是完成了“抢救和保护”的第一个动作。随后要对它进行消毒等技术处理,再由技术人员一页页、一点点地把它修补一新后,进行永久保存。一本旧家谱的“复原”工作,常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县档案局还推出另一种“抢救和保护”方式,那就是“寄存”:一些人不愿意把旧家谱捐献出来,县档案局专门推出“免费修补、代为科学保管”的服务。县档案局每年投入家谱、宗谱、族谱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资金不下10万元。可这样一件大好事,实行起来依然是困难重重——并非难在技术和财力物力,而是难在观念:许多人觉得家谱惟有“深藏不露”,才算是对“列祖列宗”负责。有一次,姚朝其得到信息:某村一位老人手中有套家谱。可他第一次上门,老人不在;第二次上门,老人避而不见;第三次村干部陪着上门,老人倒是在屋里了,可他的回答挺干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随便给外人看!”对姚朝其来说,这样的情形已是家常便饭了。可他相信只要让人们明白家谱“抢救和保护”的意义,人们就一定会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因此他在“宣传”上下大力气。姚朝其开展宣传工作,讲究的是“真诚”两字。家谱都是竖排版,繁体字,不加标点,再加上年代久远,看起来非常费劲,年轻人根本看不懂。一些家谱的拥有者,甚至根本不了解家谱的内容。姚朝其抓住这点,在上门获准看家谱的时机,他就边读边解释家谱中一些重要的内容给他们听。此举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寻常的农耕人家,原来祖上“藏龙卧虎”,曾为国家建功立业,这使后人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一些老人自己没有文化,当他得知祖上原来诗书传家,佳作叠出时,感觉分外惊喜……姚朝其此时“趁热打铁”做工作:“家谱放在家里,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保护,最后还会坏掉直至消失。不如贡献给国家或寄存在档案馆,由政府为你们代保护和保存,还可以服务社会,并让大家都了解你们这个家族……”真诚的力量最能打动人。一本又一本的家谱,就这样被征集进馆。有的老人原本思想有顾虑,姚朝其就亲自开着车子把他接到县档案局,让他看看那些修补一新的家谱。老人放心了,终于把收藏了一生的家谱交到他手中……在档案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至2009年已拥有65套共39个姓氏的家谱。其中仅姚朝其一个人征集到的,就有19个姓氏共23套家谱。不过,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选择把家谱珍藏在家中。针对这种情况,姚朝其又采取了另一种抢救和保护方式:一方面上门传授家谱的科学保存方式;一方面上门拍照、摘抄资料,记录下家族迁徙情况、后裔居住分布、祖辈家训等等。为的是出一套《桐庐分水谱牒》。此项工作进展顺利,如今他已拍摄了40多幅图片,摘录了20余万文字。最让他高兴的是,近年来民间保护力量的蓬勃兴起。许多家族组织力量续修家谱,抢救家族记忆。至目前全县共有江南镇深澳申屠氏、新合乡钟氏等10多个姓氏的宗族已“圆谱”。在此过程中,他全力提供服务和指导,许多家族在完成续谱后,都把老谱交到了他手上……(记者 方赛群)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
回复 蓬安姚波 % B5 d' `. z% a7 }' ^" E/ s( E
! s) u8 M: Y1 `- q( e
3 t3 ?8 l( L; G: Q
浙江桐庐县档案局调研员、前局长姚朝其,以抢救和保护桐庐民间家谱为己任,无怨无 ...& w2 C F8 L/ Z o3 L+ r4 ~
pszyyao 发表于 2013-1-26 15:54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