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看看这本《潮汕百家姓》书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30 17:28
标题: 看看这本《潮汕百家姓》书

看看这本《潮汕百家姓》书

2012-12-30

这本书叫《潮汕百家姓》,陈泽和吴奎信主编,2005-12出版发行。我们可以按国家标准的规定这样描述它的外部特征: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特区晚报 合编,陈泽,吴奎信 主编,潮汕百家姓,汕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12月(ISBN 988-98421-1-4240千字,责任编辑  庄敬忠,陈义平)

其中含有两篇说姚姓的文章:

卢继定,从“禅让之家”说潮汕姚氏:P231233

谢锡全,门泊东吴万里船——潮汕姚姓来源一说,P233234

这两篇说姚的文章,还在互联网上传播,例如,卢继定“说潮汕姚氏”文先在《潮汕风情网(www.csfqw.com)》(2008-8-160)出现,后来转帖到《中华姚氏宗亲网》(简称姚网);谢锡全的“潮汕姚姓来源”文也先在《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网--潮人在线(chaoren.com》(2008-12-05)出现,最近被转帖到姚网。


书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特区晚报合编,主编者是研究中心的专家,我不知两姚文著者卢继定和谢锡全是什么人,估计不是平常之辈——应是文史专家、研究者、或爱好者吧。

两篇文章转到姚网后,引起姚网会员和姚氏宗亲强烈不满和批评,因为错误累累和离谱。

姚网总版主姚建中一口气指出卢继定文章10个错误:

错一
“舜的发祥地是姚墟”;

错二
舜“在位十八年”;

错三
“舜的儿子叫‘丹’”;

错四
舜的儿子“是个无才能又很不肖的浪荡子,终日游手好日,所交非类”;

错五
“舜原来属于妫氏部落”;

错六
“到奴隶制后期,舜的部落已处于较弱地位,有的甚至丧失贵族和奴隶主地位,他们怀念祖先舜,就以舜的发禅地“姚”为姓。从此中国就有了姚这个姓氏”;

错七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姚氏南迁较早,所以姚氏的两个郡望‘吴兴’和‘南安’都在南方”;

错八
“南安就是现在福建的南安市”;

错九
“潮汕姚氏皆迁自福建,也就是‘望出南安’的这一世系”

错十
“这种和平让异姓交接皇权的方式在古时叫做‘禅让’”

以上仅是我这初学水平看出的错误之处,有些我也不懂。

卢继定的这些错误对于初学者很容易产生误导,我们必须予以澄清!

然后,便有潮阳姚氏pszyyao者发表“评论卢继定《从‘禅让之家’说潮汕姚氏》的错误”一文,不单评论上列10个错误,而且指出和讨论卢说潮汕姚氏的其他错误。 (1)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2-30 19:48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2-12-30 19:50 编辑
看看这本《潮汕百家姓》书2012-12-30 这本书叫《潮汕百家姓》,陈泽和吴奎信主编,2005-12出版发行。我们可 ...
pszyyao 发表于 2012-12-30 17:28



我也想问——“卢继定和谢锡全是什么人 ”?

说他们是专家吧?——家而不专,乱拍砖!
说他们研究者吧?——研而不究,干研墨!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30 20:00
我也想问——“卢继定和谢锡全是什么人 ”?

说他们是专家吧?——家而不专,乱拍砖!
说他们研究 ...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2-12-30 19:48



    哈哈,贴切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30 22:45
回复 1# pszyyao
   

而谢锡全的《门泊东吴万里船——潮汕姚姓来源一说》,其中的错误太离谱,以致姚建中愤愤不平地说:

“潮汕姚人,号称十万,其中不乏侨领和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难道就由着“潮汕在线”随意刊登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对我们姚族历史进行歪曲、对世人进行误导吗?十万之众,难道就不能有所作为、有所指正、有所制止吗?”

应该指出不关潮人在线”(不是“潮汕在线”)的事,根源在谢锡全一文。在评论谢文之前,先展示全文(来源: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官网,潮人在线,2008-12-05 16:03

http://culture.chaoren.com/customs/20081205-76745.html,或见  陈泽,吴奎信 主编,潮汕百家姓,汕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12月:233234

门泊东吴万里船——潮汕姚姓来源一说

姚姓,是中华民族人数颇多的一个姓氏,也是潮汕主要姓氏之一。宋代出版的姓氏小百科全书《百家姓》中指明姚吴兴,明确指出姚姓起源于三国时期江吴地区。

如许多中国姓氏学家、历史学家所指出:姚姓的得姓,源于秦代以前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瑶族,与众多族属一样,同属南越族,统称百越。公元前395年以后,南越纳入楚国统治。

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刘邦称帝,把百越分为南、闽、东部。建元6(135),汉武帝刘彻派海陆士卒进攻闽越。自此,开始有东南百越民族进入江淮地区定居,与当地居民融洽、同化。后汉献帝建安5(200),孙权依靠江淮地区世袭的官僚、地主、军阀,建立吴国。正是在少数民族和汉人的长期融洽、冲突中,产生了一个保持着古老文化渊源的氏族姚姓。

三国时代的吴兴地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各地区文化、经济不断融合、发展。手工业有青铜镜、青瓷器等,商业方面依靠长江水道,空前繁荣。姚姓由于长江下游流域的开发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新兴的地主阶级,以善经商引称。

东晋年间,已有江吴姚姓士族迁居福建。北宋年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移,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其后,潮汕经济、文化更趋繁荣,陶瓷、木雕、石刻、金饰品等行业应运而生,土城、湘子桥、韩祠、文庙、金山、西湖等工程促进商贸发展。自宋代定居闽江流域的姚姓,由闽中、闽南进入粤东,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促进潮汕地区的产业、贸易,蔚为大族。

潮阳的井都,揭阳的地都、渔湖,地处练江榕江腹地,宜渔宜耕,鱼粮物产丰阜,是潮汕姚姓定居地,至今人文荟萃。明嘉靖42(1563),澄海县治后,少数姚姓迁入澄海。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姚姓保持着吴越、江淮文化儒雅、纤细清丽的特点,溶入潮汕文化,在文化、教育、商业、贸易乃至政治等领域中崭露头角,显露才能,作用日益重要。20世纪5070年代,先后出现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著名超声电子专家姚锦钟等知名人士,在文化、科技事业上各据一绝。至今,背倚桑浦山、面临榕江的揭阳地都,尚有大瑶村,有如潮汕先民迁移历史的化石,诉说沧桑。

编者按:

姚姓全国列为第64位大姓,  占全国人口O35%,约455万人。

潮汕列为第27位大姓,占潮汕人口0.77%,约lO47万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17万多人;潮阳区34万多人,聚居棉城、海门、河溪等镇;潮南区32万多人,聚居井都、仙城、两英、成田等镇;澄海区5000多人,分布上华、澄城等镇;南澳80多人;潮州湘桥区900多人;潮安4000多人,分布枫溪、东凤等镇;饶平黄冈、钱东约400人;揭阳市区3000多人;揭东3000多人,分布桂岭、炮台等镇;揭西800多人,分布棉湖、五云等镇;普宁3000多人,分布麒麟、南径、流沙等镇;惠来1500多人,分布惠城、隆江等镇。

(责任编辑:潮人在线)

2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2-31 09:57
回复 4# pszyyao


    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是专家,卢是写潮州小说的,作家与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是有区别的,可能二十四史都没有完整的读完过,有这样的错误可理解,教授指出他们的错误,在此网或影响力更大的媒体澄清,这是值得学习的一种学术精神。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2-31 10:07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2-12-31 10:12 编辑

回复 4# pszyyao


    对于出版单位,偶也微有言辞,文化体制改革都成企业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其方向,只有有人写就不管书的质量了,编辑的学术修养,专业知识也存在很多问题,认真做学问的少,一知半解的多也能理解。所以现在读书自己是要经脑入心分析去读的,能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告知读者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值得学习。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2-31 10:32
回复 4# pszyyao


    网站的责任编辑就更不容说了,所说的责任而是责而不任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3 17:52
回复 4# pszyyao


             潮阳姚氏pszyyao发表“评论卢继定《从‘禅让之家’说潮汕姚氏》的错误”一文,不单评论上列10个错误,而且指出和讨论卢“说潮汕姚氏”的错误。下面要评论谢锡全先生《门泊东吴万里船——潮汕姚姓来源一说》的错误。通读《门泊东吴万里船》全文,可知谢锡全先生关于中国姚姓以及潮汕姚姓来源的观点是:

“姚姓起源于三国时期江吴地区”,依据是宋代出版的姓氏小百科全书《百家姓》中指明“姚吴兴”;

“姚姓的得姓,源于秦代以前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瑶族”,依据是 “如许多中国姓氏学家、历史学家所指出”;

在三国时期的孙权吴国,属于“闽越族”或“百越族”的瑶族,在与汉人的长期融洽、冲突中,产生了一个姚姓。

潮汕姚姓来“自宋代定居闽江流域的姚姓”,揭阳地都今尚有的大瑶村就是潮汕先民迁移历史的化石。


这些观点违背事实和姚氏历史常识常识,当然引起姚姓人不满和愤慨。



(3)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4 11:57
有历史知识或姓氏知识者都知道,姚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上古时代的五帝之一——虞舜,正是中国姚氏的得姓太始祖。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丘。” 《史记索隐》云:“舜母曰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 因此,虞舜姓姚名重华,姚重华。今时《汉字大字典》在说“姚”时也肯定虞舜与姚姓的关系:“姓。相传为虞舜之后。见《说文 女部》。”
    姚重华,史称虞舜(或称帝舜,又作舜帝,简称舜)。“虞舜”是帝号,是对姚重华的尊称。“舜”非本人所取,《尚书正义》说“舜为生号”,《史记集解》说舜为仁圣盛明之意。“虞”,地名,可理解为舜的封地,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 《尧典》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这就是中国姚姓的起源或来源,与千百年来我姚氏族谱记载的——无论是官修的还是民修的——是一致的。为什么谢先生却说“姚姓起源于三国时期江吴地区”呢?
    谢先生“姚姓东吴起源”论的一个依据,是宋代佚名氏《百家姓》中的“姚吴兴”。 “姚吴兴”是指什么?是指吴兴是姚姓“望出之郡”,不是“姓出之郡”。姚姓只有两个“望出之郡”(吴兴郡和南安郡)而没有“姓出之郡”。因为姚姓历史太悠久,在有姓姚的虞舜诞生二千年后,中国(秦始皇)才开始有“郡县制”。
    不弄清楚“望出之郡”与“姓出之郡”的分别,那么多姓氏郡望的书籍都不看一看,你说悲哀不悲哀?


(4)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4 12:29
谢先生还有“姚姓源于古瑶族”论,还说是“许多中国姓氏学家、历史学家所指出”的。怎么会是瑶族呢?怎么会是在“后汉献帝建安5年(200年)的孙权吴国”呢?请问:是哪些姓氏学家和历史学家在什么地方或书(典)籍说的?!
    虞舜是哪里人?虞舜是什么人?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司马迁则说舜是“冀州之人”。有人考证,孟子和司马迁所指是同一地区——今之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河北邯郸一带,这地带既属东夷,也属冀州;可说孟子和司马迁的观点实际是一致的。
    “舜是东夷人”,曾是“少数民族”。在五帝活动的上古时代中国,在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活动的有有几种部落:炎黄(衍变或演变为后来的华夏族或汉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苗蛮)等部落,夷、戎、狄、蛮可看成“少数民族”。这是最流行的说法。或者,除了以上部落之外,还算上东南沿海地带的百越,西南地区的百濮。东夷是百越吗?东夷是瑶族吗?那时距离东吴有多久?多少千年?
     然而,必须着重指出:“夷”、“东夷”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地理概念,炎黄(华夏族或汉族)部落也是不断在衍变的(部落联盟,民族融合)。在虞舜姚重华得到尧帝二女娥皇、女英为妻,被重用或受禅让时,他的有虞部落已是唐尧-虞舜部落联盟,已成黄河流域中心的炎黄部落,已“主宰”中原地区。因此,司马迁将舜帝列为黄帝的第九代孙。
    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讲了这些话,而姚姓旧族谱往往云“姚之受姓自虞舜始,三代以前远矣,勿论隋唐六朝以后。江南有姚,谱其世系,皆自吴兴始也。”(明宣德二年潮阳名人陈季芳为潮阳姚氏族谱序),记太始祖舜帝是黄帝裔孙而不记什么“舜是东夷人”。
    谢先生讲姚姓来源,只是含糊地说“如许多中国姓氏学家、历史学家所指出”,无稽之谈。我只引用一姓氏学家郑夹漈先生的话: “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汭之居而姓妫。”(见宋郑樵《通志 氏族略》)虞是指虞舜,是讲姚姓和妫姓的起源。
    由于虞舜姚重华,便衍生了102个姓,例如姚、妫、陈、胡、田(以上5姓,史称“妫汭五姓”)、袁、虞、王、孙、车、陆,等等,分散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达2亿多人。因此,世上便有有菲律宾华侨和华人的媯汭五姓(指姚、虞、陈、胡、田)宗亲会和修《媯汭五姓大族譜》;有陈立夫等倡议成立的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第二大华人社团),轮流在世界各国开会,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山西永济,河南濮阳)都开过。
    顺便指出,由于虞舜姚重华至孝至德,《史记》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虞舜,不单是姚氏的太始祖,也是舜裔诸姓的太始祖,也是中华道德文化鼻祖和人文始祖。
   

(5)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1-4 12:56
回复 10# pszyyao


    说得太好了。有理有据,透切明了。为相当学识之人无以言表,仅有教授德识具佳之人才能担当。支持!好文章!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1-4 12:56
拜读学习。

有理有据,钟尧老批驳得好!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4 17:26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1-4 17:28 编辑

回复 10# pszyyao


   

上文是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姚重华来说明姚姓的起源,并以此评论谢锡全先生错误的姚姓来源论。舜帝以后,自先秦,历经春秋、战国、秦,到三国东吴之前的两汉,史籍都有姚姓人的记载。此也足以动摇谢锡全先生姚姓来源说。下面试举两汉时期两位“广东乡土”(1958年合浦从广东划入广西)姚姓人物——西汉姚娘和东汉姚文式——为例:

姚娘  汉博罗人。姚家世代为平民。姚娘奉侍父母逊顺孝敬,贞淑为乡里称道。汉成帝河平年间(前28年—25年)卒于家,乡人于盘陀乡居所立庙祀之,称夫人庙。(光绪《惠州府志》卷41,民国《博罗县志》卷1)——见管林主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P587

姚文式  东汉合浦人。好读百书,博览典籍。献帝建安中举茂才,为交州治中。建安十五年步骘为交州刺史,询尉佗旧治,无知者。文式一一指点,因于番山之隅建城廓,以治百粤。(《百越先贤志》卷四)——见张撝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辞典》P1804

也就是说,西汉时博罗已有姚姓人家;或者说,今广东地西汉时已有姚氏,姚娘是见之文献的最早的广东姚氏。谢锡全先生说的“姚姓起源于三国时期江吴地区”不成立


(6)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3-1-4 21:06
好文章.学习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4 23:17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1-5 11:44 编辑

回复 13# pszyyao

评论了谢锡全先生的姚姓来源论后,该来议一议他的“潮汕姚姓来源一说”。

什么是谢先生的“潮汕姚姓来源说”?

古有的潮汕5支姚氏(潮阳古埕姚氏,潮阳古溪姚氏,揭阳继述堂姚氏,海阳绥成堂姚氏,澄海姚氏)是来自福建,将“闽江流域”当成福建的同义词也讲得过去,然而,八闽姚姓并非“自宋代定居闽江流域”。据说古时入闽姚氏有8支,大多数是自唐代定居在福建。不说大约在唐初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入粤平蛮乱而开漳州(漳州处于闽粤交界处,陈元光当年奏请置漳州,故有“开漳圣王“之称)的姚氏(光州固始人姚廉洁等),就说潮阳古埕姚的福建祖源——莆福韶溪派始祖姚天明,字世祯。大学士思廉公之九世孙也,府仓参军讳孟瑜公之子也。公光州固始人,少以明经擢进士第,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官奉礼郎,奉命任福州府侯官县大尹,秩满择居莆田福清交界的韶溪居住。

但是,潮汕姚氏来自“自宋代定居闽江流域的姚姓”应不是谢锡全先生的“潮汕姚姓来源说”,文章的题名是精心安排的:主标题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副标题“潮汕姚姓来源一说”,本应是全文的重点。综观全文:“姚姓起源于三国时期江吴地区”,属于“闽越族”或“百越族”的瑶族,在孙权吴国产生了一个姚姓;从东吴辗转漂泊到潮汕,揭阳地都今尚有的“大瑶村”,潮汕姚姓来“自宋代定居闽江流域的姚姓”,是潮汕先民迁移历史的化石。谢先生是令正文与标题相呼应了,也突显他的主题和意图了。只是内容和依据太苍白了,仅仅一句单薄而含糊的“揭阳地都今尚有的‘大瑶村’就是潮汕先民迁移历史的化石”,就能让人信服吗?这“大瑶村”是什么东西?是吴国瑶族村?是吴国瑶族变成的姚姓村?是瑶族村?是姚姓村?它怎么“是潮汕先民迁移历史的化石”?天知道!

用杜甫绝句作题名,雅固然雅,可是准和实吗?谢锡全先生应知道,潮汕地域当年原本就是东吴国地,不用“泊”。

读了谢锡全先生的全文,你知道“潮汕姚姓来源一说”是指什么吗?

请让我借用一句时尚的话作评论谢文结束语:元芳,你怎样看?



(7)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1-6 11:26
回复 15# pszyyao

“读了谢锡全先生的全文···请让我借用一句时尚的话作评论谢文结束语:元芳,你怎样看?”

元芳回道:

“大人,谢锡全这是在瞎胡闹,在狄大人面前班门弄斧,简直是不可思议!”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6 11:40
回复  pszyyao

“读了谢锡全先生的全文···请让我借用一句时尚的话作评论谢文结束语:元芳,你怎样看 ...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1-6 11:26



    哈哈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1-6 12:03
哈哈
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1-6 11:40



我的回复把波波逗乐了,钟尧老切勿见怪。:lol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7 22:58
回复 15# pszyyao


   

卢继定和谢锡全说姚文章,已分别予以评论。而这两篇文章是《潮汕百家姓》一书所含的,故有话对书主编和责任编辑说。

书封面印着“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特区晚报 合编”,主编者应是中心和/或晚报的文史专家,书是乡土历史文化读物,必定很被看重,必然有大的影响力。卢继定和谢锡全两文章,被不少网站转载和引用。例如,刘超群《古老祠堂珍藏着一段迁移史》(见  汕头特区晚报,2010510 星期一;或http://www.dahuawang.com/stwb/html/2010-05/10/content_99170.htm)被转贴在姚网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上古时代,华夏大地贤君舜的发祥地是姚墟。舜原来属于妫氏部落,妫氏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到奴隶制后期,舜的部落已处于较弱地位,有的甚至丧失贵族和奴隶主地位,他们为了纪念祖先舜,就以舜的发祥地‘姚’为姓。从此中国就有了姚这个姓氏。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姚氏南迁较早,所以姚氏的两个郡望‘吴兴’和‘南安’都在南方。”

——这当然激起有识的姚网人反感。我认为刘超群是引用卢继定一文的,请看卢文的两段话:

“舜原来属于妫氏部落,妫氏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到奴隶制后期,舜的部落已处于较弱地位,有的甚至丧失贵族和奴隶主地位,他们怀念祖先舜,就以舜的发禅地“姚”为姓。从此中国就有了姚这个姓氏”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姚氏南迁较早,所以姚氏的两个郡望‘吴兴’和‘南安’都在南方。吴兴就是现在浙江的吴兴县,南安就是现在福建的南安市。”

——这就是姚网人说的“是照搬照抄、以讹传讹”,这就是卢继定和谢锡全文章以及《潮汕百家姓》一书的负面影响和不雅形象!


(8)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9 23:06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1-10 11:38 编辑

卢谢两文的错误固然是作者文责自负,但是,如果责任编辑和主编者有所校读、有所指点,是不是可避免或减少呢?
      同在谢文的前后两段话:
      “姚姓,是中华民族人数颇多的一个姓氏,也是潮汕主要姓氏之一。宋代出版的姓氏小百科全书《百家姓》中指明“姚吴兴”,明确指出姚姓起源于三国时期江吴地区。”
      “如许多中国姓氏学家、历史学家所指出:姚姓的得姓,源于秦代以前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瑶族,与众多族属一样,同属‘南越族’,统称‘百越’。”
       ——仅就这两段话,关于姚姓的来源就是自相矛盾的。
      卢、谢两文篇幅都不长,而且在书中是紧挨着的。卢文指出姚姓,起源于“上古时代妫氏部落的舜”,在字面上,谢锡全先生的观点与此明显矛盾。《潮汕百家姓》不是学术讨论集,而是潮汕百家姓通俗读物,为什么责任编辑和主编者,无视或容许这种自相矛盾和相互矛盾的文字存在同一本书中、存在对同一姚的文字中呢?
      又,卢继定先生说:“舜原来属于妫氏部落,妫氏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到奴隶制后期,舜的部落已处于较弱地位”——显然,卢先生认为上古时代氏族部落是奴隶制社会,这是一种历史常识错误(我在另文也指出“舜原来属于妫氏部落”是错误的),中学生都知道上古时代氏族社会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奴隶制社会,更不是奴隶制后期,而责任编辑对此却毫无理会。
      又如,谢锡全先生说:“潮阳的井都,揭阳的地都、渔湖,地处练江榕江腹地,是潮汕姚姓定居地”。潮阳县井都镇(今属汕头市潮南区)有潮阳姚氏人口最多且最集中的两个姚姓村——古埕村(潮阳姚氏发祥地,据说近3万)和浦东姚村(今和丰村,据说近2万),古埕村在练江出海口之南,与海门镇隔江相望;井都镇当然不“处练江榕江腹地”。我不知揭阳的地都镇(今属揭东县)有没有姚姓族人聚居(或未听说有),也不知地都“大瑶村”是什么地方,但地都镇肯定不是“榕江腹地”,而是地处榕江下游、榕江出海口。揭阳渔湖有揭阳姚氏居住仙阳村,该村有始祖祠继述堂。但是,从整条榕江看,渔湖可算为榕江腹地吗?
       谢锡全先生又说:“明嘉靖42年(1563年),澄海县治后,少数姚姓迁入澄海。” 先不管“澄海县治后”是什么意思,这话与事实不符,也与卢先生说的矛盾:
       “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原居福建莆田的姚毓英到潮州任统制,任满之后不回本籍,携家眷于海阳县下外蒲都立籍创乡,乡名龙田(今属澄海市广益街道)。”  ——明嘉靖年置澄海县,原海阳县(今潮安县)下外蒲龙田乡便成了澄海县辖地。是先有海阳龙田姚氏,后有澄海县;今澄海姚氏就是“海阳龙田姚氏”。责任编辑即使不知乡土地理历史,没看出卢、谢关于澄海姚的说法不一致吗?
        ……,不再举例。
       卢、谢两文篇幅都不长,总共4页而已,却错误满篇或不知所云,不得不写成倍的文字与之辩驳和辨论,连责任编辑和主编也得罪了,请恕罪。


(9-完)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9 23:31
《潮汕百家姓》书含2篇说姚的文章:
     卢继定,从“禅让之家”说潮汕姚氏:P231~233
        谢锡全,门泊东吴万里船——潮汕姚姓来源一说,
因其错误连篇和不知所云,我不得不写了2篇评论文章:
      看看这本《潮汕百家姓》书(见楼上)
      评论卢继定《“禅让之家”说潮汕姚氏》的错误(在潮阳姚氏版块)
请姚波和姚建中等宗亲们批评指正,力求评论得当和妥当。谢谢。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1-9 23:51
回复 21# pszyyao


    教授这是我刚回复在我发的虞舜之墟的贴里的回帖,转在此帖回答了问题。
    寒松宗亲:我还想告诉你,市场经济后,金钱确实在很多学者思想中起了变化,但也有一些学者还保持着学人的本真,包括很多学术性的刊物,都追求经济利益去了,这是改革最大的失误。社会上对中国大学普遍不满,钱学森教授哀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之问,就是没人真正重视学问了,当然出不了大师,没有大师何谓大学?何为学问?所以我基本看书是看八十年代中期前一些学者的书,重点看二三十年代的书,新的刊物也只对《新华文摘》重视。其他以后的书,我是难读上几句的,就如钟尧教授为什么在那么认真的纠错,这就是老学人的良心。因为错得太低级,常识性的错都在犯,这书能读吗?老学人看不过就只好去纠错呀,主要是怕害了子孙。也是他们的良心、善心,这部分老学人还存有本真。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1-12 15:32
回复 21# pszyyao


谢谢钟尧老的高看!

晚生才疏学浅,来姚网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对您老的分析论述,晚生每帖拜读,从中受益不浅,谢谢,您辛苦了。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1-12 15:53
回复 20# pszyyao


“……,不再举例。
       卢、谢两文篇幅都不长,总共4页而已,却错误满篇或不知所云,不得不写成倍的文字与之辩驳和辨论,连责任编辑和主编也得罪了,请恕罪。”

——义正辞严,何罪之有?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