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大观园』中国历史上惨绝人寰酷刑揭秘:凌迟、剥人皮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10-30 12:13
标题: 『历史大观园』中国历史上惨绝人寰酷刑揭秘:凌迟、剥人皮
 本文摘自《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作者:李阳泉原题为: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a! F6 T* y2 T2 O) `$ o
  
4 j* a) d2 [. y* _, P  B  “拉下去,重打××大板!”
" k# [9 O0 ?' L7 _; a8 W! \% }4 o5 z0 D  
& q4 B7 K8 s/ N. ?( W% b* R  这样的台词在古书与古装戏中随处可见。这里的“重打”,指的是打屁股以及屁股的延长部分:大腿。古人“股”的概念是宽泛的,但即便仅仅打大腿,屁股一样难辞其咎,至少要暴露出来是肯定的了。/ R: `4 _" k# {
  
3 @5 f4 ]0 K1 q6 k7 B+ F  为什么会选择屁股作为主要行刑的区域呢?原因有二,其一,此处脂肪较多,打之不伤筋骨,相比其他部位比较容易痊愈;其二,臀部为人耻部,中国乃礼仪之邦,先生教育人们“知廉耻”,因此,当众把裤子脱下来让人打,终究是心痛超过身痛的事情。
  X# E& K" ]! d% y8 F3 L/ U5 N  3 _# G% x- o! l  j  {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士人间流传着“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无数大员便是在一路棍棒的调教下成长起来,转而有了权力再去调教那些巴望着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们。, {8 z- R, g1 S  m
  
- }# K! ?/ C5 \; O, }# e  《明史演义》第七十三回记载:明朝著名权臣沈思孝,因触犯朝廷要员,被施以杖刑。沈思孝因受杖时,右腿叠放左脚上,所以他的右臀受伤重,左臀受伤较轻,回家后,大夫从其身上割掉数处烂肉,大的盈把。为了让肉尽快长齐,生割活羊腿上的好肉填实。
3 ]1 ]% d$ T$ Y  
: h; S# ]" _, \$ Y, {) [, G2 |  与此异曲同工,《娱目醒心编》卷五详细讲述了医治杖伤之法:
1 U5 T$ i1 |* R2 W; t& o  5 p# h* j7 x+ T+ h
  用刀割开外皮,剜尽内边烂肉,更取活羊一只,割它腿肉填补空处,使他血肉相连,长成一片,然后可以行动。
/ b. d' ]3 w* Z) a! v  z  
6 i, O0 v9 f; X, d2 I  如此可以想见,多少古人的屁股上挂着羊肉。只是,人的屁股遭殃,缘何会殃及羊腿,难道只有那里肉质鲜嫩,堪与人臀相媲美?
5 C% O7 o; u5 @* g  
  e! ~' t. h$ g- [) m1 D  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中记载了慈禧朝中一位老太监对屁股的回忆:
: W& z: j$ R. z- W+ _  
9 C' `! Z: A2 e( H1 C  V  太后宫内的总管首领、妈妈、宫女,平日受太后的严厉训练,即使安德海、李莲英等,也是打出来的,其他人可想而知。太后宫几乎天天有打人声。……御前的首领、小太监和妈妈、宫女等殿上的近御者,屁股上常绑一块橡皮,以防重杖,其皮名叫宝贝……
" s* Z. p5 W. `& n' Z+ k  ' D6 D/ x/ K' }: K) b# D% F& n  g
  把“宝贝”穿在身上,这种不得已而透露出的黑色幽默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而橡皮的这一功用也可以写入中国科技史。! U4 `0 X( Z/ M
  3 M) P5 E  z& V4 K% _
  或许是我们的历史太过浩瀚,因此,与屁股相关的许多有趣的人与事我们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3 X" w2 ?5 |8 ~  , X: ]( S" n, \7 p
  行刑者
8 d; D: h9 j# V# ^  
2 R, I' B% h) V  三百六十行中没有这一行,但这一行绝对是靠手艺吃饭的。笞杖在手,生杀、轻重仅在一念之间。于是,怎么打人就成了一门学问。
  Y6 i$ U" x2 m2 @  
* x+ y& ]) d) ?. _: E1 k3 V  李伯元《活地狱》第九回提到此事:
! k: j6 S; |) o4 r- R  
. c6 N5 T4 ^# z: f5 y  从来州县衙门掌刑的皂隶,这小板子打人,都是要预先操练熟的。有的虽然打得皮破血流,而骨肉不伤;亦有些下死的打,但见皮肤红肿,而内里却受伤甚重。有人说,凡为皂隶的,预先操练这打人的法子,是用一块豆腐,摆在地下,拿小板子打上去,只准有响声,不准打破;等到打完,里头的豆腐都烂了,外面依旧是整整方方的一块,丝毫不动,这方是第一把能手。凡是犯罪的人,晓得自己理屈,今日难免责打,不惜花钱给这掌刑的……0 k: I" n0 d/ T! w
  
( |; J. C2 o( T0 @  这样一来,掌握这种高超本领的人,不仅能够顺利完成笞杖任务,而且可以执法违法,从中渔利。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罚分考十四》记载,明代厂卫负责施行廷杖的校卒在训练时,先用皮革绑扎成两个人形,一个里面放上砖头,一个里面包上纸,然后再给它们穿上衣服,让校卒对它们行杖。放砖头的人形是用来练习“外轻内重”手法的,要求能做到看起来似乎打得很轻,衣服也不会破损,但里面的砖头要打碎。包纸的人形是用来练习“外重内轻”手法的,要求做到看起来似乎打得很重,但里面包裹的纸不能损伤。行杖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才算合格。  G% d  d- ^0 Q3 u, A) w
  
& ^# ?  ~; L- @, W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中曾记载着他在刑部监狱中亲眼看见的一件事:有三个犯人遭受同样的杖刑,为了少吃点苦头,他们事前都贿赂了行杖的差役。第一个犯人送了三十两银子,被稍微打伤一点骨头,养了一个月的伤;第二个犯人送了一倍的银子,只打伤一点皮肉,不到一个月就好了;第三个犯人给了一百八十两银子,受刑后当晚就步履如常了。" P+ }2 b9 U, n+ [* \0 r
  
" e+ w% I: y, ?$ G; p  很显然,有钱人犯错误,只要打点得力,一般是可以免去皮肉之苦的。最苦的是那些老百姓们,钱见不着几个,到头来犯点错误,使不上银子,一准落得被狠揍一顿了事。
9 V, S+ W# n0 d$ @  
$ z1 {2 h/ o/ y: H$ B. c  旁观者% C4 I, n9 C. i) H0 E
  $ d% {5 P* f- f# n" B6 K& I
  对于打屁股这样的事情,人人皆有可能轮到。但在棍棒落到自己身上之前,准自由人大可悠游自在,作为暂时的旁观者,欣赏别人伏地挨打不失为一次愉快的精神历险——一定是又新鲜又刺激的!. [' D* v- ~, W- Z
  / d1 j, |" Z$ b) a: o" [, C4 p
  事实上,行刑是需要看客的,否则就失去了惩戒示众的作用。对于臀部的击打,相比其他刑罚,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旁观者,因为这种算不得酷刑的刑罚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本有的暴力倾向,同时还可以让人得到一份窥阴癖式的快感。挨打者伏地受刑时,生殖器的暴露在所难免,就算是衙役在行刑时有意维护挨打者的面子,可受杖之后艰难地站起来时又能顾得上什么?
4 Z1 G; z. d! j  
) }7 |/ h5 ^7 f3 s# u# @  因此,县衙公堂就成了很多有心理疾病的闲汉们聚集的场所。尤其是当听到有妇女被打屁股的时候,他们的神经会突地一紧,如同一个重大节日的到来。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中给了这些人一个精彩的速写:“事实上,那天这群人聚在一起似乎仅仅是为了某种喜庆的目的。他们真的是快活极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相互间开着玩笑,并且就罪犯被捕获一事而相互祝贺。”
# W) `2 O" w  g% @3 X3 j  # E# Z% S) W; o8 x  `
  清代大学问家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中也记载了这样的嘴脸——* x* X9 P# T' y% d% j
  
; C( U& B) O. t9 ^/ \  ……闻堂上笞一囚,而咴咴呼痛之声,则女子也,诸又趋往观之,拉余俱去。余危坐不起,咸笑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 T+ I3 s8 O  y5 U" z# C' d  : l' s: e9 e; ~: h- R
  就后文了解到,这次行刑并非打屁股,而是打嘴巴。于是,看客们大失所望,悻悻而归。( t$ s  L8 Q( h: ]
  
2 B" t. y9 z$ `  同样是在《右台仙馆笔记》中,另一则记载则突出了看客们的卓越贡献——不仅仅作为看客,还可以作为行刑者的帮凶。事情是这样的:河南某县农家女与人私通,被发现后不仅不知悔改,还教唆相好的挟持自己的丈夫,向夫家索要金银。县官得知,让该女子的父母出面。女子不听,县官便“命隶笞其父臀,批其母颊”。然后又让其父母训导,不行,又照例责打其父母,如是者三。最终官府擒获这对奸人,县官骂女无耻不孝,猪狗不如。“命左右尽去其上下衣,不留寸缕,先批颊如其母数,再笞臀如其父数,然后科以奸罪,决大杖四十。”此事轰动一时,闻风而至者上千人。用刑完毕,县官命父母将其领回,退还聘礼。但事情远远没有完结。当父母扶着裸体的女儿离开县衙时,脱下自己的外衣为女儿遮丑。这时,伟大的极富正义感的看客们出现了,他们抢走了衣服,迫使那女子光着身子回家去。- o( _  f  `5 W; F7 \' W9 ?
  
8 m) s" N% {! I$ W; d( B  这一幕,纵然是暴力情色电影的大导演也未必能想到。却在看客,这些与案情毫不相关的人们的导演下上演了。估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作为他们的谈资。事情本身的传奇,加上那女人丰满的血流如注的屁股。# d% o2 ^& Z9 `/ o0 K+ V
  
3 K: e* l4 u9 y: x$ C  怕挨打不愿从军的武举们
2 j2 D$ T7 E; u: r( H* T$ L( P  
5 b( g7 |) S# l+ i  公元1180年,南宋最富热情、最有抱负的皇帝宋孝宗赵为了提高军事力量,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新的补官办法大大提高了武举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为他们许下了一个光明的发展前途。如果这项办法得以全面推行,武举们便能够进入军中长期服务,以便把他们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日后国家用兵之时,就不愁选不到文武双全的将+ p" e% O- u9 H! u2 ]
  7 K. U" x4 B. B$ R' v
  帅之才。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武举们进入军界,军官的素质也会逐步提高,人才也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这位皇帝对号召武举从军给予了很大的期望。2 p1 ]2 B" Q3 r5 |9 s: e0 N$ y
  
5 i! v% A7 k% p9 d  然而,三年之后,再一次举行武举考试时,冷落的考场依然毫不见起色。宋孝宗困惑不已,他找来主考官王蔺,劈头盖脸对他臭骂一通。王蔺同样困惑不已,从军五年就可以升迁,而担任巡检等官的升迁年限是六年,从军还可以让自己有大好的前途,为什么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就这么少呢?为什么中了武举的人竟然没有几个选择从军的呢?
  F5 |3 ^3 g: Q  ' c' q9 Y' G  Q7 I- N- G
  1183年的武状元林飙等人拜望王蔺的时候,王蔺问他们是否愿意从军。林飙等人回答说:“实在是不堪忍受军中的笞捶之辱。”
  H. H1 C) \8 u5 ]  ! h4 \3 H; N: D: `
  王蔺恍然大悟。难怪呀,武功上没有什么建树的南宋朝廷,在军中却存在着极为严格的上下等级制度,而体罚则是体现官大官小的直接方法。事实上,作为一个军人,挨几下竹板木棒,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对于取得了功名的武举们来说,当众受刑这种从军的家常便饭还是不吃为好。因为军法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皮肉之苦,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了!
& k$ {6 u' W+ S/ r  ~3 {  
3 \% {/ Y; |5 I  王蔺当即上书,奏请宋孝帝下诏,命令军士们对武举以礼相待。七年之后,王蔺成了副宰相,他请求光宗皇帝最终废除了对武举的体罚。从此,武举从军一事稍见起色。然而,为时已晚,病入骨髓的南宋王朝并未因此而中兴,终被异族所灭,个中原因实在复杂,按下不表。
, d$ q9 o+ _9 m! u. `$ w  
/ X' ?1 c. V6 {6 C* M( t! A  郑板桥的不忍之心
8 f" M/ O& a6 N( o( ~& {$ P  & R! P" R. H$ F% O/ u+ ?/ j  _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山东潍县县令,期间常有对犯罪者施以刑罚的情况。对于笞杖之刑的施刑位置,郑板桥主张不要打屁股,而改为打后背。为此,还专门在给豸青山人的信中陈述其理由。个中对臀美的赞叹流露出郑青天的一片不忍之心,实在堪称千古奇文。
" h( ?! `; e* C8 Q  & b9 `5 A3 `; [% |- n% Y
  刑律中之笞臀,实属不通之极。人身上用刑之处亦多,何必定要打此处。设遇犯者美如子都,细肌丰肉,堆雪之臀,肥鹅之股,而以毛竹加诸其上,其何忍乎?岂非大煞风景乎?夫堆雪之臀,肥鹅之股,为全身最佳最美之处,我见犹怜,此心何忍!今因犯法之故,以最佳最美之地位,迎受此无情之毛竹大板,焚琴煮鹤,如何惨怛?见此而不动心怜惜者,木石人也。……我又不知当初之制定刑律者,果何恶于人之臀,惩罚时东也不打,西也不打,偏欲笞其无辜之臀也。臀若有口,自当呼冤叫屈。……圣朝教化昌明,恩光普照,将来省刑薄税,若改笞臀为鞭背,当为天下男子馨香而祝之![!--empirenews.page--]
+ t/ R* t: G# _0 C( u/ c; E& o  3 M9 J4 W$ Q0 s+ X' c1 u5 y
  郑板桥先生以经天纬地之才为臀部鼓与呼,实在是感人之至。不过,也有人通过这段文字揣测郑板桥有同性爱之嫌疑,以我看来,尚不足为据。我们不妨从人性和美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位颇有艺术品位的老先生,其对人性的关怀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而且用这样有人情味的语言来表述,着实让人钦佩。0 D) e$ Y' j: A0 y/ e
  . A! u% O5 O" e
  酷刑的中国3 T" g* m6 x, @0 j' n, H. X
  4 u! |$ V  A4 L: b8 w& \6 D9 p
  ——鲁迅《南腔北调集·偶成》
( P# s- q3 `3 G: K( p  $ }' ?' ^8 e( E* z5 M5 d+ _* D
  规则是打出来的。规则的制定者,那些帝王们,为了让自己的千秋霸业得以永继,不惜在前人的基础上变本加厉,面对最精妙的人类的躯体,极尽摧残之能事。# j# N0 m1 T# M+ @) I. O" s# D" k
  
2 i2 k5 T3 G9 V% t/ Y! O  w' a' a) Y  文艺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说。《礼记·曲记》中最早见到前半句,而后半句则无可考,怕是后人为了对仗加上去的。这句看似聪明、贴切的下联很是害人不浅,直接造成了人们对于上半句的误解。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这“刑不上大夫”指的就是“刑,可以不加在权贵者身上”,其实,这是大大曲解了原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已经有明确的解释:“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这里的“士”指的是“士大夫”。接着,司马迁对这句话做了阐述,其大意是说,士的气节不可辱。有节之士在未受刑遭辱之前就“引决自裁”了。因此,刑罚很难施到他们身上去了。惧怕刑罚到了宁肯一死的程度,可见刑罚之残酷。
4 O: K' Z; e. j" R' B& a0 v  
( c1 p, y7 q5 J& A" Y/ V: X  典籍中记载的种种酷刑,让人触目惊心者不下几十种,足见规则制定者超常的想像力。此处只略寻几个,便可窥见一斑。
% L) ^& R( f2 c$ j  * @: M; t- B$ @# U/ n
  一六三九年的一次凌迟
$ J+ i5 q# i# L/ o* O  A% Z  
( \, {1 O( D( h4 b  凌迟之刑是诸多酷刑中最惨绝人寰的一种。是将活人的肉一片片割下来,让人慢死的方法。中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的被凌迟处死者不下千人。著名者如颜杲卿、刘瑾、郑、袁崇焕、石达开等等。民间悍妇骂人时常说“挨千刀的”,就是指的凌迟。如此咒人,实在是国骂之精髓,先按下不表。明朝是历史上酷刑最多的时代,百官们竟然用鸩血染衣带,一有捕拿,即吮带死,以免受折磨。
: G$ b# ^, e0 ~9 ^1 B$ F  ( F" h6 Z( ^" T9 f: ?( _
  明代《瑞严公年谱》记下明末崇祯进士郑被凌迟处死时的情景——* l8 h6 [$ \( [9 e$ h
  
# f6 v, I$ h3 Y+ g% q# d: o: i" D2 R# U  一六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黎明,圣旨下达让当日执行,有司官员立即下令传齐有关人役押解犯人前往西市(后称西四牌楼,即今北京西四)。那天早晨就有一伙人役在牌楼旁边搭起一座棚子,里面供监斩官等人在此就坐,棚子前面竖起一根上边有分叉的粗木杆。不一会儿,行刑的刽子手们也提前来到,他们每人带一口小筐,筐里放着铁钩和利刃。刽子手们取出铁钩利刃等,放在砂石上磨得非常锋利。辰、巳时分,监斩官带校尉、人役等押着郑来到刑场。郑被暂时停放在南牌楼下,他坐在一只大箩筐里,没有戴头巾也没有穿鞋袜,正在向一名书童喋喋不休地嘱咐家中后事。这时,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把周围的道路、空场堵得水泄不通,附近的房顶上都爬满了人。西城察院的官长就位之后,高声宣读圣旨,由于周围人声嘈杂,他都念些什么,人们谁也听不清楚,只听他最后的一句是:“照律应剐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刽子手齐声附和,声如雷震,围观的群众莫不心惊胆颤,两腿发抖。只听得三声炮响,之后开始行刑。
, \7 ]* [$ B3 g# H  
6 F0 G3 a9 W* c- d9 J$ y  人群更加骚动起来,爬在房上的人有的站起身,伸长脖子,想看看刽子手怎样剐人。但由于近处的人围得密不透风,稍远一些就看不见行刑的场面。过了好大一会儿,只见那有分叉的粗木杆上垂了一条绳子,有人在木杆后面拉动绳子,绳子的另一端便吊起一件东西,鲜血淋漓,原来是人的肺和肝,一直吊到木杆最高处。这说明犯人的肉已被割尽,开始剖腹取五脏了。又过了一会儿,木杆上的绳子放下来,卸下肝肺,吊起一颗人头,这说明郑已被砍了脑袋,悬挂示众。接着又把郑的躯体也挂了起来,使他的胸贴着木杆,背朝着众人,大家看见他背上的肌肉被割成一条一缕的,却没有割掉,千百条密麻丛集,就像刺猬似的。这时,凌迟之刑宣告结束,有两名校尉手舞红旗,骑着快马向东飞驰,他们是去宫中把剐的刀数向皇帝报告。后来,有刽子手把郑的尸体取下,把他身上的肉一条条地出售。据说人们买这人肉是作为配制疮疖药的原料。( p' D$ j( ~/ n6 @* D& Q3 z
  % s4 i1 o9 l0 m8 f1 C; X* b. G' O! ~  S
  “人皮草袋”和“沥青人”
4 |  }6 T" t  E% u  
4 R8 B) [" P1 O: H. r! o  活剥人皮这种刑罚不在官方规定的死刑处死方式之列。但在历史上确实被多次使用过,并见诸史籍记载。六朝以前的剥皮之刑只是剥人面皮,后来便进而剥人全身的皮了。尤其明朝剥皮之刑用得最多、最狠。3 O6 ~: W9 x8 X  Y) D" E. y& w- w) s
  - y/ W; K2 h9 Q% I/ s6 y
  叶子奇《草木子余录》记载,朱元璋对官员责治甚严,若有贪污暴虐,准许百姓赴京诉冤,贪污数额在六十两白银以上的,就要处以死刑,杀头后枭首示众,并且剥下他的皮,皮里填上草,把这“人皮草袋”置于衙门里官座旁边,让后任官员触目惊心,起警戒作用。府州县衙附近,都要设立一座厅堂,祭祀土地神,若需要实行剥皮就在此执行,因此这座厅堂便叫做“皮场庙”。  c+ t9 b1 z" H$ \8 E6 \/ r
  
2 i4 S) _3 ~1 Z) c9 q) R" D! e. n. I% i  @  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时也常用剥皮的手段,而且,剥皮的方法非常奇特。夏充彝在《幸存录》中记载:一天,某旅店里有五个人在一起饮酒,其中一个姓徐的术士说魏忠贤作恶多端,不久肯定会倒台。另外四人有的沉默,有的害怕,有的劝他说话要慎重,不然会招来灾祸。
1 e; _4 E3 r) V8 `0 O. H' P  9 n3 ~' v1 j: A' _* b- d; e+ g
  那人大声说:“魏忠贤虽然专横,他总不能把我剥皮,我怕什么!”夜里,众人熟睡,忽然门被推开,闯进来几个人,把那位说大话的逮走了。不一会儿,又把一同饮酒的另外四个人带到一处衙门,先捕的那人一丝不挂躺在那里,手脚都钉在门板上,堂上高坐着魏忠贤。他对四个人说:“这位说我不能剥他的皮,今天不妨试一试。”2 W9 K, d6 S& M( p# G! Z
  4 _: E! \8 n! Q
  就命令手下人取来熔化的沥青浇在那人身上,过一会儿沥青冷却凝固,用锤子敲打,只见沥青和人皮一齐脱掉,形成一副完整的人的皮壳。那四个人吓得半死,魏忠贤对他们每人赏给五两银子压惊,把他们放走了。; z7 h% L: X6 Y0 K
  2 _! U7 a0 Q& `, J+ M* a; j
  烹% A/ |! P  O3 Q# @: t
  2 M; D) q: o$ z- _: ^! m
  此刑比剥皮更胜一筹。俗称“上油锅煎”或“油炸”。! g0 U9 Y+ c6 j( k
  5 I; q- q' S7 F
  楚汉相争之际,楚霸王项羽就威胁要把刘邦的老爹给“烹”了。刘邦倒是满不在乎:“吾与项羽举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分我一杯羹。”项羽听了气得半死,眼看就要把刘邦的老爹烹掉。幸亏项伯及时相劝,才使刘邦的老爹免此一难。3 z) o  \% Y! U" q5 J2 t- q7 t
  6 f% R! |) s! l/ A2 R
  明朝大将铁铉却没有刘邦老爹的好运气。当燕王朱棣兴兵颠覆建文帝之际,铁铉等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奋力抵抗,然而,终是以卵击石,朱棣攻下南京,铁铉也被朱棣大军所擒获。即位后的永乐大帝大开杀戒,把建文帝的老臣一一处死,铁铉自然难逃。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二十六回记载——' w% x- ^6 {: F) f9 h, h7 ~! r# O
  
. i$ n! ], @7 Z1 w! j  ……兵部尚书铁铉,受逮至京,陛见时毅然背立,抗言不屈。燕王强令一顾,终不可得,乃命人将他耳鼻割下,肉令熟,纳入铉口,并问肉味甘否?自古无此刑法。铉大声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何不甘?”燕王益怒,喝令寸磔廷中。铉至死犹骂不绝口,燕王复令人舁镬至殿,熬油数斗,投入铉尸,顷刻成炭。导使朝上,尸终反身向外。嗣命人用铁棒十余,夹住残骸,令他北面,且笑道:“你今亦来朝我么?”一语未完,镬中热油沸起,飞溅丈余,烫伤左右手足。左右弃棒走开,尸身仍反立如前。不愧铁铉。燕王大惊,乃命安葬。
; {& m: n1 Q( I) V2 P* [+ K  3 s+ d  U& s( O
  过山龙
/ p0 O* I' W# p  c  
4 ^8 s  N& L4 G9 n  李伯元的《活地狱》对此刑如此记载:“是叫锡匠打一个弯曲的管子,扯直了要够二丈多长,把犯人赤剥了,用管子浑身上下盘了起来,除掉心口及下部两处。锡管子上边开一个大口,下边开一个小口,用百沸的滚水,从这头浇进去,周流满身,从那头淌出去。这个开水,却不可间断。”) [  Z  g7 j: S0 z6 t2 \% F* V
  8 e; i) t: A3 e. o# Q- h4 a# @
  这与谢肇《文海披沙》所说的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某官府中盘在犯人腰间的“锡蛇”是一样的。审讯犯人时往“锡蛇”的空心里灌开水,犯人受不住烫,只好屈招……相形之下,清代“过山龙”要比明代的“锡蛇”更有想像力和“趣味性”。: D  S$ t4 E  _7 ?" s( r" }, [
  
8 P( B0 p% r( y( A  连坐宫刑3 Z& B. e' [$ Y5 s
  
5 N+ _$ g" h% m, Y* W  宫刑,这种让男人不男的刑罚并非仅存于中国,却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因为男子被割除生殖器后,数日内伤口会发出一阵一阵的肌肉腐烂的臭味,所以又称为腐刑。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被判宫刑的人当属司马迁。此人因为没有管好嘴巴,而把那话儿丢了。这让后世文人接受了不小的教训,从此之后的文人老实了不少。
! K6 }$ w, t! l: H  
( P/ Q8 c) \; \% {4 B" d  翻开中国的历史,受过此刑的人实在浩如烟海,其中绝大部分是宦官,这本也不足为奇。可是,发生在秦代的一场“连坐宫刑”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F2 m5 @3 B0 S. g1 y( u; H  
* Q! e4 @! K+ H% _" I+ {" C5 \  秦朝大奸相赵高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一的赵王室的远亲,在他打入秦国内部之前,被赵国处以宫刑,伤好后他逃到秦宫做了宦官,成了嬴政小儿子胡亥的家庭教师,后来升至宰相,位高权重。说起赵高的受刑,那实在是冤屈。. v4 _! Y. S# a4 f3 v$ H' A
  6 [/ ^( d- `) a; h3 S" ]  [
  其实犯错误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按照赵国的律法被处以宫刑,赵高的母亲当时正在干柴烈火的年龄,那能和一个废人共同生活,于是改嫁别人,生下了儿子。根据赵国的规定,妻权夫授,即便改了嫁,生的儿子都承继姓赵,于是那个倒霉蛋名叫赵高,而不是李高王高。于是,更别出心裁的法令让赵高陷入水深火热——当时赵国的法令规定,这样生下来的儿子也要被处以宫刑。
* l/ n+ }* Z( w, x1 k5 y  
2 S9 }* w6 A) K; y  对于这种刑罚,姑且称之为“连坐宫刑”。所蕴含的各种变态心理实在值得把玩。这究竟是一种灭绝式的断后刑罚,还是一种仇恨式的报复?  N! H/ T$ ^1 m& Z( {( s
  3 _7 X/ S% L' |2 H0 k! x
  太监们的生殖器哪里去了?# L4 S7 l8 G9 P' b- G) r& Y
  
# p& Z- o, A/ s+ o% a7 i5 C* E  太监们生殖器的归宿一直是一个不宣的秘密,当然,更多情况下是因为人们不去关心这历史细节中卑微的细节。
: l+ d% p& T* S8 z9 ?  
( o) E+ d- T9 c' [! K: S6 O  北京紫禁城西华门外有间名叫“厂子”的破屋,就是明清两朝赫赫有名的太监工厂,那些身怀绝技的“刀子匠”,按“圣上”的旨意不断制造着太监。按照太监门的规矩,割下来的生殖器不可随便扔掉,大有排场之用,俗称“宝贝儿”。一遇到升迁的机会,必须拿出来呈验;就是在太监临死入棺之前,还得找回“宝贝儿”在原处装上,到了阴曹地府,才不至于尸首不全,以求来世能够六根齐全,重享荣华富贵。5 T5 R) ~4 Y- D
  
7 D5 _, t! f4 L" P0 H  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因自己的太监身份而痛苦,他不止一次说过,来世一定要做个真正的男人,他恳求家人在他死后为他下体装一个木制的生殖器,以求一个完整的身子去见阴间的祖宗。然而,这段“口述史”终究经不住推敲,考古队打开李莲英保存完好的墓葬时,发现除了一颗头颅外,什么也没有。后人猜测:尽管他的家人沾了他不少的光,但他到底是个阉人,就算安上木柄也是辱没祖宗的,故此把他整个身躯都舍弃掉了。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0-30 13:37
惨无人道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11-3 16:38
历史上就是这样残酷无情。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1-3 17:17
惨绝人寰的酷刑太不人道了!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11-12 18:06
是的。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