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氏的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8 12:03
标题: 姚氏的发展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6 11:02 编辑
" \8 w$ Y& [4 ]7 k1 s* c% ?# L \8 n' X- O; D
一、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河北为姚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陕西、江西等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南宋初,姚崇家族复分迁桐庐、钱塘、富阳、诸暨、萧山、南昌等地,宋末元初又由余姚迁安徽桐城、休宁等地。宋元期间600年,姚姓人口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
陕西五原(定边县)姚氏:姚兕,宋神宗时任雅州刺史、通州团练使、鄜延总管。弟姚麟,宋徽宗时,官至都指挥使,节度建雄、定武军,检校司徒。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战功卓著,时称关中“二姚”。姚兕长子姚雄,因战功历任武康军节度使、左金吾卫上将军、武康节知熙州,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次子姚古亦以边功,官至熙河经略。
河南柳城(河南西华县)姚氏:姚枢,元初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拜昭文馆大学士。子姚炜,官至平章政事。侄子姚燧,元代著名文学家,历任大司农丞、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福建古灵姚氏:姚崇九世孙姚棨,任礼部员外郎,唐昭宗光启元年(885年)跟随监留王镇守福州,遂居福州。姚棨第四子姚廷义任盐铁副使,姚棨长孙姚仁北宋景德年间任观察使,其后分迁福州的侯官、罗源、连江、长乐、福清等县。
4 ?4 K' h/ A9 g9 k2 ^' B; X二、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又集中了姚姓25%。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明初姚姓进入台湾。明清时期,姚姓盛于江南,尤以桐城姚氏最为耀眼。
河南陕州姚氏:陕州姚始祖宣业公(祖汾父刚,二世祖姚安仁,三世祖姚祥,四世祖姚懿,五世祖姚崇,六世祖姚彝----从41世起辈分为法、正、光、明、守、基、立、隆、允、志、宝、善
山东巨野姚氏:姚崇后裔,金元时姚清自陕州移民垦荒,迁居山东巨野。清代时达到鼎盛,被称为"巨野第一名门望族"。自第四代姚恭任获嘉知县起,明清时期登科举的非常多,官至七品以上的数十人。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明朝大夫、口北监军道姚会极、沁州刺史姚梅园、万历朝太医院判姚默;清朝武昌守备将军姚锡年、徐州守备将军姚鸿烈、河南巡抚、贵西监军道姚学瑛、江西知府姚体备,翰林院大学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姚舒密、御林军十营总领姚良才等;另有民间"神医"姚宏、著名文士姚安、姚黄等皆名重一时。
安徽桐城姚氏:姚崇后裔,自浙江余姚迁入,明代姚胜三(姚崇十八世孙)随父官居安庆,后在桐城麻溪落户。第五代姚旭,明景泰二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明末清初,桐城姚家人文蔚起,出进士16人,居官者数十人,著名文学家达14人,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影响非常大的有:姚文然,明崇祯进土,清初官至刑部尚书。姚范,姚文然之子,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翰林编修,充三礼馆纂修。姚鼐,姚范侄子,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曾任刑部郞中,充山东、河南乡试考官。并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后致力于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他与方苞、刘大櫆一起,创立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将桐城派推向最高峰,同时也将吴兴姚氏推上姚姓"第一名门"的地位。姚范曾孙姚莹,嘉庆进士,著名文学家,官至广西、湖南按察使。
南昌、宿松、镇安姚氏:洛阳姚崇的后裔姚渔,为避金兵南侵,于南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渡江南迁豫章郡(南昌)鄱阳县瓦屑坝。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江淮地区人口税减,赤地千里。明朝政府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历时48年,持续实施瓦屑坝移民。洪武四年(1371年),豫章郡鄱阳县姚木一偕三个弟弟渡江北迁,姚木一、姚木二迁居安徽宿松县恭山南面石角头(祝古桥),为宿松姚氏之祖;姚木三迁熙湖(太湖县),姚木四迁龙眠(桐城县龙眠乡),俱成望族。
清朝亁隆末年至嘉庆时期,宿松姚氏大批北迁,先后有近200支北迁,85%迁往陕西,记载有具体地点的有陕西的蓝田、镇安、商南、柞水、洛南、商州、山阳、旬阳等县,还有临近的河南淅川县、湖北的陨阳等。其中迁居镇安县四支,分别是:世槐祖大绅房姚本奏迁居米粮镇米粮川,世椿祖大缘房姚若广迁居西口镇岭沟口,世槐祖大索房姚全胜、世道祖大元房姚若潮先后迁居永乐镇锡铜沟。
镇安姚氏的迁徙路线:江苏苏州市(东汉妫恢)→浙江德清县(东汉姚敷)→河南三门硖市(南朝姚宣业)→河南洛阳市(唐初姚懿)→江西鄱阳县(南宋中期姚渔)→安徽宿松县(明洪武四年姚木一)→陕西镇安县(清朝亁隆末年至嘉庆时期姚本奏、姚若广、姚全胜、姚若潮)
三、当代姚氏
当代姚姓人口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64大姓,占全国人口的0.35%。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苏、浙江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北、河南、山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的姚姓人口。四川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以江浙、四川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居住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作者:姚阳辉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4:31
《姚氏的发展》,作者姚阳辉
9 j$ s$ X) I V% f" z( J3 l! a作者何许人也?该作来源?作于何时?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4:35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 l1 U: Q0 f/ D% l7 ~
2 B6 W! F! U. \; f' R' K; F/ p; ?$ }# C. t. e j( @# o% N
其中“宿松、镇安姚氏”之说,值得注意。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0-8 15:08
一、宋元时期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河北为姚姓第一大省, ...
8 f( `2 J l U7 ?! P* ]% D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2-10-8 12:03
6 [. v4 c* N7 I- _
- ~2 x D! Q% X
南昌、宿松、镇安姚氏:洛阳姚崇的后裔姚渔,为避金兵南侵,于南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渡江南迁豫章郡(南昌)鄱阳县瓦屑坝。
C, d$ x- ]3 o; Y! U8 a9 r 这段表述是不正确的,豫章郡(南昌)鄱阳县瓦屑坝是包括姚姓在内的许多移民离开这个地方公认的码头。而不是一开始就进入瓦屑坝。鄱阳湖地区涨水时,汪洋千里;干旱时,草岛连片.鄱阳县是鱼米之乡,至今人口都是江西第一大县。南昌姚氏谱系中多处记载,明洪武时期南昌姚氏受朱陈大战影响,逃往都昌.鄱阳.景德镇等地。至今少有人归宗。并有人逃往安徽,去年灵壁县有一支几百人认祖归宗。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0-8 15:42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0-8 16:25 编辑 6 V1 N& m& L& f- b- ^. y
8 X" b) i! ?; M. B! R' c- m
姚燧:(一二三八— — 一三一三),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岁而孤,依伯父姚枢成人。三十八岁被荐为秦王府学士。至元间,官陕西汉中遂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元贞元年 (一二九五),以翰林学士应诏修《世祖实录》。大德五年(一三○一),出为江东廉访使,九年(一三○五)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 k8 {3 H; k. p0 V 原来这个姚燧当过江西行省参知政,所以在南昌姚氏族谱的序言中,如蜻蜓点水般点到姚枢两次。但是南昌族谱确实没有把姚枢和南昌姚氏联系起来。没有去攀这个名人。" v: ^) U1 R- k R3 N+ \9 O# |
姚燧当官时是1305年,此时南昌姚氏只形成姚湾和斗门两个村落,但当时便有名医行世,遐迩闻名.此时南昌姚氏离开灵源已经100多年了,而现在灵源的许多村庄还子虚乌有。
$ A' i2 l9 d* r) k. T/ r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8 16:11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2-10-8 16:40 编辑
6 [2 R: t0 ?( t1 \" l6 {2 W$ o, B- F9 q% t! x
回复 2# pszyyao 0 e) u! P( `( q# Y! D! n0 Q7 ]( C* U1 \
! h1 b) f5 K5 N6 B3 z& F7 q' s4 D. I7 }& h! @" |
姚阳辉,男,汉族,大专文化,陕西省镇安县人。当代诗人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商洛诗歌学会会员,当代诗人论坛超级版主、黄河诗报论坛版主、中国现代诗人论坛版主,栗乡诗社副社长,《内蒙古文学》签约作家。曾创办主编《北阳山文学》季刊。有诗歌等文字刊发在美国《常青藤》诗刊、台湾《葡萄圆诗刊》《海星诗刊》、香港《大文豪》月刊、中国内地《诗歌月刊》《椰城》《内蒙古文学》《当代诗人》《中国诗》《中国现代诗人》《中国诗选刊》《海外诗刊》《诗印象》《商洛诗歌》《旅馆诗刊》《齐鲁诗歌》《太阳诗刊》《长江诗歌》《微光诗刊》《几江诗刊》《超然诗刊》《湿地诗刊》《建安诗丛》《新文学》《人民代表报》《三秦都市报》《陕西民政》《榆林新青年》《家园文学》《新锐诗刊》《太阳河诗报》《末代诗人》《诗词百家》《南国诗报》《山泉》《清风》《东坡风》《陕西日报》《当代陕西》《法制与社会》《中国民政》《各界导报》《民声报》《陕西工人报》《陕西农村报》《商洛日报》,以及《无界诗歌》《指纹诗刊》《杯水诗刊》《华夏诗人》《民间诗刊》《诗网络》《世纪诗刊》《网络诗选》网刊等五十余家报刊。六次荣获各地诗歌大赛奖,其中《我的心是海滩沫浴的贝壳》获“新世纪”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有20余首诗被收入《中国当代短诗精品选》《当代精英诗人三百家》《中国当代爱情诗选》《中国爱情诗歌年选•2011年卷》《当代新潮诗选》等多部诗集。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0-8 16:16
回复 6# 南阳姚文书
4 J, ? q7 R1 V4 N* j3 f6 f4 V; [: `! z
1 k! I w+ a8 ^+ w4 c 原来是个诗人.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10 05:26
舜以姚为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有时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 z; b2 _. _+ D8 j. i7 ?" y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7 i& a7 v. n- X' \! `8 h% F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h% X% I8 X! O4 \ f$ X3 h* T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7 n% A. h$ E7 K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 K; X0 _! j8 B6 S, _# r5 ?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 I- p3 P- K" ?, ^, i" P6 s9 Y7 m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 V; [6 Z: n) [+ Y) x3 I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 F& Y& q* F* b4 ]& A5 v+ Z; S7 q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 L+ e: z. h# f; F, A
1 V: g" m5 j6 A) p5 _/ a
) Q! r; u! W5 T- |7 F* e本文由 http://www.qqywf.com 提供,原文地址:http://www.qqywf.com/view/b_277516.html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10 05:44
回复 6# 南阳姚文书
) c4 w( W% s% k7 @4 D
" l8 F( W3 c( f, N6 S0 D6 n7 R( s ]0 A) e0 M3 M: h4 d
陕西省镇安诗人姚阳辉,也写姚氏文章,好,望能多写点。. w3 j" l0 C+ x/ B
陕西姚氏少在姚网露面,万年姚(京兆姚)可是在 陕西发祥的,陕西竟然是《中国家谱总目》的空白地。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10 05:52
偃师姚姓,除土著居民外,多自山西及河南省各市、县迁入。缑氏镇姚凹、孙坡等村姚姓多称其族为唐宰相姚崇后裔。7 o+ n5 |+ i1 B! L
% V( h* ^0 C% {7 E
偃 师 支 脉* G, _+ s# i; N5 _7 X' h
6 T s. T. s- H0 k1 G: p; b) N
偃师姚姓在全市姓氏中排第55位,共634户272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3%,主要分布于缑氏镇、邙岭乡、城关镇及顾县镇、诸葛镇、佃庄镇、山化乡、府店镇、寇店镇等。(见图片91)
* V3 \" L# h* r: ^7 K4 y& X# f
( G# z# F& f l! Q/ [1 a缑氏镇姚凹村姚姓 《姚氏家谱》尊姚宣业为始祖。姚宣业,南朝陈国征东大将军,居吴兴。至四世姚懿,仕唐,由吴兴迁峡石。五世姚崇,为唐中兴救时宰相,居洛阳。十四世姚起铉,流寓山西洪洞。自陈至明,计有二十二代,宦游相接,文人蔚起。二十二世姚才,生子五人:长恭、次宽、三信、四敏、五惠,明初从山西洪洞县柳沟村分迁至洛阳、陕州、孟津、巩邑、襄县五地。其中姚敏和叔父姚钦迁巩邑,首迁瓦公川,恐愚后,复迁回郭镇,虑水患,三迁鲁庄。至三十一世姚忠义,于明中期自鲁庄迁姚凹村。今已传至四十五代,有162户712人。, S7 e6 c2 ]5 Q
; }" }2 O* `$ @5 u分迁地:
) e7 E( L8 K$ p$ l% o7 l+ A9 L2 H u! T/ u' t" G
缑氏镇镇柏谷坞村9户45人,清末迁入,始祖为三十九世姚气。王湾村10户52人,始祖为四十一世姚万喜。后王湾迁入村一支,今有1户4人。
3 s& i4 o$ [/ b9 U$ U1 C# i
7 V E" d- w! G2 C& I缑氏镇马屯村姚姓 明朝中期,巩县鲁庄姚泽广,因遭天灾,住马屯外婆家,后在此落户,今有280户1200人。金屯姚姓,1919年由马屯迁入,始祖姚堂,今有8户30人。7 Q/ m9 Z1 C [, l2 Q
$ j. Q" r5 }' c2 f l& _ F$ b9 |邙岭乡牛庄村姚姓 牛庄《姚氏家谱》载:“明末,李际遇反,攻打鲁庄东大寨(寨主姚涵),吾族伤亡达三千余人,寨破,死难、投井、自缢、外逃者,皆有之,幸存仅有二十余人(据巩邑志载)。三十世安邦公,就是在此次劫难中逃至偃师牛庄者。”牛庄(包括牛新村)姚姓今有78户312人。( n% g+ D; a% Q4 M+ h, A# \
8 w. L/ X& U" g: t6 A* t
分迁地:/ D! U! a4 n: l& C) ?
- L9 _, e, T/ @ B/ ]
牛庄姚姓第四十一世姚遂心,于清同治年间迁往偃师老城,今已传至第四十七世,城西村有7户27人,北关有7户21人。0 C1 m' @! n8 r
' F' z( F; W9 Y% `+ L# W顾县镇回龙湾姚姓 清末由巩县鲁庄迁入,始祖为三十六世长门姚文程,今已传至四十二世,有12户40人。
: C) {- F$ Z6 H" s7 a8 Y$ I$ _' ~& x
缑氏镇南家村姚姓 1976年嵩县库区移民迁入,始祖姚东方,今有1户6人。9 K' w) @9 H! v7 A# O
; S4 P% ] z/ R v+ s大口乡符寨姚姓 1户4人,1975年由嵩县曹子沟迁入,始祖姚松芳。
; ]3 w$ l. U" ^4 E B' |+ F7 Q* S& C+ s8 ~5 f
顾县镇营防口姚姓 解放后由洛阳迁入,始祖姚满仓,今有2户9人。$ ]7 v; J1 w* K; m% ^) c
( t, v1 D6 N1 }+ V3 P
诸葛镇西白塔村姚姓 明朝时由洛阳姚凹迁入,今有9户34人。刘窑姚姓,1974年从汝州大裕迁入,今有1户7人。
/ O- }' ~' J( E5 N1 e2 Q# F; }" X K/ ~# m$ O, N) t9 J& P% s0 Q
山化乡汤泉姚姓 相传从山西洪洞县迁入,今有3户12人。! W" n# n. l, X& ]
M* \4 O" u5 C0 c6 t8 H
首阳山镇古城村姚姓 1990年从陕西迁入,始祖姚怀立,今1户3人。
! b( Q/ u& y, i9 `1 p: ~
3 G! T- V' F+ z2 H邙岭乡周山村姚姓 1942年从孟津县迁入,今有3户15人。
3 M) Y& ]. E. [# f+ O V, o+ S% c, [ V, {. D) i: p6 n
市区姚姓226人。
( C _6 a" V. w. @; p* N$ ~
7 S7 L' X4 ?1 ?8 r待考姚姓 邙岭乡杨庄村8户31人。城关镇西寺庄村1户4人,窑头村6户23人。缑氏镇孙坡村10户62人,缑氏村2户12人,邢村1户1人,刘庄村1户3人,布村1户3人,扒头村1户1人。寇店镇水泉村2户13人,后迁庞村镇东庞村1户1人。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15 22:19
著名文学家姚雪垠.其祖籍河南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先祖于明洪武初年从江西迁居而来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15 22:24
著名文学家姚雪垠的侄孙.其祖籍河南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先祖于明洪武初年从江西迁居而。著名文学家姚雪垠的侄孙.其祖籍河南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先祖于明洪武初年从江西迁居而来。$ F8 ~' i# r* p( D
. }& `8 q" }: h. L8 c
+ ~' a5 j) ~3 Y, _姚海云--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原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长子) 姚海天--中国青年出版社自然科学编辑室编审,1941年(姚雪垠三子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16 06:48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24 09:23 编辑 ( v* D; L" z1 j0 p
( I' k* _0 O' y# P; a姚思廉家族:吴兴姚敷之子姚信,仕三国东吴官至选曹尚书、太常卿,姚信六世孙姚郢仕南朝刘宋王朝,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受封五城侯。姚郢之子姚菩提,南梁高平县令,他常年受疾病的折磨,为了减轻痛苦,留心钻研医药,成为名医,受到梁武帝礼遇。姚菩提之子姚僧桓,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由于医术高超,皇室对他不断加官晋爵。北周静帝时,受封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封北绛郡公。姚僧桓长子姚察,隋代杰出的史学家,梁简文帝即位,姚察入仕。梁灭亡后,姚察入陈任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后迁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举家自吴兴迁关中,成为京兆万年(长安)姚姓的起家之祖,仕隋任秘书丞,袭封北绛郡公,敕命撰梁、陈二史。姚僧桓次子姚最,隋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任太子门大夫,袭封北绛郡公。著有《续画品》和《后梁略》十卷。姚最八世孙姚南伸,仕唐代宗、德宗,官至右仆射。姚察子姚思廉,著名历史学家,著有《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两部。唐太宗时,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死后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其孙姚璹,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长寿二年,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姚璹的弟弟姚珽,唐中宗时封为宣城郡公,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姚珽子姚昌润,官至宣州刺史。姚思廉家族五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
! o' r' L3 ]6 R4 |$ ?& N! h7 _
# z' G i4 {( D" W( M4 M1 N" N8 c + w2 H1 o) V* h5 D3 M
姚崇家族:在北魏时期,吴兴姚氏的另一支姚纲仕魏,姚纲之子姚宣业仕南朝梁任征东将军,封吴兴郡公。后西魏军灭梁,姚宣业举家北迁陕州硖石(河南三门硖市),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姚宣业之子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并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始祖。姚懿之子姚崇,相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史称唐有"房杜姚宋"四大贤相,玄宗朝封梁国公,显耀盛极一时。姚崇有三子,长子姚彝,开元初任光禄卿;次子姚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姚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右承。姚彝的儿子姚闳,任侍御史,后贬永阳太守。姚崇曾孙姚勖,长庆进士,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姚崇之兄姚元景仕唐任潭州刺史,弟姚元素,任宗正少卿。姚元素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给事中、秘书监,唐大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姚崇家族三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57人。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0-16 12:35
回复 13# 南阳姚文书 , K, v8 A( a3 C R
, B3 ?! A! {. c; E5 K0 ~% K% u- ]
" U9 s& b; s: r3 ?13楼内容,与您本主题无关,应作专门的主题另发。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16 12:40
回复 14# 卧龙姚建中
8 h$ T s1 f" F' G% t" ^8 g9 P$ D
好的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10-16 13:00
文书宗亲的这些资料皆珍贵难得!:victory: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0-16 21:53
回复 16# 1 @% H9 x; T0 X0 T, I
( C3 }" S) O7 f! Z
谢谢维侃宗亲的夸奖。
作者: 姚伟彬 时间: 2012-11-5 23:41
回复 17# 南阳姚文书
# ~& L( @/ t: M
F7 |0 K! l4 a- t$ W1 a
5 t! C# t8 w- p* y; D! G 专家就是专家!呵呵!辛苦啦!:handshake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6 10:58
姚枢,[元](1201~1278)字公茂,号雪斋,又号敬斋,柳城(今河南西华)人,后迁洛阳,元初重臣和著名理学家。姚枢本是金朝人,天资聪颖,志向远大,以勤奋好学著称于世。1232年,姚枢与另一名儒士杨惟中北投蒙古窝阔台汗,得到赏识与重用。自此,他为蒙军的挥师南下,为保存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特别是为程朱理学的恢复、传播并使之发扬光大,贡献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 m/ H) Z3 H1 u# F7 l0 l- j% F# ]( T7 ~. p
1235年,窝阔台命其次子阔出伐南宋,姚枢受命与杨惟中随军寻求儒、道、释、医、卜等学者。蒙军攻下德安(今湖北安陆),俘获宋儒赵复(字仁甫,世称江汉先生)。姚枢初遇赵复,见此人言谈不俗,甚感惊奇,便“挟以具卧”(汤斌:《洛学编》。见清嘉庆十八年《河南洛阳县志》卷四十四。以下引文凡出之该书者均注《洛学编》)。赵复见眼前戎服长髯之人,顿感悲切,为自己落难于异族人手中痛不欲生;待夜深人静姚枢睡熟之后,悄然逃去。姚枢醒来,发现赵复已走,遂乘月驰马,踏着积尸,不顾一切向前追去。及至水边,见赵复正披发赤脚,仰天哭嚎着走向水中。姚枢抢先上前,救出赵复,挽臂而回。赵复被姚枢的精诚之至、“委屈劝免”(《洛学编》)所感动,遂承认自己就是江汉先生,并答应与姚枢一同北上。1238年,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下,姚枢与杨惟中谋划的太极书院正式落成,请赵复为老师,系统讲解儒家经义,重点是讲授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就在黄河以北地区广泛传播开来。 4 E0 m9 g g7 q! O
" i$ J6 N9 V5 H, [3 j) { 程朱理学又称程朱学派,是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两学派的合体。二程是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洛学”;朱熹侨居建阳(今属福建),讲学考亭,他的学派被称作“闽学”。所谓的“洛闽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宋代理学原本发源于北方,但随着宋廷的南迁,周(敦颐)程(颢、颐)之学的主要人物也大都流落江南;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自己完整的理学体系,但由于南宋和金南北对峙,因此,程朱理学在北方中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播。正是由于姚枢发现、保护并劝勉了赵复,又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请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者为道学生”(《宋元学案·鲁斋学案》),而自己“首受其学”(《洛学编》),才使北方中国开始知道了“程朱诸经”的存在,继而传播开来。为此,元太宗对姚枢“赐锦衣金符”,授“燕京行台郎中”(《元史·姚枢传》)。由此可见,姚枢作为北方中国程朱理学传播的先驱者之一,该是当之无愧的。 U% z5 w. o, b
* [6 r) M$ q J9 [5 f$ o 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耶律楚材失势,姚枢也因鄙弃台长鲁瓦尔的为人,弃官携家退居辉州苏门(今河南辉县百泉)。在这里,姚枢“诛茅为室,作家庙,祀四世堂龛宣圣像,以周(敦颐)、程(颢、颐)、张(载)、邵(雍)、司马(光)六君子配,读书其间”(《洛学编》)。同时,精心刊刻《小学》、《四书》及《诗经》传注,传之四方,以化民成俗。姚枢对程朱理学的研读与传播,如痴如迷,“终日危坐”以治学,“鸣琴百家”以自娱,表现了这位“遁世乐天,若将终身”(《洛学编》)的理学家淡泊自甘、献身洛闽之学的坦荡胸怀和坚定信念。
& n. |. {7 {6 ?7 L
: B, u& s+ c! C4 `3 J" v 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许衡(字仲平)常来往于河洛之间,当他闻讯来到辉州,在姚枢处读了“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元史·许衡传》)后,眼界大开,遂敬信如神,兴奋得“不知手之舞,足之蹈”(《许文正公遗书》)。他对自己过去所接受的和讲授的知识作了认真的反思,决心以程朱理学为范式,重新开始新的追求。他抄录了程颐的《易传》、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大学章句》、《中庸或问》、《大学或问》、《小学》等,“益大有得”(《元史·许衡传》),并将全家迁至苏门,与姚枢“相依以居”(《洛学编》),同姚枢、窦默(字子声)一起“慨然以道为己任”(《元史·窦默传》)。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姚枢作为北方程朱理学传播的先驱者,起到了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中介、中枢、中坚作用。
% i# r3 F Q/ `4 z' ?* B8 i% [以道事君 推行中国之道. _7 h. U2 B; X6 Q" C
姚枢在辉州“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时,并没有真正的“遁世”。当元世祖忽必烈征召姚枢等人时,他们慨然出山,乐意为元廷服务。元世祖非常高兴,对姚枢“待以客礼”,并征询救世治国之大略,姚枢“乃为书数千言,首陈帝王之道”,把“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归结为八目: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同时提出“救时之弊”三十条:立省部,辟才行,举逸遗,慎铨选,汰职员,班俸禄,定法律,审刑狱,设监司,明黜陟,阁征敛,简驿传,修学校,崇经术,旌节孝,重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禁游情,肃军政,周匮乏,恤鳏寡,布屯田,通漕运,倚债负,广储蓄,复常平,立平准,却利便,杜告讦。元世祖大喜所望,对姚枢的才思惊讶不已,以致在以后的举措中“动必召问”,并让他教授世子经书。此时的姚枢,实际上已成为元世祖称雄天下的一位高级幕僚。
9 W) q: o; i& d: i$ a, A! X3 }
( g* r+ Z w } 姚枢等人在辉州“以道为己任”,讲习经书,却为何又要应召出仕,去为元廷效力呢?他们认为,这是影响元朝统治者,并利用统治者的权力传播儒道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极好机会,不这样做,儒道很难推行,中原文明就有可能断送在这些游牧贵族统治者手中。程颐的“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乱而不救”思想,正是姚枢一派儒生一召即起的驱动力,也是他们“慨然以道为己任”的体现。他们决心以自己的行动去保护、推动儒道的流行,去感化、影响、转变元统治者的旧俗。
; y% r9 X% N. i3 V5 D/ i, G
4 t& i: K P& R4 F! H: I 姚枢一派推崇的“道”,同程朱所说的“天”、“理”是同义语。“理谓之道”,“道”即“理”;“理”出自“天”,“天”即“理”;“理”、“道”都是绝对的、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精神)实体,它主宰和派生万事万物,一切封建的礼教、制度都归天理支配,并永恒而至尊。“行中国之道”是儒生们的孜孜追求,“为中国之主”是蒙古贵族的迫切需要,二者一拍即合。姚枢治国平天下之“经”,除弊救世之“策”,实际上是他“以道事君”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与儒生们经常向忽必烈讲解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君难”及由此引发的“修德、用贤、爱民”治本观点,《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为政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除了强调“帝王之学”外,姚枢还遵循朱熹“设学养士”的主张,上疏忽必烈“立学校以育才”,使皇子及庶人子弟都来接受教育。忽必烈采纳了姚枢的建议,在各路、府、州、县广设学校。与学校教育并起勃兴的,是各地书院活跃的讲学活动。由于他们讲授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程朱理学的一套,蒙古统治者认为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此,学校与书院的迅速发展,不仅为程朱理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还使程朱理学在元代牢固确立了自己封建正统学说的地位。
# n" d, i. E! I5 d3 C/ k
) S5 c3 |& z7 Q) v 作为元世祖的高级幕僚,姚枢曾向忽必烈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并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宪宗即位后,忽必烈受命统领民富物丰的漠南地,为此忽必烈大宴群僚。姚枢劝忽必烈万万不可喜形于色,为防“廷臣间之”,而应当“维持兵权,凡事付之有司,则势顺理安”,世祖听后,如梦初醒,为之折服;1252年6月,在征伐大理时,姚枢建议忽必烈“不杀一人”,尔后又盛赞忽必烈“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有幸”,大理百姓“得相完保”;1257年,当忽必烈的文功武治赢得中原民心,威望和权势逐渐扩大时,宪宗蒙哥受人挑拨,对其二弟忽必烈产生了疑忌,并派人严加查处。就在忽必烈性命岌岌可危时,姚枢说服忽必烈“尽王邸妃主”送归汗廷为质,之后,忽必烈又面见蒙哥,泪如雨下,宪宗终于消除了疑虑,下令停止对世祖的调查,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先后拜姚枢为东平宣抚使、太子太师、大司农,诏姚枢到中书省议事,委托姚枢修订有关典章制度。姚枢把程朱理学与汉法融为一体,与几个老成大臣同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帝深嘉纳”;1276年,在元军攻取南宋临安时,姚枢透析了自夏至秋,一城不降,伤亡众多的原因,再一次建议元世祖“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禁绝滥用宋朝的鞭背、黥面等残酷刑罚,致使“圣虑不劳,军力不费”(以上均引自《元史·姚枢传》)等等。
, y; I5 U3 T) D1 O# @" K3 ?8 g% \% @
从这些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姚枢推行儒道(其核心是程朱理学),不仅是他为元廷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是他辅佐忽必烈一统天下的理论根据。这从他拜中书左丞之后,给元世祖的上疏中,也看得非常清楚。首先,他分析了从成吉思汗开创基业到以后数朝政治腐败的形势,称颂忽必烈“听圣典,访老成,日讲治道”,为日后入主中原、文治武功打下了良好基础。这里所说的“道”和“圣典”,指的都是儒家之道,是至高无上的性理之学;接着,他赞美忽必烈在“外侮内叛,继续不绝”的情况下,“能使官离债负,民安赋役,府库粗实,仓廪粗完,钞法粗行,国用粗足,官吏迁转,政事更新”,皆“信用先王之法所致”。这里所说的“先王之法”,就是窝阔台接受周孔之教,用中原汉族封建文明去改变蒙古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治国方法。“治理汉地,必用汉法”的治国之道,使忽必烈把游牧的“大蒙古”国转变成了“大元”王朝;最后,姚枢托出自己的全部用心,力劝元世祖“创始治道,正宜上答天心,下结民心,睦亲族以固本,建储副以重祚,定大臣以当国,开经筵以格心,修边备以防虞,蓄粮饷以待欠,立学校以育才,劝农桑以厚生”(以上见《元史·姚枢传》)。忽必烈知人善任,对姚枢给以充分的理解与信赖,“凡内修外攘之政,咸委任焉”(臧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
' s7 I) d( m8 v5 L% T, U/ E8 a
1 V& G3 N7 r) k. U X/ |' {6 o 1274年,元世祖任命姚枢为昭文馆大学士,详细制定各种礼仪。孔、孟、程、朱的道德准则在姚枢手中再一次得到系统化,并成为元王朝汉化蒙古游牧民族的规范。1276年,姚枢官拜翰林学士承旨。四年后,这位承前启后,为程朱理学在北方中国的传播付出全部心血的理学家,无悔地完成了一个先驱者的历史使命,溘然长逝,终年78岁。忽必烈赐谥号“文献”之后,掩埋在百泉湖的东岸。
% M: k9 y: v" _0 W i# o3 U
6 R y9 r- b* l3 p5 o3 f
3 Y5 ~3 s g! y% Z/ _. {元世祖曾对侍臣说过一句肺腑之言,笔者愿以此作为本文结束语:“如窦汉卿(即窦默)之心,姚公茂(即姚枢)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元史·窦默传》)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22:10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24 17:10 编辑 * L3 z. V# Q4 G8 |$ o o
; H8 W/ P( [ V5 @姚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为上古时五帝之一舜帝的传裔。据《说文解字》所载,虞舜居于姚墟(在今山东省濮县南),因以为姓。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较多聚居于吴兴、南安二郡,(吴兴郡相当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南安郡相当于今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所以姚姓既有以吴兴作为郡望的,也有以南安作为郡望的。 , w: X: Y2 D" B2 \% _
历史上姚氏名人不少。如汉代有姚平,河东人,著名经学家。唐代姚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梁书》五十卷。姚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爵封梁国公。睿宗时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复相,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焚埋之法,减轻了灾情,世称“救时宰相”。又如明代姚广孝,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原名道衍,小时出家,洪武中从燕王朱埭到北平,成为他的心腹谋士,助其政变成功,授太子少师之职。姚亦工诗文,曾参与重修《太祖实录》,与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著有《姚少师集》。清代有姚鼐,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饱学经、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22:27
找有济邑(济源市)迁入南阳南昭,新野,邓州,洛阳嵩县的姚氏宗亲找200年前,有济邑(济源市)迁入南阳南昭,新野,邓州,洛阳嵩县的姚氏宗亲.字辈:义子志得进,承克隆光廷,顺时希天景,永绍继宗兴,太平传祖法,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24 08:44
前天到淅川县,见到76岁的金吾老,查看了淅川县姚氏家谱。淅川姚营始祖姚武林于明末清初(1636-1643)年间由山西洪洞县柳树沟徒步迁居于此,衍生23代。本支属于河南巩县鲁庄迁居山西柳树沟的姚起铉后裔,否定了姚阳辉文中提到的“安徽宿松姚氏迁居河南淅川”的说法。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4865, I1 x# V. o" [: x/ j! P! H
推测“安徽宿松姚氏可能迁居河南淅川县附近”也未可知,搜索范围势必将要进一步扩大。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1-24 11:01
姚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为上古时五帝之一舜帝的传裔。据《说文解字》所载,虞舜居于姚墟(在今山东 ...
1 d4 M" ]# o- }, O M$ e 闽地姚氏属于姚崇一派。姚崇六世裔孙姚天明,唐赐进士第,官拜太常奉礼郎,因事避居河南固始,唐光启年间,天下大乱,从王审知入闽,为侯官县大尹,择居福清、莆田交界处的诏溪,是为闽地姚氏始祖。
A. ^/ V+ Y E- I5 {3 i% ]! \ 姚天明三子孟、仲、季,分居各地开族。天明(季房)六世孙曰求仁,安仁、怀仁、求仁居莆田开族;怀仁失考;安仁登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以文林郎知晋江县,政和六年(1116)以从政郎知永春县,居官廉明,所入俸俱出以济施,士民向慕。夫人唐氏,生三子曰朝珍、朝望、朝班。朝珍登士不仕,建居南安八都湖山洋坪;朝班居永春;朝望名观,国子监太学生,旋车不仕,开族于晋江桔里(晋江内坑古称)。夫人王氏,生子三,曰:源祖,流祖、派祖。源祖传子四,曰刚道、柔道、隐道,显道。刚道传子十郎、十四郎,育孙有性、理、德、业四房,今存性一派传桔里岭上房及分支南安田坂房、内坑山头房,安海后埭头房;理一派传桔里下田房及分支青阳曾井房,安海、永宁、罗山玉井房;业一派传桔里村边房。柔道传子十二郎,裔孙四:仁、义、智、信,今存安海窑前房、桔里金厝房、永和钱仓房。隐道传子十三郎,孙五:礼、乐、艺、学、忠,今存罗山玉井房及分支磁灶南村,南安埔头等房。显道传子十一郎,孙三:元、亨、贞,今存内坑加塘、英林伍堡房。 - I+ Q" N- I/ }4 R( {8 i0 _2 W
科举时代,晋江姚氏有分居伍堡的姚居易于明嘉靖十三年中举人,官至知县;清雍正八年桔里姚鹏飞以殿试第二名经元任广东凤山县正堂。
- N# c2 J* ` F! T; h5 P& L- X 桔里姚氏于清康熙间订有昭穆字行,为合族公用。自十五世起为: / N% H! A: L$ D* ]+ B' e7 f
子孙世永思,继志以述事;端望贻嘉庆,道孚焕学滋;文章新景运,忠孝辅昌期;在尔仁恩协,于斯典则垂。 - [5 s0 c9 Q5 u3 o4 D9 \
又订有一套“桔里姚派谥号”,用于已逝世者填神主时用。自十五世起为:
0 e+ r4 p/ ~4 }& \ 祖德流辉耀,腾国素恒光;昭兹谋翼显,亘古烈休扬;荟萃隆崇报,质临廑饬康;居歆申锡福,奕禩衍绵长。 / ?( S# B. Z7 b3 U# d. @
迄今桔里姚氏已传至卅三世“学”字辈。合族人口达15000余人,除分布泉南田坂、山头、后埭头、曾井、永宁、安海、窑前、前村、玉井、南村、埔头、加塘、伍堡外,海外还分布于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居住于台、港、澳等地区者也甚多。
5 ~$ ~) v5 j, i. o* a 桔里姚氏自宋代即建有祠堂,历代有修有废。以崇祯时国乱,祠宇湮废,清康熙十四年(1675)二十世继珍,继宗又合众建祠堂顶落,继琼倡修家谱,康熙三十五年,志宁、志和、志清倡合长二房复建回廊,完成下落。至民国二年(1913)合族重修本祠,越年修谱进主。1995年,由海外侨亲姚荣辉、姚嘉波、姚庆源、姚琼山诸人倡率侨亲捐资人民币300万元,择地古山,重建新祠。新祠坐乾向巽兼亥巳,地势开阔,四山环拱,三层祠宇尤为宏伟壮观。祠堂并列三门,中门匾额“姚氏家庙”及楹联“桔里家声远;历山世泽长。”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
+ G/ e8 c: K# t* u. `' A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2-11-8 22:10
' v, {( g5 O! j' d) P
" }+ r7 P- V6 M* {. l) F 以上“闽地姚氏属于姚崇一派。姚崇六世裔孙姚天明,唐赐进士第,官拜太常奉礼郎,…… “姚氏家庙”及楹联“桔里家声远;历山世泽长。”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这一小节,是引用20#原文,我只是将其分段,以使层次分明和易读。# W3 `7 A7 z# k* u
这一小节,前已有人在姚网发表过,是转台湾网上的文章或报道,我评论过,批评过,并呼吁福建桔里姚氏宗亲关注。今又以讹传讹,只好再评说几句。
/ g+ a% r: B$ }! l! o “ 闽地姚氏属于姚崇一派。”——片面,以偏概全,以点代全。闽地姚氏有姚思廉后(莆田姚氏,桔里姚氏,南安姚氏;闽南姚斌是也)、姚崇后(侯官、罗源、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姚氏,福州姚恩健是也)、姚俭后、未明祖源后。
& w6 i5 i$ W& R6 @$ U, }# \+ K 今莆田姚氏,桔里姚氏,南安姚氏等,多是姚思廉后,闽南姚斌是也。- A3 _, M5 h- |" D! h2 a
今福州、侯官、罗源、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姚氏,多是姚崇后,福州姚恩健是也。
3 C% x: [; A) u3 N8 U6 ? 今浦城南溪姚氏是宋代姚俭后,姚网版主姚紫洪是也。3 [5 v" Y9 `/ Y; U7 O5 L: s
7 u1 f, z0 `: ` “姚崇六世裔孙姚天明”——错。唐姚天明是姚思廉后,是莆福韶溪派始祖。我不讲是莆田姚氏始祖,因天明公的堂兄弟姚凤公的后代也在莆田。广东潮阳姚氏,揭阳姚氏,海阳(今潮安)姚氏,平远姚氏,增城周边几县(广府地区)宋宗卿公后姚氏,都是天明公后,仲房和季房。我和平远姚仕忠,大连姚江南,赣州姚士平,重庆姚松勇,等等,都是天明公后。/ [4 O$ E* M) G5 U; f
晋江桔里姚氏也是姚思廉后。连福州姚克毅夫人张玉英女士,都知道桔里姚氏是从莆田过去的。
# g5 N2 }. M- Y" p$ m$ M! B q 希望再不要以讹传讹。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24 16:58
拜读了,历史久远,姚氏迁徙频频,看来各地姚氏不可一概而论呵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1-24 17:03
找有济邑(济源市)迁入南阳南昭,新野,邓州,洛阳嵩县的姚氏宗亲找200年前,有济邑(济源市)迁入南阳南昭,新野,邓 ...
& D0 Z$ U6 f, J6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2-11-8 22:27
1 }5 d" V* n+ b2 ~# H8 B; R! \3 G$ {1 J
: i/ J1 K: F+ ?
1 s* ]! ]4 d" |5 G6 b8 V* B南召,不是南“昭”。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11-24 19:53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 E) j5 V( `0 [" ~' K- z- R4 C8 m) h) J
" C5 r/ H$ r4 j2 `0 U' A “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
5 g2 ]0 K/ G, @, i8 P2 y. \
& i& }; @$ F- I& S: [( a
这样推算下来,追溯到宋朝的始祖应该有多少万!!如果宋朝都有家谱的话,传下来的又应该是多少万!!现在出现的家谱有多少万!!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25 09:00
回复 26# 姚双全
" ]& }1 ^; h: X0 M0 a' v
7 \, T- J7 O$ d) W' D! a: r$ }
7 j2 u% }: F6 j0 G. f* T; a 可惜大多不能上学,连名字都不会写啊
作者: 南阳姚尧 时间: 2013-1-31 18:05
还是没有南阳淅川的呀?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2-3 11:35
回复 28# 南阳姚尧
% d8 y; Q, g: K `/ ]7 y# R! N- t9 T5 ^& x- k* M
9 o* L( \" z0 v
你是淅川县什么地方?回家到内乡县城时记得留下一个小时见见面哦!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