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转发】云南省玉龙县九河乡姚氏源流考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4-5-28 18:30
标题: 【转发】云南省玉龙县九河乡姚氏源流考

. O  B/ G6 R% E# a. w) s   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蜀汉云南郡中设姚州;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设姚州都督府,其治地在金沙江南蜻蛉河谷的弄栋川(今姚安)。姚州府直辖县有三:姚城(今姚安)、泸南(汉之蜻蛉县,今大姚、永仁)、长明(今牟定一带)。
- }: a/ w' ^+ k" S) _8 O6 Q7 y   《姚州府志》记:“绥怀六诏,镇靖百蛮,羁縻十三州。”说明姚州是唐朝经营云南的总管机构。《旧唐书》载:“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州旧城北百余步。汉益州郡之云南县……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因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管州三十二。麟德元年,移姚州治于弄栋川。自是朝贡不绝”。3 j5 p7 v( K  M$ s7 ?
   《元和郡县志》载:“此地多姚姓,故置姚州,为泸南之巨屏。”其他史料都说明,其地境内大多白蛮,是云南开发较早、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蛮书》有“弄栋蛮则白蛮苗裔也,本姚州弄栋部落。其地旧为褒州,尝有部落首领为刺史。有误杀司户者,为府城论罪,遂率家众北走,后分散在麽西江侧,并剑、共诸川悉有之。余部不去,当天宝中姚州刺史张乾(虔)陀守城拒战,陷死殆尽”的记载。对这一记载,熊元正解释,“在弄栋的白蛮,其部落率部众到今永胜、华坪、玉龙的金沙江沿岸和剑川、野共川(今鹤庆)一带”。
* @1 V# {, J. q: m) S4 I) r* J1 s0 |% |! r, w) V

  r$ K# t4 q* i! W
玉龙县九河乡姚氏源流考

, _$ `3 a9 Y8 x7 M
来源:丽江融媒 2024-05-26 10:34
; Y/ i" x% F& `1 R# \. g' K+ R6 \
平  女(古城区)
& R( \. X" L( [% N* y3 E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 h5 A: @& ^+ @2 |# X9 S  k3 ~3 U
  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在这哲学命题的困扰下,我无事常寻思:玉龙县九河乡的姚姓从何而来?“龙邑”又潜藏着怎样不为后人所知的故事?
  i0 Z, q/ i: y7 W4 q& y7 k$ V& G& J
" j6 ~) o$ |, y% f  Y
  丽江的姚姓以玉龙县九河乡龙应村最为集中,其他各地有零星分布。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零星分布的丽江姚姓,大多从龙应村迁播而去,如,九河乡高寨的姚家,相传从龙应搬过去;石头乡的姚姓、史姓,是龙应到石头乡铸造犁头的先人落籍下来的;中和村的姚姓,因兄弟分家,弟弟从高寨搬到坝子居住而划归中和;易之古村的姚姓,是明朝时从高寨到易之古村修建水碓、水磨的姚姓工匠落籍下来的;丽江古城的姚姓,是清朝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手下战将姚晓骑的后人发展而来,而姚晓骑是九河乡易之古村人。; b* Y9 n  e  N; \( x

( m" j0 l' m: B

% n) p) b( W* u" s' y8 g. r: ?1 R  在白族语中,龙应村被称“龙邑”,分南登、宛登、北登、睅马登、史家坡、西新邑等村民小组。“邑”多和地名、邦郡有关,白族常用它做村寨名。龙邑是云南省境内为数不多的大村子,传说原称“奴邑”,因被派的役力到此地做苦工而得名。794年,南诏王征战吐蕃,安营扎寨于此,龙潭里突现巨龙腾空的景象,老百姓欢呼“神灵保佑,龙王顺应”,说来真灵,南诏破吐蕃成功,南诏王便更名“奴邑”为“龙应”。南诏破吐蕃成功,稳固了南诏西北边境的安全,从此,“龙应”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龙应村的龙王庙经受了“文革”中的破坏后,至今犹在。% F; X, b9 _' _3 A+ T, A
( G& @( V% L+ X% l8 I

+ K' c# e( C. o' Q$ l" `  据笔者多年田野调查发现,凡名“龙邑”“龙登”之村落,皆为古村落。“龙”用于地名,云南省白族居住区内的龙潭、龙门、龙登等俯拾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诺邓,白族语称“龙登”;腾冲和顺古镇,白族语古称“阳温登”(俺宛邓),意为“中间的村子”,其李氏宗祠至今上刻“龙登”2字。“登”是白族村落最明显的标志,凡带有“登”的村名,大多是古村落,且居住在一个略高的土坡上。“登”即“邓”,意义与“坻”同,“坻”又通“氐”,可知,白族语“登”或“邓”的地名,乃历史上的“氐”,“氐人”就是居住在坻地的民族。$ n& {7 e1 K" x- L6 |, V$ Z$ t
0 M1 u7 M) V4 `; D
7 e7 ~7 M3 X. M5 f
  大村“龙邑”、小村带“登”的地名,我原以为是地道的白族语,殊不知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一定潜藏着一段不为后人知晓的族群迁徙史。倘若再从“龙邑”村民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多方面观察、分析,就益显其独特性。如,龙应村村民把非亲戚关系的朋友称为“伙几”,而对朋友的爹妈则称“伙几爹”“伙几母”,这情况在别的白族村中没有。“伙”是古代兵制,10人为一伙,同锅吃饭;“伙计”指合资经营的人。根据“伙几”是“伙计”的变音来看,可以窥知,龙邑村的姚、李、张等姓的先人曾是生死与共的伙伴、伙计。
4 Z* `9 S% \& m; L5 V1 x$ Z2 m& L# ]: V; r
0 r$ I  ?! C% o6 ^, q
  曾是伙计关系的这个族群从何而来?为什么人死时必须大声嘱咐其一定记着走中间这条路去寻找祖先?为什么入殓时必须装上五谷、银钱,并告诉死者装的盘缠足够花销、放心去吧?带着这些问题,我从史料中寻觅蛛丝马迹。) [  n/ F9 J' H1 G* t( t" g
7 Y6 N9 I! H( k

& _. ]. e, N; s: R+ _/ U5 j  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蜀汉云南郡中设姚州;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设姚州都督府,其治地在金沙江南蜻蛉河谷的弄栋川(今姚安)。姚州府的直辖县有三:姚城(今姚安)、泸南(汉之蜻蛉县,今大姚、永仁)、长明(今牟定一带)。《姚州府志》记:“绥怀六诏,镇靖百蛮,羁縻十三州。”说明姚州是唐朝经营云南的总管机构。《旧唐书》载:“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州旧城北百余步。汉益州郡之云南县……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因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管州三十二。麟德元年,移姚州治于弄栋川。自是朝贡不绝”。《元和郡县志》载:“此地多姚姓,故置姚州,为泸南之巨屏。”其他史料都说明,其地境内大多白蛮,是云南开发较早、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蛮书》有“弄栋蛮则白蛮苗裔也,本姚州弄栋部落。其地旧为褒州,尝有部落首领为刺史。有误杀司户者,为府城论罪,遂率家众北走,后分散在麽西江侧,并剑、共诸川悉有之。余部不去,当天宝中姚州刺史张乾(虔)陀守城拒战,陷死殆尽”的记载。对这一记载,熊元正解释,“在弄栋的白蛮,其部落率部众到今永胜、华坪、玉龙的金沙江沿岸和剑川、野共川(今鹤庆)一带”。2 q2 z/ }( g) t. v. I" W
8 M) f/ j- R5 y) ]3 O
" b0 b1 C. F8 M& q
  根据这些记载,再联系“龙邑”来历的传说来看,“龙邑”可能是从弄栋姚州迁徙来的白蛮。
! y- u+ r% }; S
4 N- K: g" l- I  J- E* J% }
4 J% c! \7 W, R" S
1.“龙邑”大姓为姚姓、李姓、张姓,与史实相吻合。张虔陀“守城拒战,陷死殆尽”,是在750年,那么,“龙邑”白蛮有可能在“有误杀司户”便“率家众北走”时期来。这一事件史实很难找,推算下来应在750年之前,否则又怎能从“陷死殆尽”中逃生?南诏攻吐蕃取胜是794年,与民间传说南诏王攻吐蕃时在龙应安营扎寨相符。据史载,南诏攻吐蕃成功后设铁桥节度,将麽些、施蛮、顺蛮等部落内迁到滇池地区屯戍垦殖;将其他地方的白蛮部落迁徙到永昌节度地区垦殖。而“龙邑”没有被迁徙的原因,与南诏攻吐蕃时安营扎寨于“龙邑”有关。“龙邑”的居民在南诏破袭吐蕃中立下功劳,才能得到南诏王更名“龙应”的恩泽。
% y$ V4 q5 \' A2 {+ j
* O5 [) J  S' \" ]2 `5 \5 O/ L

( \& _/ c5 ~" M9 r4 \2 D4 b2.将云南省内的地名如玉龙龙应、云龙诺邓、腾冲俺宛登等同历史上的“弄栋”联系起来看,其间隐藏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便逐渐清晰起来。“弄栋”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益州郡时就是所辖24县之一。到621年唐设姚州府时,“弄栋”这一地名已沿用近800年。直到如今,姚安坝子仍称弄栋川,县城所在地仍为栋川镇。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用名称,其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一个沿用2000多年的古老地名“弄栋”有何深远的意义呢?查阅史料毫无线索,揣摩字义亦难解释。倘用白族语释读,“弄栋”则是“龙登”的记音。弄栋自古以来为白蛮居住地是有史可查的。弄栋的白蛮后来四散到何处?联系天宝战争前后,南诏王多次迁徙弄栋的白蛮到永昌等地亦是有史可查的。腾冲的和顺古名“俺宛登”,李氏宗祠至今仍刻石“龙登”2字;玉龙县九河乡中龙应村亦称“宛登”,且李姓人居多;云龙县的“诺邓”是白族语“龙登”的记音;古城区金山街道各白族村落的地名大多在姓氏后加“登”命名。故,笔者斗胆推测,“弄栋”这一古老地名是白族语“龙登”的讳语。“龙”是皇权的象征,地处南荒的白蛮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龙登”呢?或许是史学家把同音载入史册。好在由弄栋迁徙四散的白蛮,为永世不忘祖居地,便累世以“龙登”或“登”铭记之。
& ^) q7 r/ G8 ?$ V: J# X7 I
$ S# r; a3 x6 D5 g# b9 s! J! D
% W8 s5 A* \3 A$ X5 y, N
  继续追溯,唐高祖武德元年置姚州都督府是在621年,姚州因“其地多姚姓,姚亦为氐羌大姓”而名之,那么,“氐羌大姓”之姚氏从何而来?
6 G1 y- @3 J9 k1 C0 `2 i, W9 e) n$ B/ i% C
! ?3 `, j% X+ e0 X$ V4 o
  翻开史册,氐羌大姓之姚氏曾于384年在西安建立后秦政权,417年被东晋所灭。亡国后的姚氏集团哪里去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正如范义田先生所言:“苻坚既败之后,其遣戎川南之军及其余党,入据南中,亦为事势之必然也。”前秦苻坚失败后如此,后秦姚氏亡国后随之入据南中亦在情理中。从时间上看,后秦灭亡在417年,唐在云南置姚州是621年,而远在几千里之遥的浙江余姚也曾同年置姚州(后才改余姚沿用至今)。云南大姚至今有大姚河,浙江余姚县的母亲河也叫姚河,又叫姚江。著名作家余秋雨在《故乡》一文中写道:“但在我学术研究中发现,更有生命力的余姓一脉,是古羌族。”从后秦亡国后的200多年的时空里,氐羌大姓姚氏是怎么散播到云南姚州和浙江姚州的呢?查阅史料,《晋书·载记第十九·姚泓》云:“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往江南。”意为,姚赞(后秦重臣)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也投降于刘裕(东晋相国,后为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却把他们全杀了,把其余宗亲迁往江南。在此,透露出后秦姚氏宗亲的去向,这也是氐羌姚氏历史上大规模的南迁。
% ^1 j0 n8 A3 k, |! V, I( f
, j7 @, u& N+ d. J$ T
6 n- x9 c" ~9 k: {
  南迁的姚姓是怎样到达云南的呢?我自然联想到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这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跨越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渡过激流汹涌的金沙江,一直延伸到东南亚河谷地带。它又叫“西夷道”,从四川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西昌、会理渡江抵攀枝花,入云南永仁、大姚、姚安、大理到永昌,最后通往印度及东南亚各国。" d7 a7 v9 p& z  K* D0 t* p9 K: {

% ^. G( Z5 m, @

5 q" o* O  K  p8 I5 Y  据查,早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发现蜀布和邛杖,得知由蜀西南取道身毒(印度)而来。张骞归来将此事禀告皇上,汉武帝听后决定开通西南夷道。元兴六年(前129年),派遣司马相如开凿通往雅安、西昌、云南大姚等地的道路,称“西夷道”。69年,汉王朝为开拓和经营边远西南,开“永昌道”,设立永昌郡。自此,“西夷道”与秦朝开凿的五尺道“南夷道”在永昌汇合,连成一线,南方丝绸古道全线贯通。“西夷道”中,由四川西昌到云南姚安、大理的这一段,是数千里蜀身毒道上最为显赫的古道。225年,诸葛亮“五月渡泸”,其行军路线大体与此道重合。历史上,此道有多个称谓:灵(零)关道、姚嶲道、清溪关道、建昌道等。这些名称来源于其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功能,它是连接滇蜀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据查,“零(灵)关道”出自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清溪关道”因唐朝时进行扩道,于清溪峡设关戍守得名。“建昌道”因元朝时增设驿站在西昌名之。  n9 k3 l0 L: F, }6 x

% C' M6 t0 X+ ^) d3 y' T
# e) z1 F9 M2 K
  那么,“姚嶲道”又因何称之?莫非随着前秦、后秦氐羌政权的灭亡,氐羌大姓姚氏族群亦沿着此道跋涉而来,进入云南大姚、姚安,而称 “姚嶲道”吗?浩瀚的史书中,只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姚姓,故置姚州”一语,可印证当年氐羌大姓姚氏翻越西南崇山峻岭、渡过激流汹涌的金沙江到达姚州的史实。
5 \1 Q& b) k# |+ N' {$ I4 p& K' `! q, ^' v4 E( f

% c6 g( \; ?  u& Q3 A& k/ o& r  然而,“嶲”又怎样理解的呢?嶲,从字形看,山中长尾的鸟,一说山中有冠的鸟。它是多音多义字,读“西”音时,指越嶲郡,四川地名(今西昌)。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邛都而置越嶲郡,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丽江市金沙江两岸,以及祥云、姚安、大姚以北的地区。越,跨越,飞越。越嶲郡即越过嶲水建立的郡县。嶲水,古水名,大渡河的重要支流。有字典又释,“越嶲”指中国西南部一个古老族群。这个古老族群包含了古代游离于川西藏彝走廊的氐羌族群。这个族群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汉代班固的《汉书》就有“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的记载。由此可知,“嶲道”是以长尾的鸟为图腾的氐羌族群穿越过的古道。为何再冠以“姚”呢?那是姚氏首领曾在西安建立后秦政权,历3主(姚苌、姚兴、姚泓),共34年。虽于417年灭亡,但其在氐羌族群中影响深远而名之。更为奇巧的是,386年,姚苌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年号白雀。白雀即象征吉祥、祥瑞的白鸟也。
& t% ~4 a3 ]- s; g" a2 J' R3 T) c
0 k5 h. Z* ], d. W2 [
3 ^4 ~" ~& t0 N# o* F+ t$ U
  《百家姓·姚》载:“西晋时,南安赤亭羌人姚氏盛极一时。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地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原来,建立后秦政权的氐羌姚姓渊源来自甘肃陇山。后秦政权奠基人姚弋仲(280年—352年),南安赤亭人(今甘肃省陇西县),世代为羌族首领。《晋书·姚弋仲传》载:“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至此可以明白,原来滇西北之姚姓确实是舜帝后裔,非少数民族附会汉姓而来。玉龙县九河乡姚姓的先祖,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历经难以计数的征战、迁徙,由大西北走来,最后栖居在美丽的玉龙雪山脚下。
: n' i( {5 D# [2 g- R1 U! |7 O
  i0 V) L, _  j+ M* |( Z6 [
* L* _3 t- G( S' o
  姚姓如此,与姚姓有“伙计”关系的李姓、张姓亦大致如此。李姓自古亦是氐羌族群中的大姓。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一个以陇西郡(狄道县)为郡望的士族,唐代李氏皇族就出自陇西李氏。今云南腾冲和顺古名“俺宛登”,李氏宗祠刻“龙登”,丽江“龙邑”的中龙应村,白族语“宛登”,足见二者的渊源。而张姓是最早进入西南的移民,据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派张若为蜀国首领,组织秦民万家进入四川。相传,今云南白族张姓最早由张若组织的移民从陇西迁来的。九河龙应村还有史姓、王姓,民间传说是后来者,史姓因打铁落籍下来,而王姓是宋末元初为守护抗蒙英雄高禾及其将士的英灵来的。5 O# K, N, k& t6 f+ b

9 S$ w: a8 W0 O, A3 C& q
* C/ C, `8 ?: Y* V
  玉龙县九河乡的“龙邑”与甘肃陇山真有渊源么?史迹难以寻觅,民间也无家谱可证。但至今龙应村民的白族语夹杂了大量的甘、陕地区汉语便是例证。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50—60年代,村民大部分是文盲,自认为地道的白族,不会讲一句汉语。但是,近年来我对白族语进行疏理,发现龙应村民的白族语中有很多是先秦古汉语。更为惊奇的是,2012年我到甘、陕、川旅游,在西安、延安等地聆听到遗存至今的氐羌语,“兹达”“阿达”“俺们”“阿甚”等陕北方言,居然不受时空跨越限制,同远在几千里外的云南白族一致。真应了范义田先生所言:“故千里同风,语言大致如一。而其中白氐一系尤占重要成分,多属晋初自秦陇迁来者,故其语言中,尤保留不少古代中原之音义。”$ t( v+ e& i3 T5 c( f, c; q1 n3 y
! m' p. F( S/ R* t! x* U( m

5 a" O: Z5 O8 N2 G6 p  再则,村民以“龙邑子拜汉为菿”,每年正月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汉,“天河”。《诗·小雅·大东》云:“惟天有汉,监亦有光”。“菿”即大,意即龙应的儿子以祭天为大。祭天起源于上古,周朝进一步完善,此后,中原历代帝王自称天子,垄断了向天祭祀的权利。《礼记·王制》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而一个至今都不清楚自己族源、甚至相传被奴伇来的族群,却以“祭天为大”,其间肯定潜藏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4 V( e* \+ I' @5 y

. [  f, V- ]5 e9 v. Z0 C: f: a7 l" h

" I6 B. o1 p: }% G+ `/ W  综上所述,丽江姚氏大多由“龙邑”迁播出去,龙应村姚氏来自姚安(大姚),姚安姚氏是氐羌大姓,氐羌大姓姚氏出自后秦姚氏,后秦姚氏源于甘肃陇西姚氏,陇西姚氏源自舜帝少子,这是有迹可寻的。我从平凡的“姚”姓解读到一个族群几千年的迁徙史,解读到白族民间对亡者的叮嘱语里的潜台词:“上马路”象征马背上的藏族,“下牛路”象征农耕民族汉族,中间的路则象征游离在汉藏间半牧半耕的氐羌民族。从大西南回到大西北祖居地,路漫漫其修远兮,故,一定要带足盘缠。这看似古怪的习俗背后其实潜藏着族群的迁徙史。原来,爱用隐喻讲述历史是少数民族的特点。/ c" g. V+ k0 Z( Q; r  c9 R) R" C
/ y; Z6 L; x( C- E

- `! ?3 g. @2 ~* U  一个知道自己来路的民族,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4 m2 w; W0 J/ j
3 _# m% j0 }9 H2 |& d5 }
! Z. \4 o' b5 [9 Q

1 o' @+ _' V( Q7 [7 e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4-5-29 09:14
: V8 P/ ^8 w* \5 I  J% q

3 _' W1 H) f5 y3 w3 B# j) c" p      丽江的姚姓以玉龙县九河乡龙应村最为集中,其他各地有零星分布。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零星分布的丽江姚姓,大多从龙应村迁播而去,如,九河乡高寨的姚家,相传从龙应搬过去;石头乡的姚姓、史姓,是龙应到石头乡铸造犁头的先人落籍下来的;中和村的姚姓,因兄弟分家,弟弟从高寨搬到坝子居住而划归中和;易之古村的姚姓,是明朝时从高寨到易之古村修建水碓、水磨的姚姓工匠落籍下来的;丽江古城的姚姓,是清朝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手下战将姚晓骑的后人发展而来,而姚晓骑是九河乡易之古村人。; }- n: \9 ^1 J) Z( h4 r
. G9 F/ m4 p8 q. w' W
玉龙县九河乡姚氏源流考7 S: r; d, Y9 c/ N
http://bbs.s j ys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96&fromuid=4  (出处: 世 界 姚氏宗亲网). v& m- ]$ Y7 o0 E, H2 k% I1 v; D. u

7 I5 J  Q! ]3 e3 d) M" k- O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