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关于姚勉和《奕世状元坊记》一文的新发现:卿芳老不必存疑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7-19 10:25
标题: 关于姚勉和《奕世状元坊记》一文的新发现:卿芳老不必存疑了!

$ v- ^, l) M% v2 h; V
我在雪坡舍人集中发现几篇有价值的文章,可作为《奕世状元坊记》一文的佐证,同时也是对姚勉世系来源证明,请感兴趣的宗亲参考:

    (1)雪坡舍人集第二十三卷《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一文。此文提到当时瑞州知府姓蔡,又有一句提到姚勉的来历:“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书脉之传七百载而江西夫子擢伦魁于京汴文派至此百余年”,莫不是说其先祖丰城公和振、旦二状元公吗?(不是中举的状元,是特奏状元)

    (2)同上卷:《发解谢赵府判启》。

    (3)同上卷:《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此文中更是明确把自己的世系来源表达出来:自瀛洲学士肇开剑水之国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而至今日仅百余年,而后又提到了八行状元,释谒状元等。这篇文章值得研究,里面透露了关于姚勉世系信息,特别是南唐仓监是谁?是姚尚忠吗?如果证明是姚尚忠,即可以此为线索,对姚尚忠的世系进行研究。

    可以肯定的是:姚勉中状元时,瑞州知府姓蔡,新昌县令姓赵,因此,卿芳老也不必存疑了。

    另外:不需要解释发解是什么意思吧?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7-19 10:53
我在雪坡舍人集中发现几篇有价值的文章,可作为《奕世状元坊记》一文的佐证,同时也是对姚勉世系来源证明 ...# L! A: Z  N, z% p, H) J  _
姚士平 发表于 2012-7-19 10:25
   衷心感谢士平,闻闻,钟尧,维侃,祖军,双全,绍弦等宗亲的热情参加讨论.使我增长了知识解决了疑惑!更难得的是大家以取征为前提。以平和友善的心态来说明理由.为此再一次感谢宗亲!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7-19 11:00
回复 1# 姚士平
+ r3 @) m6 ^7 n/ ~4 X: B6 e% h" F# h% U0 B/ ?* \1 e) p

/ c9 n' J( y7 z+ v& |* M  j    赣南(平远姚)姚士平提供了铁证:
7 x) g1 w) \9 h* |( {   清人胡氏在《雪坡舍人集》补遗的《奕世状元坊记》是宋状元姚勉真作!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7-19 11:33
回复 1# 姚士平
5 c& i: P8 u8 r3 l. O5 ^
7 t1 H, y" T, {查百度如下:& K- S& s8 Q' e: V( I2 }
   
词语:发解 [拼音]:fā jiě [释义]:
/ C8 @5 X. T: g% O$ [0 u       1.唐宋时﹐应贡举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
2.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 3.泛指乡试考中举人。 4.犹起解。旧时谓押送犯人。 应该是哪个意思? 另外,请姚士平宗亲能不能把帖中的文言文翻译一下,估计很多宗亲都看不懂、领会不到意思。
3 y+ b* r2 Q9 p, h$ |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7-19 12:02
回复 4# 姚双全
+ W( h3 x$ W0 D& l$ x7 m' |
" ^  D5 J# U- P* b# @* C# H8 r+ Q' b8 y; C" \/ P3 c# L
    此处发解应该是官府送举子进京参加会试。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7-19 12:11
我看了两遍《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这篇《启》不仅知道他是瀛洲学士的后裔,而且还叙述了灵源姚氏的变迁史,南唐五代避乱于灵源,同时说了自己的祖先八行状元,释谒状元和新昌、灵源的儒学不振的担忧。太重要了谢谢士平宗亲。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7-19 12:31
回复 6# 姚闻闻
  a/ c% v& o, s) u7 F
( u5 ]" y( T2 E( G
( K6 ?, r0 e& w/ g' s6 g. ~    不客气。这是应该的。
作者: 姚克保    时间: 2012-7-19 14:09
各位宗亲:求请帮忙查一下宋代的其它记载中有没有特凑和褐释状元,或是其它姓氏谱中有没有特凑和褐释状元的称呼。因为这些讨论都绕不过这个称呼。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7-19 14:51
回复 8# 姚克保
8 A* ^/ z/ O; t* ?: f
" L! g& a- R$ [克保宗亲:
$ M( p+ c# q( M3 k9 E: i“特凑和褐释状元”在宋代其他文献中有,《豫章丛书》集部的典籍或其他古籍中都可查到,但以“特凑和褐释状元”的有无来判定《记》的真伪说服力是不够的,考证是要从很多方面来推理、分析、判定,最后才可确证。据我所知孤证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作者: 姚克保    时间: 2012-7-19 16:41
我同意你的观点,只有孤证不行。但现在就这一证据我都怀疑,所以想确定一下,不知你查的是不是仍然为姚勉世家的“特凑和褐释状元”,要是仍然是姚勉世家的,那仍不能让我相信有“一门三状元”的官府说法。
作者: 姚克保    时间: 2012-7-19 16:43
特凑和褐释是有的,这个我知道,我说的是不是有特凑和褐释状元。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7-19 18:21
特凑和褐释是有的,这个我知道,我说的是不是有特凑和褐释状元。
. e7 z% Y7 \, r4 M, q" Z姚克保 发表于 2012-7-19 16:43
0 Q! L, t1 V+ e7 t

+ o6 g. q4 O: W2 i7 Y! A
: i- N4 G/ R7 h    是特奏状元还是特凑状元?
. [4 n  z2 V. P# }; o: Q1 ^) b ; X  N* P  h* D! Z3 b
    既然特状元和褐释状元是宋朝廷另两种取士之道赐的(南昌谱记姚振,赐特状元),我想就不是僭越。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7-22 11:52
“释褐”杂 说(网摘)7 Z/ `* t' P6 b- `( B
      读唐、宋史书、笔记,屡见“释褐”一词。 释褐就是脱下当老百姓时的粗布衣服,表明从此摆脱了百姓身份,步入仕途了。到了宋代,释褐几乎成了中举的代名词。从吕蒙正榜起(一说从姚晔榜起)还举行“释褐”仪式。就是殿试、胪唱后,状元以下天子门生便逐一列于殿下,朝廷授以袍、笏,登第举子们当场脱下旧衣,穿上官服。有则小故事说,考亭陈轩家境贫寒,“解衣若悬鹑(古人见鹌鹑羽毛既灰暗,又杂乱,每以“悬鹑”喻衣着破烂不堪),仁宗恻然,解黄衣赐之。其后赐袍笏有淡黄色,自轩始。”* Z3 D8 z0 y$ f- P& m# S2 a4 M1 R
       释褐仪式又授“笏”。授的笏是何质地的呢?宋沿唐制,释褐初官授木笏。
5 Y) y5 R( z' k      佩鱼  古代官员极重腰带,因为古代人腰间佩戴许多用以炫耀地位的、外交使用的、平时喜爱的器物、饰品。如鸿门宴上范增举所佩玉玦,要项羽早与刘邦决裂。佩鱼始于唐高宗时,金质、银质的鲤形鱼剖为两片,一半有司藏档,一半官员随带,朝廷另赐金饰、银饰的袋子让官员装鱼,称金鱼袋、银鱼袋,系在腰带上。我们常见字帖上书法家述自己的官职、爵位时,多有“赐金鱼袋”的叙述。金、银自然有别,衣紫者才有资格佩戴金鱼袋,衣绯者则佩戴银鱼袋。官员戴鲤形鱼,自然是因为唐室姓李,鲤、李谐音。武则天篡唐,改命佩金龟,因为玄武为龟。$ K! H8 |, s+ r5 u7 z
http://www.ktwyw.com/dispbbs.asp?boardid=23&id=22941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7-22 12:16

宋代的特奏名制度简说


# D2 o3 l+ L# ~% p      所谓特奏,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宋史>选举志一》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科举,在录取礼部奏名进士张拱等八人以后,又额外录取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未及第人司马浦等一百零六人。当时虽然尚未形成制度,却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有特奏名的先河。但是,在科举中第一次出现特奏名这一名称的,则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榜。 $ ~* F4 f+ w/ U6 B: l3 x4 Y$ X$ f
  科举考试中实行特奏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宋代实施过。唐代科举,应试者较少,且大多为官僚、地主的子弟,故朝廷对落第士子尚不致引起大的关注,并无特奏名一说。入宋,在“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了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于是在科举考试中录取特奏名的情况越来越多,到真宗朝中后期,逐渐形成制度,如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月下诏:“礼部贡院,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虽不合格,并许奏名。”但是可以获得特奏名的资格,随着形势的不同,每次贡举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从仁宗朝起,又加上了年龄的限制,如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下诏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景祜元年(1034年)又规定:“南省就试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其条件又改为:“诸路进士八举,年四十以上;五举,年五十以上;并初举甲子绍兴十四年得解,十五年到省下之人,即不曾经展过省、殿试年,自合依旧制,自解到省试下,实及三十年,并许赴特奏名殿试。”如此种种,鲜有定规。宋代科举自从有了特奏名以后,每榜所取人数皆不相同,少的数十名,多则上千名。据有关学者的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

" }( F- l, M# S' E$ I% j  北宋前期,凡获得特奏名者,不必再经殿试,即可授予出身。随着特奏名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分出成绩优劣,以作为区别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起,才有特奏名须赴殿试的要求,时间一般定在正奏名进士殿试的次日。但是,特奏名殿试比正奏名殿试要容易和简单。熙宁变法后,特奏名殿试亦与正奏名进士一样,改试策一道,策题也较正奏名容易得多。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一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说明特奏名考试基本上徒具形式而已。 5 m! w" w, U! Q, N
  特奏名录取的人数虽很多,但对他们的授官却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 k1 ^% E6 z2 B3 W4 I* x& Z& ]
  当时,正奏名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予宣义郎(从八品京官)、签书大都判官公事;第一甲第二、三名授予承事郎(正九品京官)、知县;第一甲第四、五 名授予两使职官(从八品选人);第一甲余人为文林郎(从八品选人)。第二甲进士,授两使职官(从八品选人),第三甲授初等职官(从九品选人),第四、五甲才授予试衔官(未人流),但一年以后基本上都能出官,并获得迅速升迁。与之相比,特奏名第一等上、中、下,一般只能授予判、司、簿、尉(从九品选人)乃至试衔官;第二等上、中、下,一般只能授予试衔京师助教。他们虽然允许出官,但两等的总人数限为二十三人。第三、四等所授官职就更低,又很难出官,且总人数限制为八十人。绝大部分特奏名进士则只能授予终身都不能出官的下州助教之类的试衔小官。至于特奏名诸科的授官就更低。南宋初年,由于受战乱影响,应举之人减少,朝廷对特奏名的授官恩例一度有所提高,如特奏名第一人赐进士及第,又“特诏入五等者并调官”。但是,随着政局的稳定,特奏名人数的大量增加,对特奏名的恩例再次裁减。换言之,占人数三分之二的特奏名,基本上没有出官的可能,只允许他们在下一次科举考试中,免除发解试,直接参加省试而已。另外,还须特别指出,即使能授予实职的特奏名,他们最多只能做选人(低级文官),而特奏名选人要想成为京官,从而踏上可以正常升迁的道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够成为选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则基本无望

! @# c3 p! t9 t6 ]- H8 Ahttp://www.gxfxwh.com/archiver/tid-5090.html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7-22 15:17
回复 14# 姚维侃
6 _( j' v8 ]8 }4 M% b1 @/ L/ ]$ j. }+ ~/ o2 @* z- z8 T) _

, x+ J7 ]3 b4 J! z( r( v    维侃宗亲:你们族谱里记载姚思廉后裔里有姚勉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7-22 18:05
回复 14# 姚维侃 0 U- y) B0 s% _2 r

) V; L& K# S/ D, _$ F# l2 K
# W; N/ r* D5 F    维侃转发了两个好帖。我将这两个帖移到宗亲闲谈,让它们有新作用和新影响。“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7-22 18:10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7-22 18:39 编辑 0 b5 U/ k6 L/ f8 |! W8 ^* r% U

4 Y. ~+ X9 v' _5 T回复 15# 姚双全 : K. p. s- ?8 ?* S, i/ v+ ?. i0 o
- ~, q& [: @: m% Z

0 {  M0 y6 r9 T. o, w8 ]3 }双全宗亲请看姚网此页,第三十二传中提及姚勉。    * o1 k% ~1 Y2 Q0 C) W' E
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9011
) V( A! m; R/ i+ n# y% t还可参看姚网此页第十九楼: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2252&extra=&page=22 J5 c" z2 R- r7 ?3 D! `( ]3 j$ F
由此表17世再排到第22、23世,便可看到,我安徽始迁祖源清公及以下既不属思廉支,也不属姚崇支,但与姚崇支血缘更近些。
" W$ a5 |1 _$ q( g5 J1 h* R
17世    
18世     
19世 僧垣习臣舜臣贡臣   禹臣尧臣 
20世  廷肃廷章   廷高廷重 
21世 思廉 思师思齐思普   思哲思明思皎 
22世 处平       果毅果宏源海 源清 
23世 怀道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7-22 18:45
回复 16# pszyyao
4 i$ [2 ]/ P* K1 S) @/ ~: T/ S
  H. ^5 D  b7 N1 S! S4 I: i6 b5 r! h# H; a
    钟尧教授任意处置吧。:handshake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7-22 19:06
回复 17# 姚维侃 2 u6 ]  Q# Q# N

! z1 r; h! B9 \! V& W8 N# |' S' s4 s; \6 F" E) I9 W, v
谢谢!5 e0 r/ u$ p$ M
流源序里面既有姚思廉、姚勉,还有姚崇。但不明姚勉与姚思廉和姚崇分别是什么关系。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7-26 14:10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2-7-26 14:17 编辑 ! Z0 u) A+ X& @1 d9 }2 S: U
; D  A" s% M/ B' A3 v+ L
古代学校教育特色举隅:宋朝(2011-08-20 17:10:54)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的天空  
4 I! K3 M9 r  x3 U# V/ c& p南、北两宋的学校教育,不管京畿或地方,各校设立的先后,教材的内容,运作的情形,和教职员、学生名额,都不一致,且每易一君主或换一派阁员也屡有变更。  B# n! n1 F" l7 o4 N
京城方面的学校:# f( {) E! _3 }( b0 Q) q
" b# s: x8 i( {4 b7 Y
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和“广文馆”,这些都属于大学性质;“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和“武学”,这些都属于专门学校性质;还有属于小学性质的“国立小学”。除“算学”(归“太史局”管)、“书学”(归“书艺局”管)、“画学”(归“图书局”管)、“医学”(归“太医局”管)等之外,其余全统归“国子监”管辖,谓之直系学校。" i: X8 G$ |( k

9 n& [) H: a5 f5 t# H0 d) v此外,还有几所特殊学校,如“宗学”、“诸王宫学”和“内小学”三所,统为贵族学校,内兼高、初两等教育性质;另有“四门学”一所,则特地为庶民子弟而设立的,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4 e5 f/ c3 p3 k' p" y
" x# d+ ^0 W- X8 I9 u! `4 P+ S/ x地方学校方面:
# s$ e% M) M* R5 B; H; b
* M4 ]; ]1 x8 Q' v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军有“军学”,监有“监学”,县有“县学”,介于中、小学性质之间,而界限不甚严明。各校由各级所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管辖,其上则统属于本路的“提举学事司”。- Y% R% S' g1 h4 R& W
( o! \2 L+ O1 b
自仁宗以后,州郡也都有“学”,并置教授,以“经术”、“行艺”训导诸生,掌理课试之事。《宋史˙职官志》、宋儒文集中常有“州郡建学碑记”,亦可见当时的风气了。1 V9 T# k$ ~: ~$ b' }
: f- a2 H: w. K6 i: P: o- H
“国子监”有两种性质:2 u/ z+ S$ C% S: A
* G. ^$ h- |7 T4 q7 d
一为管辖学校的机关,称“国子监”;一为教养生徒的处所,又称“国子学”。“国子学”为国家最高学府,专教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当初学生的人数未定,其后以二百人为定额。
; P% h  Q$ g( A1 x4 O" t
% Q- C3 n& V; B. D" \' E* e* }《宋史˙选举志》有这么一段记载:“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奉诏分习五经。然系错者或久不至,而在京進士诸科常赴讲习肄业,请以补监生之缺,诏从之。”由此看来,这些贵胄学子,可能生活优越,入学读书有名无实,虽具学籍但久不到校者可能不乏其人。所以在太祖开宝年间,就有插班补缺的办法;到了真宗景德年间,又有旁听的办法了。$ P& |$ @& A8 r0 }; r
0 l/ U, W0 W1 l% g# r/ l
“太学”的课程与“三舍法”:
# G( r# w4 h3 Q, J& k$ H' _, z8 t0 \1 D6 a9 A6 g
“太学”的课程,历朝屡有变更。开国初年,以“五经”为教材,命诸生各习一经,每经设博士二人教授。熙宁以后,诏令学生学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且通令全国各学校遵用,以求统一。徽宗政和中,蔡京当国,“黄”、“老”、“庄”、“列”等书也都列入教材之中。( Z: }& U+ R6 m* r6 |/ o, L) E6 N/ {
- f8 a* G( Z7 y' C
到了南宋,取消“三经新义”,仍定“五经”为教材,并学习“程、朱语录”,而“四书”也渐渐列入教材之中了。总之,在北宋,王氏学很占优势;在南宋,程氏学颇为风行;而诗、词、赋、策论则随时皆采,不分派别。
) Z* D1 r5 G2 C! y" |
% e7 Q; L. m. h  }: n. {% D# J宋朝以“太学”为最发达,办法亦比较完善。开国之初,所定入学资格,只限于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子弟,内中管理和办事也极简单。到了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当国,特别注意学校教育,尤其注意大学教育,藉以培养一般通经致用的人才,所以他一方面改革从前科举的流弊,一方面扩充“太学”的内容。王氏把“太学”分为“三舍”,又将学生的资格分为三等:初進“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入“内舍”。再由“内舍”升入“上舍”,这就是所谓“三舍法”。0 Q* r: e0 T, j6 |3 D& ~
( k) J8 s6 Q& c  _: E( P, T# ~: C
凡“外舍生”每年升级一次,即年终举行“公试”后,并参考“行艺”,取其合格的──取列第一、第二等的──升入“内舍”。凡“内舍生”每二年升级一次,当修满二年时,由学官按照贡举的手续,用“弥封誊录法”,试验其成业,如成业考列优、平二等,再参验其平日“行艺”,如能都合格,则升入“上舍”。凡“上舍生”修满二年,则举行“毕业试验”。
9 r$ O6 A7 @- E7 H, `" f# t5 z3 R: j) h7 k6 \
当举行“毕业试验”时,由政府特派大员主考,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的“省试”办法相同。
- q6 `1 `  a" a. \( V: \7 u) ^2 c- E: ~. }& [5 g( M- P+ x$ J/ O  H
评定成绩分为三等:“行”、“艺”二者俱优的为上等;一优一平的为中等;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 Z7 E; [/ i8 N3 v' L' U

/ R$ W5 X/ x/ G: R# o1 E其试列上等的,当即授以官职;试列中等的,免除礼部试;试列下等的,则免解。考列上等的资格和進士一样,即在化原堂释褐(旧制,新進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官服,因此用来比喻進士的及第授官),谓之“释褐状元”。. r8 {6 L; F2 K& e4 }. Q; ?4 ]% t

2 q0 i: k# ^) @. |+ w3 O/ e5 z凡“三舍”考试,皆用“积分法”,为后世学校积分的创始。
0 U! h4 L2 u3 C, c7 `/ a, [0 |; |
" f" _& O1 }, b5 V. v6 y专门学校方面:
  {- g& {+ t( F0 o/ m/ ~1 T  @7 n! D: w- E, E
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略述如下:) J2 C* @/ x% p2 q" w
/ |/ h5 a3 a% w
◎“律学”的设置,始于神宗熙宁六年(西元1073年)由“国子监”直接管理。置教授四人,专任教课。后来乃以教授一人兼管学务,执行学规。其入学资格分为两种:一为命官,一为举人,后者须有命官二人保送。9 @' n  r* @1 f6 p; O: S4 X
. r3 w2 r+ e( C9 B# S. S
進学手续:初入学听讲,作为备取生,经过相当时间,才举行“入学试验”。如所习为“断案”,则试题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至七事;如所习为“律令”,则试大义五道。" B. z2 ]. |9 t2 z2 _& h+ ?1 l  i
. G' x% W# ?/ a- _% E
经“入学考试”及格后,才为正取生,给以公费待遇。正取以后,各以所习,每月“公试”一次,“私试”三次。所试的内容,和“入学试验”相同。凡朝廷有新颁的律令,即由刑部颁发下来,令学生学习。
$ @5 E' t* [9 y% ~* l2 \
) c% N8 M; J: h- K◎“算学”建立于徽宗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学生定额为二百一十人。其资格分命官和庶人两种。
' E2 _& v3 G1 Z  L  ]& E2 \
9 i  }7 F2 P' j1 o( }& K9 @4 v6 Y教材以“九章”、“周髀”和“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此外兼习一小经,愿习大经的听其自便,兼科皆听自由选习。8 H: N7 J' _% E7 p6 Z
+ r4 I$ N, v, W# w
◎“书学”于徽宗时与“算学”同时设立,课程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 w& @2 t$ B4 Y7 P3 C- l1 p. j! \
“练习”以“篆”、“隶”、“草”三体为主;“研究”以“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为主。此外仍须兼通“论语”、“孟子义”。如愿意选习大经的听其自便。
6 {' a2 [, W  z% Y% [1 r' D- {4 a7 u; c3 a+ Y
练习“篆体”,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练习“隶体”,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练习“草字”,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
$ d; T1 W! C0 D- b7 h2 K9 }8 f3 y- ^& ~" {" E& l( K
◎“画学”与“算”、“书”二学同时设立。入学资格分为二种,即“士流”和“杂流”。课程也分“练习”和“研究”两门:
$ b4 g6 N- w; l3 \/ K$ d5 I. u% E8 }
“练习课程”又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六科;“研究课程”以“说文”、“释名”、“尔雅”、“方言”四种书。  h+ ]9 a9 Q* G

# n$ o1 F" _# R" Z+ s; Z“说文”一书,则令学生书写篆字,注解音训,其余三书皆设为问答,以学生所了解意义的程度,观察其能否通达画意。此外还有选科,“士流”须选习一大经和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 e7 r9 {% z1 {0 U
) f* c4 ?8 i, I
◎“医学”设立较早,与“律学”同于太祖统一天下以后即行设立。惟中途经变迁很多。初由“太常寺”管辖;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徽宗时,归入“国子监”;后又改隶“太医局”;高宗南渡后,仍设“医局”;孝宗时,废“医局”而存留“医学科”;到光宗时,又复置“太医局”。
( @5 Z# ~- Y" g6 x0 n- u$ D) u1 k' w) q
此学分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学生名额,前后不一,常以春日为招生之期。置有博士正录等员,分掌管教之职。
$ p# O6 G* F1 p7 G" w
' n4 ], d) f$ ^3 l& }◎神宗时,于武成王庙内建立“武学”,生徒以百人为额。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和“庶民”。
  P2 k1 m6 Q1 F0 q! f' y$ `( h% M1 s% Y
入学以后,教以诸家兵法和弓矢骑射等术,并编辑历代用兵成败和前世忠臣义士,足以为精神上楷模的,逐日讲释。有愿试阵队的,酌给兵伍,令他们演习。以兵部郎中掌管学务,选用明悉军事的文武官员为教授。
, P# x$ {+ P; ^1 H4 S, I+ V0 N2 j4 o' f" ?: e
修业期限三年,期满试验及格的酌给军职;其不及格的,留学一年再试。
2 P* c$ E) U' M
- l! a/ _$ }) `- a1 p% O以上六种专门学校,除“太学”自开国至灭亡三百余年间未尝一日停办外,其余“五学”,时兴时废,仅有“医学”曾普遍于各州县设立,其他只在京畿有一所罢了。
3 J2 K8 m7 G, n- [' C8 R3 B1 x0 v; ]/ M0 t% v, }; B5 T
短期学校方面:+ J! [, ~4 {/ i; G
1 V1 v% c7 E- ^% A- I7 x6 v2 d, _
设有“广文馆”、“四门学”、“辟雍”(又称外学)三学,既非大学,又非专门,多由时君或执政大臣的意向,偶尔设置,历时亦极短促。, t2 f% R9 L9 w

: V  J' T8 Y, i7 H6 P" T1 C‘书院’制度
6 w; q( r# o! w9 n/ h+ `, X( z2 ]) q" }8 o6 m
宋朝“书院”的制度,是起源于五代时期,因为天下大乱,弦歌几至中断,但长江流域,还较为安定。赵宋建国,日就承平,自南唐以来,自由研究学术的“书院制度”,也在这时候完全告成。南唐烈祖升元年间(西元937-943年)在九江庐山“白鹿洞”建学馆,集师生,这是“书院制度”的开始。1 r  a) K3 L  u; b* r+ j

) U- N* Y' s8 b& _/ ?到了宋代,即建立四大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商邱的“应天府书院”以及登封的“嵩阳书院”。其建置先于各州之学。(马端临《文献通考》及王应麟《玉海》均有记载)此外,则衡州有“石鼓书院”,建置也是很久的。' m. N% A" V+ Y( j. w

# m9 [: L" I' `$ w8 @" B1 Y! [+ F北宋诸儒多在私家讲学,南宋诸儒多在“书院”讲学,所以南宋时的“书院”最盛。(见《续文献通考》)
- \" |3 Q, {2 `
  v& D: `5 Z; L7 e按宋代“书院”的性质,有“官立”和“私立”两种:“官立”的如“白鹿”、“岳麓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0-11-27 11:37
1#,  赣南的平远姚姚士平在雪坡舍人集中发现几篇有价值的文章,可作为《奕世状元坊记》一文的佐证,同时也是对姚勉世系来源证明,请感兴趣的宗亲参考:
6 Q) _9 V; s! y  Y8 U: h   (1)雪坡舍人集第二十三卷《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一文。此文提到当时瑞州知府姓蔡,又有一句提到姚勉的来历:“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书脉之传七百载而江西夫子擢伦魁于京汴文派至此百余年”,莫不是说其先祖丰城公和振、旦二状元公吗?(不是中举的状元,是特奏状元)

% j* S3 ?. `, b# @% q

(2)同上卷:《发解谢赵府判启》。

(3)同上卷:《发解谢新昌赵判县启》。此文中更是明确把自己的世系来源表达出来:自瀛洲学士肇开剑水之国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而至今日仅百余年,而后又提到了八行状元,释谒状元等。这篇文章值得研究,里面透露了关于姚勉世系信息,特别是南唐仓监是谁?是姚尚忠吗?如果证明是姚尚忠,即可以此为线索,对姚尚忠的世系进行研究。

可以肯定的是:姚勉中状元时,瑞州知府姓蔡,新昌县令姓赵,因此,卿芳老也不必存疑了。


6 Q/ q1 e1 B; x: S5 \

  姚勉曰:“念瀛州学士疏国爵于丰城,书脉之传七百载,而江西夫子擢伦魁于京汴,文派至此百余年”

  姚勉曰:自瀛洲学士肇开剑水之国,由子而孙遂家是邑。南唐仓监当五代之乱世而避地于灵源;江西夫子以七举而伦魁益有声于乡郡,为弟子以千数计;而至今日仅百余年。


+ P" z% Y6 @9 P2 S0 B5 J' C

  尧曰:宋状元姚勉不单自认是瀛州学士姚思廉的后裔,在他眼里,五代南唐仓监和奕世三状元都是姚思廉的后裔。避地于灵源的五代南唐仓监是谁?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