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初修家乘序 十六世裔孙秉衡(迎南)谨撰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巳未仲冬月)十一月吉日
+ ~1 M! W* J/ o6 @" l ; B' _; l2 w* _7 K) {& E$ T
|$ ?! l7 p7 z1 [0 T
宇宙世界在远古时期只有两种颜色——青色和黄色,这两种颜色区分开了夜晚和白天,世界混沌初开,渐渐地呈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羲和与神农创造了万物生灵,是万物起源的祖先。# ]1 u J2 F: u9 Z+ H. H- ?% Z$ {
追根溯源,有文明记载的上古姓氏由此而诞生。这些传说来自于典籍,记载了那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并非我们的先祖凭空之遐思。8 [4 j& e2 a6 N% B
虞帝诞生于姚墟,姚氏家族由此起源,开始繁衍发展。自虞舜之后,有几个朝代罕见姚姓名臣(因为历史的原因)。但自汉朝以来,姚氏英才俊杰辈出。例如:姚期佐汉,云台标功臣之名;姚崇仕唐,宰相肇开元之治;而且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样仕唐的瀛洲姚思濂跻身于十八大学士之列,他的著作《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部中的两部……一时半会数不完;还有姚明白著正人之目,唐有姚洪忠表贞于史册,元有姚枢倡导将汉文化传于北方……这些姚姓名人不但在当朝璀璨夺目,而且名垂青史!
, h6 c" H1 }! \* ^# R8 g# s9 h! V* R 庆幸的是,明朝初年,我始祖伏一公,时任队长,职掌绿旗,战时则为军,不战时则为农,都驻扎在同一个地方保持着军队的建制。开始时戍卫巡防在祖籍江西,继而迁居随南。
& q0 ?" `/ }/ x& {; r; d; F: q5 C 当时漕运已经开通,漕米转运紧急的原故,无暇顾及家族事务,家族虽然兴盛,但是各支各房混淆不清。都是因公而忘私以至于族谱未修,弃小家为国家以至于祠堂未建。
1 W& z, a. y0 I5 X) F 一直到前清光绪初(1875年左右),玉田公(国琳),风林公(峻德),慷慨热情地倡议修建祠堂,积极地宣传要寻根溯源,认祖归宗,传承家风,弘扬祖德,发扬光大姚氏家族,提高家族凝聚力的正能量思想。
, }; I8 d4 Q* Z! ~ 倡议一出,大家积极响应。接着,开始挨家挨户地收费,每家贫富不均,收费酌情而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每家每户去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筹齐了资金。
3 u4 Q5 T+ Y) z: k; O7 b- m, J 于是在姚家冲地点买田买屋,建立起来了祭祖祭宗的姚氏祠堂,从此以后,祭祀先祖有了专门的地方,祭祖的费用也有了依赖保障。+ F4 e7 ?9 F" n) T, L! `8 m# M
但后来因为数间房屋不足以托先灵,几亩薄田不足以供奉祭祀。于是,凤林公又邀同族绍唐公,汉翔公,玉田公,连杰公和我父明公等商议,大家约定,在各公项捐谷,年年存积,存之有余后又在陈家嘴买地基一块,动工修建祠堂。同时又抄录宗谱,这真是莫大的盛举啊!
|4 X7 q7 U3 `: [$ M- O$ v; E4 m 真诚地感激凤林公首先提出了这么好的倡议,和同事诸公的齐心协力,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M1 R* d) v9 q0 N% ?) ? 应痛心惋惜的是族谱还没修好,祠堂还没完工,凤林公就带着他未竟之事业,遗憾地与世长辞,其他的几位倡导者也都相继辞世。我寻思着祠堂和家谱事,真是夜不能寐,惶恐不安啦!! w, t2 c7 i. E4 w. ^
今当教读之闲暇,奉业师秉钧之命,再次商议修谱,又命我襄助其事。我自思才庸学浅,不过,按照世系年表和草谱上的记载认真核实校正,正确的记录下来,不对的予以改正或删除。序昭序穆,分派分支,很多前辈的资料有误,但是不能再将失误传入后世,一误不至于再误。情况属实校正后让其永传,而不至于失传。
* R z# `+ {% A+ b! { 惟一担心的是先祖们的字派不一样,这会让后世子孙难以辩别一致,其间恐有支派弄不清楚者,亲疏远近难以知晓者,甚至父子,兄弟辈分颠倒者,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如果真的混淆不清,该如何是好呢?唉!这必须等待后世贤孙,考证出不符合情理的,予以改正,补上被遗漏宗亲的资料信息,以编纂成一套全面,完整的族谱,这是我对你们最大的厚望啊!
2 A% \$ N1 J/ b z 此序
+ @2 f& r( l4 j8 u" |- a' t, n 十六世裔孙秉衡(迎南)谨撰 e8 W& P! @$ a) ^3 w8 y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巳未仲冬月)十一月吉日
$ n+ b& N. L5 c! D- T Y, \8 S% _9 L8 M
3 {8 K! e0 x! ^4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