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南安郡 南安赤亭羌 陇西郡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1 18:17
标题: 南安郡 南安赤亭羌 陇西郡
    中国姚氏历史太悠久,在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之前已存在二千年了,所以没有姓出之郡,只有2个望出之郡:吴兴郡和南安郡。因此也便曾有吴兴姚和南安姚之分。南安姚是因姚秦王朝(史称后秦)而兴盛的。可惜这是一个短命小王朝,仅存在34年便被晋刘裕灭了,南安姚也几乎湮没;造成今人对南安郡、南安赤亭和南安赤亭羌人也不明确或不了解。
0 C  C6 T1 C: m8 w+ v* C) x# B! ]: h7 V  N# M
    东汉和魏晋时期,陇西郡是陇西郡,南安郡是南安郡。可是,南安郡经常被人(包括某些专家,本人曾经跟着网上说)绑定在“陇西”上,例如,“陇西南安郡”,“迁那便被安置在了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一带)”(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许 涛)。因此,特转发有关南安郡、南安赤亭和陇西郡的资料。' q. {# }5 m9 M& C( X

2 z* I4 U- k& s7 X0 d" a% S    1 v2 O4 B) Y# _" x, n8 x; R- |
东汉魏晋时期的南安郡
; o& \$ H4 n+ h1 k& d3 ^
8 H. ~' ]9 F/ U! `4 P
    汉献帝建安中期(公元196—220),从汉阳郡析置南安郡, 治原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原道、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属凉州。
9 t7 H/ e; [" i- \4 J+ I4 ~" {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南安郡属秦州, 治仍原道县(今陇西东南)。
6 y' X, r4 A& A2 ~( {$ G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秦州并入雍州(治长安,即今西安)。太康七年,复置秦州(治上邽,即今天水)。 南安郡属之。
$ T0 w2 S) Z' i* Y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南安郡属前凉河州(治枹罕)。前秦因之。
! J& I3 d7 E" p5 J   后赵(319—350)南安郡属秦州。后秦,西秦属之。西秦南安移治今陇西东。  m0 C! ~( Y& l; P2 i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846)改名南安阳郡,治桓道(在今陇西东南),领桓道、新兴(辖今陇西、漳县、武山部分地域)2县。北周复名南安郡。
# L9 g+ k4 n+ ~4 v# S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废南安郡。. p! t, n6 I1 e8 b2 `

1 m2 s% K+ C& D" q( k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1 18:22
南安郡赤亭羌

4 ]5 t' _, F; v* o9 c2 [    元康元年 (290) 起, 朝廷内讧, 政治昏暗。不久, 宫廷内江扩大成诸王间的混战, 史称 “八王之乱”, 前后长达十六年。期间, 河间王司马颙坐镇长安, 关陇军队常被他调遣, 依声附势, 参予混战。秦陇宫员之间, 因各自利益, 矛盾重重, 不时大动干戈。永熙 (290) 前后, 陇西太守韩稚与金城太守游楷等带兵东赴关中作战。返还后, 韩稚依附游楷, 联手杀掉秦州刺史张辅, 成为震动一时的政治事件。统治阶级对各民族的压迫岐视, 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扶风氐人齐万年在泾阳的举义, 造成“秦、雍氐羌悉反” 的局面。当时的秦州统辖六郡, 陇西、南安也在其中, 可知陇西一带的氐羌也卷了进去, 声援了齐万年。在此前后, 陇西、南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 旱灾、蝗灾、淫雨、大水、地震交替发生, 频率高, 破坏性强, 逐渐将各族民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摧毁殆尽, 造成田园荒芜, 米斛万钱,饥民成群, 流离失所的惨痛景象。8 l" n8 L; Y9 a4 O) }# w% v, \& p% @" e6 n0 A& T* g
' w% \: V' X! l/ r# g9 x0 Q& N2 F5 r/ m
泰始七年 (271) 五月, 秦州、凉州大旱。
" X, Z' X7 \3 R
大康五年 (284) 九月, 南安等五郡淫雨, 又大水、暴雪, 树木摧折, 伤秋稼+ e4 P& a) ~* b' V/ ~
大康六年 (285) 十月, 南安郡地震, 新兴县山崩水出。7 ?8 l7 K6 K( f2 r7 _
大康七年 (286) 七月, 陇西陨霜, 伤冬麦。
0 o! M1 a9 Y& w. f: j6 Y$ W& i
元康七年 (297) 秋七月, 秦、雍二州大早、疾疫, 粟米一斛值万钱。0 r- r6 Q& C& ^- q! j
元康八年 (298) 四月, 陇西陨霜。( l) V: }4 z: Z, Z
元康九年 (299) 夏四月, 陇西陨霜。永嘉四年 (310) 五月, 秦、雍等六州大蝗, 食草木、牛马毛皆尽。
0 W2 f3 O+ R; V, ^) B! Q6 w* w) S" U9 O) \* P
    灾荒迫使饥民逃离家园, 东西迁徙, 形成“流民”浪潮。陇西和南安郡的民众先后有两次大规模的外迁, 一次是元康七年(297), 陇上“六郡流民”跟随略阳巴氐首领李特流徙汉中, 后又流往四川及江东;第二次是永嘉六年 (312), 数万饥民跟随赤亭羌王姚弋仲东徙关中。此外, 还有逃往河西地区的。外迁的流民, 既有世家汉族、氐羌酋豪, 又有普通庶民。据载, 南安高门任杲家族、氐族大姓焦度家族迁往江;南安高门庞演家族、赵氏家族, 还有羌族雷氏、敛氏、邵氏、蛇氏及氐族的苟氏等, 都随姚氏辗转于关中及河南。后来成为前秦及后秦王国的将相大臣。
+ W* S6 Z8 N6 o( {+ k! v4 S
, n$ y" F/ M- a& h赤亭羌的崛起
" B3 }% M9 l' J6 t" P  ]
0 z7 ]- J  M0 q, f
    赤亭羌是烧当羌的一个支派。东汉初期, 烧当、先零最为强悍, 当刘秀定鼎之初, 首先发难, 进攻陇西等郡, 覆军杀将, 气焰猖狂。中元二年(57年), 烧当羌首领填虞寇扰西陲, 朝廷派扬虚侯马武带兵征讨, 填虞战败, 被强行徙往塞外。东汉末期, 首领迁那主动率族人款附 , 被安置在汉阳郡獂道赤亭地 , 成为慕义归顺的 “善羌” 部落, 从此, 这支羌人被史书称为赤亭羌。' t: _1 \# r5 i4 \& e# z
9 `. O6 A4 Z8 W" h, }, a, G! B: {+ W( q0 Q9 @) o& K$ p* {7 G9 q1 h, N# T
   亭, 本是县以下的最低一级政区, 赤亭、董亭、瓦亭、华亭等都是汉代遗留下来的古老地名。赤亭既然隶属獂道, 其地理位置自然在獂道辖境, 即今陇西东境口但长期以来, 地方人士及一些正规出版的典籍, 对赤亭的地望莫衷一是, 一说在陇西县城西 , 另一说在陇西县城东。民国时, 陇西学者王海机先生写有两首《赤亭怀古》诗, 其中一首的小序说:“赤亭”在渭水北 ( 东岸 ), 即今东二十里俗所谓红山头也, 立望有感。据传,博学的吕金铭先生曾对后秦国的发祥地,——赤亭做过探讨, 认为今陇西东南境红山头东侧的赤山子村, 即是古赤亭所在。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 查证各种历史地图, 可以认定, 王、吕二先生的结论大体是可信的。郦道元, 在《水经注》的 “渭水” 卷里表明, 今陇西三台乡即渭水东岸有条小河名叫“赤亭水”, 导源于东山“赤谷”, 向西流, 经獂道城北, 然后折向南流, 注入渭河。对照现代地图, 并经实地, 踏勘, 郦道元, 记载的赤亭水, 当是现今的波龙沟河, 该河的上源, 山体呈赭红色, 所以流, 经山谷叫“赤谷” 。波龙沟, 北距赤山子村即古赤亭, 不过十多里的路程, 郭沫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 52 幅图, 就将赤亭标在南安郡 ( 即獂道城 ) 北面不远的地方, 与红山头相仿佛。赤亭水应是以赤亭命名的; 赤亭位于赤山脚下, 山色红赤如火焰, 赤亭之“赤”字即据此而来。
; }, [7 c1 R) K6 g9 E
/ h( ?6 `- H' h% e% T1 r+ M( @% S3 M
- y  Y6 @$ l4 P% f9 a5 e
    赤亭以北属咸河流域, 平川大野, 南北绵延一百多里, 魏晋时这里水草丰盈, 林木畅茂, 土地肥沃, 宜农宜牧, 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赤亭羌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从迁那定居起, 历代首领都接受朝廷册封, 称“归顺王”, 给印绶, 听号令, 成为朝廷抚御羌民的得力助手。迁那生柯迥, 柯迥生口口, 晋末姚弋仲系迁那四世孙。这位羌王是一位有政治远见的羌族首领。《姓氏寻源》引《帝王世纪》说“舜母名握登, 生舜于姚虚(今山东境), 因姓姚氏。”弋仲自以为羌人是古帝王虞舜少子的后裔, 便取姓为姚, 姚氏便成为羌族最显赫最尊贵的姓氏。《姓谱》说, 姚氏有两大望族, 一为吴兴姚,一为南安姚。后者即指赤亭羌姚氏王族。此外, 南安羌人有雷氏、敛氏、蛇氏、弥姐氏等大姓。经过约一百年的积聚生息, 赤亭羌人口繁衍, 兵强马壮, 竟管还保留着游牧射猎的生活方式、部落组织、羌族语言等, 但其经济文化生活及伦理观念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 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了。政治生活上, 接受朝廷教化, 服兵役、服徭役, 纳赋税, 交回租。经济生活上, 多数羌民已经习 惯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崇尚汉族文化, 仿效汉人取汉姓、汉名。学习汉语, 并了解儒家伦理规范。改善与汉人的关系, 两者相处日益融洽。赤亭羌的这一深层次变化, 对他们乘时而起, 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9 r1 C9 Q# m2 d7 i
    元康以来的自然灾害, 造成陇右地区空前的大饥荒、大动乱。为争取生存, 各族饥民纷纷外逃。赤亭羌在本地也无法立足, 永嘉六年(312), 姚弋仲毅然率全体部民东迁。据载, 这次行动有数万羌汉人民汇聚在姚氏的旗帜, 离开祖辈耕牧的家园, 踏上了东征的路途。这个庞大的流民团体, 后来成为姚氏赖以兴邦建国的社会基础及军事基础。. Z6 @- L, z  S; G" N
    经长途跋涉, 赤亭羌流民团到达关中榆眉县(今陕西千阳、扶风 ), 在这里, 姚弋仲自称 “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适逢匈奴族的前赵攻占长安, 灭掉西晋, 姚弋仲便主动投靠前赵王国。羯族的后赵进军关陇时, 姚弋仲又去纳款, 被石虎授予冠军大将军称号, 奉令迁居清河( 今山东临清 )之摄头。后赵亡国, 姚氏又归降东晋。永和七年(351), 晋拜他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封高陵郡公。这是赤亭羌倾向中原并引起他们积极改化的开始。
. t6 A0 |. N. v7 U7 @  z% D* u: L" f$ K& A5 f( b
2 {$ U( V5 R0 B+ r
杨凌霄 《赤亭怀》
" \  @% Q9 n: d8 R* e' M" f南北交相帝, 英雄割据秋。
1 |; \( D9 x% |( F/ j1 P8 D名垂青史远, 地尚赤亭留。  b8 Q* Y# t4 O
渭水萦如带, 峨山扼若喉。Q" K  C6 v" W. m! h! M2 f5 O1 O2 E
遗言臣事晋, 想见老羌酋。
( l! ~7 u9 s! w" B# D& G
一一杨凌霄《赤亭怀》* ~8 @+ m$ b% r9 H" P1 |1 t& C0 |

* @0 H3 v+ l) B6 ^/ _( [来源:2 F& ^' L; ]6 i7 I' ]6 r
1,汪凯,西晋陇西国
, }; |: Z8 O, c1 ?* C: [2,姚网,姚尚明,南安郡史话:魏晋时期的陇西
$ o- b' B# I9 I! f5 m; K! U4 {3 w  G3 V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4&fromuid=17165(出处: 姚氏宗亲网)
5 s9 u; e0 q- v4 W$ V$ f3 \9 v; h  d
5 l+ w2 J2 X& O. q/ W
, l3 ?; `- `# Q) f: m* u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1 18:29

陇西地域之概念

赵定有

打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就无法回避随处可见的“陇西”二字。因为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

远在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拔之。”(《史记·秦本纪》)这是陇西之名首次见于史籍。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治所狄道(今临洮县),为陇西建郡之始。谓之陇西,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

两汉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建制,陇西郡(治所仍在狄道)属凉州刺史部。至安帝五年(公元111年),因羌人多次起义,兵入狄道,便移陇西郡治于襄武(今陇西县),又于公元128年还治狄道。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迁至襄武。

这就是说,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期间,朝代虽有更替,辖地虽有增缩,治所虽有移动,可郡名未变,建制未变,治所(基本)未变。也就是说,陇西郡治在狄道,凡492年(实475年)。这是不争的史实,是陇西早期的历史文化地域概念。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历北宋、南宋和与之相并存的金、辽二国,直至元、明、清三朝,近1700年间,在今陇西县境内,一直存二三级政区建置。元时,实行中书省、路、州(府) 、县四级建制,改金国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实行政军合治,统督巩昌、临洮、平凉、庆阳、隆庆(今四川剑阁)五府,秦(天水) 、陇(陇西) 、兰(兰州)、阶(武都)、利(四川广元)、巴(四川巴中)、龙(四川江油)、沔(陕西沔县) 、邠(陕西邠县)等二十七州。明朝实行布政使司、府(州) 、县(州)、三级政区,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领有三州、十四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九州、二十八县。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行一级政区,为首次建省,系甘肃省会之前身。这也是不争的史实,是今日陇西不能割舍的历史,是陇西之名绵延至今且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神秘、可贵之处。

由此可见,陇西的历史,就是甘肃的历史;今日之陇西县,不仅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也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一根中心线;记述陇西历史上的人或事,必然要超出县域而进入郡(府)的地域范围;虽然历史的陇西内涵与当今陇西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又确实处于古陇西概念之中谁也无法剥离;就全中国来说毕竟只有一个陇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可以说,陇西既是今日陇西县的专用名词,又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沿着历史的大地域叫法,不仅是对历史的认知、尊重与负责,也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

来源:

1,赵定有陇西地域之概念

2,姚网,姚月圆,陇西历史沿革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69&fromuid=17165(出处: 姚氏宗亲网)
5 l; w; d/ v+ Q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1 21:10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1-6-24 09:02 编辑
1 c  e" u: p: H! Q8 x9 `
pszyyao 发表于 2021-6-21 18:29

1 m: S5 l1 T! t1 M4 }' _8 U/ \4 y: f& y% @$ B& p9 b( C6 i
姚网,姚月圆,后秦立国前羌族姚氏动向之探析( j% ~6 h' b  l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86&fromuid=17165 (出处: 姚氏宗亲网)  i4 y! d1 W' J
* b4 L7 y* X% X# c% J) n
          许 涛(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硕士生,贵州贵阳550018)4 ,后秦立国前羌族姚氏动向之探析& c; q& `& X+ c; f3 k( x
# B7 e$ S( ^, i! b+ ~. I
      笔者根据《晋书·姚弋仲载记》,把姚氏家族的脉络,大致梳理如下:5 L; Y) l9 |! o
# f% a: v3 _5 v( h, Z# Q3 ]4 T+ N
      烧当→(七世孙)填虞→ (九世孙)迁那→(玄孙)柯回→(儿子)姚弋仲(南安郡赤亭羌猷)
$ z; i3 S+ r3 Y
      从烧当到姚弋仲,这支羌族发生了多次迁徙。烧当曾雄踞于洮罕之间,到填虞时,因为骚扰东汉的边境而被迁出塞;到迁那时,内附受封,便被安置在了南安郡赤亭(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一带),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西晋“永嘉之乱”前。“永嘉之乱”使西晋的政局陷人更加混乱的状况,同时也给了在陇上的姚弋仲一个内迁的机会。【尧曰:上列这段话有错漏,已查原文纠正。2021-06-24】
1 v6 Q0 H, d$ ]7 B/ l6 b: F
* _) H8 t6 R% a$ d5 u( b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3 15:46
南安郡在今甘肃省什么地方?% T7 t( O, m7 U4 C  L' v* z; p5 G& o4 X
* O  M7 q) P6 J% m2 m0 V
    汉献帝建安中期置南安郡, 治原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原道、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属凉州。/ p5 B! Y" {/ {9 M. z% \
   
后赵(319—350)南安郡属秦州。后秦,西秦属之。西秦南安移治今陇西东。
; z# W# V$ W5 x/ W- t8 a5 F; P2 m/ q- F0 k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846)改名南安阳郡,治桓道(在今陇西东南),领桓道、新兴(辖今陇西、漳县、武山部分地域)2县。
% U: B! v' w2 R0 r5 K( E    北周复名南安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废南安郡。& ?- s7 f) W$ B

# E( d* F8 E* }4 m6 w/ P    南安郡领过的县:原道(今陇西东南)、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桓道县(在今陇西东南)、新兴县(辖今陇西、漳县、武山部分地域)。——今定西市陇西、漳县,天水市武山县。/ ~5 L! t4 Y% s7 H
" d6 y: T8 g- W2 c
    南安郡地域在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部分)、漳县,天水市武山县。2 t2 b- E( b) [3 G/ {, R, ^

作者: 姚士龙    时间: 2021-6-23 19:55
pszyyao 发表于 2021-6-23 07:46  ]6 g. e3 W9 H6 c9 {: Z8 E& u' p
南安郡在今甘肃省什么地方?
3 O# r3 p* d/ c+ b : X' _7 i* Y( x( q6 y
    汉献帝建安中期置南安郡, 治原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原道、新 ...
, Y" D5 E  Q$ Y- S- i% _. n
你百度一下;每個朝代叫法不一。鏈接;https://baike.so.com/doc/6970008-7192694.html
4 [! M7 u; q0 t/ X4 z% F+ {( `# m* p* m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3 21:17
姚士龙 发表于 2021-6-23 19:55
: _7 T2 J. ~2 H) u6 q你百度一下;每個朝代叫法不一。鏈接;https://baike.so.com/doc/6970008-7192694.html
4 U+ q6 N7 E( J5 X( X4 `

1#和4#的,与百度上的说法是相同的。

百度上的说法:

东汉置;南朝宋置;南朝齐置;南朝梁置;北朝东魏置。

南安郡辖今陇西,漳县,武山大部。治原道(今甘肃陇西县三台境内),三国白马将军庞德便是南安郡人。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3 21:43
pszyyao 发表于 2021-6-21 18:22
$ V5 S" A% a7 n: X南安郡赤亭羌' D9 M- p" s* a
    元康元年 (290) 起, 朝廷内讧, 政治昏暗。不久, 宫廷内江扩大成诸王间的混战, 史称 “八 ...
! V3 W* ^  i% ]8 u/ K
南安郡赤亭   , I6 p% L$ d5 H

7 _5 O, j5 d$ @* T    ●南安郡赤亭,在獂道辖境, 即今陇西东境口——在渭水北 (东岸), 即今东二十里俗所谓红山头也。  `7 a- |7 K2 e2 f/ c. \$ q
    民国陇西学者王海机先生写有两首《赤亭怀古》诗, 其中一首的小序说:“赤亭”在渭水北 ( 东岸 ), 即今东二十里俗所谓红山头也。
% h; M/ _( q2 Z  k   ●吕金铭先生曾对后秦羌姚的发祥地赤亭做过探讨, 认为今陇西东南境红山头东侧的赤山子村, 即是古赤亭所在。& G- M7 u1 [2 Q0 X8 [  P
    ●赤亭水, 当是现今的波龙沟河;该河的上源山体呈赭红色, 所以流经山谷叫“赤谷”。波龙沟, 北距赤山子村即古赤亭, 不过十多里的路程。赤亭水应是以赤亭命名的; 赤亭位于赤山脚下, 山色红赤如火焰, 赤亭之“赤”字即据此而来。; $ j; V4 ?) R) |$ |) s
    ●郭沫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 52 幅图, 就将赤亭标在南安郡 ( 即獂道城 ) 北面不远的地方, 与红山头相仿佛。5 ^2 _$ o. ~% R% W4 \

% i0 _; K) D: d' k3 B4 b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6-24 10:12
姚士龙 发表于 2021-6-23 19:558 u5 ~. m% A4 S
你百度一下;每個朝代叫法不一。鏈接;https://baike.so.com/doc/6970008-7192694.html
5 i' o8 `: w5 {4 D8 y. o
南安郡  南安赤亭  姚秦后秦 南安姚
8 @4 `. j# m, D, U
9 n; [# R- I3 m- ?$ j5 [% C$ t
' s6 x8 e" i/ _$ W5 w! m
南安郡; F! ^! [  c3 }1 q8 {# L- _
    东汉魏晋时期的南安郡,分别隶属凉州或秦州;其地域是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东南部分)、漳县,天水市武山县。郡治原道县(獂道县)或桓道县(均在今陇西县东南)。今甘肃陇西县实际上分别隶属南安郡和陇西郡。! @1 p+ R- Z5 I# w3 W
9 F4 u; l7 n4 a- N& R3 F
南安郡赤亭   
, y) {1 X' ^( f! u6 T0 j, E7 p    在今陇西县东南境红山头东侧的赤山子村, 即是古赤亭所在地【今陇西县东南渭水北 ( 东岸 ), 东二十里俗称红山头也】。

% X% B1 B" Y0 j3 S4 m
/ u1 x8 [8 D3 D- D0 n+ g: ^南安赤亭羌人-南安赤亭羌姚-姚秦(史称后秦-南安姚( T# |  X+ r6 L# i. |
    南安赤亭羌是烧当羌的一个支派。东汉末期, 首领迁那主动率族人款附 , 被安置在汉阳郡獂道赤亭地 , 成为慕义归顺的 “善羌” 部落。  历代首领都接受朝廷册封, 称“归顺王”, 给印绶, 听号令, 成为朝廷抚御羌民的得力助手。汉献帝时从汉阳郡划置南安郡, 这支羌人被称为南安赤亭羌。
& l$ q& _8 s9 g% f6 G    赤亭以北属咸河流域, 平川大野, 南北绵延一百多里, 魏晋时这里水草丰盈, 林木畅茂, 土地肥沃, 宜农宜牧, 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南安赤亭羌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0 a3 g. o' V+ `0 ^9 p! C. F% R
    晋末羌猷姚弋仲系迁那四世孙。这位羌王是一位有政治远见的羌族首领,自以为羌人是古帝王虞舜少子的后裔, 便取姓为姚, 姚氏便成为羌族最显赫最尊贵的姓氏。南安羌人还有雷氏、敛氏、蛇氏、弥姐氏等大姓。
+ L' K. N' c! x) x( S7 X: }    南安赤亭羌王姚弋仲为后来他的儿子姚苌建立姚秦王朝(史称后秦)奠定了基础。
8 k+ o7 U. z  e% n9 e% _' M    中国姚氏历史太悠久,在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之前已存在二千年了,所以没有姓出之郡,只有2个望出之郡:吴兴郡和南安郡。因此也便曾有吴兴姚和南安姚之分。南安姚是因姚秦王朝(史称后秦)而兴起和兴盛的。+ l; z- C1 N% ]$ w! q; h" g: U- B& d

& N0 |7 L4 r2 Z$ e! V/ J3 h
3 a# W$ N: G: I. z. T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