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浠水县团陂宗茂公后裔之精-英--姚明恭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4-29 20:29
标题: 浠水县团陂宗茂公后裔之精-英--姚明恭
本帖最后由 姚家义 于 2011-4-29 20:52 编辑
2 m. q3 y* I! h( t+ t0 ~; p
: R/ F; ?( H% }5 X( ~浠水县团陂宗茂公后裔---姚明恭姚明恭, 浠水县, 宗茂公, 后裔
9 e: m" m2 m5 r) X" S: d* r' G7 U) W: z2 Y; K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9 C9 _; r) S: Z6 \, L
5 g  y/ S2 ]* [$ T! i0 ?/ h
   功绩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 f& _: d- ~4 Y

0 k0 X. {7 \; K# J  y/ i* T& ^史料记载  【清】张廷玉等著《明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节选:
3 ~5 Q5 _! _2 N" F  福王时,复原官,不召。鲁王三召之,用其议,定称鲁监国。绍兴破,王航海,逢年追不及,与方国安等降于我大清。已而以蜡丸书通闽,事泄被诛。
+ N* _4 V3 a7 G$ m' P  张四知者,费县人。天启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中,历官礼部右侍郎。貌寝甚,尝患恶疡。十一年六月,廷推阁臣忽及之。给事中张淳劾其为祭酒时贪污状,四知愤,帝前力辨,言己孤立,为廷臣所嫉。帝意颇动,薛国观因力援之。明年五月与姚明恭、魏照乘俱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 ?. _1 d5 C$ n$ ~% H
  明恭,蕲水人。出赵兴邦门,公论素不予。崇祯十一年,由詹事迁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给事中耿始然劾其与副都御史袁鲸比而为奸利,帝不听。明年遂柄用。 : x; p) x3 Z* c5 E$ f7 F
  照乘,滑人。天启时,为吏部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历官兵部侍郎。明年,国观引入阁。 # {- n5 h# R' r4 _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四知加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明恭加太子太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照乘加太子少傅,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帝自即位,务抑言官,不欲以其言斥免大臣。弹章愈多,位愈固。四知秉政四载,为给事中马嘉植,御史郑昆贞、曹溶等所劾,帝皆不纳,十五年六月始致仕。照乘亦四载,御史杨仁愿、徐殿臣、刘之渤相继论劾,引疾去。明恭甫一载,乡人诣阙讼之,请告归。后四知降于我大清。
0 x( k( M+ ~% M/ i- W  光绪《黄州府志》载: 6 w0 [$ M  Q9 X1 F$ U% V: U* N7 @
  “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 ?$ f7 @( E' l/ H
. \8 o- I( M, O7 g2 B0 p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 p' m' v% n, F! P4 F* j, x
: _7 C, z, O8 s+ A
   功绩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8 Q' B0 Z# W' Q( k' Y/ B3 q
9 H0 [7 I; c9 @" ~( s6 H0 ^: d) D
史料记载  【清】张廷玉等著《明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节选: 1 \. v; R, ?& B& C( L) f
  福王时,复原官,不召。鲁王三召之,用其议,定称鲁监国。绍兴破,王航海,逢年追不及,与方国安等降于我大清。已而以蜡丸书通闽,事泄被诛。 - j/ ~- `: }% t+ N$ y+ ^1 b. \
  张四知者,费县人。天启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中,历官礼部右侍郎。貌寝甚,尝患恶疡。十一年六月,廷推阁臣忽及之。给事中张淳劾其为祭酒时贪污状,四知愤,帝前力辨,言己孤立,为廷臣所嫉。帝意颇动,薛国观因力援之。明年五月与姚明恭、魏照乘俱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3 H# w! v$ z$ r2 @' ?
  明恭,蕲水人。出赵兴邦门,公论素不予。崇祯十一年,由詹事迁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给事中耿始然劾其与副都御史袁鲸比而为奸利,帝不听。明年遂柄用。
. u: E/ N+ [/ g: c, `' ~7 a+ Z" @  照乘,滑人。天启时,为吏部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历官兵部侍郎。明年,国观引入阁。
' L2 [( [& `% X; H; G  M; t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四知加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明恭加太子太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照乘加太子少傅,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帝自即位,务抑言官,不欲以其言斥免大臣。弹章愈多,位愈固。四知秉政四载,为给事中马嘉植,御史郑昆贞、曹溶等所劾,帝皆不纳,十五年六月始致仕。照乘亦四载,御史杨仁愿、徐殿臣、刘之渤相继论劾,引疾去。明恭甫一载,乡人诣阙讼之,请告归。后四知降于我大清。 ; ^. |, m- Q6 L0 n
  光绪《黄州府志》载: " {' R" H1 v/ p5 Q
  “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8 j6 P3 j2 \( k- P2 N
3 f% @  n+ [, _2 j& z- [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3 p- W4 D. ~" ?' f; I

2 t) J3 j7 b4 y. s1 ?$ [   功绩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 l  g+ e9 U  c9 F- d- f6 T+ [: ?2 h7 c7 T9 d- P+ m* n
史料记载  【清】张廷玉等著《明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节选:   z1 h  j% p, Q' O9 a! H, {  B
  福王时,复原官,不召。鲁王三召之,用其议,定称鲁监国。绍兴破,王航海,逢年追不及,与方国安等降于我大清。已而以蜡丸书通闽,事泄被诛。 2 v2 K( S+ W) O, v# H1 H
  张四知者,费县人。天启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中,历官礼部右侍郎。貌寝甚,尝患恶疡。十一年六月,廷推阁臣忽及之。给事中张淳劾其为祭酒时贪污状,四知愤,帝前力辨,言己孤立,为廷臣所嫉。帝意颇动,薛国观因力援之。明年五月与姚明恭、魏照乘俱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1 P1 f  |4 G4 {' l9 C/ F
  明恭,蕲水人。出赵兴邦门,公论素不予。崇祯十一年,由詹事迁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给事中耿始然劾其与副都御史袁鲸比而为奸利,帝不听。明年遂柄用。 + G- p, p- T" [+ Q: N( T0 x
  照乘,滑人。天启时,为吏部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历官兵部侍郎。明年,国观引入阁。 ) F0 u! t: |" A, V! A. v% T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四知加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明恭加太子太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照乘加太子少傅,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帝自即位,务抑言官,不欲以其言斥免大臣。弹章愈多,位愈固。四知秉政四载,为给事中马嘉植,御史郑昆贞、曹溶等所劾,帝皆不纳,十五年六月始致仕。照乘亦四载,御史杨仁愿、徐殿臣、刘之渤相继论劾,引疾去。明恭甫一载,乡人诣阙讼之,请告归。后四知降于我大清。 ! a+ s8 T9 |( B7 C( V0 ]4 s6 `
  光绪《黄州府志》载: 0 d! ]6 v: S9 J  h3 s
  “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7-15 11:24
回复 1# 姚家义
6 c; s- c0 G$ N% k# u. c* R4 H4 M1 q, O- ~9 G
     "明恭,蕲水人。出赵兴邦门,公论素不予。崇祯十一年,由詹事迁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给事中耿始然劾其与副都御史袁鲸比而为奸利,帝不听。明年遂柄用。   照乘,滑人。天启时,为吏部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历官兵部侍郎。明年,国观引入阁。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
5 d" t  F" x3 z0 ?2 S5 J  i5 c$ o& |7 [3 ]5 a8 I" x  s
1 ?6 P( d! z8 j5 I
& H3 A2 K3 B0 D7 u( B0 c, J
   “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三人者,包括姚明恭,皆庸劣充位而已。评价不好。
/ s( k# e! |( X0 D# m! b    这个评价一直沿用至今,见《中国历代人名辞典》P1806(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6 20:45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四知加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武英殿。明恭加太子太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照乘加太子少傅,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帝自即位,务抑言官,不欲以其言斥免大臣。弹章愈多,位愈固。四知秉政四载,为给事中马嘉植,御史郑昆贞、曹溶等所劾,帝皆不纳,十五年六月始致仕。照乘亦四载,御史杨仁愿、徐殿臣、刘之渤相继论劾,引疾去。明恭甫一载,乡人诣阙讼之,请告归。后四知降于我大清。   光绪《黄州府志》载:   “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6 20:48
三人:为给事中马嘉植,御史郑昆贞、曹溶等所劾,帝皆不纳,十五年六月始致仕。1:马嘉植。2:郑昆贞。3:曹溶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6 20:50
光绪《黄州府志》载:   “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8-8 09:22
“三人者,皆庸劣充位而已。”7 @. V# F# y+ q& V4 H( _8 B
    5 W! e* i+ {: d5 K
    浠水团陂宗亲如果要较真,应查《明史》 姚明恭列传是怎么回事。" j/ b6 g7 Y- ^+ j* Q6 E% X+ `
& S9 y3 F! \* D. K9 ^% c0 [
    “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官大是一回事,人品、官品、历史评价又是另一回事。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8-9 09:45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1-8-9 09:51 编辑 0 ?1 f  d- ]/ c8 w9 S0 E8 [3 p
: Z. E9 W) ^0 G6 M8 _: O5 `! d
回复 4# 姚家义 3 |9 g& E9 ^: f2 h! v- L( s
% O5 X- C$ n5 \* l
5 M' d  E; F9 I7 G* [
     如果1楼“ 史料记载  【清】张廷玉等著《明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节选:”部分没有录错,怎么读都读不出三人者是“1:马嘉植。2:郑昆贞。3:曹溶”,只能读出三人者是指张四知、姚明恭和照乘。与辞典的说法一致。! K8 G4 f+ V2 `- Z" Y7 H) q5 h, y
     ; d3 A) U" ]# [
      还是那句话:
* R5 ^) o2 N( R2 ^: J% ~; S, @      浠水团陂宗亲如果要较真,应查《明史》 姚明恭列传是怎么回事。
& G9 a  z! e- j2 W       “
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官大是一回事,人品、官品、历史评价又是另一回事。( N( M" k" ~" J) m# W8 V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1 21:38
本帖最后由 姚家义 于 2011-8-11 21:49 编辑 . R, Z6 J6 m$ ^
% c' Q" \" a( V* g( j4 c: ]
明恭是我先祖,明字辈,因处于明朝末期,朝代即将更替,是非功过很难说清,百度明片: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9 D( I5 t/ c5 W; L' U. H/ K- k
功绩
" p6 Z0 {" K) x& A# B9 h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1 21:48
庸劣充位也末见其佐证,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姚姓阁老也寥寥无几,你我都是姚氏子孙,在姚网家族网上我想没必要抓住这个问题紧追不放吧!本人才蔬学浅,敬请凉解!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8-11 22:07
回复 9# 姚家义 5 m0 w5 H# X5 f0 i: C+ A: o+ R! q
8 Z/ O0 T5 K5 W! P3 r
- F5 C7 @0 Z) h- t; r& R
    帖是你发的,也是你论证的。我不外就你的帖和你的论证以及人家的辞典说实话而已。
5 H( x9 j7 n9 I$ k/ D( t8 E    你这样说,我无话可说。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8-11 23:55
回复 9# 姚家义 ; Q' `2 Q) G3 a/ k" D
+ G  D- ]9 T( M+ P. A* s
家义宗亲,我很佩服pszyyao宗亲严谨的治学态度,你发的帖子,只要是姚网会员,皆有资格评论把?" l. k, r3 L- G- p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你也讲“你我都是姚氏子孙”。既然是一家人说话就没有必要拐弯抹角。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2 22:28
回复 11# 闽南姚斌 5 K0 ]: F( f+ F: s

1 Q# H) S% C- z1 E/ m+ H" o: d
1 C7 ^0 M  j3 R# t+ V    我也很佩服pszyyao宗亲的严谨治学,但我明字辈先祖姚明恭也非庸劣之辈,人非圣贤,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伟人毛泽东也只给了他三七开,作为姚氏子孙,对先祖的挑剔,我认为是对我明恭阁老的不敬。姚氏宗亲网是弘扬家族文化的。[qq]864565202[/qq]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8-13 00:14
回复 12# 姚家义 ' T& W4 q# F0 c0 }9 F6 g  E

+ Q3 O; h, t/ ^
4 z: p' C0 E7 ~! O4 a不是别人挑剔,是这样记载的。评价不是很好。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8-13 00:26
回复 12# 姚家义 5 j3 b- N# H' m/ y" O- m

/ X/ D8 c- Z$ }2 \1 ]; B7 V4 M张撝之等编《中国历代人名辞典》有湖北 明 姚明恭,整个辞条如下。$ e* B+ v, `' z
   姚明恭  明湖广蘄水人。字玄?,号昆斗。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崇祯十一年由迁礼部待郎,十二年进入礼部尚书,加文渊阁大学士,庸劣充位甫一年,乡人诣阙讼之,乃请告归。    (☉)  (P1806); i4 {" [6 @, l4 A' _2 x. O- \
庸劣充位”。评价不好。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3 22:14
巴水风光  A$ X% V3 V+ R- y4 S8 M0 g

' e: _4 [% o2 p" W' u9 ~) g% I9 z. u  华桂山
) o4 D" h! a9 k' ^8 z2 y; e1 ]$ Z4 p" |
    位于浠水北部的团坡镇,湖北道教名山。山高势险,悬崖峭壁,沟壑纵横,怪石林立,千姿百态。主要景点有天狮流涎、百人险、宾阳寺、箭树、太子洞、冲担石、斗枪石、象鼻石、打儿石、棋盘石、石猴悟道、卧龙石等。其中“天狮流涎”尤为引人注目。远远望去,状如长舌。石板上有白色的苔藓,酷似舌苔。常有一片湿漉漉的水渍,活似“天狮流涎”。
( D+ D: a5 t* d* n! E4 ~
7 J( v& B- _. Z6 Y- U5 d( N2 d" D    山的西面有一道高几百米似巨斧削成的悬崖峭壁,壁上寸草不生,站立其上向下探望,其险峻程度令人头晕目眩。据传同治三年,攻打山寨的百余清兵在此壁上丧生。由此得名“百人险”。
, M/ E4 C+ u- Q* r7 l. V3 E8 ?$ K$ ~4 ~/ H% ?( i% w- O
山北,有一石洞,名“太子洞”。传说明朝崇祯皇帝的太子曾避难于此,并在洞门石壁上刻下了“动静互根”四字,至今清晰可见。
0 k3 J' X5 `. t" h. O+ h' `* g9 ~0 N. U- g, p, X6 K3 W0 l
     宾阳寺是华桂山又一景观。寺正门石柱上刻有明太子避难时所撰写的对联:# S# g8 z/ k) u. ]6 S# y5 U

% S+ s  A6 D& [* `/ k柱石落成华桂山菩提永镇, {6 ^- e8 w$ b( p
1 u% w: I- B& ^7 x7 J- L! X
           昊天高覆大明国蔗物长春
6 y, A/ ^. @; K
- I9 q; B) o# J# U* A* O     寺前有一石砌圆塘,名“莲池”。池内有栩栩如生的虾子石、蟹子石、蚌壳石……传说是当年护送明太子来此的龙宫水族,因痴恋华桂山变幻而成。
' Z: P. U+ W; f7 P& k% L! v6 ]4 s( K3 w5 m+ V6 O- l) t
宾阳寺内正殿供着披发祖师神像,殿内朱栏玉户,画栋雕梁,香火缭绕。传说当年唐玄宗游华桂山时,曾书赐“唐敕华桂” 并题诗一首,中有“眼观西北三千里,胜于江南十二州”句。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3 22:17
太乙阁与梳妆台! |) j: Q2 x" }( ]0 l

: l$ J5 @. j7 Q$ z& H' |古巴河镇下街,长江之滨,有一座无顶的楼阁。与这座楼相接的是回廊石级,小桥流水。这就是明代宰相姚明恭的女儿出家的地方。史称太乙阁、白尼庵、俗称梳妆台。
- k  \) w: s  ?0 x# k
7 T: h' O$ Z# U4 O- l! q; ]7 e相传姚明恭与熊文灿是儿女亲家。姚与熊同在明朝为官,姚是宰相,熊是兵部尚书。宰相之女许配给尚书之子,也算门当户对。熊为武,姚为文。熊身材高达,面孔黝黑。但儿子的相貌与之相反,脸庞白净,一介儒生。熊文灿的儿子来到宰相府拜见岳父时,姚明恭很惊奇地说,想不到兵部尚书之子竟如此温文尔雅。姚明恭说这话本是赞叹,没想到这句话竟造成一幕悲剧。儿子回家后,熊文灿问儿拜见岳父的情景,儿子就把岳父赞叹的话对父亲说了。熊听了姚明恭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我乃堂堂兵部尚书,未必儿子是野种不成?一怒之下,竟然把儿子撕了。撕了后,文灿就差人把儿子的骨头,送到了巴河宰相府。姚明恭的女儿知道后,悲愤欲绝,守节不嫁。无奈,姚明恭只好为女儿修了梳妆台,供她修心明志。
+ f4 {8 [9 h. Y* u8 O3 P" G! e3 a( q* S/ K( }$ N
这是有关姚明恭女儿的民间传说。巴河人不管朝廷更迭,一代代流传着这个故事。但据史书记载,张献忠在蕲州王府诈降,大败熊文灿。明朝灭亡后,姚明恭降清,得以保存宰相府。张献忠被清军打败,其部将左良玉降清。姚明恭降清后,女儿不肯降清。左良玉带画舫歌女迎姚小姐进城,姚小姐誓不进城,削发为尼,在梳妆台出家,青灯黄卷而终。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3 22:21
巴河藕的传说
" h0 f# E9 L) f$ r% N
% }$ G% M' S5 ^- C, I$ M在鄂东地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樊口的鳊鱼武昌的酒,黄州的豆腐芝麻湖的藕”。芝麻湖的藕就是巴河藕,比别处多两个孔,鲜嫩白脆,煮不变色。人们都说芝麻湖的藕是宰相姚明恭的小姐变的。姚小姐听说熊公子死了,哭断肝肠,终身不嫁。姚宰相害了女儿,为了让女儿消愁解闷,就在相府外的十里江边,筑起一座高大的梳妆台。官家怕失体统,又从绣楼口做了一个长廊到梳妆台,长廊铺毡挂彩,外面栽花种竹。小姐出入,内外有人防护,小姐望得到长廊外的人物景色,外面人看不到小姐芳容。后来,崇祯皇帝误信谗言,错斩了熊文灿。说也奇怪,挥刀斩人的时候,巴河陡起狂风,将十里长廊顶盖掀了个精光。姚小姐随风飘进芝麻湖,才风平浪静。在她沉尸的清水湖里,长出了一朵洁白的莲花。因为小姐是忠贞淑女,所以这生出的藕,就较别处不一样。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3 22:26
浠水巴河探源4 {1 x1 _+ d1 g0 V2 ]
( P8 X" H+ A6 `

$ ^7 C6 S5 S9 P' o9 N
' S: g1 r; l  s浠水县地处鄂东中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位于东经115°至东经115°38',北纬30°12'至北纬30°49'。东邻蕲春县,西界团风县,西南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北及东北与罗田县、英山县毗连。南北长约68.5公里,东西宽约61.3公里,总面积194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5%。
7 E: Y* G- Y1 i: _" t, \' s3 N
) W2 K. u: N: J! L' G. s0 J, D 浠水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的山水,必然会孕育出各领风骚的代代俊杰。自南唐至宋、元、明、清,浠水出了宰相1人,文、武状元各1人。在现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舞台上取得卓越成就者不胜枚举。
6 B7 ]- g& t. |6 r6 ?- o0 b; k4 E) y+ h8 j5 `4 {7 o6 \4 U
发源于大别山南麓的巴河,古称西阳河,于湖北与安徽交界处的青苔关,至尤河嘴,经罗田三里畈流入浠水县境,是浠水县与罗田、团风、黄州的界河。在浠水县巴河镇注入长江。全流域有上百条支河.水库水系象密集的神经相继汇入巴水。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579.93平方公里。浠水县居住在巴水流域的有4个乡镇,400多个行政村,10余个居委会.人口达48万,占全县总人口43%以上.# ?2 w9 ]" v( t$ A

' K1 B# [8 u, b3 O    东汉时期,今湖北长阳、四川巴山一带屠山蛮、巫蛮暴动,朝廷出兵平息,迁7000余人,顺江而下,流放到江夏界内。他们溯鄂东“五水”而上,在此定居,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五蛮城”。为了纪念故土,将这条河更名为巴河。巴河流域的居民至今还保留着祖先剽悍好斗、敢作敢为的民风。
) v2 Z5 K& `+ I
) a! M. T6 w; q6 T& |- ~5 V1 A  z    巴河是一条名人辈出的河流。千百万年来,秀美的山水、粗犷的民风,孕育了巴河流域代代人杰,形成了“巴水悠悠出大贤,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独特人文奇观。明代宰相姚明恭清嘉庆状元陈沆,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新儒学大师徐复观等,均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巴河儿女,他们的名字光耀史册。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8-14 00:43
讲了这么多也未见出处。哈哈。请家义宗亲列出出处。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8-14 15:4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1-8-15 10:34 编辑 ' F& l6 x" |# R

9 ~6 `) [$ w4 w0 j5 m/ K回复 16# 姚家义 " v% B8 m) l+ b0 @4 J8 J1 h) \
7 E2 Z! x: s" b8 W- J

$ \6 x9 y2 M2 b( B. L* x8 G# ~9 b% |   " 姚明恭降清后,女儿不肯降清。"    这话可是你说的。史实如何倒应落实。
% t  Y7 R! S  U- u4 c' c    也是你发的帖:“明恭甫一载,乡人诣阙讼之,请告归。后四知降于我大清。”明史记载三人之一四知降清。有没有明确记载姚明恭降清?
/ ^( p* R& T8 T2 W# E   明恭当宰相一年,因乡人告状,便打道回老家。回家以后,明亡,他有没有降清呢?以什么身份降清呢?; v- x5 I4 p; }
   我想,降清是一回事,做清的顺民是另一回事,老百姓做大清的子民又是另一回事。, Q( b9 s$ V& i, s& q# h
   自己搞清先,免得怨天尤人。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8-14 15:53
回复 18# 姚家义
; W+ r, ]4 Y& [0 E! J7 o& B
+ K  i, M" Z, P5 T/ ^0 v! C2 f# B6 `& G  v
    15~18帖不错。愚意,另发独立新帖好些。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8-14 16:58
人非圣贤,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这话很对,但先人有过,我们只是对他的过发表评论,并不是对先祖的挑剔,不敬。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4 19:37
回复 19# 闽南姚斌
" s5 P# S. g3 M& \) r4 L" T0 z, E
8 p( M! [. ~9 a- X: [4 e4 e此四篇是:
6 e3 V' k4 g$ x    巴水风光,风土人情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4 19:43
回复 20# pszyyao
' n0 a1 e/ c& H3 b. c/ C3 p3 R1 J2 y. p" h+ w
3 N, y' N& W# O1 ~/ D$ d
    宗亲你好!大明江山不可是我祖明恭一人能撑,不降清只有满门抄斩啊!偌大的一个家族,可是几百人的人头要落地呀,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4 19:51
回复 22# 姚小平
- e# S% _3 ]" a5 T
" U. A. H( D- M; _. Q' N
# j9 v8 q# j3 w# C# o3 Q7 c    宗亲你好!我祖明恭可是宅心仁厚啊,有过只能是没有为明朝以身殉国,大厦将倾他作为一个文官,为了家人只有委屈求全了!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8-14 22:28
回复 23# 姚家义
3 f' F" j) O0 T* N+ O" n/ k& q' Q何典何章?不可思议。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8-15 11:30
姚文元也是我们姚家人,我们不能因他在文革中所犯错误而忘掉他,毕竟他也是我们姚氏的名人!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8-15 11:31
回复 24# 姚家义 + A, o7 Q- H% e
8 {7 H. `- Y  Z
( B& l8 _0 V2 L) S5 O
    你确认姚明恭降清吗?以什么身份降清?史书或方志有明确记载吗?
) Y" t6 e2 f. Y5 h    投降常常是屈辱或耻辱的事情。然而,在战局(不用战场而用战局可能更贴切),在改朝换代时,受降者招降,往往要看 投降者的身份、实力、影响等。在这种情况下,投降者是要有资格或资本的。当了一年宰相的姚明恭退休回老家,这是什么时候?离明亡有多长时间?降清时还有什么资本?1 {7 ^% M2 J1 e2 q) U5 }
    退休官员不降清就要满门抄斩吗?同是明末清初,自拟墓联的桐城姚康有没有降清?有没有被斩?他可是协助史可法抗清的呀!类似姚康这样的姚氏和其他姓氏人物多得很。( ?4 V% b9 t% [, D% @1 C: L
    又是老调重弹:    降清是一回事,做清的顺民是一回事,抗清又是另一回事。
% S+ h4 G, T; y/ ]! ]   我以平常心读历史、谈史实,不溢美,不掩恶,也没有挑剔,也没有评论(用不着我评论,明史存在几百年了)。这个系列帖原原本本摆在这里哪!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8-15 21:24
降清是在前面15至18帖中看到的,这个帖是我在我县流传查找的,其实史书和县志都没记载,姚明恭的口碑在他的家乡很好的,我只是就姚明恭庸劣充位找佐证,对于姚明恭其它劣迹真找不出来
作者: 姚家义    时间: 2011-9-11 12:4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09-10 23:20 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交界地区(北纬29.7,东经115.4) 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7.1公里。
作者: viq4241    时间: 2017-8-3 12:25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姚氏家族及姚明恭其人
, W* e# o: _$ P* h3 e2 E: _+ `
  I; @  _- ^: z: s; j7 b4 C: `  浠水祖上传下来一个规距,见了江西人都喊“老表”,以前大家都跟着这么喊,但不知其所以然。近查浠水名人族谱,发现这些名人的祖籍,包括明代大学士姚明恭家族的祖籍,清代状元陈沆家族的祖籍,现代新儒学家徐复观家族的祖籍以及闻一多先生家族的祖籍都在江西。( N3 l1 F6 g9 C  B! z+ l6 @
* _  c, t5 W+ z# Z0 Z, o
  查明末内阁大学士姚明恭的有关历史资料,其祖籍在江西饶州瓦屑坝筷子街。浠水姚氏家族的始祖为姚宗茂,南宋绍兴32年(1162年)由江西饶州迁到团陂镇牛东河长窑塘湾。姚宗茂光是男孩就养了8个。长子姚定一是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相继担任刑部主事和户部主事。次子姚定二(姚明恭的二世祖)的长子姚均举以儒行优选孝廉,刺授文林郎。三世祖姚均举 长子姚彦信在宋理宗年间是中南省的武解元,入进士刺授武德将军;次子姚彦良是宋理宗甲午科(1234年)进士,刺授直中大夫。四世祖姚彦信的长子姚志彰是元朝元贞年间的优选举人,刺授修职郎;次子姚志通也是元朝进士、翰林院编修,出任过地方巡抚。……姚氏家族浠水境内这一支传至第九世姚廷鹤这一代,便从团陂顺巴水河而下移居到商贸及文化比较发达的巴口市(即今巴河镇),经过苦心经营,到第十世姚应盟时已达鼎盛时期。姚应盟五个儿子中有四人在朝廷做官,其中官职最高的应数排行老四的姚明恭。7 k2 H7 }$ o8 c. o* Y
1 S- X8 U. m0 O3 g" ]
  据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蕲水县志记载,姚明恭,字昆斗,明万历己未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历任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浠水县1989年县志记载比光绪县志略为详细: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0)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侍郎,崇桢十二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
- J' }: E% k& P0 H 8 P2 ]! b2 C- r# @. C, h7 Z- O" y; t
  查姚氏家族宗谱,关于“姚阁老”的记载更要详细,且有些不同:姚明恭,字昆斗(癸未1583年3月出生)明万历癸卯举人(1603年),己未进士(1619年),钦点翰林院编修,接转詹事府掌翰林院印。崇祯庚午年(1630)顺天举考。己卯(1639年)进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随晋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光禄接拜中堂。0 z. D7 O" m1 Z* G7 }& O: t

" q/ e4 V5 J& v- u; r) ?% ~' W$ u  此外,我省著名方志学家,民国时期湖北文史馆馆长王葆心(罗田人)在《蕲黄四十八寨记事》中也有关于姚明恭的记载:姚明恭,字昆斗,蕲水人。万历己未进士,官检讨,迁左庶子,再迁詹事、翰林院掌院学士。崇祯十一年,由詹事迁礼部右侍郎、东宫侍班、教习庶吉士,明年五月,为罪辅武英殿大学士薛国观力援入阁……加太子少保,晋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r+ y; c3 x; f* ?8 }: l3 y0 @# s * v" [; S3 {$ T/ n4 a
  根据以上史料记载,我们大体可以得知,姚明恭20岁考取举人 ,35岁考取进士,明崇祯13年(1641年)辞官回乡,在京城为官23年,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位皇帝,先后在翰林院、詹事府、礼部、户部、文渊阁等单位任职,没有离开皇城一步,从最起码的庶吉士做起,直至尚书入阁,参与机要,可谓步步登高,声名显赫。族以名人兴,市以名人旺。姚明恭入阁之后,他的父亲、祖父均被赠封为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位于长江与巴水河交汇处的巴口市一度成了姚家的天下。人们看到繁华的巴口正街建起了高大的“宰相府”(姚家大屋),逶迤的火炉岭上建起了漂亮的别墅(姚家花园),高耸的城门山上建起了华丽的文昌阁,秀美的江滩边上竖起了宏伟的太乙阁(梳妆台)。姚阁老一高兴,还在《太乙阁初成赋》中写下了“太乙阁下江之水,苍茫海腹昆仑起,寰中日月发天奇,个里鸿濛吹浩髓 ”的诗句。由此可以想像明代的巴口市(今巴河镇 )因为有了姚氏家族而呈现的繁华景貌。
; d( e" T5 J  z# C% W4 w
* U3 Z9 u3 v; l& M+ X  然而好景不长,大明江山在毅宗(崇祯)登基之后,便 迅速 衰败下去,一度以权柄国的姚阁老不得不在年近花甲之时去职回乡,随后不几年就离开了人世。姚明恭去世时正值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交替时期,前朝重臣的安葬就不得不增添几分玄机,“48具棺材同时从宰相府中抬出(老百姓口传之语)”,其真身墓葬何处,一直是人们猜疑的话题。
作者: viq4241    时间: 2017-8-3 12:28
关于姚府千金小姐的传说与阁老辞职还乡的真正原因* _& l* m' l8 ?* R+ i4 C" R2 S% z
+ R. y' g% b, }) Z, A% s
  现在年过六旬的巴河人都还记得,在巴河街往南大约一华里的风景如画的苍山脚下有一个基座台阶高数丈、正楼高七层的八方建筑物,它外观颇像宝塔但不像宝塔那样下粗上尖,而是上下一般粗大。它立于巴河八景之一“枣林夏风”下的江滩,面向长江,十分雄伟壮丽,史书记载其名称为太乙阁,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梳妆台。1958年大办钢铁时,有人觉得用这座阁楼基座的红砂条石做炼铁炉的外围子既省功又漂亮,便把它拆除了(阁楼上拆下的《太乙阁》三个大字的石匾目前还存放在县博物馆内)。这座阁楼当地老百姓为什么不叫它太乙阁而叫梳妆台呢?民间传说,姚阁老有位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同朝为官的熊文灿大人的公子。熊公子到姚府过门回来,熊文灿问儿子,岳父对他好不好,同他讲了些什么,熊公子说岳父对他很好,只是问他:“你父亲是个白面书生,你怎么长这么黑?”熊文灿一听火冒三丈,认为姚阁老骂他儿子是野种,便伸手将儿子两腿提起来撕成两半。为此姚阁老十分懊悔,就修了一座阁楼取名梳妆台,让女儿待在楼上守活寡。这个传说显然是不靠谱的。史料记载,《太乙阁》修建起来后,官场和民间许多友人前来恭贺时写了许多祝贺的诗词。姚阁老十分高兴,也写下了《太乙阁初成赋》:“太乙阁下江之水,苍茫海腹昆仑起。寰中日有发天奇,个里鸿濛吹浩髓。问道何年说古今,闲云片片飞山阴。收作藜光照夜半,风声雨声惊不散。投簪结构此江干,愿借烟霞煮作餐。万亿千秋峙碧落,宁羡白云与黄鹤”。在这首诗里,姚阁老豪情满怀地将太乙阁与武汉的黄鹤楼相媲美,丝毫没有传说中失去女婿的伤感。
6 [5 P+ h1 r1 ` & c0 F8 {8 F) T9 p# m. d, B
  史书记载,姚明恭和熊文灿的确是儿女亲家。姚明恭的女儿的确也失去了丈夫当了寡妇,但她的守寡并不是因为一次玩笑话引起的,而是出于一次重大的朝廷人事变故。熊文灿祖籍贵州永宁卫,即今四川叙永人,明万历8年(1580年)出生,比姚明恭年长3岁,万历35年(1607年)考取进士。熊文灿考取进士后,先到黄州担任推官,然后回京任礼部主事、郎中,再出任琉球专使(琉球当时包括台湾和冲绳),随后担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福建右佥都御史兼巡抚。在福建巡抚任上,因招抚海盗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有功而升任两广总督,在两广总督任上又因击败刘香的反明军队颇受朝廷器重,提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南陕西军务。姚明恭考中进士后,便与熊文灿成了好朋友,两人交往5年(1625年)之后,熊文灿将全家迁到了浠水。今天浠水县城有名的熊湖居民小区的熊湖便是昔日兵部尚书熊府的门前湖。姚明恭将膝下爱女许给熊文灿的公子为妻,足见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S, a$ p+ b3 L; c; f0 _- s! s

5 F: q  L! }; b  u  有点明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明朝在万历年间就开始走向衰败,到崇祯年间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外有清兵进犯,内有农民起义,起义军中势力最强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军队,朝廷派出的与起义军交战的军队屡屡败仗伤亡惨重,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又急又恼,对手下官吏不停的责免、调换。
$ }8 P$ A8 Y' F" q+ A * I+ i- i* S5 z+ L& t9 e6 ^
  崇祯10年(1637)10月,面对中部紧张局势,经姚阁老推荐将时任两广总督的熊文灿调到中原地区担任右副都御史(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总理河南、陕西、湖广军务。熊文灿本身是个文士,并非行伍出身,到任后没有采取军事进攻手段,而是按照原先在福建巡抚任上的做法,对起义军实施“招安”。招文一出,农民军中张献忠和刘国能两部七八万人还真的接受了招安,归顺了朝廷,对此崇祯皇帝十分高兴,给熊文灿加官晋级,封为兵部尚书。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多,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归顺朝廷的张献忠与逃往川陕边界的李自成串联一起,带着他私自扩充的军队又反叛了朝廷,为此崇祯皇帝十分恼怒,不问情由下令将熊文灿撤职查办押解进京,并于第二年(1640年)处以极刑。面对忠心为朝廷服务33年而且立有大功的儿女亲家被斩,姚明恭非常懊悔,悔不该举荐亲家担任这个危险的职务。他万般无奈也万分悲痛,不得不上奏朝廷请辞官职,以谢其罪。而崇祯皇帝面对这个忠实老臣也没有追究其责任,只是准其告老还乡。于是年仅57岁的姚阁老就这样不无遗憾地回到了他的老家巴河镇,最终故老于巴河,并且秘葬于巴河。根据浠水县志记载姚阁老去世的时间是崇祯17年(1644年),即明朝灭亡的那一年,享年62岁。8 @: t: K1 U' y) q( w5 E; q1 x' h* n

% w5 [" B# C2 w2 E * q% L, e7 d! `; r

! e; b5 _0 o4 z( y  意外发现的《列女传》让后人对姚阁老的晚年有了新的猜想+ n+ ^! U$ h+ B5 Y# R* R& g

4 l* E4 p' e+ H) y7 d6 x  2012年,浠水县志办修志人员对原黄冈府志和浠水县志中姚明恭辞世之年提出了质疑,这两部志书中都明确记载姚明恭出生于明万历11年(1583年),死于明崇祯17年(1644年),这就是说姚明恭在明朝灭亡的那一年就去世了。而清光绪版蕲水县志《列女传》中却记载姚明恭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还活着,这让寻访阁老踪迹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清光绪蕲水县志《烈女传》是这样记载的:王氏蕲水人,刘氏黄冈人,相国姚明恭侧室也。……顺治二年,楚兵乱,徙西泛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信州区,即宋朝时的饶州,姚明恭家族的祖籍地)。道经浔阳(九江),都统兵士云屯鼓行劫钞。适放舟,利镞如雨,明恭跃入小艇得脱。刘王两人争赴水死。与姚明恭同乡并同朝为官的周寿明(崇祯10年进士,官阶给事中)为此写了一首吊诗:“只今远乱泛江愤,鼓劫中流东骑军。月照双双湘女泪,波翻片片石榴裙。匡巅木士难消怨,水抵鱼龙共御君。黄阁玉琴携不去,年年两鹤哭浔云”。周寿明的这首诗比较清楚地印证了《烈女传》的史实,由此可见,姚明恭到清顺治二年不仅还活着,而且经历了又一次痛苦的大劫难。由此我们联想到这样两件事:第一,当地人传说,清兵占领巴河以后,推行“汉人治汉”的方略,几次请姚明恭出来做官姚没有答应。作为明朝重臣的他,内心始终不愿顺清,看来这一点是可信的。如果他归顺清朝,就没有必要坐船到信州去避难,两个侧室就不会成为烈女了。
  b+ P3 \8 g1 M. d, }8 X. _) r
8 G, V* Q8 v( M" P  第二,当地人还传说,为逃避红尘世事,姚明恭晚年在悲痛中出家修道,不仅他自己出家修道,而且许配给熊公子的爱女和另外两个女儿也都出了家,这一点看来也是可信的。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离开京城离开官场告老还乡在当地还应该是有些威望的。但朝廷的更迭,家庭的不幸(姻亲熊文灿被杀,诰封一品夫人戴氏早丧,侧室王氏刘氏亡命江中),这些都让晚年的阁老痛不欲生,离世出家自然是他最终的选择。6 N1 F& S) L1 r( i9 u
' Y' a9 m3 [4 f4 Y$ `+ t" L3 Z
  调查走访中,巴河街上的老人都说原宰相府(姚家大屋)门口,立有一块好大的青石碑,这块青石碑1954年长江涨大水时还淹在水里,大家都说它是姚阁老的墓碑。查姚氏家谱,也确实有姚明恭墓葬姚家大屋的记载。但姚家大屋座落在巴河下街,位处长江与巴水河交汇口,地势较低,一到长江涨水季节常被水淹,为此,姚阁老在巴河街东面距姚家大屋几里路名叫火炉岭的小山中建起了漂亮的别墅(至今人们还叫它姚家花园),每逢大水季节,阁老全家就搬到花园去住。显然,把墓葬在常被水淹的姚家大屋是不可取的,高大的青石碑只能是障人耳目的物品。如果要选墓地的话,位于火龙岭高地的姚家花园应是最理想的地方。那么姚氏家谱为什么要明白地写着“墓葬姚家大屋”呢?于是,调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到姚家大屋周围。查访过程中,人们发现巴河镇1964年挖开的明代古墓与姚家大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地理位置上讲,它就在姚家大屋的后门。巴河街自古就是半截水街半截旱街。下街建到巴水河口,是退水时方便与簰工船工做生意的考虑,为了防水淹,街道两边都是木板房;巴河街的上半截街是沿着一条小山脉的边沿而上,小山脉直接与较长的连绵不断的火龙岭山脉相连。姚家大屋实际上就建在这小山脉南面的山脚下,这条小山脉当地人叫它城门山同。从屋后门一过街就是城门山,古墓就镶嵌在山脚江水淹不够的岩石之中,这地方恰好是姚阁老诰命一品夫人戴夫人娘家的祖庙——戴家祠堂的后院。0 j8 x  V  ^$ o6 B
7 Q$ n4 {1 V3 X
  调查访问过程中,几名当年掘墓参加者神秘地说:“其实当年撬开古墓面上同水泥一样坚固但比水泥软一些的东西后(估计是石灰与糯米的混合物),发现的是两具棺材,一具大棺材里面有红水有人,一具小棺材是空的,没有人也没有东西。对这一奇怪现象,调查人员再次查看资料,知道姚阁老去世时诰命一品夫人戴夫人早已去世,其“墓葬江南铁边湖,有碑”,也就是葬在她的娘家,这具空棺材应是投江而死没留尸身的刘、王二侧室的衣冠冢了。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阁老生前为自己的安葬地作了精心周密安排,先在姚家大屋(宰相府)后戴家祠堂院内秘密凿好石穴,放入棺木,死后穿上偷偷保留下来的明朝官服(明朝退休官员允许带走官服以为纪念),官服外再加披道袍悄悄入殓。为了不让自己在阴间过于寂寞,在一品夫人远葬娘家的情况下,将忠贞于他的刘、王两位烈女象征性的葬在身边(衣冠冢)。真身葬妥之后,像巴河民间传说的那样,家人再在姚家大屋中置办48具棺材(不一定是48具,应是多具而己)轰轰烈烈从大门抬出,四处埋葬,最后在姚家大屋门前立一块大的石碑,就说死后葬在姚家大屋内,以此掩人耳目。姚阁老为什么要如此悄然秘葬真身呢?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明朝当时已亡,他不肯降清,死时身着明朝官服,如果张扬出去,恐再招祸灾。二是家乡当时兵难,盗匪猖獗,阁老活在时曾组织乡民与之对抗,盗匪对他怀狠在心。史书记载,他的一个亲侄女被盗匪捉住后便杀害了。盗匪或歹民如果知道他的墓葬,有可能掘墓劫财。其实,经过明末清初的大动乱,特别是九江口的那次劫难,到阁老去世之时,姚府恐怕已没有多少金银财宝之物了,古墓挖掘中除了珍珠丝绸外再没有发现什么贵重的殉葬品应算是确实的证据。; Z) y: {' _+ C  p
% N3 P( ^& ]: M- u/ H% Z0 f4 z
  按常理,生前有如此精密周到的安排,这位墓葬中的古人应该是高枕无忧的了。然而阁老没有想到,三百年后的历史会有如此大的变迁,没有了高官地位支撑的巴河古镇还会随着历史车轮步步前行,不仅他早年为防寇所筑的山城已难觅踪迹,就连他在火龙岭上精心建起的姚家花园也面目全非,而他自己本人在秘密建造的地下墓穴中安躺了三百多年后也被人“请”了出来,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古今会”,其情其景,至今让人唏嘘不已。这真是:一代前贤誉京城,回归故里隐坟茔。后人相见不相识,常使乡民泪满巾。
作者: viq4241    时间: 2017-8-3 12:30
寻访阁老墓故事结束,寻访者还有些话想说
+ d* f" c7 S5 r* i. A6 j% O7 n
/ k. z+ x0 o- v9 g& C9 T6 @* U: ?  寻访阁老墓的动机缘于开发历史人文资源。笔者是巴河镇人,在镇上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和传说中长大。在民间传说中阁老姚明恭的沉稳机敏,状元陈沆的聪明才智,教授闻一多的爱国精神,使一代又一代巴河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此次寻访阁老墓过程中,笔者并没有把神化了传说故事当作史实,而是以《明史》、《志书》等一些历史资料为依据,再经过实地寻访和考察,努力使所记录的接近于当年的实际。从史料中看,姚明恭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好学之人,他幼时在镇上万寿寺读私塾,十七八岁就考取秀才,20多岁就参加乡试(省级考试)中了举人。然而从举人到进士的考试却不那么顺利,到35岁才考中进士。按当时的规定,礼部会试每三年一届(恩科除外),他至少考了五次,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姚明恭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史料记载,姚明恭经过15年奋斗,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名次并不理想,只是三甲165名。明代进士考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先由礼部(相当今教育部)初试,录取者为贡士,由贡士再行殿试。殿试分三个等级(即三甲)录取,其中第一甲只录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前三名由皇帝钦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录取一般不超过150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录取名额没有具体限制,一般在300名左右,只赐同进士出身。在当时如果考中进士,就取得了最高一个等级的功名,朝廷都会安排任职。如果暂时没有空着的职位,也要把他注册为“候补”,除减免家庭赋税之外,还要发给一定俸禄。一甲前三名皇帝要亲自过问任职安排,一般先选留在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或秘书处)供职,状元可任修撰(主任编辑),榜眼探花可任编修(编辑),其他进士如能留翰林院只能是庶吉士(助理编辑)职务。姚明恭殿试结果只是三甲165名,能够在翰林院谋得庶吉士职务应该是十分幸运的了。然而他却能够在明末宫廷斗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位皇帝,从最卑微的翰林院庶吉士做起,一步一步到主事、检讨、詹事府詹事,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崇祯11年以后,他又走上领导岗位,先后当上了礼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并晋升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要,成为朝廷一品重臣。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防朝廷重臣专权,废除宰相职位,改由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分担国务,直接受命于皇帝,实行皇权高度集中。六部的分工是: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 、考察、任免、升降、调动、封勋;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颁布官员俸禄;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包括祭天地、祖先等)活动和科举考试、接待外宾;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的升迁,以及练兵、武器、驿站;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工部主管兴修水利和国家重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明朝以前六部长官由宰相、(丞相、相国)统领,这种体制容易架空皇帝。朝廷不设宰相,皇帝就要事必躬亲,这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皇帝不是什么都懂,二是皇帝精力也扯不过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帝就在皇宫内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安排了一批大学士,让他们常侍皇帝身边帮助处理国家大事,起宰辅作用。这“三殿两阁”统称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在皇帝身边只起议决作用,不负责具体地实施,所以没有实权。到了明代后期,这些大学士由于受到皇帝高度信任,往往直接兼任六部行政长官,所以权力很大。如姚明恭身为内阁大学士,又先后兼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和太子少保(皇太子的老师),所以成了炳国之臣。后人及一些史书称其阁老、宰相、相国者均有,这并不是口误或笔误。崇祯曾制诰称赞姚明恭“风澹远宇量端宏,格德明而成士逊”,“坦谟弼之心,绘民隐而省规除”。如果不是因为儿女亲家熊文灿出事,他本可以一直干到当时最高任职年限不会提前告老还乡的。聪明加勤奋再加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才使姚明恭由一名普通的“机关办事员”一直升职到“宰相”的位置,清代《黄冈府志》称:“黄冈九属数百年来身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己”。看来,姚明恭不仅是浠水古人中的佼佼者,而且还是黄冈古人中的佼佼者。这是寻访者想要说的第一点。
/ ~) E4 l) ?% D6 X
- O: D0 K2 o: s  W- G) m  第二,作为封建王朝的官员,姚明恭心里存有一些为民做好事的动机和效果,对此,巴河人至今还在口口相传,有些甚至还把他神化了。其中一则传说如下:某年夏天,大雨滂沱,一条孽龙从神山下来,到望天湖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危急关头,姚阁老修建的梳妆台的顶盖腾空而起,飞向望天湖从空而降罩住了孽龙,从此梳妆台就没有顶盖了。我们小时候见过的梳妆台确实没有顶盖只剩八方围墙了。传说归传说,姚阁老为家乡人民做好事还确实也有文字记载。浠水县志、黄冈府志和王葆心的《蕲黄四十八寨》都记载着这样两件事:“旧例,蕲水漕米,从蕲州兑军,州去会城远,军旗科派,里甲苦之,明恭言于路,改兑会城,民甚赖焉”;“流贼起,筑城于巴口守之,保全其众”。第一件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浠水当时归蕲州府管辖,老百姓交军粮要一家一户直接送往蕲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 ,家家苦不堪言。姚明恭回乡后看到这情况,就出面与蕲州府长官商量 ,让老百姓改在当地交粮,再集中运往蕲州,从而减轻了乡民的负担和痛苦,大家十分感激。第二件事说的是当年正是明末社会动乱时期,流贼猖獗,常常侵到巴口市(巴河镇明朝时称巴口市 ,当时就有户籍三千人口万余的规模)进行烧杀抢劫活动,姚明恭指挥镇上百姓筑城御敌,保护了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两件事都是姚明恭告老还乡后干的,乡民对他无不心存感激之情。由于回乡后了解到老百姓的痛苦,姚明恭还致信当剑州牧(今四川广元市信阁县)的弟弟姚居恭(1642年进士),要他“洁己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狱就是冤情,胥役就是手下的官吏和衙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对己能够有这14个字的要求,那是具有相当高的境界了。所以巴河人喜欢姚阁老称颂姚阁老是有其原因的。每当姚阁老回乡探亲,家家都张灯结彩玩龙舞狮燃放鞭炮,甚至男女老幼成群结队赶到江边去迎接。巴口市是座水城,每逢长江涨水,端阳节、中元节甚至中秋节大多在水中度过,为了能让地面滚动跳跃的狮子能够在水面上玩耍,巴河人想方设法将狮子安上长长的脚,站在水中或船上将狮子像玩龙灯一样举起来玩耍。巴河人把在地上滚动跳跃的狮子叫地狮子,把举起来玩的狮子叫天狮子。天狮舞也就成了巴河镇上今天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
2 P- H: {+ A5 l" ^8 l) ^
$ e1 [1 d# @: s7 S/ k* i  第三、寻访阁老墓查询有关史料发现,姚明恭虽然没能做出多大功绩,但确是一个正直磊落的爱国忠臣。他是万历47年进士,由于神宗皇帝朱翊钧因立太子事与朝臣关系僵化多年不临朝议事致使宦官专权,所以他从担任朝臣的第一天起就处在宫廷内外激烈的权力争斗的漩涡之中,然而他却能够对此冷眼相观巧妙应对,尽力做到以朝廷大局为重洁身自保。他推荐姻亲熊文灿担任中南五省总督是心系朝廷安危之考虑,因为他相信熊亲家的才干。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位在剿匪斗争中屡建奇功的熊亲家也只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并不真正懂得军事斗争艺术,更不懂得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既害了亲家性命也使自己受到牵连,这是姚明恭任职期间最大的一次失误和挫折。但这次失误和挫折并没有改变他的忠诚之心。据清光绪县志人物分志记载,楚中破败,巡抚何腾蛟、江防许之岐与当地乡贤多次到退休回到巴河老家的姚明恭府中筹划护明抗清之事。明朝灭亡之后,姚明恭坚决拒绝清廷当局劝其复出做官的邀请,决定到江南老籍信州去避难,伺机投靠崇祯皇帝的逃亡到南方的一个儿子建立起的小明朝。没想到船行九江就遇上歹徒打劫,使阁老受到再一次地严重打击。他对明朝的这种忠诚之心虽然没有得到好报,但其品质还是应当给予肯定的。我们今天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要历史地辩证地对待历史文化名人,摒弃历史文化中的消极负面成分,继承发扬其中积极而优秀的部分。关于这一点明朝另一位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湖北江陵老乡就表现得十分理性,他们不因为张居正贪污受贿而否定他推行改革的历史功绩 ,而且还把被当朝皇帝掘墓鞭尸的张居正古墓又重新进行修复,实事求是地刻上碑文,让后人追忆历史,牢记历史留下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 viq4241    时间: 2017-8-3 12:33
以上贴为我查询黄岗文化局网站“文化黄岗”上文章介绍转摘,作者陈玉能,2016年4月发表
作者: viq4241    时间: 2017-8-3 12:43
对于祖上的是非功过,我觉得没必要争论,人无完人,争议越大说明祖上成就也就越大,任何人都总会有对手攻击,成王败寇,再高的成就也无法封做世人的口,常言说盖棺定论,但事实有多少事能盖棺定论的,除非是碌碌无为的一庸人,真没有可评论的,才能定论了,个人之见。
作者: viq4241    时间: 2017-8-3 12:46
pszyyao 发表于 2011-8-15 11:31' [/ i% ^8 g3 T' ?' U# w
回复 24# 姚家义

  n- w" |; S5 x9 S我从文化黄岗记载上看,明相姚明恭应该没降清,清朝想让他复出好像他也没再出来做官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